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寒号鸟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寒号鸟 教案

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_二_年级课时备课
课题 《寒号鸟》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序号 1
教材分析 《寒号鸟》是一篇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属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本文题材为寓言性质的童话,通过讲述喜鹊和寒号鸟在冬季来临前截然不同的做法和最终迥异的结局,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揭示了“美好的生活需要辛勤劳动来创造”的核心道理。故事语言浅显生动,情节反复中有变化,角色性格鲜明,对话富有个性,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思维发展和价值塑造的优质文本。 核心问题:寒号鸟为什么最终在寒冬里哀号? 问题系统: 层次一:感知故事——发生了什么? 层次二:对比探究——他们是怎么做的? 层次三:领悟寓意——为什么会这样? 层次四:联系生活——我们学到了什么?
课标分析 维度 学段目标 任务群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在《寒号鸟》课文中识别并书写“号、寒、枯、劝、趁”等生字。 通过图文、语境等方式理解生字含义,归类学习“木字旁”“言字旁”等偏旁。 3. 开展“找朋友”“组词开花”等识字游戏,激发识字兴趣。 1. 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 2. 能在语境中理解生字意思,并正确书写。 3. 初步具备主动识字的习惯,愿意在生活中寻找认识的汉字。
阅读与鉴赏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朗读《寒号鸟》,感受故事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寒冬”“哀号”“劝告”等词语含义。 3. 分组讨论:寒号鸟和喜鹊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1. 能流利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能表达对寒号鸟和喜鹊行为的看法,初步理解“勤劳”与“懒惰”的后果。
表达与交流 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内容。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听老师或同学讲述《寒号鸟》的故事,能复述主要情节。 开展“我是小主播”活动,讲述一个关于“勤劳”的小故事或亲身经历。 3. 小组合作表演《寒号鸟》片段,体验角色情感。 1. 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理解主要内容。 2. 能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或讲述见闻,语句基本通顺。 3. 在表演或讲述中表现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梳理与探究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汉字归类梳理:引导学生找出本课中带有“口字旁”(如:号、呼、唱)和“木字旁”(如:枯、杨)的生字,归类梳理,感知偏旁表义的功能。 情节结构梳理:利用图片或关键词(如“冬天快到”“寒冬腊月”),引导学生梳理寒号鸟与喜鹊在不同时间节点的行为和结果,制作简单的故事线索图。 3. 主题探究:围绕“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在夜里冻死了?”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究,理解“勤劳”与“懒惰”带来的不同后果。 1. 能根据偏旁对生字进行初步归类,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2. 能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工具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发展顺序。 3. 能通过阅读和讨论,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结果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并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学情分析 已知经验 困难障碍 突破措施
认知特点:形象思维为主导,对生动的故事、形象的图画和有趣的活动充满兴趣。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需要多种教学手段交替进行。 知识储备:具备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能够阅读浅显的童话故事,并能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好坏区分。但对于故事深层寓意的理解,以及对比、因果等逻辑关系的梳理能力还比较薄弱。 对于“勤劳”与“懒惰”有模糊的概念,但可能无法将其与长远后果紧密联系。通过本课学习,能将寓言道理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中。 利用“故事地图”或“因果链条图”等图形化工具,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故事的关键情节(原因:寒号鸟懒惰不筑巢;结果:冬天冻死),帮助他们清晰地看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逻辑关系。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对比朗读喜鹊劝告和寒号鸟回答的语句,通过语气、语调的差异,体会两者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加深对“勤劳”与“懒惰”带来不同结果的认识。
课时目标 通过图文对照、随文识字等方法,正确认读“号、堵、缝”等13个生字,会写“面、阵、朗”等8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时间顺序)。 3.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理解寒号鸟“得过且过”的懒惰心态和喜鹊的勤劳,懂得“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通过开火车读、卡片认读等方式,检测生字认读情况,准确率达95%以上。 通过指名分段朗读,倾听并评价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通过填空或排序练习,检测学生对故事大意和顺序的把握。 倾听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判断其对“得过且过”的理解程度和对寓意的把握深度。
课时驱动任务 同学们,我们班即将成立一个“温暖生活”规划局。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说了,都来向我们求助。其中最需要我们帮助的,就是那只在寒冬里瑟瑟发抖的寒号鸟。它后悔极了,恳求我们帮它重新规划生活,让它能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冬天。你们愿意成为小小规划师,帮助它吗?
教学环节 学习过程 评价任务及标准
环节1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音视频:播放寒号鸟在寒风中哀号的音频和它在崖缝中瑟瑟发抖的图片。 2. 激发兴趣:“同学们,听,这是谁的哭声?看,它在哪儿?它为什么这么可怜?今天,我们就化身‘故事侦查员’,一起侦破这起‘寒号鸟过冬案’!” 3. 板书课题,学习“号”字:强调“号”在本课读第二声,表示拖长声音大声叫唤。
环节2 初读课文,整体侦查 1. 自由朗读,侦查生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尝试自主“破案”。 2. 集中识词,清除“拦路虎”:课件出示生词,采用“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认读。重点指导“当作”的“当”(dàng)、“哀号”的“号”(háo)等多音字。 3. 分段朗读,梳理案情: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同正音。读后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谁?(初步感知:喜鹊勤劳做窝,寒号鸟懒惰不做,最后冻死。)
环节3 (三)梳理脉络,绘制“侦查图” 1. 寻找时间线索:默读课文,找一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横线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秋天、冬天快到、寒冬腊月) 2. 合作完成“行为对比图”:出示表格框架(如上文优化建议所示)。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时间顺序,填写喜鹊和寒号鸟在“住处”和“行为”两栏的初步信息。
环节4 (四)精读品析,深入角色 1. 对比朗读,体会性格: 分角色朗读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 引导问题: 喜鹊每次说话时是什么心情?(关心、焦急)寒号鸟每次回答时是什么语气?(不耐烦、傲慢、懒惰) 通过朗读指导,读出角色的不同语气。 2. 聚焦关键词,理解寓意: 圈画寒号鸟的语言:找出寒号鸟最爱说的话。(“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讨论: 什么是“得过且过”?寒号鸟心里是怎么想的?(只顾眼前舒服,不管以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完成“侦查图”最后一栏:将“结果”和“态度”栏补充完整。 3. 探究结局,升华道理: 朗读最后一段,感受寒号鸟悲剧结局的震撼。 讨论: 如果寒号鸟听了喜鹊的劝告,结果会怎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核心道理)
环节5 (五)创编剧本,角色扮演 1. 小组合作,创编剧本: 提供剧本框架(时间、地点、人物、旁白、对话、动作提示)。 学生分组,根据“行为对比图”和课文内容,丰富对话和动作。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创造性发挥(如:为寒号鸟临死前设计一句忏悔的台词)。 2. 小组排练与展示: 各组进行排练,分配角色,练习台词和动作。 邀请小组上台表演。
课堂小结 1. 师生共同总结: 再次强调勤劳的重要性,批判“得过且过”的懒惰思想。 2. 联系实际: “在我们的学习中,怎样做是‘喜鹊’,怎样做是‘寒号鸟’?”(如:每天坚持复习是“喜鹊”,临时抱佛脚是“寒号鸟”)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 基础性: 将《寒号鸟》的故事生动地讲给爸爸妈妈听。 2. 拓展性:(二选一)①写一写:你想对寒号鸟说什么?②做一做:和父母一起查找一种勤劳的动物(如小蜜蜂),了解它的习性。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