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彭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彭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彭州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说明:
1.开考前,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规范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后,只交回答题卡即可。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在西亚地区,考古发现了约公元前2900年左右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身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在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在这一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当时这一地区 ( )
A.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 B.拥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C.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D.宗教主导了人们的生活
2.早在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内部交流较少,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美洲各区域间没有交流 B.美洲内部间战争频繁
C.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 D.美洲文明落后于世界
3.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即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这一主张 ( )
A.奠定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B.彻底摒弃了存在已久的君主制度
C.有效维护了法国公民的合法权益 D.促成了法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4.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5.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分别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下列关于这两个国际体系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都宣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都形成了有效制裁侵略的机制
③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④都实现了国际格局中心的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1999年,法国学者R·舍普在《技术帝国》中说:“图像技术带来的首先是直接性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拒绝抽象和中介。重要的被关注的是具体和图像,而从这个充斥着图像的世界上消失的是想象。关上电脑、电视、手机,一切又都消失在远方。”该学者认为技术进步 ( )
A.带来了信息安全风险 B.便利了世界人文交流
C.改变各地人们的生活 D.有鲜明的正反两面性
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8.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9.1950年1月,毛泽东在与苏联方面会谈时指出,签订中苏新条约将得到中国国内各方面的拥护,同时有利于处理旧中国与帝国主义订立的条约。他同时指出在新条约中应反映两国间“完全新型的关系”。由此可知,毛泽东 ( )
A.提出了“一边倒”外交策略 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希望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10.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402~1424(明成祖) 82.5 1 16.5
1424~1425(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明宣宗) 22.5 2.5 75
1435~1449(明英宗正统年间) 0 64.8 35.2
1450~1456(明代宗) 0 90 10
1457~1464(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
1464~1487(明宪宗) 0 100 0
A.明朝后期物价恶性膨胀 B.专制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削弱
C.老百姓生活的日益贫困 D.宝钞崩溃是白银货币化主要原因
11.明代西北地区茶马贸易频繁。弘治年间陕西大旱,朝廷利用“开中法”,向自愿往灾区运粮的商人供给一定数量的茶叶作为回报。这一做法 ( )
A.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灵活性 B.提升了商人群体的政治地位
C.强化了对边疆的直接控制 D.保障了社会救济体系的运转
12.据记载,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达到1051万顷;从乾隆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个省354个府州县。这反映了 ( )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13.《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中记载:“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 )
A.集行政、军事、经济功能于一体
B.与中国古代镇的功能一脉相承
C.“商业镇”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
D.宋代商业打破时空限制的结果
14.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其意在 ( )
A.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B.提倡平等和叛逆的精神
C.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5.《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据此可知 ( )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社会矛盾
C.《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D.《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
16.如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从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持何观点?依据材料三对该观点加以解释。
18.(18分)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西方的政治文明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材料二(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
--选自齐世荣、钱乘且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三 第六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九十七条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一百条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根据材料一“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唐朝、明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包括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四 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习近平2022年1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材料一中图1所示生产工具出现在我国哪一朝代?图2反映了中古时期西欧农民生产的场景,这一时期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产业革命”最早开始于哪一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的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什么时代?概括这一时代劳动方式呈现的趋势。
(4)根据材料四,我国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机遇是什么?综上所述,谈谈你的认识。
四川省彭州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4 ACAD 5-8 BDAC 9-12 BBAC 13-16 CACC
二、非选择题。
17.(18分)(1)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贵族等级)(3分);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3分);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3分)
(2)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3分)。解释:城市的出现,使欧洲中世纪出现了新的阶级和新的文化(3分);推动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3分)
18.(18分)(1)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
措施: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2分);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2分)
(2)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和土地贵族力量的削弱(2分);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英国政府有维系统治且适时而变的传统。(2分)
意义:通过和平改革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分享了国家政权;重新规定财产资格,增加了选民的人数;削弱了贵族的统治基础,使英国不断走向民主化。(2分)
(3)表现: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答3点,一点2分)
19.(16分)(1)朝代:唐朝(2分)。农业经济组织:庄园。(2分)
(2)国家:英国。(2分)
进步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分)
(3)时代:信息时代。(2分)
趋势:自动化、智能化。(2分)
(4)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分)
认识:抓住机遇,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