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第一学期宁波六校联盟高二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2.公元前514年,两位雅典贵族行刺僭主希庇阿斯,此后,二人成为雅典贵族反抗僭主暴政的象征。公元前410年,雅典以法令形式改编了“刺杀僭主”的历史叙事,使其摇身一变成了反抗贵族寡头的武器。这一变化反映了雅典 ( )
A.僭主制失去其生长土壤 B.贵族集团在意政治投机
C.民主政治生命力的强大 D.人文主义精神觉醒复苏
3.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善,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下列法律文件属于“大陆法系”的是( )
A.《大宪章》 B.《权利法案》
C.“1787年联邦宪法” D.《法国民法典》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5.下表是截至1949年6月底世界银行部分贷款审批情况(单位:亿美元)。据表中审批情况可知,这一时期 ( )
贷款 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 斯洛 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 堡 墨西 哥 波兰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A.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世界银行决策易受国际形势干扰
C.被战争破坏的世界经济正亟待恢复
D.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趋势
6.1372年,朱元璋下令在乡里广泛设立申明亭。每里推选一个年高有德之人掌管其事,曰“里老人”。“里老人”除执掌教化外,还可调节民间纠纷。“里老人”所作的理断、裁决被法律赋予效力,“里老人”也由此被称为“无印御史”,颇受地方官员、乡里百姓的礼待。材料可以印证明朝 ( )
①实行优抚政策以缓和矛盾 ②借助道德教化加强基层治理
③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④认同民间力量维护社会秩序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7.图2是1946-1949年哈尔滨解放区地方法院审理涉外刑事案件统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图2
A.人民政权坚持主权独立原则 B.我国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C.东北社会治安环境日益好转 D.民众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8.下图是创作于1908年的漫画《立宪真相》,该漫画的主旨是 ( )
《立宪真相》
A.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本质 B.呼吁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
C.讽刺统治者在政策上的摇摆不定 D.表现“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9.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第二年,宋真宗大幅增加了北方科举的解额,更多举人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庆历元年,陕西边界受到西夏的攻击,宋仁宗特令陕西路诸州“解额不及十人者增五人,十人以上增三人。”由此可知,宋代 ( )
A.选官制度强调公平竞争 B.科举人才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
C.科举解额用于政治治理 D.边疆战事加剧官僚队伍的膨胀
10.1868年,自由党人格莱斯顿就任内阁首相。他在调查中发现1855年以来所录用的9826个文官中,完全经过公开竞争考试的仅28人。为此,格莱斯顿绕开议会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委员会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一事件 ( )
A.确保了文官政治中立 B.避免了政党分肥现象发生
C.有利于政治腐败减少 D.促成了文官与内阁共进退
11.顾炎武曾说:“自三代以下,人主之于民······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于是乎教化之权,常不在上而在下。”以下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王安石推行保甲 B.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
C.张居正整肃吏治 D.王阳明推行“十家牌法”
12.下表为清朝雍正年间军事将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目录及内容简介。这可以用来说明( )
内容 简介
《天下沿海形势录》 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
《东洋记》 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
《东南洋》 记述台湾、菲律宾群岛、西里西伯岛、摩鹿加群岛和婆罗洲岛
《南洋记》 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
《小西洋记》 记述南亚、西亚及中亚
《大西洋记》 介绍了非洲与欧洲,记载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昆仑记》《南澳气记》 记录中国“千里石塘,万里长沙”的南海群岛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上升
B.海防危机促使清政府海权意识明显增强
C.清政府保持传统的宗藩观念
D.新航路开辟推动中国对世界的全面认知
13.某同学在对西方历史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的资料。据此推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
1431年,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5世纪40年代,欧洲各国纷纷发行本国纸币 1517年,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中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 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A.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B.欧洲专制王权的不断强化
C.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4.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最终在1983年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民族识别工作( )
A.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D.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15.如图为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
注: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1%的税,称为“厘金”。
如图中数据变化反映了 ( )
A.早期近代化的探索 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D.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16.明朝初年的国家财政征收以农产品为主要形式,财政收入主要征收农产品实物。到十六世纪中叶,农业税收和其他各项杂税杂役、盐业课税等都基本转为白银货币收入,使国家财政转为货币中心体制。国家财政体制的变化折射出明代 ( )
A.对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B.传统财税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
C.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D.开启了地租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17.英国1834年颁行的《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只有那些愿意进入济贫院、接受集中管理和强制劳动的人,才有资格获得救济。济贫院的生活条件被刻意设置为低于独立劳动者的最低生活水平,目的是让公共救济成为穷人不得已的“最后选择”。由此可知,新《济贫法》 ( )
A.无意解决社会的贫困问题 B.旨在维护广大群众的权益
C.强调道德规训和个人责任 D.继承了英国社会救济传统
18.北宋前期的知识分子将曹魏视为正统,对其代汉的行为并没有进行道义上的谴责,强调统一政权优先于血统。如欧阳修的《魏论》中写道:“故魏之取汉,无异汉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夫得正统者,汉也;得汉者,魏也;得魏者,晋也。晋尝统天下矣。推其本末而言之,则魏进而正之,不疑。”但到了南宋,朱熹在编修《资治通鉴纲目》时以蜀国纪年,以文化正统来维持合法性。关于这种变化,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
A.史学家可建构事件之间的逻辑
B.弄清基本事实是史学家的根本追求
C.历史事实有时会因解释而变化
D.不同记录方式反映史学家立场差异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9题、第20题12分,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朝科举考试数量表
朝代 录取数据 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 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 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
宋朝 北宋 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宋 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
材料二
西方职业文官都要经过竞争考试,如1870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文官职务。许多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西方将文官分为若干门类和等级,编制出各类职位的名称标准和级别,并以此为准绳,来处理文官的任用、工资、升职、转调范围、培训以及退休等问题。文官只对法律和法定的职权负责,对国家、对民众、对上司、对下属都是一种法定的关系,其在行使职权和执行国家公务时,都须有法律的依据,若违反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摘编自宋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举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相似的作用。(4分)
20.《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统领全球海洋事务的“海洋宪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考虑到达成这些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12月10日)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海上自由原则维护航海贸易的同时,也成为少数强国建立海上霸权的工具和借口。与此同时,科技进步推动了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传统海洋法律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各国平等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需要,在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推动下,联合国最终于1984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将海洋分为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九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争端解决方法,构成了现代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内容和法律体系。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传统海洋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非传统海洋问题不断涌现,如北极航道管辖权、深海采矿权分配、核废水排海等问题,这造成人与海洋关系的持续紧张,也凸现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分层治理体系的局限。
-摘编自王翰灵《国际海洋法的发展趋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步(或领域扩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法进步的推动因素,并以俄乌冲突、美国至今未批准该公约等事件为例说明当今国际法的实施还存在哪些局限性。(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构建的分层治理体系。(6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年入九十可配给一名侍丁,对编户齐民中的普通老者也有相应的徭役减免,有爵位者五十八岁、无爵位者六十六岁即可免除全部的徭役,称为“免老”。汉高祖有怀孕产子而免除一定赋役的诏令。汉惠帝四年,令“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后汉武帝发布《复高年子孙诏》:“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增加免除其子或其孙的徭役),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
-摘编自胡荣明《传统赋役减免制度的亲属伦理旨趣新探》
材料二
研修内容:一邑之中,有田者什一,无田者什九······以什九之丁尽征之无田之贫民······每遇编审,有司务博户口加增之名,不顾民之疾痛,必求溢于前额,故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而增,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子初生而贵其登籍,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黄口之儿已是追呼之檄。
-摘自《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户政》
任务单:“两税法”与“摊丁入亩”改革之比较
项目 两税法 摊丁入亩
目的 增加收入 增加收入
背景 土地集中 ①
均田制无法推行 ②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③
内容 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斛斗包括大小麦、豆类等,夏税钱则多折纳细、绢、绵、帛本色;秋税斛斗包括稻米和其他秋作。 将丁银分摊到田 赋 中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央集权财政体制逐步瓦解。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将盐税、海关税及内地税、常关税,烟酒税、厘金等划为国家税,将田赋、契税、当税等划为地方税。与此同时,正式开征了一批源自西方国家的现代税种,如营业税、所得税、印花税等。20世纪30年代,占国民经济30%多的工商业承担了85%以上的税收;占国民经济60%多的农业所承担的税收不足15%。
-摘编自柯伟明《民国税收史研究中的三种“关系”》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代享受赋役减免政策的群体。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实施的原因。(4分)
(2)小张同学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研修过程中,遇到阅读障碍。概括材料二中的研修内容,帮助他完成表格中“背景”的填写,并根据任务单简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税收制度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5分)
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对中华文明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凡古老的民族都有许多文化传统,后来的人都应当溯其源而究其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之是继承,因为这是历史在旧基础上的发展;改之也是继承,因为这也是历史在旧基础上的发展。从之改之结合起来,这个民族的特色就表现出来了。
对任何有生命力的文明而言,古今之争都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冯友兰说:“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据《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对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优抚措施,说明其作用。(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华文化世界意义的角度,以“旧邦新命”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列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12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I(2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C D C B B
选择题II(3分)
题号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C C B C D B D C
题号 17 18
答案 C D
非选择题部分
19.(1)表现:南方士人科举考试成绩逐渐提升;宋代科举考试规模更大,录取人数更多。(2分)原因: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2分,任答2点即可)
(2)基本特征:坚持考试录用原则;文官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对文官进行分类管理;依法履职。(4分,任答4点即可)
(3)相似之处: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大量的人才(2分);推动社会走向公正公平(1分);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1分)。
20.(1)表现: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目的是建立促进海洋和平的法律秩序,实现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写出“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或者“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均可)。(2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2分)
局限: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2分)
(2)积极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构建了现代国际海洋法体系和分层治理体系,明确了海洋权益范围,有利于解决海洋争端,缓和国家间矛盾;推动发展中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上获得更多话语权;冲击了传统海洋强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促进了国际海洋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和多极化等。(1点2分,2点4分,任答2点即可,共4分)
局限性:分层治理体系未能平衡各国的利益分歧;亦无法应对新的海洋问题的挑战。(1点2分,任答1点即可,2分)
21.(1)群体:年老的;怀孕产子的;孝悌的;力田者。(2分,任答2点即可)原因:巩固统治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2分,任答2点即可)
(2)背景:①土地集中;②税负不均;③户籍编审存在弊端。(2分,任答2点即可)趋势:征税种类由复杂到简单;征税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征税形式由实物变为货币。(3分)
(3)变化: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开征新税;以工商税为主。(2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原有税收制度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西方税种的引入。(3分)
22.(1)措施:秦汉时期赐高龄老人鸠杖;设置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写出某一具体机构名称也可得分);明政府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给米酒肉。(1分,任答1点即可)
作用: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有利于维护统治。(1分,任答1点即可)
(2)(12分)
示例:
旧邦新命: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旧邦新命”的历程中展现独特魅力与世界意义。
古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理念蕴含人文关怀,孟子倡导关注鳏寡孤独,这种思想对东亚文化圈产生深远影响,朝鲜、日本等国借鉴形成尊老爱幼传统。
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和平合作理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展现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的智慧与方案。
总之,中华文化在“旧邦新命”中,为世界文明发展注入活力,彰显强大生命力与独特价值,不断为世界文明贡献力量。
标题(2分) 无标题,0分 有标题,但标题不明确或价值导向不正确,1分 有标题,标题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2分
结构(3分) 以总分总、总分、分总结构论述,2分 总结有价值升华,1分
论述(6分) 能结合史料进行论证,每一则史论结合的论述得2分,6分
表述(1分)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未使用数字或符号的序号,表述成文,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