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新课程标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新成就。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分析,理解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及其衰亡的教训;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史料的能力(史料实证)。 2. 通过小组探究、史料研读、问题引导、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构建论据支撑观点的历史思维。 3. 感受隋唐盛世的繁荣气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辩证地认识盛衰转变,理解制度创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汲取历史智慧。核心知识 (重点) (难点) (一)教学重点 隋唐盛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二)教学难点 隋唐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及历史教训。教法设计 先讲后练 课堂讲授 小组讨论 史料研习讲授法 讨论法 背诵检查 教材阅读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辉煌灿烂的朝代:一个如流星般璀璨而短暂,一个如太阳般辉煌而长久。就是隋朝和唐朝。隋朝如何短暂?唐朝如何长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入今天的课堂。 一、隋朝兴亡 问题1:从这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乘龙舟南巡 运河重要枢纽扬州 问题2:皮日休对大运河有什么看法? 批判隋炀帝的奢侈私欲 肯定大运河的长远功绩 高度评价开凿运河的工业(堪比大禹) 罪过不在河,而在人,运河是一项伟大的基础设施,其罪过在于统治者滥用民力、满足私欲的暴政。运河本身对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过渡语:"皮日休描述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史实,那么隋朝究竟有哪些盛极一时的表现,又为何迅速灭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问题3:隋朝盛极一时的表现是什么?阅读课本勾画(34页)。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 问题4:为什么短命而亡?短命而亡的教训是什么? ①滥用民力+穷兵黩武:大运河、东都营建等工程及三征高句丽,耗尽人力物力,远超社会承载。 ②矛盾激化:底层百姓因徭役兵役起义,统治集团内部因皇帝猜忌、权力斗争分裂。 ③改革激进:科举制、地方行政改革过快,冲击门阀利益,未稳固统治基础。 ④统治者缺陷:隋文帝晚年失察,隋炀帝奢侈专断、不听劝谏,加速政权崩塌。 教训: ①治国需量力而行,爱惜民力,循序渐进。 ②外交与军事手段应灵活运用,慎战、善战。 ③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④改革需稳步推进,注重平衡各方利益。 ⑤统治者应节俭自身,整顿吏治。 展示人物关系图 材料1:“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会有诏征高祖(李渊)诣行在所,遇疾未谒...高祖曰:‘...今遇时来,是天赞助也。吾当见机而作。’” ——《旧唐书·高祖本纪》 材料2:“渊(李渊)曰:‘卿(裴寂)言正合吾意。’乃命世民(李世民)与刘文静等密谋举兵。” ——《资治通鉴·隋纪》 问题5:为什么隋朝灭亡对唐朝统治者有极大的震撼? 表兄弟关系 本身为推翻隋朝革命的参与者 过渡语:隋朝的迅速崩塌,给后来的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那么,唐朝是如何吸取教训,开创盛世局面的呢?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问题6:作为盛世局面而言,一般来讲有哪些共性地方? ①政治清明,善于用人(贤明统治) ②经济发展,百姓富足(经济繁荣) ③社会稳定,秩序良好(社会安定) ④文化昌盛,思想活跃(文化繁荣) ⑤国力强盛,外交开放(军事与外交) 材料1:“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材料2:“剑南一道,为供输东征,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问题7:你对于这样的信息有什么看法? 评价历史人物或时期要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倾向。 (1)所谓“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都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封建统治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 阶级,农民负担依然沉重,社会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2)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也是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苦努力的结果。) (3)盛世局面隐藏着动荡的危机。(如“开元盛世”之后出现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唐朝由盛转衰。) 问题8:周边各族分布位置?唐朝与周边民族关系怎么样? 问题9:采取的方式有哪些?具有什么特点? 方式:战争、和亲、会盟、册封、设置管理机构、贸易 特点: ①多样性(根据不同民族的情况和关系发展阶段,灵活采用) ②灵活性(不局限于单一手段,根据实际局势调整策略) ③包容性(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④以“和”为主导(尽管存在战争,但和平方式是主流) 过渡语:"唐朝的繁荣并非一帆风顺。在盛世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接下来我们看看唐朝是如何由盛转衰的。" 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和五代十国 问题10:安禄山受宠爱说明什么? 折射出当时唐朝政治生态的异化。他通过攀附皇室(认杨贵妃为母)、迎合最高统治者趣味(跳舞),在权力体系中获得特殊地位,这说明当时的权力运作不再完全遵循正规的官僚选拔和考核机制,私人关系、谄媚取巧在政治晋升中占据了不正常的比重,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展示五代十国形势图 问题11:如此局面的形成跟之前的哪一事件有关系? 安史之乱 战乱导致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下降,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些藩镇后来成为五代政权和部分十国政权的建立基础。/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唐朝赖以维持统一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被摧毁,最终在907年被藩镇将领朱温推翻,正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师:同学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隋唐的兴衰更替告诉我们: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统治者的清醒在于居安思危,国家的根基在于民生安定。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至今仍值得深深思索。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能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隋唐的兴衰更替告诉我们: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统治者的清醒在于居安思危,国家的根基在于民生安定。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至今仍值得深深思索。当堂检测 1.唐代后期,在京师建立了进奏院,主要职能包括传递中央政令、呈递地方表文、转达朝廷动态及办理赋税上供事宜,其专职进奏官“多是本道差文武职掌官充,自后遂有奏带正官者”。藩镇利用进奏院争取中央授权或对抗过度集权,而中央也借进奏院掌握地方动态。这反映出( ) A.朝廷无力掌控地方政事 B.政府财政危机凸显 C.地方势力坐大隐患初现 D.藩镇与中央的博弈 2.唐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嗣位,唐太宗遣使祝贺,赞普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娶了大唐公主,于是遣使大唐求婚,唐太宗没有答应。贞观十四年,赞普再次求婚,次年唐太宗命礼部遣使送文成公主嫁吐蕃。唐太宗态度的变化表明( ) A.吐蕃日渐被纳入唐朝的统治疆域 B.中央集权制呈现强化趋势 C.社会稳定及民族交融是统治趋势 D.唐蕃关系取决于唐朝国力作业布置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隋唐的兴衰更替,对于一个国家或组织如何保持长久的活力与稳定,有哪些深刻的启示?教学反思 (原则上少于1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