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十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有文献记载:“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这些规定主要反映的是( )
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2.1857年,英国额尔金伯爵在其私人信件说:“这次远征的真正目的是确保修订条约……让我们的公使能常驻北京,让我们的商人能航行长江并能进入中国内地。”这次远征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张学良在其回忆录中,称周恩来为“极好的调解者”,有“伟大的眼光和胸怀”,并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的方针是真诚的”。张学良的评价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西安事变 D.北平和平谈判
4.亚历山大既是马其顿国王,又自称是埃及法老、波斯“万王之王”的继承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亚历山大( )
A.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 B.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
C.实行西方的民主政治 D.旨在恢复波斯帝国传统
5.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数学教材中在教授“比例”时,会要求学生计算“德国人民每年为抚养犹太人和精神病患者所承担的经济负担”。这一做法最主要反映了德国( )
A.向弱势群体转嫁危机 B.系统灌输种族主义意识
C.全面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D.强化对社会的精神控制
6.“在2023-2024年,世界银行等主要多边开发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标是扩大贷款能力,以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同时,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在G20框架下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投票权)改革的谈判进展缓慢。”这反映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 )
A.克服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干扰
B.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C.逐渐开始由发展中国家主导并推动
D.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困难重重
7.战国后期,荀子入秦后评论:“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由此可见,荀子( )
A.肯定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B.抨击了秦国的严刑峻法
C.主张以儒家仁政来治国 D.赞扬了秦国的文化繁荣
8.西汉察举制规定,郡国每年要向中央推荐人才。一位郡守在推荐孝廉时说:“此人至孝,乡里称善,且才学出众,堪当大用。”据此判断,察举制( )
A.以才学作为选拔的第一标准
B.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C.有效保证了官员的清正廉洁
D.导致了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
9.北宋王安石变法:“京师置市易务,凡货之可市及滞于民而不售者,平其价市之,愿以易官物者听。若欲市于官,则度其抵而贷之钱,责期使偿,半岁输息十一,及岁倍之。”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负担 D.限制商业贸易
10.1932年,上海工部局称某棚户区“有碍观瞻,且易引发瘟疫”,建议限期拆除。该片区居民联名上书请愿,陈述“我等皆苦力小工,无力租赁正规房屋,若拆除则将流离失所,乞求宽限或另划地安置”。这一事件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
A.城市公共卫生体系臻于完善
B.底层民众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C.城市治理与民生问题的矛盾
D.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11.观察下图漫画,对此寓意解读最正确的是( )
A.反映抗日战争时的艰难环境
B.表现知识分子对自由的追求
C.揭露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
D.讽刺官僚资本对经济的垄断
12.有外国学者评论道:“港珠澳大桥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重塑了区域经济版图。它将三个独立的关税区和经济体紧密连接,创造了‘一小时生活圈’的奇迹。”这一论述最能说明现代交通运输( )
A.建设过程高度依赖国际资本的合作
B.发展已经完全取代传统的海运方式
C.已超越了传统通行被赋予新的功能
D.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13.下图呈现了该地区某一时期多个政权的政治版图形态。据此判断,图中所含信息能反映的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C.罗马帝国分裂 D.拜占庭帝国的扩张
14.12世纪,高棉王国修建了吴哥窟。其设计虽遵循印度教的宇宙观,壁画题材也源于《摩诃婆罗多》等印度史诗,但建筑与雕刻均展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色,人物与场景皆取自高棉社会。后来,吴哥窟在佛教传播影响下逐渐转变为佛教寺庙。这说明( )
A.文明交流过程中伴随着文化再创造
B.印度文化深刻影响了亚洲文化面貌
C.史诗的内容极具丰富性以及多元性
D.宗教变迁动摇建筑的文化载体功能
15.1443年,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在一项指令中明确要求:“所有航海图、旅行日志和关于几内亚以西海域的任何信息,都必须直接呈送本王,未经本王特许,严禁任何船长、制图商或文书员复制或外传,违者将没收其财产并处以流放之刑。”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打破意大利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
B.强化世俗王权以及削弱教会的势力
C.防止关键航海技术泄露给其他国家
D.垄断航海知识以确保其商业的优势
16.下表是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士兵伤亡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伤亡原因 估计人数 占比
死于疾病 约16,000-17,500人 约65%-70%
死于战斗(战死及伤重不治) 约4,500-5,000人 约20%
死于其他原因 约1,500-2,500人 约8%-10%
A.英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B.帝国主义战争愈演愈烈
C.政府后勤保障能力不足 D.文官制度实际效能有限
17.2022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多布斯诉杰克逊妇女健康组织案”中推翻1973年确立的宪法保障堕胎权的判例,裁定堕胎是否合法不再由联邦统一规定,而是交由各州自行立法决定。据此可知,此举( )
A.延续了美国地方自治的传统
B.遵循了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结构
C.动摇了美国宪法的根本地位
D.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18.《史记》记载陈胜吴广起义:“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睡虎地秦简《徭律》明确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口头批评);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免除徭役)。但有学者指出,制度设计的治理理念未必完全对应实际执行。据此可知( )
A.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能够探寻历史的真相
B.史料记载体例的不同,影响历史记录与叙述的真与伪
C.历史记载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掺杂了记录者的主观演绎
D.《史记》与《徭律》的矛盾,本质是“历史叙事”与“制度文本”的差异
二、材料题
19.古代石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垂于后世,顺承勿革。
——摘编自《泰山刻石》
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端直敦忠,事业有常……六亲相保,终无寇贼。
——摘编自《琅琊台刻石》
注:《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所刻制的七个碑石中的两篇,载于《史记》。
材料二 汉代代表性的纪功刻石
年代 名称 内容概要
公元前117年 霍去病墓石雕 最为代表性的是“马踏匈奴”:通过塑造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象征这位年轻而战功赫赫的将军,在战马的蹄下是一个蜷缩着身体的匈奴武士。
公元89年 燕然山铭 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
公元137年 裴岑碑 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那之害,边境义安,振武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
——摘编自潘祥辉《刊石立碑:汉代纪功刻石的媒介形态及其体现的边疆治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朝制作“刻石”的背景,并分析其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代纪功刻石的史料价值。结合所学,概述汉代经营西域的主要举措。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经济呈现出变异态势。自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时发明和采用蒸汽丝偈和脚踏单车之后,便被手工缫丝业所采用,更有集股公司,设置场所,购备足机百数十具,排列成行,并由炭火蒸水改用蒸汽热水,俨如汽机缫丝厂焉。苏州的丝织品,在19世纪70年代开发出了纱缎和花缎两种新产品,“营业兴盛,年销六百余万元,其销路远及俄国、高丽、缅甸、印度等处”……在缫丝手工业中普遍采用包卖商制或散工制,是一种带有资本主义性的雇工生产方式。此外,农家棉纺织手工业打破了“纺织一体”的模式,纺与织的分离和耕与织的分离。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广东省委大胆向中央提出了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设想。叶剑英、邓小平也对广东放手发展经济表示支持。先走一步那个“子”怎么走呢?省委书记吴南生率领工作组来到汕头市。汕头曾是中国南部一个对外开放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商业很繁荣,同香港的差距并不大。但此时的汕头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艰难。为了迅速改变汕头面貌,吴南生提出在汕头划出一块地方搞试验……潮汕地区海外的华侨、华人全国最多,约占我国海外华人的三分之一,其中许多是在海外有影响的人物,我们可以动员他们回来投资……万一办不成,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太大。习仲勋当即表态:“要搞,全省都搞”。
——摘编自曹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发生变异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异产生的经济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广东汕头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列举“全省都搞”的具体史实。
21.人类文明在碰撞中不断孕育新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尼拉大帆船研究涵盖1565—1815年连接西属美洲殖民地和亚洲的多个方面,包括货物的流通、物品的消费、文化的交流。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韩琦指出,通常人们一看到马尼拉大帆船,往往会有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大帆船贸易是中国和拉丁美洲的直接贸易,二是认为这是一种自由贸易。实际上,大帆船贸易是一场间接贸易。在开始的一段时间,贸易是自由的,但很快就形成一个贸易垄断体制,成为由西班牙控制的垄断贸易。
——摘编自《马尼拉大帆船: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月刊)
材料二 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恐怕找不出任何一段时期,可以与1914年至1945年这段时日相提并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当时资本主义文明笼罩的全部世界,将旧有的一切毁坏殆尽,它根本就是一场世界秩序崩溃的起点。这场大灾难的直接延续,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全面性,使得“全球无一地得以幸免,无人得以全身而退”。其最重要的后果,便是“国际格局的中心舞台,转移到美国和苏联两国身上……旧有的欧洲列强,已完全沦为二流国家"。更重要的是,战争"无可挽回地摧毁了旧殖民帝国的结构",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清理了场地"。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货物的具体交换流程。结合所学,概述欧洲殖民扩张对美洲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任何一段时期”都无法与“1914年至1945年相提并论”的理由。结合所学,从文化角度说明现代战争对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作用。
三、综合题
22.丝路与城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请从地图中任选两个序号,写出其所代表的城市名称及在文明交流中的地位。
(2)选取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城市,结合相关史实,以“城市与文明交流”为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例举充分且符合逻辑,结论合理)
参考答案
1.B
2.A
3.C
4.A
5.B
6.D
7.A
8.B
9.B
10.C
11.C
12.C
13.D
14.A
15.D
16.C
17.A
18.D
19.(1)背景:秦灭六国,建立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意图: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或标榜功业)宣示政权的合法性(或强化社会对秦政权的认同)加强国家的长效治理(或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宣扬法制思想(或推行秦朝的法统)。
(2)史料价值:为研究汉代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提供重要的实物史料。
举措:张骞出使西域;武力击退匈奴(西汉卫青和霍去病、东汉窦宪)在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设置西域都护府;移民屯田、设置田官、戍卒屯田。
20.(1)表征:生产技术的革新(或采用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传统生产模式的打破(或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经济影响:推动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2)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华侨众多;党和政府的支持推动。
史实:1980年,党和国家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在广州、湛江设立沿海港口城市。(任答1点)
21.(1)流程:从菲律宾(或马尼拉)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手工业品至墨西哥(或阿卡普尔科)在墨西哥市场出售商品并换取白银,并运回马尼拉
改变: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白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产生新的族群(或混血后代)。
(2)理由:产生前所未有的极端破坏性;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有世界秩序;国际格局中心从欧洲转移至美苏两国;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作用:激发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或国家意识)的觉醒;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从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有利于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22.(1)城市及地位:①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的对外贸易枢纽(港口)。②敦煌:文明世界的艺术宝库;前往西域的重要要道;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③巴格达: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④君士坦丁堡: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⑤亚历山大城:新的希腊文化中心。(5个中任意选择2个)
(2)示例1:
选择城市:敦煌。
标题:敦煌: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
论述: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是古代文明交流的典范。其兴衰史,折射出文明交流的宏大图景。政治上,敦煌曾是汉唐经营西域的战略支点,中央政府在此设郡驻军,将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域政治互动的前哨。经济上,它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中国的丝绸、养蚕缫丝技术等由此西去,西域的珍宝,葡萄等农作物物种相继东来,推动了欧亚大陆的物资流通与经济共生。文化上,敦煌莫高窟更是文明世界的艺术宝库:佛教通过此地东传中原,并与儒、道思想相互影响;壁画中既可见犍陀罗风格,又融汇中原画技,呈现出多元艺术风貌。民族关系上,敦煌先后成为汉、匈奴、月氏、吐蕃、回鹘等多民族共居之地,不同族群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社会结构。
总之,敦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关口,更是文明互鉴的象征。它证明开放与交流是文明繁荣的动力,也为今天处理不同文化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
示例2
选择城市:君士坦丁堡。
标题:千年桥头堡:君士坦丁堡与文明的交融。
论述: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承前启后、沟通东西的桥梁角色。在法律上,查士丁尼皇帝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系统性地整理并传承了罗马法,成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的基石;在文化上,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文献;在建筑艺术上,圣索菲亚大教堂保留了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使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种不同文明在此融合,成为文明交融的永恒象征。拜占庭的影响力更跨越地理界限,向外辐射,最典型的是对俄罗斯文化的塑造。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从拜占庭接受了基督教,由此进入了东正教文化圈,奠定了其精神文化的根基。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虽反映了斯拉夫民族的本土风情,但又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见证了文明交流的丰硕成果。
综上所述,君士坦丁堡远不止是一座历史名城。它凭借其枢纽地位,成功地继承了古典希腊罗马的遗产,并融汇基督教与东方文化,铸就了灿烂的拜占庭文明。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璀璨夺目的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