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 (含解析)

资源简介

射洪中学高2025级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20题,总分60分)
1.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积石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其中大墓的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
A.部落联盟出现 B.阶级分化明显
C.早期国家产生 D.建筑工艺高超
2.2021年,贵州省铜仁市方田坝考古发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遗址中出土了一枚商周时期的牙璋,与三星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牙璋在形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 )
A.商、周政权对贵州地区的直接统治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
C.贵州与巴蜀、黄河流域广泛的交流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据考证,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姓氏可考者65位。图1和图2是商代和西周同、异姓公卿比例图, 由此可知( )
A.商周时期存在原始的民主传统 B.西周政治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西周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王室 D.军功爵制逐渐成为主要的官制
4.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 2 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仰韶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红山遗址
5.《诗经·小雅·甫田》中描写道:一位贵族夸耀,他家的庄稼垛像屋顶和桥梁,他家的粮食有“千斯仓”“万斯箱”,堆积如山,各种粮食装满了千仓万箱。这可以印证,西周( )
A.铁制农具的使用 B.土地归私人所有
C.贵族对奴隶盘剥 D.农业经济的繁荣
6.甲骨文记录了许多王室职官名称,如“尹”“作册”“小臣”“牧”“犬”“司工”等。其中,“尹”为官名者在卜辞中多见,大抵相当于后世辅助君主的“相”。这体现出商( )
A.官僚之间相互牵制 B.专制王权确立
C.国家机构较为完善 D.行政机构臃肿
7.陕西西安某聚落遗址出土的农业工具中,石斧数量多,石铲较少,石斧刃部磨制锋利;劳动果实集体储存于地窖;墓葬区实行统一葬式,墓葬中的随葬品差异不大;同一家族的女性四人合葬墓整齐成行;还存在对女性的厚葬现象。据此可知,该遗址( )
A.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B.属于龙山文化遗存
C.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 D.形成较大部落联盟
8.《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史记·夏本纪》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据此可推断( )
A.禹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
B.启的贤能远超于益的贤能
C.世袭制利于国家社会稳定
D.原始民主传统逐渐被破坏
9.周朝建立后,着力推行分封制和与其并行的服制,对于早就存在于分封制之外的邦国实行服制。周王朝认可邦国存在、赐予封号,将其纳入周王朝职官体系中,并承认邦君权力,尽力让其服从于周王朝的统治。周朝的服制( )
A.体现了周朝宗族血缘关系松弛
B.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加强了周朝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D.显现出包容天下的统一观念
10.西周时期,贵族依据等级获得不同名称的封地,如诸侯国称“某”,卿大夫采邑称“某某”,士的禄田称“某丘”。这些名称逐渐演变为姓氏,形成如齐、鲁、南宫等多样姓氏。这一现象本质上体现了( )
A.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运用 B.地方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
C.礼乐制度对社会生活的渗透 D.土地私有化趋势日益增强
11.史言“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 僖公二十八年》载“天王狩于河阳”,河阳属晋地,本非周天子狩猎之所,晋文公召周天子去晋国参与盟会,孔子却言“王狩河阳”,用一次狩猎行动来为周天子的窘迫遮羞。此一书写策略意在( )
A.维护传统秩序和价值观念
B.坚守历史书写的既有范式
C.突出古代狩猎的政治意义
D.匡正并延续礼乐宗法制度
12.战国时期,秦国某地区原本由世袭的卿大夫统治,其封地内的赋税、军事等权力皆由卿大夫自行掌控。商鞅变法后,该地区被划分为县,由秦王直接任命县令进行治理,县令需定期向秦王汇报政务,且职位不能世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中设县的举措( )
A.扩大了贵族的统治范围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使地方拥有了独立的行政权
D.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剧
13.有学者统计,在《商君书》中,“国”字出现295次,“君”字出现89次,“国”与“君”的出现次数之比约为1:0.3。而在《韩非子》中,“国”字出现591次,“君”字出现1209次,“国”与“君”的出现次数之比约为1:2.05。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商鞅主张削弱君权
B.儒法斗争日趋激烈
C.民本思想影响巨大
D.君主权威日益增强
14.商末周初时期的周人称自己为“有夏”,春秋早期西戎被称为“蛮夏”,当时的人们争相以“夏”自居。《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范宣子斥责羌戎氏首领驹支,驹支谓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认为诸戎与华夏同源。这体现了( )
A.大一统国家最终形成
B.华夏认同意识产生
C.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
D.民族矛盾日益加剧
15.春秋时期礼义尚存,各国使臣的外交言辞多以委婉著称,以赋诗言志进行反霸权外交。战国时期崇尚利益,策士们的外交辞令变得直率,多以滔滔不绝的雄辩达到目的。外交辞令的变化体现的本质是( )
A.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B.社会转型进程加快
C.变法运动成为潮流 D.百家争鸣局面兴起
16.春秋战国时期,“公田不治”“私田大垦”现象普遍,鲁国“初税亩”、秦国“废井田,开阡陌”等举措接连出现;同时,“士”阶层从贵族附庸中游离出来,“择主而事”,如孔子周游列国、苏秦佩六国相印。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当时( )
A.土地私有化引发阶级关系剧变
B.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分封制瓦解推动官僚政治确立
D.社会转型源于思想解放
1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动荡,民生多艰。对此,儒家主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这体现了当时士阶层( )
A.关注社会现实 B.谋求个人利益
C.无视民间疾苦 D.缺乏责任担当
18.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儒,丁—法
19.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深受外国文化的影响
D.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0.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注意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农民“有恒产”才“有恒心”;荀子认为求国家之安的关键在于统治者“平政爱民”“轻田野之税”。由此可知,他们都( )
A.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B.主张为政以德的思想
C.拥有共同的文化根源
D.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共40分)
21.【早期国家】(28分)
材料一 下图为西周青铜器宜侯矢簋,簋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赐他铜器、土田和奴隶等内容。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的哪一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影响。(10分)

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什么?(4分)两段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的关系如何?(4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8分)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变法风潮云涌,推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发生大变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主张限制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楚国经过改革,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最著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通过变法,秦国强大起来,为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材解读》
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时代变革与社会转型”这一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有论题;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墓葬规格和随葬品的强烈对比,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成员在财富、地位、权力上的不平等,这是阶级分化的典型特征,B项正确;部落联盟通常表现为多个部落的联合,但题干仅描述了积石冢群内部墓葬的差异,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标志是“都城、军队、官僚机构、文字”等要素的出现,牛河梁遗址仅为红山文化的祭祀与墓葬遗存,未发现上述国家形态的核心证据,排除C项;题干重点描述的是墓葬的“等级差异”和随葬品情况,而非积石冢的建筑技术细节,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中国。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是指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在长期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统一的文明体系。方田坝出土的牙璋与三星堆、龙山文化遗址的牙璋相似,说明这些地区在文化上有一定的交流和影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B项正确;商周时期,中央政权对边远地区的直接统治能力有限,尤其是在贵州这样的偏远地区。出土的牙璋虽然与商周时期的器物相似,但并不能直接证明商周政权对贵州地区的直接统治,排除A项;牙璋的相似性确实可以说明贵州与巴蜀、黄河流域有一定的文化交流,但“广泛的交流”这一表述过于夸大,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主要发生在秦汉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从图中可以看到西周同姓公卿占比较大。结合所学,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下很多同姓贵族被分封并担任重要官职,家国一体,政治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即家族、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商周时期同姓、异姓公卿比例的变化,这与政治上是否民主并无多大关联,排除A项;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权力高度集中于王室”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周朝较商朝同姓公卿比例在提升,说明世官制是当时社会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根据“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B项正确;仰韶遗址的主要代表是彩陶,位于北方,不产水稻,排除A项;半坡遗址位于北方,不种植水稻,排除C项;红山遗址主要位于北方辽河一带,不种植水稻,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 D
解析:
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西周时期的中国。《诗经·小雅·甫田》中贵族夸耀粮食堆积如山的描写,直接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高产出和粮食储备的丰富,这可以印证西周农业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排除A项;西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排除B项;材料只描述了粮食数量,并不能佐证这是贵族对奴隶盘剥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甲骨文记录了许多王室职官名称”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在王以下设置各级的贵族与官吏,反映了商代已经出现王权和国家各级管理机关,也出现了一系列国家官制,说明当时已经具备国家政治体制的雏形,当时国家机构较为完善,C项正确;材料表明商朝出现许多王室职官,但未涉及官僚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排除A项;商朝并未出现专制王权,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行政机构臃肿指政府或组织内部机构设置过多、层级复杂,导致人员冗余、职责交叉、效率低下等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 A
解析:
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石斧数量多,石铲较少,石斧刃部磨制锋利”可知,此时已经出现了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同一家族的女性四人合葬墓整齐成行;还存在对女性的厚葬现象。”可知,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地位普遍高于男性,反映在墓葬上表现为女性墓葬规格更高、随葬品更丰富。故该遗址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A项正确;龙山文化早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晚期进入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悬殊等现象,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不会出现磨制石器,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产生,氏族间联系日趋增强,部落和部落联盟逐渐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夏朝(中国)。材料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原始民主的禅让制,而“禹子启贤,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则表明启继位开始了世袭制,原始民主传统逐渐被破坏,D项正确;禹按传统禅让给益,未破坏制度,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启贤”,未比较启与益的贤能程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袭制对国家稳定的影响,且夏朝建立后曾经历过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周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分封制和服制。分封制是将王室的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服制则是对那些早已存在的、不在分封制范围内的邦国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制度。周王朝通过认可这些邦国的存在、赐予封号,将其纳入周王朝的职官体系中,并承认邦君的权力,以期让这些邦国服从于周王朝的统治。这种做法体现了周王朝的包容性和统一观念,即通过各种方式将不同的政治实体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D项正确;分封制主要是基于宗族血缘关系,将王室的亲属分封到各地。而服制则是对非血缘关系的邦国进行管理。因此,服制的推行并不意味着宗族血缘关系的松弛,而是对非血缘关系的邦国的一种包容和管理方式,排除A项;分封制和服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治阶级的团结和稳定,而不是加剧矛盾,排除B项;分封制和服制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这种控制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周王朝通过分封诸侯和认可邦国,将地方的管理权交给诸侯和邦君,而不是直接管理地方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贵族依据等级获得不同名称的封地”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将土地与血缘等级相结合,形成姓氏与封地对应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诸侯国称‘某’,卿大夫采邑称‘某某’”反映的是分封等级而非地方割据,排除B项;材料未直接体现礼乐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C项;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 A
解析:
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 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天王狩于河阳”,实际周天子并未在河阳狩猎,而是参加了晋文公召集的诸侯会盟。孔子评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春秋》改记为“天王狩于河阳”以掩饰不当行为。孔子认为臣子召见君主的行为违背礼制,通过改写历史记载强调“君臣名分”的重要性,维护周礼的权威性,故材料中的书写策略意在维护传统秩序和价值观念,A项正确;材料与历史书写的范式无关,历史书写的范式主要分为认知性、认同性和承认性三种,认知性历史追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强调通过科学方法还原历史事实,注重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结构性分析;认同性历史服务于民族身份认同的构建,强调历史与民族、国家、文化的关联性,通过历史叙事强化群体归属感;承认性历史关注被忽视或被抑制的群体(如妇女、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在历史中的存在,强调多元视角的补充。这些都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当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材料事件反映诸侯对周天子的礼仪规范存在挑战,而《春秋》作为儒家经典,需维护“礼乐制度”,这与古代狩猎的政治意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礼乐宗法制度本身的匡正,且强调礼乐宗法制度也是为了维护传统秩序和价值观念,该书写策略最终还是服务于统治秩序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可知,商鞅变法前,该地区由世袭卿大夫统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地方,变法后设县,县令由秦王直接任命且不能世袭,需向秦王汇报政务,这意味着地方的治理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项正确;设县削弱了贵族的世袭权力,而非扩大其统治范围,排除A项;县令由中央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地方失去了独立的行政权,排除C项;设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有利于防止诸侯割据,而非加剧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提到从《商君书》到《韩非子》,“君”出现的次数和比例大幅度上升,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开始建立这一时代特征,D项正确;商鞅主张加强君权,并非削弱君权,排除A项;“国”与“君”出现次数的比例变化,主要反映的是君权的强化,而非简单的儒法斗争,儒法斗争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君书》和《韩非子》都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法家强调的是君主专制,和民本思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商末周初时期的周人称自己为‘有夏’,春秋早期西戎被称为‘蛮夏’,当时的人们争相以‘夏’自居”可知对华夏文化认同,根据材料中“认为诸戎与华夏同源”体现了春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对华夏民族的认同,B项正确;大一统国家最终形成是在秦汉时期,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少数民族内迁和少数民族的改革,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是民族矛盾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初期,重礼仪;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加快,进入封建社会,各国更崇尚利益,这种社会形态的转变(社会转型)是导致外交辞令从委婉含蓄到直率雄辩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新兴士阶层崛起是外交辞令变化的一个表现或影响因素,但不是本质,排除A项;变法运动在战国时期较为频繁,但它主要是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不是外交辞令变化的本质,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它影响了外交辞令,但不是本质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 A
解析:
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化(如“初税亩”“废井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奴隶主贵族衰落,阶级关系发生剧变,“士”阶层从贵族的附庸中独立,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通过周游列国获得政治地位,巩固自身的经济利益,表明土地私有化引发阶级关系剧变,A项正确;此时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叙述不准确,其地位是在不断上升,排除B项;秦朝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从而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排除C项;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非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 A
解析:
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动荡、民生多艰,而儒家的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主张提倡节俭、兼爱非攻,都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主张,而这些主张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的现实问题而产生的,A项正确;三家的主张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并非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排除B项;儒家“顺应民心,爱惜民力”、墨家“兼爱”等主张,都体现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并非无视,排除C项;三家积极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恰恰体现了责任担当,而非缺乏,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 B
解析:
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体现了顺应自然的思想,这与道家主张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相契合,所以甲对应道家;“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强调等级秩序,这符合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所以乙对应儒家;“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体现了节俭的观念,墨家提倡节俭,所以丙对应墨家;“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主张通过强制规定来统一,这与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规范的思想一致,所以丁对应法家,B项正确;其他排序不合要求,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儒家“仁”“信”、墨家“兼爱”、法家“法治”等思想,但并非简单照搬,而是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创新,提出“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D项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简单照搬,而是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创新,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而非现代经验总结,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外国文化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损有余而补不足”“农民‘有恒产’才‘有恒心’”“平政爱民”“轻田野之税”可知,老子、孟子和荀子都主张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要关爱百姓,不要损害百姓利益,要以民为本,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D项正确;墨子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老子、孟子和荀子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的思想,其他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表明老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C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
(1)制度:分封制。
作用:积极作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消极作用:后期周王室衰微,为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
(2)制度:宗法制。
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3)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奴隶制的国家体制;实行贵族政治,世卿世禄。(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西周(中国)。<>制度,据材料一“簋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赐他铜器、土田和奴隶等内容”可得出,分封制。
作用,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作用,可以从巩固统治、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及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可以得出,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消极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和血缘关系的疏远,可以得出,后期周王室衰微,为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
(2)本题是特点题、对比题。时空是西周(中国)。制度,据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可得出,是与血缘有关的宗法制。
制度核心,据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可得出,嫡长子继承制。
关系,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可得出,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3)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奴隶制的国家体制;实行贵族政治,世卿世禄。(任答三点即可)
22.答案:
示例: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变革推动中国向封建社会转型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发展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之中。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走向瓦解,中央集权制萌芽;新兴地主阶级形成,改革和变法运动兴起。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私田大量开垦,封建经济发展。教育上,孔子创办私学,“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思想文化上,各国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争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这推动了学术思想与文化教育的繁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其中法家学说后来成为政治家、改革家励精图治、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这些时代变革促进了国家统一的实现和中央集权制的萌芽与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转型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与推动作用。
总之,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
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首先,根据题干要求“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时代变革与社会转型’这一主题”,再结合材料“春秋时期,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因此可以拟定的论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变革推动中国向封建社会转型发展。其次,总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发展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之中。突出强调时代变革推动中国向封建社会转型。阐释可以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走向瓦解,中央集权制萌芽;新兴地主阶级形成,改革和变法运动兴起。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私田大量开垦,封建经济发展。教育上,孔子创办私学,“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思想文化上,各国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争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这推动了学术思想与文化教育的繁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其中法家学说后来成为政治家、改革家励精图治、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最后总结概括,强调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