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我要的是葫芦》 教案

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时备课
课题 事物之间相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 课型 精读引领课 主备人 序号
教材分析 核心问题及问题系统
课标分析 维度 学段目标 任务群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 则用硬笔写字。 2.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学习独立识字。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 有意识地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汉字、词语,并尝试进行分类;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
阅读与鉴赏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 朗读时注意用语气、语调表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喜欢阅读寓言故事,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提示提取文本的显性信息,通过关键词句说出自己的理解。
表达与交流 1.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2.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乐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能借助关键词句复述自己读过的故事或其他内容,尝试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梳理与探究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 对课外寓言故事的阅读感兴趣,制定相关阅读计划表,尝试理解梳理寓言故事表明的道理。 喜欢阅读寓言故事并提问,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 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
学情分析 已知经验 困难障碍 突破措施
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识字量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内容有着初步的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在阅读方面能够读懂浅显的寓言故事,初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会写字:个别生字的偏旁部首和笔顺容易出错,如邻、谢、怪; 词语理解:无法理解“自言自语”“花谢”的意思。 因为生活实际较少接触到蚜虫,学生对“蚜虫”等词语理解不够。 部分同学不能读出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对情感强烈程度体会不到位。 1.会认字:范读引导学生正音; 会写字:教师指导书写强调易错笔顺,投影展示,伙伴之间及时点评。 词语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意思。 借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蚜虫”。 (1)通过关注标点,提示语、关键词等方法,结合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读好种葫芦人和邻居的对话。 (2)联系生活实际,师生合作,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说句子,在对比中感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以及表达的情感强烈程度不同。
课时目标 通过故事识字法、联想识字法、游戏识字法等识字方法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通过观察分析法、示范模仿法、评价反馈法,能规范、正确、整洁书写“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通过听录音,教师范读等方式学习朗读课文,能运用指读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地基础上,说说课文大体内容。 3.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表达的强烈语气,认识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以及他只关注葫芦、忽视叶子上的蚜虫这一行为的错误。 4.通过联系生活实例,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全面看待问题,不能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完成“寓言故事分享会”之故事猜想会。
课时驱动任务 故事猜想会 欢迎同学们来到本单元的寓言王国。今天我们要跟着黑猫警长去探案。自从我们化身警员后,我们已经成功破解了青蛙小鸟纠纷案和寒号鸟消失案,就在刚刚黑猫警长又接到了一位种葫芦人的报案,说有人破坏了他的葫芦,现在黑猫警长派各位警员来侦破此案。让我们跟随黑猫警长一起走进课文中寻找线索,看看到底是谁破坏了他的葫芦?
教学环节 学习过程 (强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 评价任务及标准
环节一 图片导入, 引题解题。 任务1:我是识字小能手☆给生字组词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开启课文的学习—— 听讲认真、坐姿端正、准确识字的同学将有机会获得一枚识字星。 活动1:创设情境 欢迎同学们来到本单元的寓言王国。今天我们要跟着黑猫警长去探案。自从我们化身警员后,我们已经成功破解了青蛙小鸟纠纷案和寒号鸟消失案,就在刚刚黑猫警长又接到了一位种葫芦人的报案,说有人破坏了他的葫芦,现在黑猫警长派各位警员来侦破此案。让我们跟随黑猫警长一起走进课文中寻找线索,看看到底是谁破坏了他的葫芦? 引出子任务一《故事猜想会》。 活动2:识字写字 出示葫芦的图片,指名说一说,图中是什? 葫芦(hú lu)正音,注意第二字念轻声,单独出示“芦”字读第二声。 揭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的读音讲解。 4.生字词语俱乐部 分享识字好方法,认读词语。 评价任务 1: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组词。 评价方式: 师生评价、同学互评 评价标准: 站姿端正,声音四级,回答准确。
环节二 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任务2 :我是小小梳理家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说一说故事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近今天的课文—— 坐姿端正、大声朗读、能说出故事内容的同学将有机会获得一枚梳理星。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有一天,他的葫芦叶子上爬着(蚜虫),邻居劝他快(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思考:为什么同样是“葫芦”这个词语,使用的量词却不相同呢? 生思考回答,并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原来两个“葫芦”所指并非同一个事物。“一棵葫芦”指的是整株植物,“几个小葫芦”指的是果实。 评价任务 2: 初步说出课文内容 评价方式: 随机抽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评价标准: 能根据课文内容准确填空能大体说出课文内容,用词不太准确。无法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环节三: 精 读 课 文 任务3 :我是小小朗读家之抓住关键词 ☆葫芦长什么样子? ☆从哪里能看出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 坐姿端正、能借助标点和关键词读出葫芦的可爱以及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的同学将有机会获得一枚朗读星。 活动一:介绍葫芦样子 1.生画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2.生根据这一句话,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棵葫芦的样子。 活动二:抓关键词,感受葫芦的可爱 图文对应,朗读短句。 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感受葫芦的可爱和生机。 (1)“满”:说明这棵葫芦长了很多绿叶,它是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的。 “雪白”:白绿配色清新舒适。 “细长”:藤蔓缠绕,姿态美观。 练习朗读,读出喜爱。 活动三:抓关键词,品读葫芦人的喜爱 1.抓住“多么可爱”、“每天”、“几次”,品读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 (1)借助小葫芦图片,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小葫芦像什么。 (2)齐读赞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读好感叹号。) (3)抓住“每天”“几次”等关键词,再次感受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 (4)认真听老师补充背景知识:一棵葫芦从开花到果实长大,要将近60多天的时间呢,这个人居然每天都要去看好几次,从中感受这个人对小葫芦的喜爱。 (5)练习朗读,读出喜爱。 2.抓住“盯”、“自言自语”“快长啊”等词语,继续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 (1)在文中圈出关键字:盯。理解“盯”就是长时间地,目不转睛地看着。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理解“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和自己说话。 出示“言”象形字,一个人张开嘴巴伸出舌头,表示在说话。 (3)这个人在自言自语些什么呢?“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①注意停顿,读好长句子。 ②关注“长”字出现了几次?(三次)前两个“长”是希望葫芦长得快,后一个“长”是希望葫芦长得大。 ③感叹号出现两次,这时这个人的心情是期盼、着急、兴奋的。读好感叹语气。 3.对比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评价任务 3: 借助关键词语读好人物情感 评价方式: 希沃白板随机抽取学生分享画出的句子 评价标准: 表达清楚,口齿清晰★能注意到标点,表情自然、大方★★能够重读“长满、挂”等动词和“细长、雪白”等形容词语,读出喜爱的语气。★★★
评价方式: 指名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评价标准: 关键词寻找准确全面,能够读好重音,读出赞叹语气。关键词寻找准确全面,但不能够读好重音,读不出赞叹语气。关键词寻找不全面,重音和语气都朗读不到位。
环节四: 精读课文 寻找原因 任务4:我是小小朗读家之会读反问句 ☆葫芦为什么会落了呢? ☆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呢? 坐姿端正、能借助反问句读出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语气的同学将有机会获得一枚朗读星。活动一:找寻葫芦落了的原因 1.继续读文,寻找原因之一---叶子上生了蚜虫。 (1)对比:“一些”——“几个”。观看图片,发现蚜虫一眼数不清,这叫“一些”,可是这个人视而不见,觉得只有“几个”。 (2)理解“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意思就是“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3)对比朗读,感受反问句的强烈语气:在这里是轻视,不在乎的语气。再次朗读。 (4)生听教师补充蚜虫知识:蚜虫会吸食植物的茎秆,汁液,导致植物的养分无法供给而死亡。 2.原因之二---不听邻居的劝告。 (1)同桌二人分角色朗读种葫芦人和邻居的对话。 (2)对比读好问句。体会此时这个人的心情应当是惊讶,不屑。再次朗读。 (3)理解句意,完成填空:我要的是葫芦,不是(叶子 )。叶子上的虫( 不 用治)。 (4)齐读最终结果: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思考:不听劝告的这个人,看见葫芦最后黄了、落了,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生结合课文自由想象说话: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黄了,落了,可能会( 伤心/后悔 )地说:( 早知道,应该听从邻居的劝告啊,看来蚜虫真不可以小看呀! ) 4.伙伴交流,总结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1)这个人一心只想着葫芦果实,却忽视了和它息息相关的叶子,茎秆,不懂得联系起来看问题、做事情。 (2)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举例子说一说。 评价方式: 希沃白板随机抽取学生朗读种葫芦人和邻居的对话,读出邻居的急切和种葫芦人的惊讶、不屑。 能准确读出邻居的急切和种葫芦人的惊讶、不屑无法准确读出邻居的急切和种葫芦人的惊讶、不屑。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 这节课,我们共同梳理了故事内容,并重点领悟了其蕴含的深刻道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做事不能只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和对关键环节的把握。 故事中的种葫芦人,因其目光短浅、固执己见,最终一无所获。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懂得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大葫芦”。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我们该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有学生问题解决的问题和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