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地理中考一轮复习 主题二 地球的运动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地理中考一轮复习 主题二 地球的运动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主题二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
项目 自转 公转
定义 地球绕地轴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
周期 一年
现象 (昼夜更替(湘教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差 变换(四季更替(湘教版))、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五带
2.地球的五带(连一连):
【归纳整合】
1.地球形状与气候:
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大,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气温也逐渐降低。
2.地球自转与气候:
(1)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
(2)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早晚相反。
3.地球公转与气候(以北半球为例):
(1)夏季太阳高度大,昼长夜短,气温高。
(2)冬季太阳高度小,昼短夜长,气温低。
考点一 地球自转
情境示范题1:酒店大厅电子时钟
  (2024·山西学业考)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园,不同地区存在着时间差异。为方便旅客,很多酒店大厅墙壁上挂着世界部分城市的电子时钟。下图示意某酒店的电子时钟。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形状 B.地球大小
C.地球自转 D.地球公转
2.图中显示北京时间比莫斯科时间( )
A.早5小时 B.早6小时
C.晚5小时 D.晚6小时
考点二 地球的运动与昼夜长短
情境示范题2:智能手表
  (2025·徐州学业考)2025年6月1日,徐州某校学生收集地理信息时,观察到智能手表界面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智能手表显示的“日出日落”现象,其成因是( )
A.地球形状 B.地球大小
C.地球自转 D.地球公转
4.该日徐州( )
A.昼夜等长 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 D.无法判断
考点三 地球公转与影长的变化
情境示范题3:地球运动与影子的关系
  柳州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观察了校园车位上太阳照射面积的变化,下图中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结合太阳高度图完成5、6题。
5.同学们发现,一天中车位上阳光照射的位置和面积是在不断变化的,与此变化同时发生的现象有( )
①太阳高度变化 ②昼夜长短变化
③季节变化 ④气温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同学们发现,一年中车位上正午阳光照射面积最小的时段( )
A.路灯照明时间最短
B.柳州正在供暖
C.天安门广场6点升国旗
D.太阳直射南半球
【规律总结】
1.昼夜交替和昼夜形成的区别:
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形成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形成的。
2.反映地球自转的诗词或语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3.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
4.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一天中,影子的变化是长—短—长,正午时分物体的影子最短。
一年中,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物体的影子最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物体的影子最长。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相反。
广西题组
  (2025·广西学业考)北半球夏至日,七年级3班同学在当地地理界线标志公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正午时刻,他们拍摄了同伴站在这条地理界线上的照片(如图),照片中脚边的阴影是该同伴的日影。据此完成1、2题。
1.照片中该同伴脚下的地理界线是( )
A.北极圈 B.北回归线
C.南极圈 D.南回归线
2.若想再次拍到同一地点且同一特定日影状态的照片,需要地球经历( )
A.自转半周 B.自转一周
C.公转半周 D.公转一周
全国题组
经典必考题组 精练常规题型(预习评估)
  (2025 北京大兴区学业考)如图为地球运动演示实验。读图,完成1、2题。
1.该演示实验可以用来探究地球( )
A.形状 B.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C.大小 D.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演示实验】 在暗室里,手电筒的光线代表太阳光线,在手电筒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自左向右缓缓匀速拨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受光区域及其变化。
2.甲、乙、丙、丁四地中即将迎来日落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24·陕西学业考)如图为某摄影爱好者于2024年2—4月每月的23日,在我国某城市同一位置拍摄的日落前景象。据此完成3~5题。
3.三张照片显示日落时刻越来越晚,说明拍摄期间当地( )
A.白昼逐渐变短 B.白昼逐渐变长
C.气候逐渐变冷 D.天气阴晴不定
4.照片中不同日期日落时刻不同,是因为(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
5.3月23日拍摄时,太阳恰好在正西方。推断2月23日、4月23日拍摄时太阳的方位分别是( )
A.西北、西南 B.东北、东南
C.西南、西北 D.东南、东北
6.(2024·福建学业考改编)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有重要意义。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
(2)据考证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该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大雪节气该流域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唐诗《夏至五月中》:“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注:五月为农历。
(3)诗句所描述的区域“五月中”气温高低情况是 ,其原因是此时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该区域获得的 较多。
省考预测题组 拓展命题视角(延伸训练)
考法1 地球运动的演示
  (2025 烟台学业考)某中学的同学们进行“地球运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项目化学习,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1~4题。
1.活动规划:以下学习任务设计合理的是( )
①用白炽灯、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理解地球运动原理
②观察一天中房屋影子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③观察一年中正午阳光照进室内面积变化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④观察一年四季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实验演示:同学们在演示地球运动时(如图),正确的操作是( )
A.始终保持地轴处于竖直状态
B.从右向左拨动地球仪演示自转
C.围绕地球仪逆时针移动白炽灯演示公转
D.围绕白炽灯沿甲→乙→丙→丁方向移动地球仪演示公转
3.观察现象:同学们在地球仪同一条经线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60°处、分别垂直球面粘上长度相同的小木棒,并在演示公转过程中绘制了小木棒正午影子示意图。地球仪位于图中位置乙时,小木棒的影子示意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成果汇报:经过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地球公转运动认知结构图。图中空白处的内容包括①四季更替;②昼夜长短变化;③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④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将以上内容从左到右排序,合理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考法2 传统文化和跨学科融合
  (2025 宜宾学业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图1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图2为清明节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二十四节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海陆的变迁 D.季风的转换
6.宜宾均为昼短夜长的时段是( )
A.立春—清明  B.立夏—小暑
C.立秋—寒露    D.立冬—小寒
7.清明节前后的地理现象是( )
A.梅花香自苦寒来 B.谁家新燕啄春泥
C.映日荷花别样红 D.无边落木萧萧下
考法3 时事情境“神舟二十号”
  (2025·商丘学业考)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如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发射当天,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9.这一天,酒泉( )
A.昼短夜长 B.昼夜等长
C.昼长夜短 D.出现极夜主题二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
项目 自转 公转
定义 地球绕地轴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一年
现象 昼夜交替(昼夜更替(湘教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差 季节变换(四季更替(湘教版))、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五带
2.地球的五带(连一连):
【归纳整合】
1.地球形状与气候:
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大,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气温也逐渐降低。
2.地球自转与气候:
(1)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
(2)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早晚相反。
3.地球公转与气候(以北半球为例):
(1)夏季太阳高度大,昼长夜短,气温高。
(2)冬季太阳高度小,昼短夜长,气温低。
考点一 地球自转
情境示范题1:酒店大厅电子时钟
  (2024·山西学业考)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园,不同地区存在着时间差异。为方便旅客,很多酒店大厅墙壁上挂着世界部分城市的电子时钟。下图示意某酒店的电子时钟。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时间差异的原因是(C)
A.地球形状 B.地球大小
C.地球自转 D.地球公转
2.图中显示北京时间比莫斯科时间(A)
A.早5小时 B.早6小时
C.晚5小时 D.晚6小时
考点二 地球的运动与昼夜长短
情境示范题2:智能手表
  (2025·徐州学业考)2025年6月1日,徐州某校学生收集地理信息时,观察到智能手表界面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智能手表显示的“日出日落”现象,其成因是(C)
A.地球形状 B.地球大小
C.地球自转 D.地球公转
4.该日徐州(B)
A.昼夜等长 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 D.无法判断
考点三 地球公转与影长的变化
情境示范题3:地球运动与影子的关系
  柳州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观察了校园车位上太阳照射面积的变化,下图中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结合太阳高度图完成5、6题。
5.同学们发现,一天中车位上阳光照射的位置和面积是在不断变化的,与此变化同时发生的现象有(D)
①太阳高度变化 ②昼夜长短变化
③季节变化 ④气温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同学们发现,一年中车位上正午阳光照射面积最小的时段(A)
A.路灯照明时间最短
B.柳州正在供暖
C.天安门广场6点升国旗
D.太阳直射南半球
【规律总结】
1.昼夜交替和昼夜形成的区别:
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形成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形成的。
2.反映地球自转的诗词或语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3.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
4.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一天中,影子的变化是长—短—长,正午时分物体的影子最短。
一年中,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物体的影子最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物体的影子最长。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相反。
广西题组
  (2025·广西学业考)北半球夏至日,七年级3班同学在当地地理界线标志公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正午时刻,他们拍摄了同伴站在这条地理界线上的照片(如图),照片中脚边的阴影是该同伴的日影。据此完成1、2题。
1.照片中该同伴脚下的地理界线是(B)
A.北极圈 B.北回归线
C.南极圈 D.南回归线
2.若想再次拍到同一地点且同一特定日影状态的照片,需要地球经历(D)
A.自转半周 B.自转一周
C.公转半周 D.公转一周
全国题组
经典必考题组 精练常规题型(预习评估)
  (2025 北京大兴区学业考)如图为地球运动演示实验。读图,完成1、2题。
1.该演示实验可以用来探究地球(B)
A.形状 B.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C.大小 D.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演示实验】 在暗室里,手电筒的光线代表太阳光线,在手电筒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自左向右缓缓匀速拨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受光区域及其变化。
2.甲、乙、丙、丁四地中即将迎来日落的是(B)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24·陕西学业考)如图为某摄影爱好者于2024年2—4月每月的23日,在我国某城市同一位置拍摄的日落前景象。据此完成3~5题。
3.三张照片显示日落时刻越来越晚,说明拍摄期间当地(B)
A.白昼逐渐变短 B.白昼逐渐变长
C.气候逐渐变冷 D.天气阴晴不定
4.照片中不同日期日落时刻不同,是因为(A)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
5.3月23日拍摄时,太阳恰好在正西方。推断2月23日、4月23日拍摄时太阳的方位分别是(C)
A.西北、西南 B.东北、东南
C.西南、西北 D.东南、东北
6.(2024·福建学业考改编)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有重要意义。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不同位置,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2)据考证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该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大雪节气该流域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
  唐诗《夏至五月中》:“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注:五月为农历。
(3)诗句所描述的区域“五月中”气温高低情况是气温高,其原因是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该区域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
省考预测题组 拓展命题视角(延伸训练)
考法1 地球运动的演示
  (2025 烟台学业考)某中学的同学们进行“地球运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项目化学习,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1~4题。
1.活动规划:以下学习任务设计合理的是(D)
①用白炽灯、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理解地球运动原理
②观察一天中房屋影子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③观察一年中正午阳光照进室内面积变化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④观察一年四季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实验演示:同学们在演示地球运动时(如图),正确的操作是(D)
A.始终保持地轴处于竖直状态
B.从右向左拨动地球仪演示自转
C.围绕地球仪逆时针移动白炽灯演示公转
D.围绕白炽灯沿甲→乙→丙→丁方向移动地球仪演示公转
3.观察现象:同学们在地球仪同一条经线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60°处、分别垂直球面粘上长度相同的小木棒,并在演示公转过程中绘制了小木棒正午影子示意图。地球仪位于图中位置乙时,小木棒的影子示意图是(C)
A.① B.② C.③ D.④
4.成果汇报:经过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地球公转运动认知结构图。图中空白处的内容包括①四季更替;②昼夜长短变化;③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④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将以上内容从左到右排序,合理的是(B)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考法2 传统文化和跨学科融合
  (2025 宜宾学业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图1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图2为清明节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二十四节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海陆的变迁 D.季风的转换
6.宜宾均为昼短夜长的时段是(D)
A.立春—清明  B.立夏—小暑
C.立秋—寒露    D.立冬—小寒
7.清明节前后的地理现象是(B)
A.梅花香自苦寒来 B.谁家新燕啄春泥
C.映日荷花别样红 D.无边落木萧萧下
考法3 时事情境“神舟二十号”
  (2025·商丘学业考)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如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发射当天,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A)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9.这一天,酒泉(C)
A.昼短夜长 B.昼夜等长
C.昼长夜短 D.出现极夜
巩固提升,请使用“校本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