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上接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下述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承上启下,概述了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建设的历史沿革和政治制度建设。共包括四个子目,分别是“辽和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和“元朝的民族关系”,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和元朝的统一,从内容上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基于课标要求,教学中应在介绍这一阶段发展脉络的同时,突出不同时期的重要制度,特别是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此外也要注意凸显制度建设与国家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展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年级学生具有以下优势和不足。首先,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辽夏金元的政权更迭和制度建设等基本史实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但是与此同时,学生尚不具备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对制度建设与变化的原因缺乏理性分析,无法深入理解这些制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影响,需要教师引导分析;此外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彩性和凝聚力。四、教学目标1. 唯物史观:分析辽夏金元的制度创新与民族政策,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民族交融推动国家统一”的历史规律。2. 时空观念:结合地图梳理辽夏金元的疆域变迁,按时间轴串联政权更迭脉络,构建“多民族政权并立→大一统”的时空框架。3.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制度条文、考古资料等,实证辽夏金元对中原制度的借鉴与创新,以及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4. 历史解释:多角度分析辽“南北面官制”、元“行省制度”等措施的影响,客观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5. 家国情怀:认同“大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必然性。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辽夏金的制度创新(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八旗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民族政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难点:理解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政策的合理性;分析行省制度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深远影响;认识元朝统一对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六、教学方法教法:图片分析法、讲解法、史料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认知冲突触发(3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两组材料——①北宋石介《中国论》“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②元朝王恽《秋涧集》“今天下一家,果何间于中国与夷狄哉”。提问:“从‘华夷有别’到‘天下一家’,辽夏金元的统治如何推动‘中国’认知从‘小’变‘大’?我们可从哪些维度解读这一转变?”学生活动:快速阅读材料,同桌讨论“中国认知转变的可能维度”,3-4名学生分享(如制度、疆域、民族等),教师顺势引出“政权建设、制度创新、民族融合、治理贡献”四大维度。(二)新课讲授:(30分钟)1. 政权建设——从“并立正统”到“大一统政权”教师活动:1. 呈现《辽宋夏金形势图》与《元朝疆域图》,引导学生观察:“‘小中国’时期(辽宋夏金)政权建设的核心是‘并立争正统’,元朝如何通过政权建设实现‘大中国’的大一统?”2. 补充史料:辽“以辽为正统,斥宋为南朝”、元“定都大都,设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对比分析政权建设的目标差异。学生活动:1. 完成“政权概况对比表”(维度:朝代、时间、民族与建立者、制度、疆域范围),独立填写后小组内核对修正。2.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从并立到统一”的政权建设逻辑,如“辽夏金追求‘局部正统’,元朝追求‘全国统一政权’,推动‘中国’疆域从分裂走向整合”。2. 制度创新——从“单一治理”到“多元适配”教师活动:1. 展示宋“科举取士、郡县制”(单一汉族治理模式)与辽“南北面官制”、金“猛安谋克制”、元“行省制度”的史料,提问:“这些制度创新如何适配‘多民族治理’需求,为‘大中国’提供制度支撑?”2. 聚焦元行省制度,补充“行省受中央节制但拥有一定自主权”的史料,引导分析制度“集权与分权平衡”的设计智慧。学生活动:1. 分组探究:每组负责一个政权(辽/金/元),提炼其“制度创新与多民族治理的关联”,如“辽南北面官制——‘以俗治俗’,适应契丹与汉族差异”。2. 全班分享:各组派代表讲解,教师板书汇总,形成“制度创新支撑‘大中国’治理”的逻辑链。3. 民族融合——从“华夷隔离”到“交融共生”教师活动:1. 呈现案例:宋“禁止边民与契丹通婚”(华夷隔离)、金“女真贵族学习儒家经典”、元“回族形成(阿拉伯人+波斯人+汉人融合)”,提问:“辽夏金元如何打破‘华夷隔离’,推动民族融合向‘大中国’的多元共生发展?”2. 播放1分钟“元大都民族生活”动画片段,直观展示多民族共处场景。学生活动:1. 自主梳理“民族融合案例表”(政权、融合表现、对‘大中国’的意义),标注关键案例(如元青花瓷融合中原与西域工艺)。2. 同桌交流:用1句话概括“民族融合对‘大中国’的作用”,如“民族融合让‘中国’从单一汉族符号,变成多民族共同的文化与身份认同”。4. 治理贡献——从“中原治理”到“边疆整合”教师活动:1. 对比宋“仅管辖中原与南方”与辽夏金元对边疆的治理:辽管辖东北、蒙古草原,元设宣政院管西藏、澎湖巡检司管台湾,提问:“这些治理贡献如何拓展‘中国’的疆域边界,奠定‘大中国’的边疆基础?”2. 补充史料:元“将西藏纳入中央行政管辖,征收赋税、派官管理”,强调其“边疆治理制度化”的开创性。学生活动:1. 绘制“辽夏金元边疆治理示意图”,标注各政权管辖的边疆区域及治理措施,同桌互相检查标注完整性。2. 全班总结:共同提炼“边疆整合是‘大中国’形成的关键贡献”,如“元朝首次将西藏、台湾纳入中央直接管辖,让‘中国’疆域不再局限于中原,实现真正的‘大一统’”。(三)总结升华:“大中国”的多维内涵(4分钟)教师活动:呈现“关联图”(政权建设奠基→制度创新支撑→民族融合凝聚→治理贡献拓展),引导学生总结:“‘大中国’不是地域上的简单扩大,而是各民族在政权、制度、文化、疆域上的深度整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学生活动:根据关联图,用一段话整合四维度内容,阐述“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本质”,2-3名学生分享。(四)课堂训练(3分钟)1.据《辽史·百官志》记载,辽国以契丹传统制度管理契丹人,以汉人传统制度对待汉人,因俗而治。这说明了辽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A. 南北面官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行省制2.《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字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A)A. 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3.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B)A.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B.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C.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五)板书设计辽夏金元的统治一、 政权建设——从“并立正统”到“大一统政权”二、 制度创新——从“单一治理”到“多元适配”1、辽朝:南北面官制2、金: 猛安谋克制度3、元:(1)驿传制度(2)行省制度(3)边疆治理三、民族融合——从“华夷隔离”到“交融共生”1、民族交融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四、治理贡献——从“中原治理”到“边疆整合”1、治理特点2、治理贡献(六)作业布置1. 史料分析题:阅读辽“南北面官制”与元“行省制度”史料,对比两者在“多民族治理”中的异同,分析其对“大中国”的不同贡献。2. 拓展任务:搜集“辽夏金元时期边疆治理的具体案例”(如金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制作思维导图,下节课小组展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