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真题培优】专项04 计算题-2025-2026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真题培优精练人教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真题培优】专项04 计算题-2025-2026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真题培优精练人教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2025-2026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真题培优精练人教版
专项04 计算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4-25·四上·湖北孝感·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50×60= 25×80= 310×20= 502×19≈
330×2= 5×200= 213×2= 398×31≈
2.(24-25·四上·广东潮州·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3.(24-25·四上·贵州六盘水·期中)口算。
280+218= 460-80= 125×80= 5.8-2.5=
25×40= 720÷9= 111×70= 72×88≈
4.(24-25·四上·青海海东·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110×70= 231×3= 203×4= 408×9=
150×6= 25×32= 600×50= 25×800=
350×19≈ 297×31≈ 49×201≈ 58×192≈
5.(24-25·四上·浙江杭州·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160×15= 101×40= 94+6×100= 80万-300000=
500×60= 6×107= 202×38≈ 18亿+5亿=
6.(25-26·四上·陕西安康·期中)直接写得数。


7.(24-25·四上·湖南岳阳·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40×250= 20×130= 248×31≈ 106×0=
300×50= 21×400= 602×19≈ 320÷4=
8.(24-25·四上·广东汕尾·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14×50= 110×30= 2800÷7= 150×40=
60×40= 36+64= 51×19≈ 301×49≈
9.(24-25·四上·江西九江·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12×40= 50×400= 270×50= 125×4=
2800÷7= 260÷4= 0×458= 25×80=
10.(24-25·四上·湖南长沙·期中)口算。
30×12= 12×4= 320÷8= 63+27=
100-73= 100×20= 306÷3= 108×4=
11.(25-26·四上·黑龙江绥化·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20×30= 40×50= 120×3=
15×40= 0×890= 32×30=
25×40= 160×5= 180×20=
12.(24-25·四上·浙江·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101×70= 5×250= 140×20= 16×40=
220×30= 605×2= 420×3= 125×80=
13.(24-25·四上·广东汕头·期中)看谁算得快。
250×60= 22×300= 198×41≈
160×8= 290×2= 603×49≈
14.(24-25·四上·江西赣州·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45×70= 120×40= 105×30= 45×20= 19×61≈
60×40= 360×50= 48×6= 200×80= 38×204≈
15.(24-25·四上·辽宁鞍山·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106×40= 60×20= 50×220= 600×18=
520×10= 430×30= 30×110= 13482×18×0=
16.(24-25·四上·贵州黔西·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17.(24-25·四上·河南郑州·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400×80= 20×330= 120×40= 620×50=
60×350= 804×30= 729×20×0= 20×30÷20×30=
18.(24-25·四上·云南文山·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80×70= 200×50= 180×20=
10×120= 0×390= 110×80=
23×40= 302×30= 60×15=
19.(24-25·四上·江西赣州·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500×80= 42×300= 450×0×30= 199×31≈
5.6+3.3= 1.90.8= 35555×2= 538÷9≈
20.(24-25·四上·福建漳州·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40×25= 600×30= 125×8= 52×49≈
158×0= 30+30×3= 300×71= 295×21≈
21.(24-25·四上·青海海东·期中)用竖式计算。
236×87= 38×604= 580×92=
36×250= 253×50= 607×49=
22.(24-25·四上·湖北孝感·期中)列竖式计算。
358×46= 42×120= 602×15=
23.(24-25·四上·贵州六盘水·期中)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的题要验算)。
125×48= 408×60=
*37×453= *990÷8=
24.(24-25·四上·广东潮州·期中)用竖式计算。(带※号的要验算)

25.(24-25·四上·江西九江·期中)列竖式计算。
325×48= 240×50=
362×71= 804×24=
26.(24-25·四上·湖南岳阳·期中)用竖式计算。
308×52= 305×40= 275×21=
27.(24-25·四上·浙江杭州·期中)列竖式计算。
228×53= 340×26=
19×167= 505×60=
28.(24-25·四上·广东汕尾·期中)列竖式计算。
134×47= 305×52=
460×35= 87×165=
29.(24-25·四上·湖南长沙·期中)笔算。
526×23= 16×420= 209×46= 640×80=
30.(24-25·四上·贵州铜仁·期中)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244×32= ★354÷3=
31.(24-25·四上·浙江·期中)竖式计算。
154×28= 420×35=
970×30= 614×56=
32.(24-25·四上·甘肃兰州·期中)列竖式计算。

33.(24-25·四上·广东汕头·期中)列竖式计算。
163×58= 480×15= 280×90=
34.(24-25·四上·江西赣州·期中)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15×235= 245×38= ※61×298=
504×60= 820×16= ※28×605=
35.(24-25·四上·辽宁鞍山·期中)笔算下面各题。
151×29= 303×18=
360×25= 126×73=
36.(24-25·四上·云南文山·期中)列竖式计算。
49×25= 190×57=
280×30= 406×16=
512×23= 34×137=
37.(24-25·四上·贵州黔西·期中)列竖式计算。

38.(24-25·四上·河南郑州·期中)列竖式计算。
206×32= 912×14=
39.(24-25·四上·江西赣州·期中)列竖式计算。
246×57= 15×790= 308×37=
40.(24-25·四上·福建漳州·期中)竖式计算。
205×34= 460×56= 17×234= 580×11=
41.(24-25·四上·湖北孝感·期中)脱式计算。
720÷2×70 (860-355)÷5 240×4÷8
42.(24-25·四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中)脱式计算。
1850-600×3 50×24+132
650-(254+300) 19×400-300
43.(24-25·四上·浙江·期中)递等式计算。

44.(24-25·四上·江西赣州·期中)脱式计算。
550+450×6 776-(73×6+152) 360÷40+4300
45.(24-25·四上·浙江·期中)递等式计算。
207×27÷9 599+599×12
46.(25-26·四上·江西萍乡·期中)计算下面各题。
206×26+237 4800-13×280 (425-306)×59
47.(24-25·四上·湖北·期中)脱式计算。
3000-182×15 26×(473-368) 448÷7×120
48.(24-25·四上·陕西安康·期中)脱式计算。
385+413÷7 (902-784)×65 293+17×103
49.(24-25·四上·山东济宁·期中)脱式计算。
39×52-638 540×(67-39) 207×18-549
50.(24-25·四上·贵州遵义·期中)脱式计算。
(540-127)×36 928-238÷7
180+120×15 960÷8-105
51.(24-25·四上·福建厦门·期中)脱式计算。
131×(99÷3) 540+800÷4 68×(52-49)
52.(24-25·四上·广西贵港·期中)计算下面各题。
896÷7÷8 17×(768÷64) 940÷47×50 800÷(630-550)
53.(24-25·四上·四川乐山·期中)用递等式计算。
3200-180×15 21×14÷7
54.(24-25·四上·湖南衡阳·期中)脱式计算。
15×28+257 65+35×103 135×16÷5
55.(24-25·四上·福建三明·期中)脱式计算。
986×15-900 28÷2×702 (733-13)÷8
56.(24-25·四上·浙江杭州·期中)递等式计算。
85+15×800 300-540÷5+92 2000÷4×25+75
57.(24-25·四上·河南三门峡·期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40+180÷3×105 312+54+188
15×240-240 165+(135-98)
58.(24-25·四上·山东菏泽·期中)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42×23= 260×35= 450×70= 809×46=
59.(24-25·四上·湖北武汉·期中)脱式计算。
25+75×180 160×(309-290) 42×202÷7
60.(24-25·四上·湖南邵阳·期中)脱式计算。
630÷15÷2 810-510÷30
720÷(36+44) 120÷20×6
61.(24-25·四上·贵州黔西·期中)如图,已知,求,的度数。
62.(23-24·四上·山东菏泽·期中)计算下面角的度数。
如图,求∠1、∠2的度数。
63.(24-25·四上·湖南岳阳·期中)在下图中,已知∠1=43°,求∠2和∠3。
64.(24-25·四上·陕西商洛·期中)已知∠1=90°,∠2=50°,求∠3、∠4、∠5的度数。
65.(24-25·四上·新疆喀什·期中)已知∠1=25°,求∠2的度数。
66.(24-25·四上·陕西安康·期中)小明把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方式摆放,的度数是多少?
67.(24-25·四上·福建漳州·期末)已知∠1=35°,∠2=90°,求∠3,∠4和∠5的度数。
68.(24-25·四上·广西河池·期中)如图,已知,求∠2和∠3的度数。
69.(24-25·四上·重庆九龙坡·期中)如图,求∠1,∠2的度数。
70.(24-25·四上·湖南常德·期中)已知∠1=35°,求∠2的度数。
71.(24-25·四上·吉林四平·期中)已知∠1=65°,计算∠2、∠3、∠4的度数。
72.(24-25·四上·安徽蚌埠·期中)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按如图的方式叠放,已知∠1=35°,求∠2的度数。
73.(24-25·四上·湖南怀化·期中)如图:是两块三角板拼在一起图形,求∠1和∠2的度数?
74.(24-25·四上·河南周口·期中)已知∠1=60°,求∠2?
75.(24-25·四上·湖南衡阳·期中)求下面图中指定角的度数。
已知,∠3是直角,求∠2、∠4和∠5的度数。
76.(24-25·四上·河南南阳·期中)如图,两张同样的长方形纸重叠了一部分,分别求出∠1、∠2、∠3的度数。
77.(24-25·四上·广东广州·期中)如图,已知∠1=80°,那么∠2是多少度?
78.(24-25·四上·山东济南·期中)两张正方形纸叠放在一起,如图,求∠1的度数。
79.(23-24·四上·河北保定·期中)下面是一张长方形纸折起来以后形成的图形,已知:∠1=32°,求∠2=?
80.(23-24·四上·全国·期中)如图,求,,的度数。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3000;2000;6200;10000;
660;1000;426;12000
2.4800;140;621;10800
7700;30000;5600;2000
3.498;380;10000;3.3;
1000;80;7770;6300
4.7700;693;812;3672;
900;800;30000;20000;
7000;9000;10000;12000
5.2400;4040;694;50万;
30000;642;8000;23亿
6.440;6400;2400;20000
1200;7200;7800;9000
7.10000;2600;7500;0
15000;8400;12000;80
8.700;3300;400;6000;
2400;100;1000;15000
9.480;20000;13500;500
400;65;0;2000
10.360;48;40;90;
27;2000;102;432
11.600;2000;360
600;0;960
1000;800;3600
12.7070;1250;2800;640
6600;1210;1260;10000
13.15000;6600;8000;
1280;580;30000
14.3150;4800;3150;900;1200;
2400;18000;288;16000;8000
15.4240;1200;11000;10800;
5200;12900;3300;0
16.7100;8040;10000;9000
6600;8080;10200;12000
17.32000;6600;4800;31000
21000;24120;0;900
18.5600;10000;3600;
1200;0;8800;
920;9060;900
19.40000;12600;0;6000;
8.9;1.1;245;60
20.1000;18000;1000;2500
0;120;21300;6000
21.20532;22952;53360
9000;12650;29743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据此解答。
【解析】236×87=20532 38×604=22952 580×92=53360

36×250=9000 253×50=12650 607×49=29743

22.16468;5040;9030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把两位数的个位数字分别与三位数的个位、十位、百位数字相乘,并将乘得结果的末位数字与这个三位数的个位数字对齐,再把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分别与三位数的个位、十位、百位数字相乘,并将乘得结果的末位数字与这个三位数的十位数字对齐,满10时向前一位进1,最后将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即可;
【解析】358×46=16468 42×120=5040 602×15=9030

23.6000;24480;
16761;123……6
【分析】笔算乘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依次用下面的乘数每位上的数去乘上面的乘数,乘到哪一位,得数的末尾和下面乘数的那一位对齐,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乘法验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从最高位除起,最高位不够除,就从前两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商0;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除法的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解析】125×48=6000 408×60=24480

*37×453=16761 *990÷8=123……6
验算: 验算:
24.15000;18360;9100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验算时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解析】250×60=15000 408×45=18360 ※28×325=9100
验算:
25.15600;12000
25702;19296
【分析】(1)(3)三位数乘两位数:用三位数的每一位去乘两位数,最后将所有乘积相加得到最终结果;
(2)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同数量的0,写竖式时,将因数末尾的0前面的数对齐;
(4)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中间有0: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数,包括中间的0,和0相乘后得0,再加上进位的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如果没有进位,则直接写0,最后将所有乘积相加得到最终结果。
【解析】(1)325×48=15600 (2)240×50=12000

(3)362×71=25702 (4)804×24=19296

26.16016;12200;5775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解析】308×52=16016 305×40=12200 275×21=5775

27.12084;8840;
3173;30300
【分析】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再用两位数的十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结果的个位要与前面结果的十位对齐,然后两个结果相加就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了。
【解析】228×53=12084 340×26=8840

19×167=3173 505×60=30300

28.6298;15860
16100;14355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当乘数末尾有零时,先算零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加对应个数的零。据此解答。
【解析】134×47=6298 305×52=15860

460×35=16100 87×165=14355

29.12098;6720;9614;51200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个位对齐。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和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结果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结果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结果相加。末尾有0时,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0。中间有0时,这个0要参加运算。
【解析】526×23=12098 16×420=6720 209×46=9614 640×80=51200

30.1575;7808;118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以及百位,结果从个位写起,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以及百位,结果从十位写起,最后结果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从被除数的百位开始,如果它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每次除后余数要比除数小。除法可以用被除数=商×除数进行验算。
【解析】105×15=1575 244×32=7808 354÷3=118
验算:
31.4312;14700
29100;34384
【分析】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数位对齐,将两个乘数按个位、十位等对齐书写;分步相乘,先用下方乘数的个位依次乘上方乘数的每一位,再用下方乘数的十位依次乘以上方的每一位,结果左移一位,同样处理进位,将两次乘的乘积相加。
【解析】154×28=4312 420×35=14700

970×30= 29100 614×56=34384

32.5780;6090;38000;14835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的计算方法:1数位对齐:将三位数写在上面,两位数写在下面,确保个位和十位分别对齐。2分步相乘:用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依此乘三位数的每一位;用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依此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注意乘得的数末位要和十位对齐。3结果相加:将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注意:每次相乘时,积的定位要准确,个位乘三位数时,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乘三位数时,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乘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例如406×15时,0也要乘;进位时要正确计算,避免错误。
【解析】340×17=5780 406×15=6090

760×50=38000 345×43=14835

33.9454;7200;25200
【分析】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一般多位数写上面,两位数写下面,从个位乘起,依次用下面的乘数每位上的数去乘上面的乘数,乘到哪一位,得数的末尾和下面乘数的那一位对齐,与哪一位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解析】163×58=9454 480×15=7200 280×90=25200

34.3525;9310;18178;
30240;13120;16940
【分析】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三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三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是所求的积。
验算乘法算式是否正确,可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来验算乘法。
【解析】15×235=3525 245×38=9310 ※61×298=18178
验算:
504×60=30240 820×16=13120 ※28×605=16940
验算:
35.4379;5454;
9000;9198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解析】151×29=4379 303×18=5454

360×25=9000 126×73=9198

36.1225;10830;
8400;6496;
11776;4658
【分析】两位数乘三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尾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当乘数末尾有零时,先算零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加对应个数的零。
【解析】49×25=1225 190×57=10830

280×30=8400 406×16=6496

512×23=11776 34×137=4658

37.8808;9614;17250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0前面的数去乘,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解析】

38.6592;12768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2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1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第2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2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1个因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第2个因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解析】206×32=6592 912×14=12768

39.14022;11850;11396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解析】

40.6970;25760;3978;6380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数,包括中间的0,每次乘得的结果写在相应数位上,哪个数位上相乘满几十则向前一位进几,最后将所有乘积相加得到最终结果。
【解析】205×34=6970 460×56=25760 17×234=3978 580×11=6380

41.25200;101;120
【分析】四则运算法则,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混合运算,从左往右计算;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运算,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计算小括号内算式。
第1小题:从左往右计算;
第2小题:先计算小括号内减法,再计算除法;
第3小题:从左往右计算。
【解析】720÷2×70
=360×70
=25200
(860-355)÷5
=505÷5
=101
240×4÷8
=960÷8
=120
42.50;1332
96;7300
【分析】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1)1850-600×3 ,先算乘法,再算减法,依此计算。
(2)50×24+132,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依此计算。
(3)650-(254+300),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减法,依此计算。
(4)19×400-300,先算乘法,再算减法,依此计算。
【解析】1850-600×3
=1850-1800
=50
50×24+132
=1200+132
=1332
650-(254+300)
=650-554
=96
19×400-300
=7600-300
=7300
43.799;8680;20217
【分析】根据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1)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2)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乘法。
(3)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解析】102×24-1649
=2448-1649
=799
28×(268+42)
=28×310
=8680
4767+618×25
=4767+15450
=20217
44.3250;186;4309
【分析】(1)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再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最后算小括号外面的减法。
(3)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解析】550+450×6
=550+2700
=3250
776-(73×6+152)
=776-(438+152)
=776-590
=186
360÷40+4300
=9+4300
=4309
45.621;7787
【分析】(1)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乘法,再算除法;
(2)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解析】207×27÷9
=5589÷9
=621
599+599×12
=599+7188
=7787
46.5593;1160;7021
【分析】206×26+237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4800-13×280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减法;(425-306)×59先计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计算括号外的乘法。
【解析】206×26+237
=5356+237
=5593
4800-13×280
=4800-3640
=1160
(425-306)×59
=119×59
=7021
47.270;2730;7680
【分析】3000-182×15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26×(473-368)先计算小括号内的减法,再计算乘法。
448÷7×120从左往右计算即可。
【解析】3000-182×15
=3000-2730
=270
26×(473-368)
=26×105
=2730
448÷7×120
=64×120
=7680
48.444;7670;2044
【分析】掌握运算顺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当算式里有小括号时,要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当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第一道算式里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
第二道算式要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计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第三道算式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据此解答。
【解析】385+413÷7
=385+59
=444
(902-784)×65
=118×65
=7670
293+17×103
=293+1751
=2044
49.1390;15120;3177
【分析】(1)一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减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2)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
(3)一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减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解析】39×52-638
=2028-638
=1390
540×(67-39)
=540×28
=15120
207×18-549
=3726-549
=3177
50.14868;894;
1980;15
【分析】(540-127)×36先计算小括号内的减法,再计算乘法;
928-238÷7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减法;
180+120×15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960÷8-105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减法。
【解析】(540-127)×36
=413×36
=14868
928-238÷7
=928-34
=894
180+120×15
=180+1800
=1980
960÷8-105
=120-105
=15
51.4323;740;204
【分析】(1)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除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
(2)一个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
【解析】131×(99÷3)
=131×33
=4323
540+800÷4
=540+200
=740
68×(52-49)
=68×3
=204
52.16;204;1000;10
【分析】(1)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先算小括号里的除法,再算括号外的乘法;
(3)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4)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
【解析】896÷7÷8
=128÷8
=16
17×(768÷64)
=17×12
=204
940÷47×50
=20×50
=1000
800÷(630-550)
=800÷80
=10
53.500;42
【分析】3200-180×15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减法;21×14÷7按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乘法和除法。
【解析】3200-180×15
=3200-2700
=500
21×14÷7
=294÷7
=42
54.677;3670;432
【分析】15×28+257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65+35×103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135×16÷5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解析】15×28+257
=420+257
=677
65+35×103
=65+3605
=3670
135×16÷5
=2160÷5
=432
55.13890;9828;90
【分析】(1)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2)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3)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
【解析】986×15-900
=14790-900
=13890
28÷2×702
=14×702
=9828
(733-13)÷8
=720÷8
=90
56.12085;284;12575
【分析】(1)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最后算加法;
(3)先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加法。
【解析】85+15×800
=85+12000
=12085
300-540÷5+92
=300-108+92
=192+92
=284
2000÷4×25+75
=500×25+75
=12500+75
=12575
57.6540;554
3360;202
【分析】先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加法;
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把54和188交换位置,变成,然后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即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解析】
58.7866;9100;31500;37214
【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先是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字与三位数相乘,所得的积末尾与个位对齐;接着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与三位数相乘,所得的积末尾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当乘数末尾有0时,可先不让0参与计算,最后将0的个数补在积的末尾处即可。
【解析】342×23=7866 260×35=9100 450×70=31500 809×46=37214

59.13525;3040;1212
【分析】(1)一个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
(3)一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除法,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解析】25+75×180
=25+13500
=13525
160×(309-290)
=160×19
=3040
42×202÷7
=8484÷7
=1212
60.21;793
9;36
【分析】(1)从左往右依次进行除法计算;
(2)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3)先算小括号内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的除法;
(4)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解析】(1)630÷15÷2
=42÷2
=21
(2)810-510÷30
=810-17
=793
(3)720÷(36+44)
=720÷80
=9
(4)120÷20×6
=6×6
=36
61.∠2=60°;∠3=120°
【分析】根据图示,∠1和∠2形成一个直角,直角是90°,用90°减去∠1的度数即可求出∠2,∠2和∠3形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用180°减去∠2的度数即可求出∠3。
【解析】90°-30°=60°
180°-60°=120°
∠2是60°,∠3是120°
62.∠1是145°;∠2是60°
【分析】平角=180°,用180°减35°可求出∠1,用180°减90°,再减30°可求出∠2,据此解答。
【解析】∠1:180°-35°=145°
∠2:180°-90°-30°
=90°-30°
=60°
所以∠1是145°,∠2是60°。
63.∠2=47°;∠3=133°
【分析】由图可知:∠1和∠2和直角组成一个平角,因此用180°减去∠1再减去90°就是∠2的度数;∠3和∠2组成一个平角,因此用180°-∠2就得到∠3的度数。
【解析】∠2=180°-90°-∠1
=90°-43°
=47°
∠3=180°-∠2
=180°-47°
=133°
则∠2=47°,∠3=133°。
64.∠3=40°;∠4=140°;∠5=40°
【分析】根据题图,∠2与∠3构成直角,所以∠3=90°-∠2,∠2已知,代数计算即可;∠3与∠4构成平角,∠4=180°-∠3; ∠4与∠5构成平角,∠5=180°-∠4;据此解答。
【解析】∠3=90°50°=40°
∠4=180°40°=140°
∠5=180°140°=40°
65.155°
【分析】∠1和∠2组成一个平角,平角为180°,所以用180°减去∠1的度数可得出∠2的度数。
【解析】∠2=180°-25°=155°
所以∠2为155°。
66.120度
【分析】观察图片可知∠1与60°的角形成一个平角,也就是∠1+60°=180°,所以用180°减60°可算出∠1的度数。
【解析】∠1=180°-60°=120°
所以∠1的度数是120度。
67.∠3=55°;∠4=35°;∠5=145°
【分析】由图可知∠1与∠2以及∠3的和是一个平角,1平角=180°,∠1与∠2的度数已知,用180°减∠1再减∠2的度数,即可求出∠3的度数。∠1与∠5组成的大角是一个平角,用180°减∠1的度数,即可求出∠5的度数。∠2与∠3、∠4组成一个平角,用180°减∠2的度数,再减∠3的度数,即可求出∠4的度数。
【解析】∠3=180°-∠2-∠1=180°-90°-35°=90°-35°=55°
∠4=180°-∠2-∠3=180°-90°-55°=90°-55°=35°
∠5=180°-∠1=180°-35°=145°
68.∠2是145°;∠3是55°
【分析】直角90°,平角180°,周角是360°,观察图片可知,∠1和∠2构成一个平角,用180°减去∠1的度数就是∠2的度数,∠3加90°加∠1是一个平角,所以用180°减90°减∠1的度数就是∠3的度数。
【解析】180°-35°=145°
180°-90°-35°=55°
答:∠2是145°,∠3是55°。
69.∠1=145°;∠2=60°
【分析】根据平角的为180°角,由图可知,∠1和35°角组成了一个平角,用180°减去35°,即可求出∠1的度数;∠2和30°角、90°角也组成了一个平角,用180°减去30°再减去90°,即可求出∠2的度数;据此列式计算可解此题。
【解析】∠1:180°-35°=145°
∠2:180°-30°-90°
=150°-90°
=60°
综上可知,∠1=145°,∠2=60°。
70.∠2=145°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1与∠2构成一个平角,1平角是180°,那么用180°减∠1的度数即可得到∠2的度数,依此计算。
【解析】180°-35°=145°,即∠2=145°。
71.∠2=25°;∠3=155°;∠4=25°
【分析】直角为90°,平角为180°,观察图可以发现,∠1和∠2组成直角,用90°减去∠1,即可求出∠2,即90°-65°=25°,∠3和∠2组成平角,用180°减去∠2,即可求出∠3,即180°-25°=155°,∠1、∠4和一个直角组成平角,用180°依次减去90°和∠1,即可求出∠4,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2:
90°-65°=25°
∠3:
180°-25°=155°
∠4:
180°-90°-65°
=90°-65°
=25°
∠2=25°,∠3=155°,∠4=25°。
72.35°
【分析】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直角为90°,观察发现∠1+∠1和∠2中间的角=90°,那么用90°减去∠1的度数,可以计算出∠1和∠2中间的角的度数;∠2+∠1和∠2中间的角=90°,那么用90°减去∠1和∠2中间的角的度数,可以计算出∠2的度数;据此解答。
【解析】90°-35°=55°
90°-55°=35°
∠2的度数为35°。
73.∠1=105°;∠2=75°
【分析】直角三角板的度数为:90°、60°、30°;等腰直角三角板的度数是:90°、45°、45°,∠1是由二个三角板的45°角和60°角组成,所以∠1=45°+60°,∠1和∠2构成平角,∠1+∠2=180°,180°减去∠1等于∠2,据此解答。
【解析】45°+60°=105°
180°-105°=75°
∠1是105°,∠2是75°。
74.120°
【分析】∠1和∠2拼成一个平角,平角等于180°,180°减去∠1的度数,即可算出∠2的度数。
【解析】∠2=180°-∠1
=180°-60°
=120°
75.42°、48°、132°
【分析】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3是直角,那么∠1+∠2也是直角,已知∠1的度数,即可求出∠2的度数;∠1+∠5是平角,平角是180°,知道∠1的度数,即可求出∠5的度数;∠5+∠4也是平角,根据上一步求出的∠5的度数,即可求出∠4的度数。
【解析】∠2=90°-∠1
=90°-48°
=42°
∠5=180°-∠1
=180°-48°
=132°
∠4=180°-∠5
=180°-132°
=48°
∠2、∠4和∠5的度数分别是42°、48°和132°。
76.∠1=35°,∠2=55°,∠3=125°
【分析】1平角=180°,∠3+55°=180°,即∠3=180°-55°;
1直角=90°,∠1+55°=90°,即∠1=90°-55°;
∠1+∠2=90°,即∠2=90°-∠1,依此计算即可。
【解析】∠3=180°-55°=125°
∠1=90°-55°=35°
∠2=90°-35°=55°
即∠1=35°,∠2=55°,∠3=125°。
77.20°
【分析】如图:由折叠可知∠1=∠3,因为∠1=80°,由此可知∠3=80°,再根据平角是180°,用180°减去∠1与∠3的和,即可求出∠2的度数。
【解析】180°-(80°+80°)
=180°-160°
=20°
∠2是20°。
78.75°
【分析】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90°的直角,观察发现∠1+∠2+∠3+30°+45°=平角180°,那么用180°依次减去30°和45°,可以计算出∠1、∠2和∠3的度数和;因为∠1+∠3=∠1+∠2,那么用90°加上90°可以计算出正方形两个角的度数,也就是(∠1+∠3+∠1+∠2)的度数和,再减去∠1、∠2和∠3的度数和,可以计算出∠1的度数;据此解答。
【解析】180°-30°-45°=105°
90°+90°-105°
=180°-105°
=75°
所以∠1的度数为75°。
79.∠2=26°
【分析】将长方形纸折起来后形成的两个角相等,长方形的角是直角即90度,则∠2=90°-∠1-∠1,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解析】90°-32°-32°
=58°-32°
=26°
所以∠2=26°
80.∠1=50°;∠2=40°;∠3=140°
【分析】由图可知,∠1和直角以及40°的角组成了一个平角。求∠1的度数,直接用180°减去90°再减去40°即可解答;∠2和∠1以及直角组成了一个平角。求∠2的度数,直接用180°减去∠1的度数再减去90°即可解答;∠3和40°的角组成了一个平角。求∠3的度数,直接用180°减去40°即可解答。
【解析】∠1=180°-90°-40°=90°-40°=50°
∠2=180°-∠1-90°=180°-50°-90°=130°-90°=40°
∠3=180°-40°=140°
即∠1=50°,∠2=40°,∠3=140°。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