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南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南校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新郑的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000年,考古学者在其中发现了石镰、石磨棒,大量碳化果壳、少量植物种子,有粟、枣等,猪、狗等动物遗骨和公共墓地,还发现出土遗物中可能有麻纤维。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
A.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B.石器主要以打制方法制作
C.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D.社会的贫富分化较为明显
2.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遗址,是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出现阶级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下列考古发现能直接佐证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分化的是(???)
A.体量巨大的炭化稻谷堆积 B.少数墓葬中发现精美玉器
C.分布较密集的村落和墓地 D.玉器上完整的神人兽面纹
3.考古发现,在内蒙古赤峰大甸子遗址出土二里头风格的陶爵和陶鬻;在浙江、上海一带马桥文化中出土二里头文化的陶,在四川三星堆出土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铜牌饰。这些发现说明,当时(???)
A.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B.中原王朝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C.手工业生产技术成熟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4.据《尚书》记载,商代大臣伊尹放逐暴虐乱德的商王太甲三年,直到太甲悔悟才归政于他;商王盘庚为迁都于殷,多次召开贵族议事会和国人大会与大臣、民众沟通协商。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
A.君权相权矛盾尖锐 B.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C.国人舆论影响朝政 D.商王权力受到制约
5.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政治制度时指出,“夫但论亲族之远近,则自六世而往,皆为路人矣,唯共宗一别子之正嫡,则虽百世而团结不散”。该学者论述的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6.西周初期重用殷遗民在内的异姓史官,并让他们负责记录国家大事和重大典礼。这一举措旨在(???)
A.增强政权认同 B.加强地方管控 C.传承史学传统 D.推行分封制度
7.西周时期,买卖双方通常会订立交易券书。西周中期的倗生簋铭文记载了格伯与倗生以券书为凭互易骏马、良田的事例,双方交易时由官府指派官员现场查看,确定了田界的边道。材料表明当时(???)
A.商业货币尚未出现 B.重农抑商严重
C.土地兼并现象频繁 D.商业行为规范
8.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国家的结构是复合制的,位于中央的王国是王朝内的“国上之国”,位于周边的诸侯邦国是王朝内的“国中之国”,整个王朝国家都以王为“天下共主”。该学者认为夏商西周时期(???)
A.血缘与政治联系密切 B.早期国家初始形态显现
C.统一之下隐含松散性 D.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9.《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这反映了商周时期(???)
A.治国理念转变 B.王权大于神权
C.儒家思想兴起 D.礼乐制度确立
10.西周初年,周成王授予齐国征伐小国之权。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大国不经授权兼并小国成为常态。这反映了当时(???)
A.思想文化空前活跃 B.周天子权威消失殆尽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
11.《诗经》中有大量关于贵族欢宴场面的描写。周初的描写往往突出贵族对天子的忠诚,如“百辟卿士,媚于天子”。共和行政后的描写则更强调贵族间的兄弟情谊,如“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一变化折射出(???)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宗法血缘关系逐渐强化
C.家国同构观念日益消亡 D.传统等级秩序渐趋松动
12.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这一变化说明先秦时期(???)
A.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消失 B.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C.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D.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
13.“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建立的政权。春秋时期,秦、楚等国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一变化有助于(???)
A.巩固周天子的权威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消除各民族间差异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传
14.1956年河北兴隆大副将沟发现燕国的冶铁遗址,出土了一批铁范,共计四十八副八十七件,农具范有二十八副五十一件。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农耕技术有所发展
C.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D.燕国实现富国强兵
15.战国时期,吴起提倡“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墨子倡导“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荀子认为“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这些主张体现了(???)
A.贵族政治的瓦解征兆 B.以德治国的政治构思
C.国家统一的时代趋势 D.思想融合的社会现象
1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之间互相评价的现象。《墨子》评价儒家“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而孟子则评价墨家“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由此可见(???)
A.儒墨思想趋向融合 B.儒家思想已经获得正统地位
C.墨家主张隆礼重法 D.阶级立场差异影响价值评判
17.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结构体现家国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18.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龙山里耶古城发现了36000余枚秦简。简文中出现了“洞庭郡”的郡名,洞庭郡在传世文献中从未出现过。据此可知(???)
A.文献记载不具备可信性 B.秦简更具史料价值
C.考古发现拓展历史认知 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19.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改变之前以社会自治领袖为里吏的传统,规定典、老由县级官府任命,且由无爵年长者出任。这一变化表明了(???)
A.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 B.社会基层组织的形成
C.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 D.地方管理体系的完备
20.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这些措施旨在(???)
A.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经济发展 C.完善基层治理 D.普及文化教育
21.秦朝建立后,为征服西南夷,修建“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防止六国叛乱
C.抗击匈奴侵袭 D.巩固君主专制
22.秦代商人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根据《史记》《汉书》记载,秦政府将“有市籍者”乃至其子孙都送去戍边。据此可知,秦代(???)
A.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B.赋税徭役征发繁重
C.推行抑制商人政策 D.鼓励发展边疆经济
23.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留下许多石刻,《峄山刻石》中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琅琊刻石》中述:“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碣石刻石》中言:“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大力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 B.彰显强大国力
C.加强对于地方的有效治理 D.构建国家认同
24.汉高祖与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 B.编户齐民促进经济发展
C.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D.治国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25.汉初,权力的争夺者多是实权在握的功臣和被授予大量封地的皇家子侄,汉武帝以后则变成了外戚、宦官、宠臣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6.汉武帝时期,设十三州部刺史,其职责是“六条问事”,一条针对不法豪强,五条针对“二千石”的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其余不问;察举制突出了以“德”“能”“文”等考选官员的价值取向。这些举措(???)
A.扩大了官员监察职能 B.提升了中朝的地位 C.规范了地方行政制度 D.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27.《归义羌人名籍》木简出土于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该简是羌人归义者的登记名册,名册上先标明“归义”二字,而后记录他们的族属、身份、名字等信息。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A.西南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军阀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C.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8.东汉光武帝时设立“举谣言”制度,以民间歌谣反映的民意来评价州郡官员的吏治得失。在此制度激励下,东汉涌现出一批亲民、清廉以骄人治绩赢得民众歌谣赞颂的名臣。这一制度(???)
A.完善了刺史制度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保障了吏洽清明 D.拓宽了官员考核方式
29.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汉政府改刺史为州牧,并派重臣出任,统领地方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做法(???)
A.埋下了军阀割据隐患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强化了对地方的监察 D.扭转了社会动荡局面
30.194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额济纳河东岸查科尔帖汉代烽燧遗址发现了“查科尔帖纸”。纸上有文字7行,共50字,能辨认出“兵器”“转运”等20字,可考据的年代约为公元前86年至公元89年之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到推广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代
C.战争牵引并推动造纸术发展 D.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31.“五胡乱华”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了前赵政权,任命儿子刘聪为大单于,当时既有大单于台,又有三公府、尚书省。刘聪“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上述现象(???)
A.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B.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
C.助推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削弱了匈奴贵族的政治地位
32.下表为南朝齐陈时期两位地方官的事迹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二者都致力于(???)
朝代
官员
事迹

孙谦
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姚察
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
A.民众负担的减轻 B.农业技术的改进 C.基层民众的教化 D.江南地区的开发
33.南朝时,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直一金”。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建康“市廛列肆,埒于二京(长安、洛阳)”。这一现象(???)
A.体现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加剧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C.缘于门阀士族政治的瓦解 D.得益于北方人口的南迁
3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钱币的作用严重萎缩,百姓购买物品和计算物价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则相对广泛。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方自然经济解体 B.北方物资大量剩余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D.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35.下表中南北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言行意在(???)
族属
政权
自称
匈奴
大夏国
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
鲜卑
北魏
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
鲜卑
北周
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
A.实现华夏认同 B.促进经济发展 C.寻求政治认同 D.统一黄河流域
二、材料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武帝亲自主持政务之后,他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之外,有3人被免职,2人有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
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大政。这些成为近臣的官员,身份相当于皇帝的宾客和幕僚。
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后的赞语中列数当时许多身份低下者受到识拔,指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独异的文化眼光,使得这些人才不致埋没,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
不过,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如班固所说,完全是汉武帝个人的作用。群星的闪耀,是因为当时社会文化的总体背景,曾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多见的晴空。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执政期间在政治、思想、民族关系方面的主要举措,并对此进行评价。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与汉魏相比,此期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这一期间,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石镰是农业收割工具,石磨棒用于加工谷物,而碳化的粟、枣等植物种子是农作物的直接证据,这些都表明该遗址已出现原始农业种植;同时,猪、狗等动物遗骨可能与家畜饲养相关,进一步佐证了原始农业的存在,C项正确;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排除A项;石镰、石磨棒等工具是典型的磨制石器,而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裴李岗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石器应以磨制为主,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公共墓地”,未提及墓葬规格、随葬品数量的差异,无法推断出贫富分化明显,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良渚遗址的先民中出现私有制,产生了贫富分化,从而出现了阶级分化,少数墓葬中发现精美玉器就是权贵阶层的生活表现,直接佐证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分化,B项正确;体量巨大的炭化稻谷堆积,只能表明当时已经种植水稻,不能说明阶级分化,排除A项;分布较密集的村落和墓地表明当时居住和生活的情况,排除C项;玉器上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只能反映玉器制作和原始宗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一方面,内蒙古、浙江上海、四川等地有自身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又出土了二里头文化风格的器物。这既体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又显示出它们与二里头文化存在联系,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D项正确;在内蒙古、浙江上海一带、四川三星堆等地出土了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器物,这表明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使得二里头文化风格的器物能够传播到其他地区,并非是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排除A项;仅从其他地区出土二里头文化风格的器物,并不能直接说明中原王朝统治范围不断扩大。出土相关风格器物可能是文化交流的结果,而非中原王朝直接统治该地的体现。比如文化传播可以通过贸易、迁徙等多种非统治的方式进行,所以不能据此认定中原王朝统治范围扩大,排除B项;题干只是陈述了不同地区出土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器物这一现象,并没有关于这些器物制作技术是否成熟的相关描述和线索,不能从出土情况推断出手工业生产技术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题干“商代大臣伊尹放逐暴虐乱德的商王太甲三年,直到太甲悔悟才归政于他;商王盘庚为迁都于殷,多次召开贵族议事会和国人大会与大臣、民众沟通协商”,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些记载体现了商王的权力并非绝对,会受到大臣和贵族、民众的制约,D项正确;商代尚未形成明确的相权,不存在君权相权矛盾尖锐的情况,排除A项;仁政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商代并未出现,排除B项;题干中盘庚与民众沟通协商迁都,不能说明国人舆论对朝政有决定性影响,且伊尹放逐太甲主要体现的是大臣对商王的制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 C
解析:
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题干强调通过“别子之正嫡”维系宗族团结,即使百世后仍不分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大宗、小宗区分维系家族纽带。题干中“别子”指嫡长子以外的儿子,其正嫡(嫡长子)成为新宗族的大宗,后代以此延续,符合宗法制特点,C项正确;内外服制为商朝政治结构,排除A项;分封制侧重地域统治,排除B项;井田制属经济制度,与题干血缘宗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重用殷遗民在内的异姓史官,并让他们负责记录国家大事和重大典礼”,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初期对殷遗民等异姓群体的重用,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增强他们对新政权的认同,以巩固统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管控措施,排除B项;传承史学传统并非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分封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买卖双方确实会订立交易券书,这是当时商业交易的重要凭证,表明当时商业行为规范,D项正确;当时已出现商业货币,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表明当时商业行为规范,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可知,整个王朝以王为“天下共主”,说明存在统一的一面,但同时诸侯邦国是“国中之国”,有一定的独立性,这又体现了松散性,所以该王朝国家结构是统一之下隐含松散性,C项正确;虽然分封制中存在血缘纽带(如西周分封同姓诸侯),但题干的核心是讨论国家结构的复合性,而非血缘关系,排除A项;夏商西周已属于相对成熟的早期国家阶段,复合制结构体现的是其政治形态的复杂性,而非“初始形态”,排除B项;夏商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体制,中央集权体制是在战国后才逐步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商朝统治者重视神,根据材料“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可知,周朝统治者重视德,这反映了商周时期治国理念的转变,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王权大于神权,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礼乐制度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周朝(中国)。西周初年,分封体制运行有序,周天子能够有效号令诸侯,但是在东周,王室衰微,诸侯大国不听号令,擅自征伐小国,这反映了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思想文化无关,排除A项;周天子权威消失殆尽表述绝对,排除B项;大诸侯国擅自征伐小诸侯国与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 D
解析:
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诗经》记载周初贵族宴会时候,往往对天子表达忠诚,而共和行政之后,贵族宴会中更多强调的是贵族间的兄弟情谊,这反映了天子权威下降,传统等级秩序渐趋松动的历史发展趋势,D项正确;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项;从周初到西周后期,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淡化,而非强化,排除B项;家国同构观念并未消亡,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先祖最初自称“蛮夷”,表明他们自视为非中原华夏族的一部分,而后来楚国崛起,国君改称祖先为黄帝之孙,这表明楚国逐渐认同华夏族的血统和身份,这体现了华夏认同,同源共祖观念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共性,而非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材料体现不出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传统礼乐受冲击指的是旧制度的瓦解,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据材料可知,秦、楚等原本不被视为“中国”的诸侯国,在战国时期被囊括在“中国”范畴中,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基本丧失,秦、楚被纳入“中国”范畴并不能巩固周天子权威,排除A项;各民族间的差异在当时不可能被消除,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楚等国内部融入“中国”范畴,并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传,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铁范的大量出土,表明燕国已掌握成熟的冶铁铸造技术,能够批量生产铁制农具。铁农具的普及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提升,是农耕技术进步的核心标志,B项正确;题目未明确提及“犁”或“牛耕”的直接证据,仅通过铁范数量无法直接证明其“开始出现”,排除A项;冶铁遗址更多反映经济技术层面,与文化认同关联较弱,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农具的出土,农具的出土不能证明军事的强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主张都强调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按才能和功劳选拔官员,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瓦解征兆,A项正确;材料中吴起的主张没有涉及以德治国,且材料强调选官标准的变化,而非以德治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一领土、集权制度或兼并战争的内容,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项;吴起、墨子、荀子分属不同学派,但材料呈现的是相似的政治主张(非思想融合),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更突出思想差异而非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墨子批评儒家思想的礼制和等级秩序,孟子则认为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这主要是因为儒家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规划的,而墨家站在当时社会的底层民众的立场上直接要求无等差的“兼爱”,就直接抹除了阶级与秩序的存在,因此阶级立场差异影响价值评判,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墨思想有着显著的不同,非趋向融合,排除A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B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非墨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 C
解析:
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大臣就等于皇帝之家务官、私臣,说明权力分工结构体现了家国色彩,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没有分开,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反映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 C
解析:
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里耶古城发现的秦简,补充了原有传世文献中关于“洞庭郡”记载的空白,使对秦朝郡县制的研究更加全面,说明考古发现拓展历史认知,C项正确;文献记载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的作用,没有在史料价值上将秦简与其他史料相对比,排除B项;“历史结论无法确定”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官府强化对基层政权控制,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A项正确;根据材料“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改变之前以社会自治领袖为里吏的传统”可知,在此之前社会基层组织已经形成,排除B项;据材料“改变之前以社会自治领袖为里吏的传统,规定典、老由县级官府任命,且由无爵年长者出任。”说明地方自主权削弱,排除C项;地方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官府任命只是一个方面,选项扩大了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 A
解析:
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措施的核心在于消除六国旧制差异,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车轨便于交通控制,统一文字利于政令传达,法律和户籍则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正确;“促进经济”是间接作用,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基层治理”仅部分涉及户籍,排除C项;统一文字有文化传播意义,但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和普及文化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朝建立后修建了多种类型的道路,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修建道路是重要的一环,这些道路的修建,有利于军事行动的展开和物资的调配,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控制,实现中央集权,A项正确;防止六国叛乱虽然也是秦朝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修建道路并不是直接为了防止六国叛乱,而是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间接达到这一目的,排除B项;C选项只提到了抗击匈奴,过于片面,排除C项;秦朝通过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来巩固君主专制,而非修建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22.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的中国。题干表明秦代商人有专门“市籍”,且秦政府将“有市籍者”乃至其子孙送去戍边。题干仅针对商人的“市籍”及相关举措,不能就此得出整个户籍管理制度混乱的结论。秦政府将商人及其子孙送去戍边,这一举措明显对商人及其后代进行了区别对待和限制,在古代,戍边是较为艰苦的任务,将商人及其后代送去戍边,反映出秦代对商人的抑制态度,即推行抑制商人政策,C项正确;秦代的户籍制度在当时有着严格的管理体系,对不同身份人群进行登记管理是其正常管理手段,所以该项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说将有市籍者及其子孙送去戍边,并未提及赋税徭役征发繁重这一普遍情况,送去戍边针对的是商人这一特定群体,并非是普遍的赋税徭役状况体现,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对商人的处置,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这是为了鼓励发展边疆经济,送去戍边更多体现对商人的压制,而非从发展边疆经济角度出发,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秦始皇到各地巡视,留下许多石刻,主要是为了宣扬自己统一天下的功绩,彰显自己的威严,主要目的是构建国家认同,巩固统治,D项正确;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的,排除A项;秦始皇此举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并不是为了彰显国力,排除B项;据石刻的内容可知,秦始皇主要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功绩,彰显自己的威严,巩固统治,不是对地方的有效治理,排除C项。故选D项。
24.答案: C
解析:
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汉初郡国并行下,王国势力壮大,“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后,同姓王国仍对中央集权有威胁,汉景帝削藩,正是因为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C项正确;“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题干中汉景帝“削黜诸侯封地”时,叛乱尚未发生(七国之乱是削藩引发的后续事件),主要是为预防和解决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的问题,排除A项;“编户齐民促进经济发展”,编户齐民是汉代对百姓的管理制度,与削黜诸侯封地解决王国问题无关,排除B项;“治国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汉初到汉景帝时期,治国思想主要是从黄老之学向儒家思想过渡,但这不是削黜诸侯封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原因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汉代中国。材料中权力的争夺者从功臣、有大量封地的皇室成员,转变成皇帝身边的宦官、宠臣和母族势力,这是皇权加强的结果,A项正确;汉武帝采取了很多措施削弱刘氏封国的权力,宗法血缘关系弱化,排除B项;察举制在汉武帝时确立,但外戚、宦官上位并非通过正规选官途径,而是凭借与皇帝的私人关系,排除C项;汉武帝“尊崇儒术”主要影响思想领域,与权力争夺主体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26.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题干“设十三州部刺史,职责是‘六条问事’,监察不法豪强和郡国守、相;察举制以‘德’‘能’‘文’等考选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察举制为中央选拔合格官员,两者均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D项正确;刺史的监察职能是特定的,并非扩大了官员监察职能,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中朝,与中朝地位无关,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均不属于规范地方行政制度的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
27.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体现了西汉政府对归附边疆民族的规范化管理,反映出政府通过户籍登记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治理,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的“羌人”主要活动于西北地区,而非“西南少数民族”。材料仅体现对“归义羌人”的登记,未涉及“大量内迁”的信息,排除A项;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并未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中的“羌人”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属于国内民族关系范畴,而非“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8.答案: D
解析:
根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举谣言”制度,可以用来评价州郡官员的吏治得失,是中央政府用来了解民情、考察官员的重要手段,此举明显有利于拓宽对官员的考核方式,D项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而“举谣言”制度是通过民间歌谣评价官员吏治,与刺史制度的监察职能和运作方式不同,二者并无“完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举谣言”制度的核心是通过民意评价官员的吏治得失,这与“政府行政效率”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举谣言”制度虽能激励官员清廉亲民,但“保障了吏治清明”的说法过于绝对。吏治清明受多种因素影响,单一制度无法完全“保障”。排除C项。故选D项。
29.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中央为镇压农民起义,将中央权力下移,地方州牧统领地方军政事务,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A项正确;中央权力下移,促进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增长,而非抑制,排除B项;地方势力的增强,会弱化对地方的监察,排除C项;中央权力下移,导致社会动荡加剧,而非扭转,排除D项。故选A项。
30.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据材料可知,汉代烽燧遗址发现有文字的纸张,且年代可考至公元前86年—公元89年,说明汉代已有纸,能证明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代,B项正确;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公元105年左右),而“查科尔帖纸”可考据年代约为公元前86年至公元89年,时间不契合,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发现汉代纸张,未涉及战争与造纸术发展的关联,排除C项;汉代主要书写材料是简牍等,纸在汉代未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31.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前赵政权仿造汉制设立三公府、尚书省,单于刘聪精通汉文化,这些措施有助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政权更迭不相关,排除B项;材料仅能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措施,据此不能得出助推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说明匈奴建立的前赵政权重视汉化,但没有交代匈奴贵族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32.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朝齐陈时期两任太守都致力于劝课农桑,有利于江南区域的开发,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众的赋税情况变化,无法说明民众负担的减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具体的农业技术,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二者都致力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基层民众的教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3.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南朝时期会稽的良田、荆州的肥美土地和建康的商业繁荣,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西晋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南方的开发。正是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的体现,D项正确;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才最终完成,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了与北方的差距,排除B项;南朝时期门阀士族政治虽有所衰落,但并未“瓦解”,且题干中南方经济的发展与门阀士族的衰落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4.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方商品贸易多以物易物,商品经济衰退,“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则相对广泛”说明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北方商品贸易多以物易物,商品经济衰退,不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材料反映北方商品贸易多以物易物,商品经济衰退,并非物资大量剩余,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C项。故选D项。
35.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北周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可知,内迁各族以传说中的大禹,有扈、轩辕、炎帝、神农氏为祖先,他们通过对华夏族的认同,寻求政治认同,塑造自己政权的正统形象,C项正确;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目的在于追求政治认同,而不是实现华夏认同,排除A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目的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所述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言行意在寻求政治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
36.答案:
举措:设置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建立察举制;任用酷吏;独尊儒术;北击匈奴;出使西域;治理西南少数民族。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对外交流;开拓了疆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有利于封建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消极方面: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思想;任用酷吏体现了专制强权;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解析:
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中国)。举措:根据材料“汉武帝还特意从身分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可知,设置中朝;再结合所学可从汉武帝执政期间在地方管理、官员的选拔和监督、边疆的治理、对外的交往等政治领域的措施分析,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建立察举制;任用酷吏;北击匈奴;出使西域;治理西南少数民族。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执政期间在思想方面的主张是独尊儒术;评价:结合所学可从汉武帝政策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积极方面可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政权巩固、民族交往等角度分析,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对外交流;开拓了疆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有利于封建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消极方面:结合所学可从束缚思想、大兴战争、劳民伤财等角度分析,如,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思想;任用酷吏体现了专制强权;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37.答案:
(1)农业为主,农工商发展的基本格局;生产力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的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商业活跃,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2)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南方独有的丘陵山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南朝政权重视农业。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得出农业为主,农工商发展的基本格局;根据材料一“此期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得出,生产力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根据材料一“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得出,手工业方面的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根据材料一“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得出,商业活跃,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2)根据材料二“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和所学知识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南方独有的丘陵山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南朝政权重视农业等方面分析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