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阶段巩固练习C,早期文明的交流交融D.较高的社会经济水平七年级历史7.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该遗迹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表为“小小考古家”根据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及其遗址发现所整理。据此可知,A,为人类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证据B.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这些古人类(C.能够佐证原始手工业的出现D.能够说明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形响古人类遗址发现8.“小小考古家”绘制了部分文化遗址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可推断出的结论是北京人打制石器以及用火的痕迹()黄河蓝田人出土了石器,如砍器、刮削器等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陶寺古那县人3000多件石器标本B,不同文化墓葬规棋差别明显马家窑文化。城造址口龙山文化A.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B,其模样和现代人相同C,不同地域文明相互交流交融半坡文化石大汶口文化C.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D.具有一定的爱美意识D.原始农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历史学教授詹子庆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京人不仅使用火,而且能控9.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制火。”下面能为这一结论提供直接证据的是()禹或许不能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A,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神话故事B.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成堆灰烬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C.现代技术复原的用火场景D.古代史书中有关用火的记载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3.某纪录片将时间溯源至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展现了中华大地的先民从采集渔A,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猎走向农业定居,组建家庭和社会的演进历程。推动上述演进的根本因素是()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自然环境的改变B,生产工具的改进C,建筑技术的进步D·人工取火的发明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4,经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圆形半地穴式房址、骨针、骨锥、石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斧、石锛、石铲、石锄矛头、骨箭头、骨渔叉、鱼钩、陶纺轮等。据此推断,半10.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与其相关的考古研究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坡人()程”,该遗址已经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等。该遗址A·开始农业的精耕细作B·具有了较高生产力的发掘可用来研究()C,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D,开启了新石器时代A.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B.早期国家的产生5.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大议口文化中晚期墓弊中,大型墓葬面积在6一11.66平方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D.部落联盟的兴起米之间,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可达70件,常见玉钺、玉镯、白陶鬻(gu1)和彩陶等:11.夏朝开创了这一制度的先河,在商朝得到了延续。商朝王位传承方式从兄终:小型墓葬规棋较小,多无葬具。这反映出当时()弟继逐渐过渡到父死子继,最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是()A.出现贫富分化B.物物交换盛行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县制C.使用磨制石器D,实行禅让制度12.王老师给出了如下时间轴,他想通过时间轴展示的是(6.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典型陶器具有山东、河南、江汉、西北和关中地区龙山A,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时代的文化因素;玉琮、玉壁和大型厨刀继承良渚文化传统;透雕善面玉佩受到夏朝建立商朝建立西周建立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山东龙山文化和肖家屋脊文化共同影响等。这些出土文物反映了()C.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前1046年A.社会阶级分化的严重B,早期文明社会的形成D.西周分封制的利弊第1页,共8页第2页,共8页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巩固练习七年级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5)CBBCA (6-10)CBACB (11-15)BBBBD(16-20)CDDCC (21-25)BDDCC二、非选择题26.( 1 )说明:我国史前时期农业已经兴起并有所发展,先民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和粟等农作物。(2 分,意思相近即可)( 2 )图 3:干栏式建筑。(1 分) 图 4:半地穴式房屋。(1 分)原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2 分)( 3 )变化: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2 分)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写出其中一点,意思对即可 2 分)( 4 )材料一。(2 分) 理由:“炭化的稻粒和粟粒”属于考古挖掘,属于实物史料。(2 分)27.( 1 )起源早,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答出其中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2 分)( 2 )原始农业取得长足发展;掌握家畜饲养技术;制陶工艺先进;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玉工艺出现。(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 分)( 3 )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出现掌握较大权力的统治阶层;中心聚落的出现。(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 分)28.( 1 )制度:分封制。(2 分) 作用:分封制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2 分)( 2 )不同之处:西周的中央权力被分散;战国的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可以直接任免官吏,选拔有才能的人参与国家管理。(每点 2 分,共 4 分)( 3 )特点: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1 分) 影响: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推动了中原各地区的社会转型,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 分)29.( 1 )具体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农业深耕细作;手工业规模扩大,行业多样;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 分)( 2 )态度:支持。(1 分)原因: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2 分)( 3 )思想核心:“仁”。(2 分)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等。(任答一点即可 2 分)( 4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争霸;变法改革。(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七年级历史阶段练习答案(1).docx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