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2025.1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3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远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彩陶和黑陶的分别是
A.北京人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B.良渚文化遗址和半坡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址 D.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
2.西周时期,周王室将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纳入管理体系,打破了原先以血缘为壁垒的族群状态,使非周族群的独立性逐渐弱化。这一现象说明西周
A.宗法制度彻底瓦解 B.分封制推动地域政治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礼乐制度失去规范作用
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为无为,则无不治”是某位思想家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提出的治国主张。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荀子 C.韩非子 D.老子
4.秦朝统一后,在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迁徙50万中原百姓前往定居;同时推广中原的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并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颁行。这些举措
A.消除了岭南与中原的经济差距 B.促进了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融
C.导致岭南地区传统文化完全消失 D.标志着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版图
5.下图为西汉建国初至武帝时期人口数据图,引发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与民休息 ②国家统一 ③盐铁官营 ④尊崇儒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6.汉魏时,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东晋南朝时,则有麦、黍、粟、麻等许多来自北方的作物。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江南经济优于北方
7.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社会风气的形成主要是基于
A.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B.门阀政治的逐渐强化
C.儒家思想内涵的转变 D.外来文化的广泛影响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的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党锢之祸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9.下图为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该图反映出该制度
A.减少了决策失误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官员素质
10.魏晋时期,租调制主要涉及田租和户调,即对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租谷,对每户征收户调绢和绵。隋唐王朝增加了“庸”的概念,即在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唐王朝的这一变化
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极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推动了农产品商业化 D.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1.日本八、九世纪的都城平城京和平安京,其形制、布局皆模仿中国唐代的都城长安和洛阳,尤其以对长安城的模仿更为显著。在整体规划布局上仿照当时唐朝京师长安的东西对称布置,而坊市的模数大小则与唐朝东都洛阳类似。这反映了
A.中华文化对外辐射 B.古代中日交流互鉴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唐代都城影响世界
12.王安石变法期间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王安石此举
A.加剧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B.意图减少变革阻力
C.使变法遵循传统的意识 D.希望恢复三代秩序
13.宋太祖下令,州郡(府、州、军监)一级长官不许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州郡的兵权、财政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大郡设两人),使其互相牵制。这些做法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 B.剥夺宰相权力
C.削弱地方势力 D.解除边患危机
14.据记载,辽朝统治者不但在政治上实行双轨制(南北面官制度),连祭典礼仪也分作两套不同的仪式:保留了契丹民族传统的“柴册礼”;模仿中原汉人礼仪在五京(以中京为多),举行汉族礼仪形式的“大册礼”。据此可知,辽朝统治者的社会治理理念是
A.宗法统治 B.因俗而治 C.民族自治 D.中央集权
15.宋朝在地方推行路、州、县三级管理的体制,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以“四司”分权分别直接对中央负责,且未设统一行政长官。到元朝时,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变为行中书省,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行省官员由中书省委派并代表其处理地方事务。这
A.成为君主专制的重要体现 B.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C.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发展
16.唐代城市实行坊市制,坊市区分严格,各有围墙及坊门、市门,定时开关。到宋代,坊市制逐渐被破坏,饮食店、酒楼、茶坊的营业时间更长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一变化反映了
A.生活习俗的改变 B.统治秩序的崩溃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抑商政策的松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统一了全国货币,黄金上升为最重要的货币。《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威,不为币。”这一举措,开创了黄金与铜钱开列的复本位货币制度,堪称中国货币史的转折点。自此,秦国圆形方孔铜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2100多年。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了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
-摘编自袁远福主编《中国金融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钱币变革的共同意义。(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婚姻习俗的部分内容。
时间 出处 内容
先秦时期 《礼记·昏义》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汉代 《十三经注疏》 日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
魏晋南北朝 《北魏诏书》 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
-摘编自牛志平《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
材料二
唐朝初年,唐太宗等先后修订《氏族志》《姓氏录》,以官爵高下做等级,打压门阀士族。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能够让部分出身庶族读书人进入朝堂。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放,妇女再嫁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对妇女贞节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唐代商人虽衣食无忧,但是唐律规定“当色(即社会阶层)为婚”,不可“异色相娶”,与商人联姻多是农民、手工艺者等庶人阶层。进入宋代,随着商人阶层经济实力增长,婚姻价值观念变化,庶民、士人与商人联姻日益普遍。宋人笔记载:“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到南宋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行和倡导,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开始趋严。
-摘编自安秀玲《浅析唐宋婚姻及其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婚俗所反映的思想观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北宋政府不断地扩充军队,每逢荒年,宋统治者便把成千上万的流人饥民招为禁军或募为厢军,以缓和与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这是北宋军队增加的重要原因。同时,为应付辽和西夏的侵扰,也必须增添军队。宋仁宗时屯驻陕、甘沿边防御西夏的军队不下四十万人。而在“内外相维”的制衡原则下,在边防上添兵,就必须在京城附近增兵,于是汴京一带也屯集了数十万大军。在这种情况下,北宋开国不到百年间,军队就几乎增加了五倍,宋太祖建国初期只有二十二万人,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军队总数达到一百二十多万人。
材料二
在出任参知政事的头一个月,王安石就设置了创立新法的专门机构,即“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制定一些有关政府财政和社会经济的立法。制定出的第一个新法就是“均输法”,通过这一法令的实施,不但要使“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且要把天下利权收归政府掌握;接着又按照“理财以农事为急”的原则,制定了“农田水利法”,大兴水土之利;制定了“青苗法”,限制豪强高利贷的发展,减轻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之际的苦痛;还把“差役法”改为“募役法”,以使农民尽可能多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发展生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其振兴之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出现“冗军”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经济改革的影响。(8分)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科举制度在中国毕竟存在了1300年,这本身就说明它有一定的合理性。科举制度不仅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美国学者顾立雅认为:“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远不止造纸和火药的发明,现代的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张互助、张琳《论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史地位及现代启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对历史的进步作用”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 2.B 3.D 4.B 5.A 6.C 7.A 8.D 9.A 10.D 11.A 12.B 13.C 14.B 15.C 16.C
17.(1)原因:国家统一的完成需要统一货币;货币种类多,不利于经济交流;巩固秦王朝统治的需要。(6分)
(2)共同意义:保证了货币统一和币值稳定;推动了商业发展;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助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封建大一统统治;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进步;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8分,任答4点)
18.(1)思想观念:体现出古代宗法制;体现了阴阳五行观念;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6分)
(2)趋势:婚姻关系中,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婚姻关系中,对妇女贞洁要求逐渐严苛。(4分)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宋代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政府干预。(4分)
19.(1)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广设官职和大量养兵;安置流民的需要;应付辽和西夏的侵扰,内外相维,边军与禁军抗衡;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6分,任答3点)
(2)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稳定市场秩序,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由于用人不当,也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8分)
20.示例:
论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阐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选官标准来看,相比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官制,及以家世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强调考生的学识才能,选官标准更科学,从选官方式来看,世官制采用世袭方式,察举制采用推荐方式,科举制则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选官方式更公正。从选官权力来看,察举制选官权在地方,科举制选官权则集中到中央和皇帝手中,符合中央集权与皇权加强的趋势。从选官范围来看,九品中正制将选官范围局限在社会上层,而科举制则将选官范围扩大到社会中下层,范围更广。
结论:科举制实行公平竞争,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10分,“示例”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