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含解析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含解析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充满烟的箱子里,激光笔发出的光会( )。
A.完全看不见 B.沿直线传播 C.随着烟雾晃动
2.在探索光时,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不能用激光笔照射眼睛 B.在强光下学习看书 C.用眼睛长时间注视太阳
3.如图所示,把铅笔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B. C.
4.在彩色轮中画上( )三种颜色,旋转时彩色轮看起来是白色的。
A.红、绿、蓝 B.红、黄、蓝 C.黄、绿、蓝
5.科学家利用光的( )原理来准确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A.反射 B.折射 C.散射
6.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包含( )等不同颜色。
A.红橙黄绿蓝靛黑 B.红橙黄绿蓝靛紫 C.红橙黄绿蓝靛白
7.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的眼睛( )。
A.能看到镜子 B.能看到白墙 C.什么都看不到
8.排队时,老师会说“每位同学保证自己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这句话中包含的主要科学原理是( )。
A.光的传播速度很快 B.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的反射
9.可以用( )把走廊上的阳光引到教室里的黑板上。
A.一面镜子 B.一张纸 C.一块透明玻璃
10.一束光能被反射几次?( )
A.只能一次 B.遇到物体可以多次反射 C.只能两次
11.地球从地心到表层可以分为( )。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幔—地壳—地核 C.地核—地幔—地壳
12.关于地球表面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和非生物都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
B.地球内部活动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
C.地球表面变化都是容易被察觉的
13.小明为了研究地震的成因,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然后把手放在纸上,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纸的中间会形成相皱。这一叠纸代表的是( )。
A.土壤 B.岩层 C.地幔
14.地球仪上,蓝色表示的是( )。
A.陆地 B.平原 C.海洋
15.可以使地形瞬间发生非常大变化的是( )
A.岩石风化 B.雨水的冲刷 C.火山和地震
16.与地球内部结构相似的是( )的结构。
A.乒乓球 B.鸡蛋 C.鹅卵石
17.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发生侵蚀的是( )。
A.平原 B.平地 C.山区
18.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是( )。
A.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地震
19.河水的侵蚀作用,会使河道( )。
A.越来越宽,越来越深 B.越来越宽,越来越浅 C.越来越窄,越来越深
20.地震不可能形成的地形的是( )。
A. B. C.
二、连线题
21.下列成语反映的是什么原理?请连线。
鱼翔浅底 猴子捞月
镜花水月 光的折射 海市蜃楼
立竿见影 光的反射 杯弓蛇影
波光粼粼 光的直线传播 坐井观天
凿壁偷光 形影不离
三、实验题
22.如图1所示,小明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1厘米;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卡纸之间的间隔约15厘米,保持所有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处,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点亮手电筒,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1)如图1所示,4号卡纸上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光斑;如图2所示,将2号卡纸向右移动一定距离,4号卡纸卡纸上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光斑。
(2)根据上题的实验结果,在图1和图2中分别画出光行进的路线。
(3)假设将实验中的卡纸换成玻璃片,光束会 (选填“全部通过”“部分通过”或“不能通过”)玻璃片。说明玻璃片是 (选填“半透明”“不透明”或“透明”)。
(4)为了再次证明光的传播方式,小明找到弯塑料管和直塑料管。如下图所示。
A. B. C. D.
以上四幅图中,在纸屏上出现光斑的是 ,在纸屏上无法出现光斑的是 。(可多选;只填写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序号)
(5)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光是沿着 (选填“曲线”“直线”或“折线”)进行传播的。
四、综合题
23.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2022年2月20日晚,2022北京冬奥会在鸟巢国家体育馆落下帷幕。闭幕式上美轮美奂的视效、流光溢彩的灯光,以科技的力量向世界展现了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让我们一起重回冬奥闭幕式,领略隐藏其中的黑科技!
(1)开场表演《点亮》:黑暗中,孩子们手提雪花灯,在冰面上自由、肆意地玩耍。此时我们能看清表演,是因为( )。
A.眼睛发出光 B.雪花灯发出的光进入眼睛 C.眼睛反射了雪花灯发出的光
(2)下列与雪花灯发光特点不同的物体是( )。
A.月球 B.烛光 C.萤火虫
(3)闭幕式会场周围的舞台灯都用上了灯罩,这主要是因为( )。
A.防止灰尘 B.为了美观 C.灯罩可以增强反光
(4)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
A.烟花绽放时,观众们先看到烟火再听到烟火声音
B.舞台上演员的影子随着表演者在不断变换位置
C.舞台上冲上云霄的光束
五、实验题
24.如图所示。在罐头盒内放入土豆泥,在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然后用土豆泥封住洞口,将罐头盒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
(1)请将下列物品与其模拟的自然事物用线连起来。
土豆泥 地壳深处高温的状态
番茄酱 火山
酒精灯加热 岩浆
(2)为了保证实验效果,番茄酱 (选填“要适当”或“不需要”)稀释,封“火山口”的土豆泥要 (选填“厚”或“薄”)。
(3)土豆泥冒热气出现裂缝,番茄酱沸腾从洞口喷涌而出,由此现象可以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是 。
25.小明想探究“雨水如何侵蚀土地”,他们首先探究植物对土地侵蚀的影响。他们准备了喷水壶和四个塑料盒,在四个塑料盒上分别铺上石子,倒入土壤,根据不同条件设置成甲、乙、丙、丁四组。
(1)在这个实验中,喷水壶洒水模拟 ;丙和丁的土堆上有草代表 。
(2)为了探究植物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实验应该选择(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甲和丁
(3)实验现象:
条件 有植物覆盖 无植物覆盖
降雨后土地情况 土地无明显变化 土地上有凹坑
降雨后径流情况 较清 浑浊,有泥沙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归纳出结论:
(4)如果选择丙和丁,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是 对土地侵蚀是否有影响。
(5)结合研究结果,请你提出两个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办法: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A A B C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C C B C B A C
1.B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烟雾中的微小颗粒使部分光线发生反射,从而被看到,但光的传播路径仍是直线。选项A错误,因为光能被看见;选项C错误,光的路径不会随烟雾晃动而改变。故选B。
2.A
【详解】A. 激光笔的光线强度较高,直接照射眼睛可能损伤视网膜,因此不能这样做。A选项正确。
B. 在强光下看书会使眼睛过度疲劳,容易导致视力受损,属于错误行为。B选项错误。
C. 太阳光含有强烈光线,长时间注视会灼伤眼睛,造成严重伤害。C选项错误。
故选A。
3.C
【详解】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斜向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铅笔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可以观察到铅笔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因为光的折射,光在交界面上发生向上弯折的现象。故选C。
4.A
【详解】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这三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会呈现白色。彩色轮旋转时,人眼因视觉暂留效应会将颜色混合。红、绿、蓝的组合符合光的三原色原理,混合后呈现白色。B选项红、黄、蓝是颜料三原色,混合后不会形成白色;C选项黄、绿、蓝的组合不符合三原色规律。故选A。
5.A
【详解】光遇到物体表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返回,称为反射。科学家向月球发射激光,通过记录激光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结合光速计算距离。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的偏折,散射是光分散到不同方向,均不适用于定向测距。故选A。
6.B
【详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带。选项B中的颜色顺序正确,而选项A的“黑”和选项C的“白”均不属于光谱中的颜色。故选B。
7.C
【详解】人眼看到物体的必要条件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光源,镜子、白墙等物体无法反射光,因此眼睛无法接收到任何光线,导致无法看到任何物体。A选项错误,镜子需反射光才能被看见;B选项错误,白墙需反射光才能被看见;C选项正确,无光则无法视物。故选C。
8.B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同学们排成直线时,后面的同学被前一位同学遮挡,说明光线无法绕过障碍物,只能沿直线传播,因此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A选项描述的是光的传播速度,与视线被遮挡无关;C选项涉及光的反射,而题目现象与光的直接传播路径相关。故选B。
9.A
【详解】A. 镜子表面光滑,能够反射光线,通过调整角度可将走廊的阳光反射到黑板。A选项正确。
B. 纸张表面粗糙,光线会发生漫反射,无法定向反射到黑板。B选项错误。
C. 透明玻璃主要让光线透过,无法有效反射阳光。C选项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当存在多个反射面(如两面镜子相对放置)时,光线可以在这些物体之间多次反射,直到能量逐渐减弱。例如,两面镜子间的光线会反复反射,形成多个像。因此,光线可以被多次反射。故选B。
11.C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从地心到表层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题目要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排列,正确顺序应为地核→地幔→地壳,对应选项C。选项A和B的层序错误,故选C。
12.C
【详解】A. 生物(如植物根系、动物活动)和非生物(如风、水)都会对地球表面造成影响,该说法正确。
B. 地球内部活动(如火山喷发、地震)会导致地表形态变化,该说法正确。
C.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缓慢(如岩石风化)和剧烈(如地震)之分,缓慢变化不易被察觉,因此该说法错误。
故选C。
13.B
【详解】地震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岩层在挤压下发生弯曲或断裂。实验中,纸张被挤压形成褶皱,模拟岩层受力的变化。土壤位于地表较松散,无法形成类似褶皱;地幔位于地球内部深层,与实验中的纸张层次不符。故选B。
14.C
【详解】地球仪上,蓝色通常用来表示海洋,因为海洋占据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且水体呈现蓝色。陆地一般用绿色或棕色表示,平原属于陆地的一部分,因此不会用蓝色标记。故选C。
15.C
【详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分为缓慢和剧烈两种。火山喷发会喷出岩浆、形成新地形,地震则可能引发山体崩塌或地面裂缝,这些都能在极短时间内造成显著地形改变。岩石风化和雨水冲刷属于长期缓慢的作用,无法瞬间改变地形。故选C。
16.B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由外到内逐渐增厚。鸡蛋的结构包括蛋壳(对应地壳)、蛋白(对应地幔)和蛋黄(对应地核),分层特征与地球内部结构相似。乒乓球内部空心,鹅卵石为单一实心结构,均无分层特点。故选B。
17.C
【详解】侵蚀是指自然力量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搬运。山区地形陡峭,坡度大,水流速度快,对地表的冲刷和搬运能力更强,因此更容易发生侵蚀。而平原和平地地势平坦,水流速度较慢,侵蚀作用较弱。故选C。
18.B
【详解】河流在入海口附近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逐渐堆积形成平原或三角洲,这种过程称为沉积作用。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的,与侵蚀作用(冲刷地形)和地震(地壳运动)无关。故选B。
19.A
【详解】河水的侵蚀作用包括对河床及两岸的冲刷。侧向侵蚀会使河道逐渐变宽,而下切侵蚀会使河床加深。这两种侵蚀长期共同作用,导致河道整体变得更宽、更深。选项B中“变浅”不符合侵蚀的特征,选项C的“变窄”与侧蚀作用矛盾。故选A。
20.C
【详解】A.地震发生时,地面的剧烈震动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山体岩石崩落等,从而形成类似图中这种破碎、杂乱的地形,地震可能引发此类地貌变化。
B.地震可以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使地表物质发生位移和堆积,图中所示的这种地形有可能是地震引发山体滑坡等作用形成的。
C.图中展示的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锥地形,它是由火山喷发的岩浆、火山灰等物质堆积而成,与地震的成因和作用机制不同,地震一般不会直接形成火山锥这样的地形 。
故选C。
21.
【详解】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形影不离、坐井观天、凿壁偷光、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镜花水月、波光粼粼、猴子捞月、杯弓蛇影是光的反射现象的。
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鱼翔浅底、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的。
22.(1) 会 不会
(2)
(3) 全部通过 透明
(4) B ACD
(5)直线
【详解】(1)图1中,因为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光能通过三个小孔照射到4号卡纸上,会出现光斑;②在图2中,2号卡纸向右移动后,光沿直线传播不能通过2号卡纸的小孔,也就无法照射到4号卡纸上,所以不会出现光斑。
(2)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在图1中从手电筒出发沿直线画出经过三个小孔的光线到达4号卡纸;在图2中,光由于不能通过移动后的2号卡纸小孔,所以在4号卡纸无光线到达。
(3)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玻璃片能让光全部通过,说明玻璃片是透明的。
(4)B图中光在直塑料管中沿直线传播能通过管口照射到纸屏上形成光斑。A图中光在弯塑料管中不能沿直线传播,无法通过管口照射到纸屏上;C图中光在弯塑料管中不能沿直线传播,无法通过管口照射到纸屏上;D图中光在弯塑料管中不能沿直线传播,无法通过管口照射到纸屏上。
(5)综合以上实验现象,光在均匀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23.(1)B
(2)A
(3)C
(4)A
【详解】(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雪花灯自身能发光,黑暗中我们能看清它是因为雪花灯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而不是眼睛发出光(眼睛不会发光),也不是眼睛反射雪花灯发出的光,所以选B。
(2)雪花灯、烛光、萤火虫自身都能够发光,属于光源;而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月球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的光,它不是光源,与雪花灯发光特点不同,所以选A。
(3)在舞台灯上使用灯罩,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将灯发出的光线反射到需要照明的区域,从而增强反光效果,使舞台更明亮。而不是为了防止灰尘和美观,所以选C。
(4)A.观众先看到烟火再听到烟火声音,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说明的是光速和声速的不同,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舞台上演员的影子随着表演者在不断变换位置,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演员挡住了光的传播路径,从而形成了影子,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C.舞台上冲上云霄的光束,我们能看到直的光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故选A。
24.(1)
(2) 要适当 薄
(3)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使岩层断裂,岩浆沿裂缝冲出地面形成的
【分析】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地壳运动破坏地下的平衡,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详解】(1)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实验材料有土豆泥、铁盒子、番茄酱、酒精灯等;其中,土豆泥模拟火山、番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
(2)番茄酱适当稀释是为了使其流动性更好,更接近岩浆在高温下的状态,便于从“火山口”喷出;封“火山口”的土豆泥要薄,这样当内部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更容易破裂,让番茄酱顺利喷出,模拟火山喷发。
(3)从实验中土豆泥冒热气出现裂缝,番茄酱沸腾从洞口喷涌而出的现象可以看出,是由于内部热量产生的压力导致外部物质破裂,岩浆(模拟的番茄酱)喷出,由此推测出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使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冲出地面形成的。
25.(1) 降雨 有植物覆盖的土地
(2)A
(3)有植物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较小,没有植物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较大
(4)土地坡度
(5)植树造林
【分析】植被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被侵蚀的情况与植被覆盖情况有关,植被覆盖情况好,侵蚀较少,植被覆盖情况差,侵蚀较多。
【详解】(1)在该模拟实验情境中,喷水壶洒水的动作和效果类似于自然界中的降雨,所以模拟降雨;丙和丁组的土堆上有草,与无草组形成对比,代表有植物覆盖的土地。
(2)探究植物对土地侵蚀的影响,变量应该是植物有无覆盖,甲组无植物覆盖,丙组有植物覆盖,其他条件相同,所以选A。
(3)从实验现象可以看出,有植物覆盖时土地无明显变化且径流较清,无植物覆盖时土地上有凹坑且径流浑浊有泥沙,由此可得出上述结论。
(4)丙和丁组的主要差异在于土地坡度不同,所以可以研究土地坡度对土地侵蚀是否有影响。
(5)根据前面得出的植物覆盖能减少土地侵蚀的结论,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都能增加植物覆盖,从而防止土壤被侵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