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昌宁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模拟
考历史试卷
测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4页,第II卷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人员在距今约5300~4500年的屈家岭遗址中发掘出很多红烧土残块,并且在其中发现了稻谷、稻壳痕迹;出土的石器中,主要有斧、刀和有孔石铲等。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
C.红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
2.商朝已能酿造不同种类的酒,有用稻酿造的甜酒,有用黑黍酿造的香酒。殷墟墓葬中就有很多酒器,反映了当时贵族中饮酒的风气。这说明商朝
A.青铜铸造技术高超
B.奴隶制等级结构十分严格
C.饮酒风气普遍流行
D.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
3.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他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仪教化,应当“平政爱民”,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据此可知,他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B.无为而治C.礼法并重D.严刑峻法
4.秦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郡下再设县,郡县的主要官员没有封土只拿俸禄,用人任贤而不再世袭爵位官职。该做法
A.沿袭了夏商政治制度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了秦王朝的统一
5.图1是出土于云南的汉代文物,被称为“滇国三印”。可用来印证
A.少数民族对中原的文化认同B.云南开始进入国家版图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发D.汉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6.图2是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出土的《采桑图》。画面内容为:一少数民族妇女正在采桑,一孩童在护桑。据图可知,此时
A.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北方各族人民实现汉化D.中原人民生活安康
7.《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中说:“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门阀士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据材料可知
A.官吏选拔的方式更加公平公正
B.九品中正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官吏选拔的范围逐渐走向封闭
D.此制度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动荡
8.唐时,三省长官执宰相之职。他们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省事务。这种做法
A.提高了工作效率B.杜绝了决策失误
C.强化了监察职能D.体现了皇权衰落
9.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唐代历史时做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儒、佛、道三教合流 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风格多样 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服饰参考胡服
A.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
B.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
C.开放活跃的对外交流
D.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
10.《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据此可知,三司设立的主要功用是
A.分散中枢权力B.规范地方行政
C.提升监察能力D.抬高文官地位
11.辽朝在取得渤海和燕云十六州后,境内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类以汉人、渤海人为主,耕稼以食,桑麻以衣,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另一类以契丹人为主,过着转徙无常的游牧生活。材料能够说明
A.契丹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辽朝实行两面官制度的必要性
C.宋辽保持和平相处局面
D.辽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政权
12.宋代理学家程子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据此可知,程子倡导
A.天人合一B.格物致知
C.致良知D.经世致用
13.元代科举分左右榜,蒙古、色目人考试科目相对汉人简单,考试内容为儒家典籍。“或朔方、于阗、大食、康居诸土之士,咸囊书橐笔,联裳造庭,而待于有司,于时可谓盛矣”。由此可见,元代科举A.有利于中华文化认同
B.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C.消弭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14.图3是郑和下西洋示意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西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据此可知此时
A.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C.中国主导东西方商业贸易
D.中国国力正处于强盛时期
15.《皇明祖训》记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由此,明太祖
A.实行奏折制度B.设立内阁
C.废除宰相制度D.设立军机处
16.在将准噶尔势力驱逐出西藏之后,康熙皇帝对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进行改组,任用藏地上层人物协助达赖、班禅治藏,并继续尊崇黄教。这些做法
A.首次实现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
C.加剧了西藏地区的宗教矛盾
D.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的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的,在这一集体领导体制下,至少有皇帝、中央政府和朝廷监督的代表三方共同构成一个集体权力机构......且这种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4、图5所示是哪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这些政治制度本质上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政府组织的特点,并分析这一设计的作用。(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时而生。察举制是一种先考察而后举荐的方式,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二是察举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也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察官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材料三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相似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度在当时的进步意义。(8分)
19.(12分)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材料一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交融息息相关,甚至是政治上的分裂动乱愈厉害,民族之间的斗争愈激烈、民族交融也就愈迅速、愈全面。而民族交融不仅带来统一和安定,而且保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和汉文化不断推上了主导和核心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史上,曾有三次大规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次高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摘编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以“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关系”为主题,自己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12分)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C C D A C A B C B A D D C B
二、非选择题
17.(1)图4: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图5: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本质区别: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地方具有较大自主性;中央集权制度以皇权为核心,官员由皇帝任命,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服从中央统一管理。
(2)特点: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作用: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为后世中央行政制度提供范例。
18.(1)相似之处: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选拔标准;都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都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为统治阶级选拔官员;都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后期逐渐被特权阶层垄断。
(2)进步意义: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依据,相对公平公正;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改善了吏治;为后世科举制度的完善奠定基础。
19.(1)新儒学:程朱理学。积极影响: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促进了士大夫群体责任感的形成;融合儒释道思想,丰富了儒学内涵;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成为南宋以后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维护了社会秩序。
(2)时代气息:批判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经世致用。背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腐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理学僵化,思想文化专制加强;市民阶层壮大,对个性解放的需求增加。
20.示例观点: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融,为秦朝统一全国奠定了民族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相处,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汉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与和平交往并存,元朝实现全国统一,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各民族的深度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和发展。
结论:民族交融打破了民族间的隔阂,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