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

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有严格的姓、氏区别,一些较早出现的姓,如姬、姜、嬴、妫、姒等,大都从“女”,这反映出( )
A.母系氏族的遗制 B.封建礼制尊重女性
C.权贵阶层的出现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2.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下列图片呈现的是我国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玉龙。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
图1: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 图2:安徽凌家滩遗址的玉龙 图3:良渚文化遗址的双龙环形玉佩
A.多元一体 B.起源最早 C.成就辉煌 D.持续发展
3.陶寺遗址共有两重城垣,外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内城则为宫城,发现了大型建筑的夯土基址和柱础,在外城南垣处则发现有观察日出位置以判断时令的观象台。据此可知陶寺遗址( )
A.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B.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C.天文水平世界领先 D.氏族成员地位平等
4.《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的不同记载客观上反映了( )
A.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 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世袭制形成的曲折性 D.启开创奴隶制国家
5.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这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经济 B.商朝政治 C.西周文化 D.战国军事
6.西周时期,周王经常在王畿之外开展巡行活动。周王在巡行过程中处理涉及地方邦伯的诉讼,并召集邦伯、诸侯举行祭祀、大射等礼仪活动,由此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的忠顺程度。王巡活动体现了( )
A.宗法关系走向瓦解 B.王权对地方的控制
C.地方诸侯势力崛起 D.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7.春秋时期,我国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等诸多民族部落,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而到了战国后期,北方少数民族主要为匈奴、东胡,南方则只剩下楚、越两个诸侯国。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B.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
8.“都”的本义是王或诸侯的统治中心,“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到了春秋末期,势力较大的卿大夫封邑也被称为“都”,如孔子相鲁时欲“隳(毁坏)三都”,“三都”即鲁国三位卿大夫的私邑。这一变化表明( )
A.经济发展壮大城市规模 B.贵族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C.王室衰微引发诸侯争雄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9.1956年河北兴隆大副将沟发现燕国的冶铁遗址,出土了一批铁范,共计四十八副八十七件,农具范有二十八副五十一件。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农耕技术有所发展
C.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D.燕国实现富国强兵
10.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 )
A.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 B.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 D.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
11.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的思想( )
A.标志着察举制度的形成 B.都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C.均反映平民的政治诉求 D.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1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中心。其建立后,吸引了众多学者,他们可以自由表达学术和政治观点。当时,学宫中最可能出现的儒家主张是( )
A.以法为教,中央集权 B.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C.实行仁政,提倡礼治 D.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13.“在这个体系内,中原农耕区与周边四方形成了王朝地域的内外结合,这已超越了农耕区域的单一构成,构建了新型的王朝模式。”中国历史上这一新型王朝由谁创立( )
A.嬴政 B.刘邦 C.李渊 D.赵匡胤
14.秦朝对公文制度进行了严格要求,“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文书积压则“以律论之”;秦简《行书律》更细化文书传递时限,违者罚甲盾。该制度设计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减少决策失误 C.维护社会稳定 D.精简官员队伍
15.《里耶秦简》9—2283是一份洞庭郡征发徭役的文书,其中提到征发徭役时“必先行城旦舂、隶臣妾、居赀赎责(债)。急事不可留,乃兴(民)徭”,这是因为“田时也,不欲兴黔首”。这反映出,秦朝( )
A.徭役繁重 B.尊崇儒家思想 C.法律严苛 D.重视农业生产
16.秦惠文王在兼并巴地(今重庆)之后,任命当地部族首领为蛮夷君长,延续其管辖权。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秦朝在兼顾边地民族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将普通郡县的统治方式推行于此。这一变化意在( )
A.缓和民族关系 B.提高行政效率 C.推动地方发展 D.加强中央集权
17.公元前215年,一位名叫“尊”的益阳县女子,因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被县令在闹市处死,并暴尸于众。该案例能佐证秦朝( )
A.亡于暴政 B.货币体系混乱 C.刑法严苛 D.百姓赋役繁重
18.汉兴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这一历程可看出西汉( )
A.儒道思想矛盾不可调和 B.儒学开始成为显学
C.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D.治国政策适时调整
19.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指出:现在就像一个人得了肿胀病,“一胫之大几如要(腰)”,建议“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于是,文帝封齐王六个儿子为王,将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又立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为王,将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据此可知,贾谊的建议和文帝的举措( )
A.直接引发西汉的“七国之乱” B.佐证了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
C.表明西汉正式推行“推恩令” D.吸取了秦朝实行暴政的教训
20.《归义羌人名籍》木简出土于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该简是羌人归义者的登记名册,名册上先标明“归义”二字,而后记录他们的族属、身份、名字等信息。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A.西南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军阀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C.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1.汉初,随着黄老政治的推行,汉律大体沿着轻刑的方向不断修改,如惠帝除挟书律,高后除三族罪和妖言令,文帝除收孥相坐律令和处以族灭之刑的诽谤妖言罪。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法律又转向严密奇酷。这一转向( )
A.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B.标志着法律体系日益规范
C.表明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基于加强大一统统治需要
22.某思想家向汉武帝进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该思想的实践( )
A.推动“文景之治”的出现 B.表明汉武帝削藩的决心
C.抑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3.表为《后汉书》中记载的发生于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的两则史事。这两则史事反映出的政治举措是( )
史事1 建武六年(公元30年),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史事2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光武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
A.精简机构 B.整顿吏治 C.惩处腐败 D.铲除朋党
24.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太后临朝听政,重用外戚情况严重。皇帝长大后多依靠宦官夺回权力,促使宦官专权局面出现。这一局面( )
A.消除了“党锢之祸” B.加速了东汉政权灭亡
C.遏制了皇权弱化现象 D.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25.《满歌行》是东汉末年的一首乐府诗,诗中写道:坎坷人间世,何必论得失?贪财惜富贵,岂不太愚痴!人生短暂如石火,在世能几日?当欢乐时且欢乐,只要合心意。这首诗折射了,当时( )
A.豪强地主势力受到限制 B.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
C.老庄无为思想成为主流 D.王莽政权的覆灭景象
26.对于造纸术的起源,一般都采信《后汉书》的记载,即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随着西汉中后期的金关纸、中颜纸、玉门关纸等古纸实物的出土,西汉中后期出现纸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认识。这表明历史研究中( )
A.文献记载并不可靠 B.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
C.需要文献实物互证 D.理论创新引领学术进步
27.东汉末年,曹操在击败袁绍后开通了一系列运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运系统,纵贯整个河北平原。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为曹操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D.开创人工修筑运河的历史
28.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建康有人口4万户。梁朝时,建康人口达到28万户,城区扩大,东西南北各40里,其发展规模与繁荣程度,可比之于汉代的长安和洛阳。这一记载可以说明,当时( )
A.江南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B.在南北对峙中北方处于明显劣势
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29.皖南一带,本是江水宣泄之地,然而到梁代皖南已是“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屋脊),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分裂局面结束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传统经济政策变更
30.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导致士族专权的原因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C.民族融合的加强 D.佛道教对儒学的冲击
3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汉式,承袭秦汉遗制,讲究宽衣博带;一为少数民族式,沿袭北方习俗,常见贴身短衣。下表呈现了这一时期服饰的变化,据此可知( )
《帝后礼佛图》局部,龙门宾阳中洞北魏浮雕 《军人着袴褶图》,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画像砖(袴褶:服装款式,便于骑射)
A.北魏封建化改革最为彻底 B.社会动荡有利于民族经济交流
C.服饰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 D.北方胡服比南方汉服更为实用
32.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
A.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B.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C.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D.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3.隋朝广设仓库,如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既有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有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据此可知,隋朝( )
A.注重精耕细作 B.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商品经济发达 D.吏治清明注重民生
34.隋朝末年“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物(充足),吏皆惧法,莫肯赈救”。反叛的领袖不论是朝廷官员,还是地方实力派,无不以开仓放粮为招兵手段或善后措施。这说明隋朝( )
A.农业经济大幅衰退 B.征伐高丽民不聊生
C.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D.统治政策存在失误
35.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水路成为主要的交通形式
B.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C.运河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36.唐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异常宽阔,有一百步宽,目的是防止道路两旁的弓箭射到路中央,并且所有的坊门都不能朝向朱雀大街。朱雀大街的设计体现了( )
A.敬天保民的思想 B.君权至上的理念
C.因俗而治的方针 D.与民休息的政策
37.唐朝时期,公主与回鹘首领联姻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回鹘世称唐朝为舅。于阗国王(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则采用了内地通行的年号,仿照唐朝建立了官僚制度。这说明,该时期( )
A.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B.华夏同源共祖观念开始出现
C.内迁少数民族政权稳定 D.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38.唐朝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著名文人,其先世都是胡族。他们有大量文字流传下来,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基本上读不到任何种族身份的色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个人的创作风格 B.思想文化的专制 C.民族间交往交融 D.作者的文学造诣
39.从图一到图二耕作工具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播种技术的发展
C.单位亩产量提高 D.耕犁的基本定型
40.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势力北上,导致唐王朝西部地区衰落。但是当时正快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仍然与唐朝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其他国家的商人对与唐朝进行贸易以及文化交流仍然有着很高的热情。这反映出当时唐朝( )
A.造船技术十分发达 B.国家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C.中华文化吸引力强 D.财政收入依赖对外贸易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宋·苏轼《秦废封建》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次廷议后,与周代相比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外,秦朝在中央有哪些制度设计?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在官僚管理和经济政策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及共同影响。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匈奴强盛,西汉统治者在同匈奴的对峙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汉武帝即位后决心联系西域,希望利用大月氏对匈奴的仇恨,与其结为同盟,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招募张骞出使西域,但大月氏已放弃向匈奴复仇,张骞不得要领而归。此行虽未实现初衷,但在西域传播了汉朝声威,并获得大量前所未闻的当地资料,故被誉为“凿空”之举。汉武帝敦本务实,虽然合击匈奴的计划未能达成,但为加强与西域诸国的交流往来,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此后汉朝与西域交往更加频繁。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材料二
唐朝时期,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也不绝于途。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缘边之地设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在唐朝政府机构中也有不少的外国人供职。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一些较早出现的姓包括姬、姜、嬴、妫、姒等,这些姓带有女字偏旁,女性有关,中国古代姓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这些姓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A项正确;封建礼制压迫女性,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姓与女性的关系,与权贵阶层的出现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多元”体现为不同地区(红山文化、安徽凌家滩、良渚文化代表不同地域)都有与“龙”相关的文物出土;“一体”体现为中国人都被称为“龙的传人”,这些不同地区的龙形象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中关于“龙”的文化认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于不同地区但又有内在联系,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题干仅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的玉龙,没有与其他文明起源时间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起源最早”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有一定工艺,但题干重点不是强调工艺成就有多辉煌,而是不同地区都与“龙”文化有关,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从新石器时代之后“龙”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主要强调的是不同地区的“龙”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陶寺遗址有两重城垣,外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内城为宫城,发现了大型建筑的夯土基址和柱础,以及用于观察日出位置以判断时令的观象台。这些特征表明陶寺遗址已经具备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分工,特别是宫城和大型建筑的存在,暗示了社会阶层和权力的集中,这符合早期国家形态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对比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无法说明陶寺遗址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陶寺遗址和天文有关的观象台,没有与世界进行对比,不能得知领先世界,排除C项;陶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成员地位并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反映了启继位的不同历史记载,说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具有一定的曲折性,C项正确;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选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商朝时期。根据材料“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可知,反映的是殷商时期方国进贡的历史信息,这可以用于研究商朝方国联盟制的相关内容,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夏朝的经济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周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与战国军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由周王分封产生,周王通过巡行活动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的忠顺程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春秋战国,宗法关系逐渐走向瓦解,排除A项;王巡活动体现王权对地方的控制,对诸侯势力的控制,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形成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无论是北方的民族部落还是南方的诸侯国,数量都大幅减少。这反映了在长期的战争和融合过程中,各个势力逐渐整合,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B项正确;虽然中原文化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材料描述的是民族部落和诸侯国数量的减少,并未直接体现中原文化的扩大,排除A项;虽然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增强,但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华夏认同更多是指对共同文化、历史和民族的认同,而非民族部落或诸侯国数量的减少,排除C项;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确实有所加强,但材料描述的是民族部落和诸侯国数量的减少,与文化交流的加强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末期,卿大夫的私邑被称为“都”,打破了“都”专指诸侯统治中心的传统,反映了卿大夫势力上升、诸侯公室衰微,冲击了西周以来的贵族等级秩序,B项正确;经济繁荣可能推动城市扩张,但题干未提及城市规模或经济因素,且“都”的称谓变化与经济或城市规模无关,而是与政治权力分配直接相关,排除A项;题干讨论的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与公室的矛盾,而非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三都”是鲁国内部问题,与王室衰微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春秋末期是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的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卿大夫势力扩张是分封制瓦解的表现,与中央集权相反,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铁范的大量出土,表明燕国已掌握成熟的冶铁铸造技术,能够批量生产铁制农具。铁农具的普及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提升,是农耕技术进步的核心标志,B项正确;题目未明确提及“犁”或“牛耕”的直接证据,仅通过铁范数量无法直接证明其“开始出现”,排除A项;冶铁遗址更多反映经济技术层面,与文化认同关联较弱,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农具的出土,农具的出土不能证明军事的强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不分土地的公私,一律按亩征税,这加速了并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进而加速社会制度的封建化转型,C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废并田,开阡陌”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分封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不能得出保障物质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孔子和墨子都提出了自己对于进入仕途的方式,打破了之前以血缘为标准的选官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察举制到汉代才出现,排除A项;孔子和墨子的思想都没有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排除B项;孔子反映的不是平民的政治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稷下学宫作为当时的一个重要学术交流中心,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包括仁政和礼治,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重视礼仪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和谐,C项正确;“以法为教,中央集权”属于法家韩非子等人的观点,并非儒家主张,排除A项;“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则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主要思想,不符合儒家核心理念,排除B项;“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反映的是道家老子、庄子等人的哲学思考,也与儒家立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原农耕区与周边四方形成了王朝地域的内外结合,这已超越了农耕区域的单一构成,构建了新型的王朝模式”可知题干描述的新型王朝模式强调中原农耕区与周边地区的结合,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通过都护府等制度有效管理边疆(如突厥、吐蕃),实现多民族融合,C项正确;嬴政创立秦朝,统一中原,但主要巩固农耕区,未系统整合周边,如匈奴未被长期纳入统治,排除A项;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延续秦制,虽与匈奴和亲,但并未实现中原农耕区与周边民族的融合,排除B项;宋朝时期与周边民族形成了并立的关系,并未实现内外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通过书面请示、惩处积压、细化时限等措施,规范公文处理流程,减少行政拖延,其核心目的是构建高效运转的中央集权体系,提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公文制度规范的是信息传递和处理流程,未涉及决策内容,书面形式可能减少信息失真,但无法直接避免决策本身的错误,排除B项;公文制度是行政内部管理措施,与社会稳定无直接因果关系,秦朝维护社会稳定主要依赖严刑峻法、连坐制度等,排除C项;文制度规范的是工作方式,未涉及官员数量或机构设置调整,精简队伍与公文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田时也,不欲兴黔首”意为在农忙季节应谨慎征发百姓服役,避免过度徭役影响农业生产,说明秦朝重视农业,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秦朝赋役的具体内容,无法说明徭役繁重,排除A项;秦朝尊崇法家思想,排除B项;仅凭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秦朝法律严苛,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 D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是秦惠文王时任命巴地部族首领为君长,秦朝统一后推行普通郡县制。A项“缓和民族关系”,推行郡县制是加强统治,非单纯“缓和民族关系”,排除;B项“提高行政效率”,郡县制可能提高效率,但非核心目的,排除;C项“推动地方发展”,是客观影响,非主观意图,排除;D项“加强中央集权”,从部族自治到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削弱地方独立性,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正确,故选D项。
17.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主要信息可知,因女子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就被当地县官判处死刑并暴尸于众,由此可见秦朝刑罚制度的严苛,C项正确;材料并未在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而是在说秦暴政的表现,排除A项;由材料“法定货币半两钱”可知当时秦朝货币已经统一,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关于秦的暴政,并未涉及秦朝的赋役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可知,汉初受战乱影响,经济凋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恢复经济,随着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加强思想的统一,反映了西汉统治阶级适时调整文化政策,D项正确;儒道思想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排除A项;儒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具有影响力的显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汉统治阶级适时调整文化政策,没有涉及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贾谊的建议和汉文帝的举措实质上是将王国进一步肢解,这样做主要出于汉初郡国并行制下,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项正确;跟“七国之乱”相关的是汉景帝,并非文帝,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C是汉武帝时期,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文帝的举措是汲取秦朝暴政的教训,材料体现的是汉初郡国并行制下,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实力的做法,排除D项。故选:B。
20.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体现了西汉政府对归附边疆民族的规范化管理,反映出政府通过户籍登记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治理,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的“羌人”主要活动于西北地区,而非“西南少数民族”。材料仅体现对“归义羌人”的登记,未涉及“大量内迁”的信息,排除A项;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并未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中的“羌人”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属于国内民族关系范畴,而非“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 D
解析:
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初法律沿着轻刑方向修改,体现了与民休息的指导思想,而汉武帝时法律又趋向严苛,这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要解决王国问题、打击豪强等相适应,反映了法律的调整服务于加强大一统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题干主要阐述的是汉代法律自身的调整变化,而不是汉初法律往轻刑方面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仅体现了汉代法律内容调整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是由轻刑转向严密苛酷,这与法律体系是否日益规范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尊崇,成为主流思想。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是主流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和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C项正确。“文景之治”在汉武帝时期之前,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材料也未提及削藩,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非开始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光武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可知,汉光武帝时期,精简机构,减少冗官,A项正确;整顿吏治主要是针对官员贪腐等违法乱纪行为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腐败行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员之间互相勾结形成朋党,排除D项。故选A项。
24.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太后临朝听政,重用外戚情况严重”“皇帝长大后多依靠宦官夺回权力,促使宦官专权局面出现”和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的现象,本质是皇权专制的结果,这一局面的出现导致朝廷内斗频仍,加速了东汉政权灭亡,B项正确;党锢之祸是指中国古代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与材料无关,且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外戚和宦官专权是皇权缺乏制约的结果,非弱化,排除C项;唐朝末年出现黄巢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 B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是东汉末年《满歌行》感叹“坎坷人间世”“人生短暂”“当欢乐时且欢乐”,体现对现实的无奈与及时行乐心态。A项“豪强地主势力受到限制”,东汉末年豪强势力膨胀,“受到限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对现实失望,产生及时行乐思想,正确;C项“老庄无为思想成为主流”,东汉主流思想仍是儒家,“老庄思想成为主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王莽政权的覆灭景象”,王莽政权覆灭于东汉初年,《满歌行》是东汉末年作品,时间不符,排除,故选B项。
26.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随着西汉中后期的金关纸、中颜纸、玉门关纸等古纸实物的出土”可知,关于造纸术出现的时间,出土文物和史书相互印证,最终得出西汉中后期就已经出现纸的主流认识,说明的是历史研究需要文献实物互证,C项正确;史书记载需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并非不可靠,排除A项;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文献和文物相互印证得出,非时代变迁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论创新对学术进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7.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汉末年。根据材料可知,曹操在击败袁绍后开通了一系列运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运系统,纵贯整个河北平原,这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北方经济在战乱后得到恢复发展,A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项;曹操并未统一全国,排除C项;中国开创人工修筑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其中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和伍子胥主持开凿的胥河是最早有明确记载的运河,排除D项。故选A项。
28.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从东晋到梁朝,建康的人口从4万户增长到28万户,城区也大幅扩大,繁荣程度可与汉代的长安和洛阳相比。这表明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人口增多、城市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A项正确;东晋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北方仍然处于优势地位,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在北宋时期定型,排除D项。故选A项。
29.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B项正确;南朝梁代并未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并未发生变更,排除D项。故选B项。
30.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发展,豪强地主家族通过政治联姻和地方官场掌控权力,逐渐演化成为士族势力,最终导致士族专权,B项正确;大量人口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但不能导致士族专权,排除A项;东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但不能导致士族专权,排除C项;佛道教对儒学的冲击,使得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1.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浮雕人物身着汉式服装,而南朝军人却身着少数民族式服装,这种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故选C项。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封建化改革确实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但仅凭穿着的变化无法证明其改革的彻底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交流,而非经济交流,排除B项。胡服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有实用性优势,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
32.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和所学知识可知,学者强调改革“扭转魏晋颓势”,指其终结了汉末以来门阀政治和民族对立的恶性循环。隋唐继承北魏改革成果,通过科举制进一步打破士族垄断,最终形成开放的官僚体系与强盛的统一帝国,D项正确;隋唐时期门阀士族仍具有影响,“消亡”表述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可知是孝文帝推行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社会发展,并不是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条件,排除B项;北魏后期政权逐渐走向衰落,孝文帝改革并未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排除C项。故选D项。
33.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隋朝广设仓库,如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囗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既有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有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这些义仓是为了防备出现水旱灾害而设备的,由此可见政府重视社会的保障救济,反映出隋唐经济发展国力强盛,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隋朝商品经济发达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隋朝吏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B。
34.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末年(中国)。据题干“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物(充足),吏皆惧法,莫肯赈救”“反叛的领袖……无不以开仓放粮为招兵手段或善后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隋朝仓库充足却因官吏惧法而不赈济百姓,导致民不聊生,反叛者以开仓放粮招兵,这说明隋朝的统治政策存在失误,未能及时解决百姓困境,D项正确;题干中仓库充足说明农业经济并未大幅衰退,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征伐高丽,排除B项;题干没有关于大兴土木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5.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这体现了交通建设有助于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而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D项正确;题干只是强调了京杭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以及对唐王朝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表明水路在当时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形式,可能还有其他重要的交通方式,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将隋朝修建的运河技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运河修建技术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成为唐王朝的生命线,说明运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这里说的是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不能简单地说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这种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36.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朱雀大街异常宽阔,防止道路两旁的弓箭射到路中央,所有的坊门都不能朝向朱雀大街”,并结合所学知识,朱雀大街作为长安城的中轴线,其宽阔设计和坊门朝向限制,体现了对皇权核心区域的安全保护和权威彰显,反映出君权至上的理念,B项正确;敬天保民强调对上天的敬畏和对百姓的安抚,与题干中街道设计的安全防范和等级限制无关,排除A项;因俗而治指根据不同习俗进行治理,题干未涉及不同习俗的治理方式,排除C项;与民休息指减轻百姓负担、恢复生产,题干中街道设计不涉及民生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37.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与回鹘的联姻加强了政治联系,于阗效仿唐朝制度体现了对中原政治文化的认同,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与周边民族在政治、文化上的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项正确;题干中体现了唐朝与回鹘的友好交往,而非“民族隔阂广泛存在”,排除A项;华夏同源共祖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并非唐朝“开始出现”。题干中民族间的交往和文化借鉴,是这一观念的延续与发展,排除B项;题干仅提及回鹘与于阗对唐朝的交往或制度效仿,未涉及“内迁少数民族政权”的稳定性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38.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朝是一个民族交融的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胡族与汉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文人虽然有胡族血统,但在唐朝的文化背景下,他们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思想,而不是种族身份的色彩。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唐朝时期民族间的交往交融,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而包容的文化环境,C项正确;个人风格和读不到任何种族身份的色彩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唐朝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排除B项;作者文学造诣影响其作品质量,但不会影响其身份种族,排除D项。故选C项。
39.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从汉代二牛抬杠到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中国传统步犁定型,D项正确;铁犁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铁犁不属于播种技术,排除B项;耕作工具的变化不能反映单位亩产量提高,单位亩产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0.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和吐蕃势力的北上等,未能阻止阿拉伯等国商人与唐朝的频繁贸易往来,众多国家的商人依然保持着和中国文化交流的热情等,反映出唐朝时中华文化吸引力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当时唐朝中华文化吸引力强,造船技术发达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当时唐朝中华文化吸引力强,未涉及国家经济实力状况,排除B项;财政依赖对外贸易与唐朝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1.答案:
(1)变化: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
制度设计: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表现:划分州部,分设刺史;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均输平准;(任意两点即可)
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解析:
(1)本题是对比题、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变化:由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置诸侯不便”可得出,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制度设计:由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可得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西汉(中国)。表现:由材料“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可得出,划分州部,分设刺史;由材料“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可得出,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均输平准。共同影响:由材料“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材料“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及所学可得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42.答案:
(1)背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积极开拓疆域;抵御匈奴进攻(稳固边疆形势);西域战略位置日益重要。
(2)特点:对外交往频繁(双向交流);交往国家数量多、范围广;形式多样;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注重文化交流;水陆并进。
影响: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促进城市繁荣);提高中国国家影响力,扩大中华文化圈。
解析:
(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背景:据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决心联系西域”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积极开拓疆域;据材料一“与其结为同盟,共同对付匈奴”可知,抵御匈奴进攻(稳固边疆形势);据材料一“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可知,西域战略位置日益重要。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据材料二“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也不绝于途”可知,对外交往频繁(双向交流);据材料二“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可知,交往国家数量多、范围广;据材料二“访问、求学和贸易”可知,形式多样;据材料二“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可知,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据材料二“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可知,注重文化交流;据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可知,水陆并进。影响:据材料二“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可知,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据材料二“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可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促进城市繁荣);据材料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可知,提高中国国家影响力,扩大中华文化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