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朝阳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朝阳区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卷 2025.11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玉龙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距今约6500至5000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准确的是
A.从时空及典型器物判断属于仰韶文化
B.标志着部落联盟逐步演化为集权国家
C.与姜寨聚落相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分层与权力象征
2.《诗经·大雅·皇矣》开篇写道“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瘼(瘼:病、痛苦、疾苦)”。其意在
①修正商代的“天命永恒”,为商周鼎革找到合法性依据
②倡导“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法则的道家政治理想
③将“天命”“德政”“民本”结合,呈现先人的政治智慧
④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天人感应和君权神圣不可侵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田千秋,战国时期齐国王族田氏后裔(后被汉武帝赐姓车,故又称车千秋),是西汉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早年担任汉高祖刘邦陵墓的守墓人(高寝郎),武帝时期上书言事契合了武帝心境,被擢升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数月后超迁为丞相,封富民侯。其经历反映出
A.君主意志左右制度弹性
B.血缘望族惠及官阶高低
C.布衣将相渐成普遍现象
D.察举制度重视品德才能
4.“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概括自东汉以来庄园特征时可选用的词是
A.自给自足B.市场导向
C.租佃雇佣D.重农抑商
5.《唐六典》中“钱帛并行,钱以文计”记载着唐代货币流通状态。公元621年铸造的开元通宝奠定了此后近1300年中国铜钱的基本范式,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划时代意义”在于它
A.实现铜钱铸造技术标准化与规模化量产
B.创立中央统一管控的钱币铸造技术体制
C.推动货币价值符号化替代记重货币体系
D.巩固金属货币地位推进纸币法定化进程
6.下列选项中,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史料 解释
A 至于元嘉末一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普及稻麦复种制,江南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B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诗集》 反映作者的情感,不具有史料价值
C 契丹全境之中,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且较薪为优,盖若夜间燃火,次晨不熄。-《马可·波罗行纪》 记录其观察到的11世纪中国煤炭的开采和使用现象
D 试印本县志书,约计六万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齐成,一如刊板,始知其可用......是《农书》方成,欲以活字嵌印,今知江西见行命工刊板,故且收贮,以待别用。 -王祯《农书》 新技术的普及与社会经济、文化习惯密切相关
7.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清朝这一做法和下列哪一制度最相关
A.设军机处B.督抚制度C.奏折制度D.上计制度
8.《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中明确规定: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对这段材料的分析理解准确的有
①国际法正式进入中国,清政府力图基于程序规则维护国家权益
②强调条约的稳定性和不可随意变更是双方最初达成共识的基础
③严格限制修约时间,拒绝单方面修约要求,在条文上维护对等
④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致使英、法、美、俄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自清末起,漫画开始作为独立的画种登上历史舞台,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和对社会现实的情绪表达。右图为《释道冶鬼图》,揭贴记有“太上释迦谁所祖,合除洋鬼,免妖魔毁灭金身”,其意在
A.融合释道复兴儒家文化
B.摒弃近代新思想新事物
C.借助传统宗教动员民众
D.面对危机倡导华夷之辨
10.某学者在研究中共党史时指出:“这次会议在军事纠错中实现了组织重构,通过政治局常委的重新分工和“三人团”的组建,开创了集体决策机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危机中的自我革新提供了范式。“该学者评价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古田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C.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正确路线领导地位
D.瓦窑堡会议-统一党内思想,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1.国民政府相关文件中规定:“查台湾人民因历史遗留问题国籍多有混淆......兹国土重光,其原有我国国籍之人民,自(民国)三十四年10月25日起应即恢复我国国籍......根据《台湾省人民恢复国籍办法》第三条,对日据时期迁台之大和民族后裔依规甄别处理”。下列对该文件所涵盖内容的相关分析中,准确的有
①《天津条约》开放台湾(台南)、淡水,大量日籍人员赴台定居
②日本在台湾实行半个世纪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同化政策
③《开罗宣言》等国际文件为国民政府恢复台湾人民国籍提供依据
④旨在重申国家主权,重塑国民身份认同,宣告日本殖民统治终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1949年5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指示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提出美国承认新政府的三项条件:(1)事实上控制该国的领土和行政机构;(2)有能力并愿意履行国际义务(重点是
第二项);(3)得到该国人民的普遍接受。其主要意图为
A.阻止解放军渡江,为北平和谈拖时间
B.强调国际法理,承认并履行各项条约
C.评估新政权的民意基础和政治合法性
D.维护美国在华的既有优势和战略地位
13.当今世界各国的民族制度复杂多样,有单一民族国家、有民族联邦制、有族群协和民主制、有多元移民制等。中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一制度
A.易于构建统一的国族认同B.族群具有高度自决权
C.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D.维持了微妙族群平衡
14.以下是根据图表信息进行的相关分析。合理的有
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市场开放与需求激增
②中国市场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机遇
③美国对华出口总额已超过对全球出口绝对值
④中美经贸关系反映出双方经济互补深度融合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5.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上指出:“要践行'上海精神',深化团结互信,坚持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下列哪一历史实践的核心理念最契合上述主张
A.推动落实《巴黎协定》生效,增强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B.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倡导和平共处理念
C.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搭建合作与对话的平台
D.倡议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使其成为全球公共产品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
16.(14分)西域
材料一西汉时期西域屯垦活动一览表
序号 屯垦地 今地名 开始时间 屯军人数 简况
1 眩雷 伊犁河谷 公元前1 05年 几百人 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汉军随行到乌孙屯田,帮助乌孙防御匈奴进攻。
2 轮台 轮台县东南 公元前101年 开始几百人,多时三千人 武帝派军屯田,公元前77年赖丹扩大屯田受阻,后形成西域最大屯垦基地。
3 渠犁 库尔勒西三十团场 附近 公元前1 01年 开始几百人,后为一千五百人 武帝派军屯田,公元前68年郑吉率免刑罪人屯田,轮台是西域屯田中心。
4 伊循 若羌县米兰东 公元前77年 开始四十人,后为一千多人 昭帝派军屯田,后设伊循都尉,建有完整的灌溉工程。
5 楼兰 罗布泊西北岸 公元前77年 常有一万多人 昭帝时楼兰国亡,楼兰变成西域汉军的大本营,后成重要的屯戍基地。
6 交河 吐鲁番城西亚尔乃孜沟中 公元前6 7年 开始三百人,后增加到几千人 宣帝时郑吉派军屯田,公元前64年因匈奴激烈争夺而放弃。公元前62年再派军屯田,设立戊己校尉。
7 北胥鞬 莎车县东北 公元前5 9年 一千人
8 赤谷 中亚伊塞 克湖东南 公元前5 3年 开始三千后多数调走 莎车地屯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为平息乌孙内乱,常惠率三校尉屯田。
9 焉耆 焉耆县南 公元前51年 一千人 为了扩大渠犁屯田,派校尉辛庆忌领军到焉耆屯田。
10 龟兹 沙雅县新和县 公元前51年 一千人 为了扩大轮台屯田,派军到龟兹东南部屯田,修有沙雅“汉人渠”。
11 高昌 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 公元前48年 二千人 派军建高昌城,迁戊己校尉到高昌,此后高昌成西域三大屯戍中心之一。
12 姑墨 阿克苏 公元前3 0年 一千人 为了防御乌孙反汉势力叛乱,派戊己校尉率军到姑墨屯田。
结合西汉时期的历史走向,揭示屯垦活动的多维价值。可从历史背景、战略意图、历史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6分)
材料二新疆汉语方言属官话大区,分为三大区域。兰银官话北疆片以乌鲁木齐为核心,受晚清京津移民、东北籍官兵及1954年生产建设兵团语言影响,语言特征(如儿化韵频繁、声调简化)构成了北疆片的语言基底,成为近代国家大规模移民的语音见证;中原官话南疆片词汇特点承自关中、陇中方言(如“谝闲传”等),与左宗棠西征后建省屯垦密切相关;东疆片(哈密、吐鲁番)为中原官话与兰银官话过渡带,“亦甘亦陇”的过渡特征直观反映了东疆作为多元文化走廊的历史角色。
(2)《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编者张振兴指出“方言分区是历史演变的活化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方言的形成与演变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加以说明。(8分)
17.(7分)“十三行”及行规
1720年,16家行商在神像前宰鸡歃血盟誓成立公行,订下十三条行规:
- 华夷商民,同属食毛践土,应一体仰戴皇仁,拆图报称。
二 为使公私利益界划清楚起见,爰立行规,共相遵守。
三 华夷商民一视同仁,倘夷商得买贱卖贵,则行商必致亏折,且恐发生鱼目混珠之弊,故各行商与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议价货价,其有单独行为者应受处罚。
四 他处或他省商人来省与夷商交易时,本行应与之协定货价,俾得卖价公道,有自行订定货价或暗中购入货物者罚。
五 货价即经协议议妥帖之后,货物应力求道地,有以劣货欺瞒夷商者,应受处罚。
六 为防止私贩起见,凡落货夷船时均须填册,有故意规避或手续不清者应受惩罚。
七 手工业品如扇、漆器、刺绣、国画之类,得由普通商家任意经营贩卖之。
八 瓷器有待特别鉴定者(指古瓷),任何人不得自行贩卖,但卖者无论盈亏,均须以卖价百分之三十纳交本行。
九 绿茶净量应从实呈报,违者处罚。
十 自夷船卸货及缔订装货合同时,均须先期交款,以后须将余款交清,违者处罚。
十 夷船欲专择某商交易时,该商得承受此船货物之一半,但其他一半须归本行同仁摊分之,有独揽全船货物者处罚。
十二 行商中对于公行负责最重及担任经费最大者,许其在外洋贸易占一全股,次者占半股,其余则占一股之四分之一。
十三 头等行,即占一全股者,凡五;二等者五;三等者六;新入公行者,应纳银一千两作为公共开支经费,并列入三等行内。
-摘自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行考》某分析结论:这份1720年的公行盟约,生动地展现了清代对外贸易的模式:“十三行”在“天朝体制”与“闭关锁国”政策背景下应运而生,由13家商行联合建立“行商中介-外商交易”模式,通过高度组织化的规范来管理外国及外省的交易;“十三行”同时服务于“公”“私”两方利益,成为兼具官方背景的近现代私营企业联盟;“行规十三条”融入了儒家“怀柔远人”的伦理思想,有效杜绝了外贸各环节中的不正当交易;严格而严密的行规是确保“十三行”垄断内外市场特权的基石,行商的股份分配、等级划分及相关义务等规定,不仅促进了贸易的稳定,也激励了行商的持续发展。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对上面这则对“十三行”及行规的分析结论给予辨析。(7分)
18.(10分)战争、国家建构与民族觉醒
甲午之役宣告了传统帝制国家自救之路的彻底破产,清廷以“中体西用”为圭臬之有限现代化努力,其“器”既破,“道”亦随之陷入最深重的合法性危机。抗日战争则迥然不同。它是一场“总体战”,其胜利根基深植于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与全民政治动员之中。一面是蒋介石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苦苦支撑;另一面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发动民众,进行社会改革与游击战争,重塑了基层权力结构。此两种模式的竞争与结合,共同锻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民抗战”格局。战争带来了无尽的牺牲与破坏,也无情地摧毁了旧中国既有的政治、社会结构,为一种新的民族国家共识和政治力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中国的国际地位,亦通过浴血奋战,从《辛丑条约》体系的被压迫者,一跃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及相关论述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论证抗日战争的“胜利根基深植于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与全民政治动员之中”。(10分)
19.(10分)从“命脉”到“基石”
1958年丹江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动工;1969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竣工,集泄洪、灌溉、排涝、引水、通航、发电五大功能于一体;河南林县“红旗渠”震惊中外;1974年完成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以及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水库和水电站建设;1975年国家对水利投资45.3亿元。
(1)这张信息图表勾勒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水利建设的发展脉络。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三次建设高潮”中任选其二,说出其特点。(4分)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政府-市场)发力”
建设投资 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3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水网建设 出台多项水利发展规划,如《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41项水网重大工程开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加快实施,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通水。
水生态环境治理 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西辽河干流水头26年来首次到达通辽城区;“河长”“湖长”们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管理责任出现革命性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
数字孪生水利建设 积极推进卫星遥感、无人机、超声波、雷达等新技术应用,向“天空地水工”监测感知一体化转变。
国际合作经验分享 通过技术援助和项目合作,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提升水利建设水平,为全球水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时代中国的水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6分)
20.(14分)美育
材料一当我们将孔子的美育观与宋代绘画理论相对照,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发展的脉络。《论语·泰伯》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记》有言“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北宋时期范宽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他既强调对山水地质结构的描绘,更是对雄浑宇宙力量的崇高礼赞,其绘画理念和技法也成为后世山水画家学习的重要内容。
(1)依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核心。(4分)
材料二1917年蔡元培先生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1919年,新学制(壬戌学制)确立后,图画、音乐、手工等正式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其宗旨为“涵养美感”“陶冶德性”“养其美感以启发其创造力”。此后,诸多教育家、艺术家投身于美育教材编写、师资培养与艺术教育推广之中。
(2)“美育代宗教”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特质的深刻理解而提出的精神建设方案。分析出现这一主张的时代背景。(6分)
材料三《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中明确提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将美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逐步完善评价机制。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如何理解美育在塑造健全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价值。(4分)
北京市朝阳区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A A C D B B C C D D C A B
二、非选择题
16.(1)历史背景:西汉初期,匈奴势力强大,威胁西域及中原地区的安全;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开拓西域、打击匈奴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辟,需要保障交通线路的畅通。战略意图:抵御匈奴的入侵,巩固西汉的边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扩大西汉的疆域;推动西域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历史意义: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管辖,使西域逐渐纳入西汉的版图;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西域地区的开发和进步;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巩固了西汉的统治,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后世对西域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2)说明:移民因素:晚清京津移民、东北籍官兵、1954年生产建设兵团等大规模移民,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方言,影响了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军事因素:左宗棠西征后建省屯垦,关中、陇中官兵和民众迁入南疆,使南疆片方言承自关中、陇中方言;地理因素:东疆作为中原官话与兰银官话的过渡带,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多元文化走廊,形成了“亦甘亦陇”的过渡特征;历史因素:西汉以来的屯垦活动、历代的民族交融等历史进程,促进了不同地区语言的交流和融合,影响了方言的演变;政策因素:国家的行政区划、移民政策等,也对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17.该分析结论有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不准确之处。合理之处:①“十三行”确实是在“闭关锁国”政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清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的中介机构;②行规体现了对贸易的规范管理,如共同议价、保证货物质量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的稳定;③“十三行”兼具官方背景和私营性质,服务于“公”“私”两方利益,是官方特许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不准确之处:①“十三行”并非“近现代私营企业联盟”,其本质是封建政府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②行规虽然规范了贸易,但主要目的是维护“十三行”的垄断特权,并非“有效杜绝了不正当交易”,实际上存在官商勾结、走私等现象;③行规中的股份分配、等级划分等规定,主要是为了维护“十三行”内部的利益分配,并非“激励了行商的持续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不利于贸易的长远发展;④“十三行”的设立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正常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8.论证:①抗日战争是一场“总体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动员。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牵制了大量日军;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发动民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形成了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的格局,实现了全民抗战。②抗日战争推动了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减租减息等社会改革,调动了农民的抗日积极性,重塑了基层权力结构;同时,抗日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③抗日战争摧毁了旧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受到冲击,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抗日战争也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摆脱了被压迫的地位。④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深刻的社会革命和全民政治动员,社会革命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全民政治动员凝聚了抗战的力量,两者共同构成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根基。
19.(1)第一次建设高潮(1949-1952年):特点:以恢复和扩大原有水利设施为主,同时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注重解决洪涝和干旱问题,保障农业生产;用工多,规模较大,体现了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重视。第二次建设高潮(1958-1960年):特点:开展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注重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如防洪、灌溉、发电等;投资大,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第三次建设高潮(1964-1976年):特点:注重水利工程的续建配套和发挥效益,如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建设了一批震惊中外的水利工程,如红旗渠;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电力发展相结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原因:①国家高度重视水利事业,出台了多项水利发展规划,如《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②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水利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创历史新高;③科技创新的推动,积极推进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应用,实现了水利监测感知一体化;④坚持系统治理理念,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注重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⑤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作用,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水利工程的民生效益,如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障人民的用水安全;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分享水利建设经验,为全球水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核心:①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美育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达到“人道之正”;②注重美育对人格的塑造,强调通过美育涵养人的感情,培养高尚纯洁的习惯;③强调美育与自然、宇宙的联系,如范宽的绘画理念,通过描绘山水地质结构,礼赞雄浑的宇宙力量,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2)时代背景:①近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观念受到冲击,需要新的精神建设方案;②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教迷信,为“美育代宗教”主张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基础;③西方美育思想的传入,影响了中国学者的教育观念,蔡元培等教育家借鉴西方经验,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主张;④教育改革的推进,1919年新学制确立后,图画、音乐、手工等正式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为美育的推广提供了制度保障;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育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也需要具有高尚审美和人文素养的人才。
(3)核心价值:①美育能塑造健全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②美育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纯洁的道德品质,减少利己损人之念,促进社会和谐;③美育能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④美育能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为国家文化建设提供动力;⑤美育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