统编版语文二上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复习》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二上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复习》 教案

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单元备课设计
年级 二年级 单元及主题 第五单元:寓言故事与生活道理 备课团队
教材内容 分析 依托四大实践活动进行教材梳理 拼音与词语认读:通过“看拼音写词语”等活动,巩固本单元重点生字词(如“弄错”、“葫芦”、“抬头”、“无边无际”等)的认读与书写,强调形近字(如“渴/喝”)、多音字(如“当”、“答”)的辨析与运用。 句子仿写与改写:通过“仿写句子”(如“像火炉,直冒汗”)和“改写/扩写句子”等练习,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恰当的形容词、副词进行生动表达,并初步感知句式变换。 课文理解与寓意归纳:围绕《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核心寓言,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梳理情节脉络,并通过关键问题(如“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想法不同?”)探究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语言运用与表达训练:结合“词语搭配”、“理解词语含义并连线”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 教材结构化建构(图示) 核心主题:寓言故事中的人生道理。 核心篇目:《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 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点: 识字写字:掌握本单元生字词,区分形近字、多音字。 词句运用:进行词语搭配、理解词义、仿写与扩写句子。 阅读理解: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寓意,能分角色朗读。 表达交流:能讲述故事,发表看法,联系生活实际。 同一主题下的学段相关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接触“寓言”这一文体的重要单元,与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等蕴含简单道理的课文相比,情节更复杂,道理更抽象,旨在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主动发现和提炼观点,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同一主题下的学期相关单元的分析 与本册其他涉及明理导行的课文(如《小马过河》)形成呼应,共同构建“通过故事学习观察、思考与选择”的认知发展线。本单元更侧重于“破除认知局限,听取他人意见”的思维层面引导。
单元大概念层级结构图及学科问题系统 单元大概念层级结构 表层(故事内容):了解青蛙与小鸟的争论、寒号鸟的懒惰、种葫芦人的固执等具体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 中层(寓意理解):理解“坐井观天”比喻眼界狭窄、“寒号鸟”警示不要得过且过、“我要的是葫芦”说明事物间有联系,做事要看全局。 深层(价值内化与迁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行为,懂得要开阔视野、勤奋努力、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全面看待问题。 学科问题系统 基础性问题(是什么):故事中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分析性问题(为什么):为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为什么寒号鸟最后被冻死了?为什么种葫芦的人最后没得到葫芦? 探究性问题(怎么样/怎么办):怎样帮助青蛙认识到天很大?如果你是寒号鸟的朋友,你会怎么劝它?种葫芦的人要怎么做才能得到葫芦? 迁移性问题(联系生活):你在生活或学习中,有过像青蛙、寒号鸟或种葫芦的人这样的想法或行为吗?以后你会怎么做?
课标分析 维度 学段目标 任务群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3.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独立识字。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有效梳理和积累汉字、词语。 1. 能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词。
2. 能正确书写“答、怪、明”等一类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能在语境中区分形近字、多音字。
阅读与鉴赏 1.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 阅读浅近的寓言,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对话。
2. 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3. 能对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简单的评价。
表达与交流 1.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2. 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3. 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并根据具体情境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 1. 能清楚、连贯地讲述本单元的故事。
2.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就故事道理发表自己的看法。
3. 能尝试运用积累的词语进行简单的仿写和造句。
梳理与探究 1.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2.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 尝试用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信息。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通过阅读、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1. 能通过表格、关键词等方式梳理故事的人物、观点和结果。
2. 能对“青蛙是否错了”等问题进行初步的辩证思考。
3. 能尝试提出解决故事中人物困境的方法。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 困难障碍 突破措施
1.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拼音拼读能力和一定的汉字储备,能够阅读浅显的短文。
2. 对“青蛙”、“小鸟”、“喜鹊”等动物形象有生活认知和初步的兴趣。
3. 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过蕴含简单道理的故事,对“故事里有道理”有模糊感知。 1. 识字写字:部分形近字(如“渴/喝”、“阵/陈”)、多音字(如“当”、“答”)易混淆;部分生字笔画较多,书写有困难。 2. 阅读理解:对寓言中隐含的抽象道理理解不深,容易停留在情节表面;在梳理故事脉络时,容易遗漏关键信息(如争论的核心问题)。 3. 表达运用:在仿写、扩写句子时,词汇量不足,句式单一;在联系生活谈启示时,表达不够具体、流畅。 1. 识字写字:采用“字形对比儿歌”(如“口渴要喝水,用水‘渴’;喝水要用嘴,用口‘喝’”)、组词造句、多次复现等方式强化记忆;利用田字格范写,重点指导难写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2. 阅读理解:利用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关键问题引导、思维导图或表格梳理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人物行为和故事寓意。
3. 表达运用:提供句式支架(如“因为……所以……”)、词语库(如“温暖的”、“可爱的”、“无边无际的”),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表达;通过小组讨论、情景表演降低表达难度,增强自信心。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弄、葫、芦、抬”等生字,会写“答、怪、明”等字,掌握“坐井观天、无边无际、得过且过”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坐井观天》中的对话。 理解三则寓言的故事内容,能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读、对比、儿歌等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通过朗读、圈画、表格梳理等方式,提高提取信息、理解文意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联系生活等方式,探究寓意,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要有远见,不能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全面看问题。
单元驱动总任务(评价量规)及任务群 单元总任务:举办“寓言故事道理分享会” 评价量规: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能完整、清晰地讲述一个寓言故事;能准确说出故事蕴含的道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出恰当的例子说明道理。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大致讲述故事内容;能说出故事的道理;能在老师引导下联系生活。 ★ 在同伴或老师的帮助下,能朗读部分课文,说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和简单情节。 任务群设计: 子任务一:寓言宝库我探秘(阅读与理解):通读三篇寓言,理解内容,梳理情节。 子任务二:道理真谛我明晰(梳理与探究):通过讨论、表格梳理等方式,深入探究寓意。 子任务三:智慧生活我践行(表达与交流):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单元实施 规划 单元大任务 子任务 课型 学习内容及教学资源 课时
寓言故事道理分享会 1. 寓言宝库我探秘 阅读指导课 学习《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理解故事内容,学习生字新词。运用朗读、圈画关键词句、填写简单故事脉络图等方式。 3
2. 词语句子训练营 练习巩固课 进行看拼音写词语、形近字组词、词语搭配、句子仿写与扩写等练习。利用课件、练习单等资源。 2
3. 道理真谛我明晰 讨论探究课 围绕核心问题(如“为什么他们的看法不同?”“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深入理解寓意。 1
4. 智慧生活我践行 表达交流课 开展“寓言故事道理分享会”,学生选择一则寓言,讲述故事并联系生活谈启示。进行简单的表演或情景对话。 1
5. 单元复习与检测 复习评价课 梳理单元知识点,完成综合练习,进行单元学习评价。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