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东北县域名校发展联盟(ZDB)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诊断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浙东北县域名校发展联盟(ZDB)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诊断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东北县域名校发展联盟(ZDB)11月诊断测试
高三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帝谕:“今大兵得藏,边外诸番悉心归化,三藏阿里之地,俱入版图。”为了治理好“三藏阿里之地”,康熙
A.册封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 B.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
C.实行盟、旗两级单位统治 D.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2.下图是近代某一时期张贴于北京西城的一张揭帖。与此揭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玉皇大帝降谕: 天意命汝等先拆电线,次毁铁路,最后杀尽洋鬼子。今天不下雨,乃因洋鬼子鹅乱所致。汝辈皆虔心奉神之人,应协力同心,共灭洋鬼子,以熄天怒。善行必有善报,消灭洋鬼子之日,便是风调雨顺之时
第2题图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3.下图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特点。这次会议是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古田会议
4.“它是1949年后两岸领导人首次直接会面,被国际媒体称为‘穿越66年时空的握手’,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新阶段”。会面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为两岸政治对话树立范本,被学者视为“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分水岭”。这次“穿越66年时空握手”的地点是在
A.中国北京 B.中国香港 C.新加坡 D.印度尼西亚万隆
5.我国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某一事件兼具民族解放战争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属性,既推翻殖民统治,又确立资本主义政治框架;同时,也保留了奴隶制并剥夺原住民土地,暴露了局限性。这一事件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日本明治维新
6.1938年,吞并奥地利后,德国立即以“保护德意志少数民族”为由,指使苏台德区纳粹分子提出“自治”要求,并煽动暴力事件制造借口。希特勒宣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迫害日耳曼人”,要求割让苏台德区,同时秘密部署军事威胁。为此,英法
A.要求国际联盟军事干预 B.对德国宣战
C.废除《凡尔赛和约》 D.实行绥靖政策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7.唐德宗贞元年间,翰林学士陆贽直接起草诏敕,《陆宣公翰苑集》收录其多篇未经中书门下议决诏敕。当时陆贽被称为“内相”。由此可见,德宗朝
A.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B.三省一体化趋势加强
C.藩镇割据形势加剧 D.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8.下图是依据明代官方典制史料《大明官制》编制的某一类政区分布示意图,数值颜色代表强度。《大明官制》对这类政区特征的描述最有可能是
A.事简讼稀 B.水陆交驰 C.盗贼出没 D.役重赋繁
9.阅读下表:“1864年2月进出口澳门货物数量及价值统计表”。这可用于说明近代中国
第9题表
货物种类 进口 出口
数量 价值(两) 数量 价值(两)
稻米 11477担 31884
鱼翅 2担 50
棉花 64包 360
靛蓝 3250罐 59720
土豆 934筐 812
海参 50担 1000
肉桂 3761箱 60176
茶叶 184箱 552 527箱 2635
小豆蔻 40包 2640
肉桂花 ---- 30包 840
鸦片 丝绸 996担 22担 453000 11000 15担 25担 7680 18125
A.对外贸易殖民化的特征 B.通商口岸城市生活水平提升
C.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D.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1840年3 月,英国宪章派的《北极星报》撰文驳斥内政大臣约翰·罗素在议会发言,指出:“罗素宣称要为英国商人所受财产损失取得赔偿,这就直接招认了鸦片问题是中英争端的起因,而这场战争无论就其意图或目的来看,完全是一场‘鸦片战争’。”《北极星报》的撰文
A.深受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B.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意图
C.为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辩解 D.指明了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11.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白话文小说形式,通过“狂人”的呓语,批判传统家族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由此可知,文学革命意在
A.推动社会思想觉醒 B.揭露列强文化侵略
C.唤醒民族革命意识 D.提高民众文学素养
12.1982年上海市总工会首倡读书活动,通过征名活动确定“振兴中华”主题,初期以“三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学习为核心内容,首年吸引80万职工参与,1983年全国总工会将其推广。1990年统计全国参与职工达1.2亿,出版《读书活动优秀征文选》120种。这体现出
A.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路径的探索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13.646年(大化二年),日本颁布班田法,但对各种田地性质的划分不是很明确,从班田之初开始,有势者就开始据山川林野等共有地为私有,还兼并水田、陆地等。上述现象
A.强化了日本天皇权威 B.推动庄园经济的形成
C.使幕府势力不断扩张 D.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
14.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后,设立王室法院并派遣巡回法官至各地审理案件,逐步取代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习惯法。巡回法官依据国王敕令和本地习惯作出判决。这
A.导致司法权的分散化 B.推动了普通法的形成
C.完善了罗马民法体系 D.确立了法律至上原则
15.菲律宾甲米地发现了16—17世纪的西班牙帆船造船工具与墨西哥银币,马尼拉帕里安市场出土的明代瓷器碎片与墨西哥银币共存于同一地层。16—17 世纪的越南会安日本町遗址出土的朱印船贸易文书显示,日本白银经此中转购买中国生丝。上述史料佐证了
A.世界市场初期的不均衡性 B.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市场
C.早期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D.西班牙人在贸易中占优势
16.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农村小手工业者等岗位消失了,出现了一批新岗位,主要是服务和管理岗位,但有些岗位在现实农村生活中农民并不需要,如清洁工、保安等。这反映出苏联
A.农业集体化忽视民生 B.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暴露
C.新经济政策脱离现实 D.社会主义建设充斥空想性
17.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保障支出一直保持3%—4%的年增长率,其在70 、80年代占英国社会总支出的1/3以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到1980年已达到11.8%。由此可推知,英国
A.政府财政赤字问题凸显 B.社会资源分配效率较高
C.福利国家政策存在隐忧 D.产业结构的矛盾较突出
18.《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美川王》描述了高句丽国在西晋八王之乱后相继吞并西晋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玄菟郡”“乐浪郡”和“带方郡”的过程,包括具体的年份和事件。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考古发现中,揭示了高句丽在这一时期向西扩张的趋势和其在辽河流域活动的增强。如在辽宁地区发现了大量高句丽的遗迹,这些遗迹的时间跨度就包括了西晋八王之乱后的时间段,但没有找到直接证据证明高句丽吞并这三个郡的遗址或文物。这主要反映出
A.史书记载的主观性与出土文物的客观性 B.史书记载的连续性与出土文物的断裂性
C.史书记载的选择性与出土文物的全面性 D.史书记载的详细性与出土文物的局限性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共52分)
19.农业是古代王朝的立国之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商鞅提出“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又招徕各国农民到秦国从事耕种,给予“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的优遇;还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甚至制订了较轻的税率。汉文帝“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又“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武帝时通西南夷道,“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
————何红中《中国古代粟作研究》
材料二:《明会典》载,“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规定“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洪武年间推行“计丁授田”,北方“户率十五亩,蔬地二亩”,颁布《耕织图》,“每岁亲行耕藉,以重农事”。朱元璋认为“足民非井田一处,富国非农本一方”,允许商业在监管下发展。
————摘编自惠富平《人勤地利明清太湖地区农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重农政策与汉代重农政策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起到的共同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与商鞅变法相比,指出明初重农政策的特殊之处。(5分)
20.经世致用是中华文人的实践品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吕氏兄弟四贤”中大忠、大钧、大临都曾师从理学家张载,故又有“蓝田三吕”的称谓。据《宋史·吕大防传》载吕大钧与张载为同科进士,大钧十分佩服张载为人为学,以弟子身份师从张载,并能“守其师说而践履之。”其学“虽皆本于载,而能自信力行”。吕氏兄弟的基层治理实践塑造了关中“德业相劝”的集体伦理。
————据《宋史·吕大防传》等整理
材料二:晚清湖湘群体以唐鉴、曾国藩为核心,重振程朱理学,如曾国藩融合朱熹理学与实学,主张“理学经世”。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将理学“外王”精神转化为技术自强。谭嗣同、唐才常创办时务学堂,将经世之学与西方宪政结合。从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到曾国藩“卫道”抗争,湖湘理学形成“经世致用”的区域文化基因。曾国藩铸造的湘军“血性”精神,升华为湖湘“敢为人先”的地域品格。
————整理自匡芳《湖湘文化通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吕氏兄弟学习张载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吕氏兄弟与基层治理相关的重要成就及其价值。(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湖湘理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归纳吕氏兄弟与近代湖湘理学家群体的相似贡献。(7分)
21.立法权的内部结构配置可以调节不同政治势力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罗马是一个重法制的社会,掌握了立法权也就是掌握了国家的根本大权。公民大会的法律审查通过权则是这根本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关口。不仅如此,公民大会通过对各级官吏的选举权的掌握还可以对官吏的执法施行间接约束。然而,公民大会的立法权是不完整的,它并无法律创制权,这就是说,大会本身不能产生任何一个法案,它只能为召集该大会并在大会上担任主席的官员所提出的法案而投票,对提出的提案并不能改变或讨论:必须通过法案的全文或是通盘加以否决。公元前339年以后,公民大会的法案,只要经过元老院预先同意即可。事实上,这项新程序使元老院的贵族更能控制行政官。
————杜晓春《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元老院探析》
材料二:19 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内阁唯恐其政策不能迅速全面地付诸实施,遂依仗在议会占多数票,反复更改议会工作时间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1882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关于紧急情况的决议》,规定首相可以“情况紧急”为由,要求议会对他提出的议案不经讨论立即付诸表决。
————阎照祥《论近代晚期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指出罗马共和国公民大会的地位,简析其立法权“不完整性”的政治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罗马共和国和19世纪英国在立法权运作过程中权力控制方式的各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7分)
22.“社会革命”创造新社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1859 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指出: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1905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等人将社会革命理解为民生主义,其目的在于促进民生以均贫富。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看来,地主垄断土地,“为造成贫富不均及社会革命之一大根源”。1925 年,毛泽东在《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中,回答“对于目前内忧外患交迫的中国究抱何种主义”时,就明确表示:“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1937 年,他在《矛盾论》中写道:“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摘编自《毛泽东文集第1卷》
(1)概括材料揭示的近代“社会革命”概念的内涵。(4分)
(2)提取材料全部或部分信息,围绕近代“社会革命”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并予以阐述。(要求:标题自拟,观点陈述正确,史实例举充分,结论合理)(12分)
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东北县域名校发展联盟(ZDB)11月诊断测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答案】A
【解析】“今大兵得藏,边外诸番悉心归化,三藏阿里之地”等,可得出这是谈及对西藏的管辖,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故选A项。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在西南地区,排除B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两级单位统治,排除C项。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这时康熙已经去世,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玉皇大帝”“铁路”“洋鬼子”“灭洋鬼子”等,可知这是带有反洋人的特点,义和团运动曾发展在北京,主张“扶清灭洋”,故选C项。其他各项不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故选 C项。其他各项不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2015年11月 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故选C项。其他各项不符合题意。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既推翻殖民统治,又确立资本主义政治框架”“保留了奴隶制并剥夺原住民土地”等关键信息,可得出正确答案为北美独立战争,故B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事件,其核心是资产阶级革命,但英国本身不存在被外国殖民压迫的情况,故排除 A项。法国大革命虽属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强调需兼具“民族解放战争”属性,而法国革命对象是本国封建势力,故排除C项。日本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无民族解放战争性质,故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德国“以‘保护德意志少数民族’为由”“指使苏台德区纳粹分子提出‘自治’要求”“煽动暴力事件制造借口”等行为,结合“希特勒宣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迫害日耳曼人’”并“秘密部署军事威胁”的史实,可明确看出英法对此的回应是妥协退让,最终通过《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这正是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材料中“要求割让苏台德区”与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直接对应,且“秘密部署军事威胁”进一步印证了英法在德国武力恫吓下的软弱态度,故 D项正确。要求国际联盟军事干预与史实不符,国联在 1930年代已丧失实际约束力,且材料未提及任何国际组织介入,故排除A项。对德国宣战明显违背史实,英法直到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才宣战,与材料中 1938年的时间节点矛盾,故排除B项。废除《凡尔赛和约》属于过度延伸,材料仅体现德国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未提及英法主动废除条约,故排除C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翰林学士陆贽直接起草诏敕”“未经中书门下议决”等信息表明,诏敕的起草与执行脱离了中书门下的法定程序。这一现象打破了唐代前期“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行”的三省分工体制,本质是中枢决策权从外朝(三省)向内朝(翰林院)转移的异变。而“内相”的称谓进一步印证了翰林学士对传统宰相职权的侵夺,故A 项正确。材料中“未经中书门下议决”直接说明中书门下的决策权被翰林院架空,反映的是三省职能被削弱而非“一体化”,且“一体化”在唐代制度中特指政事堂统合三省,与材料中内外朝分立的趋势矛盾,故排除 B项。材料仅涉及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未提及藩镇割据的任何信息(如节度使权力、地方对抗中央等),属于无关延伸,故排除C项。材料中“内相”称谓体现的是翰林学士(皇帝近臣)与中书门下的职权冲突,而非皇帝与宰相的直接矛盾。唐代“相权”在制度上属于三省长官集体职权,而材料未涉及德宗与三省长官的对抗,故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是颜色最深的集中分布区,联系戚继光抗倭的知识可知,主要因为明代这些沿海地区倭患十分严重,倭寇也影响到了江苏等地。北部沿边地区,如陕西、山西二省北部,也比较深。这主要是因为这是边疆地区靠近蒙古,明蒙关系复杂,社会治理难度大,故选 C项。事简讼稀(意为事务简约、诉讼稀少)从材料“东部和南部地区颜色较深,政区强度数值较大”推断,高强度区域往往事务繁杂(如经济发达地区治理难度大),而非“事简讼稀”的简单景象,与图片特征矛盾,故排除 A 项。水陆交驰(强调水陆交通发达),明代水路交通发达的运河这条线没有联通起来,联系所学,福建和广东山区,应该交通不方便,故排除B项。役重赋繁应该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福建大片黑色区域,并不是经济发达区,云南一些地区属于土官治理地区,不征收赋役或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不存在役重赋繁问题,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 1864年澳门进口货物中鸦片价值高达“453000两”,占进口总额绝对优势,远超稻米(31884两)、棉花(360两)等生活物资;出口则以靛蓝(59720两)、肉桂(60176两)、丝绸(18125两)等初级产品和传统商品为主。这一贸易结构具有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稻米、棉花等生活必需品进口,但鸦片占比超 80%,其消费具有破坏性(如健康损害、白银外流),无法支撑“生活水平提升,故排除B项。出口商品为传统手工业品(丝绸)和农产品(茶叶),未涉及机器生产或近代工业产品(如棉纱、火柴等);“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始于甲午战后(1895年),与材料时间(1864年)不符,故排除 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被迫纳入”世界市场,材料中鸦片贸易主导地位恰体现列强侵略下“被动依附”,而非主动融入,故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禁烟也就是禁止鸦片贸易,而该报认为“罗素宣称要为英国商人所受财产损失取得赔偿,这就直接招认了鸦片问题是中英争端的起因”,这就指明了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选D项。1840年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排除A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为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辩解,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狂人日记》以白话文为载体,借“狂人”之口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呼吁“救救孩子”,直接呼应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诉求。文学革命旨在通过形式(白话文)与内容(反封建)的双重革新,破除旧文化桎梏,推动社会思想觉醒,选A项。材料看不出揭露列强侵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独立或政治革命,反封建批判聚焦文化伦理而非民族矛盾,排除C项。白话文降低
阅读门槛,但材料强调“吃人”批判的思想性,非文学审美教育,排除D 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通过“振兴中华”主题的征名活动、“三史”学习内容的设计(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从地方试点(上海80万职工)到全国推广(1.2亿参与)的组织路径,以及《读书活动优秀征文选》的成果转化,完整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通过群众性活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路径的实践。这一过程既包含意识形态教育(“三史”),又体现群众参与(征名活动),更通过制度化推广(全国总工会)实现文化建设的规模化,故C项正确。“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与材料中“三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的现代性学习内容不符,故排除A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中共八大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变化,材料也未体现矛盾变化,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1世纪提出的概念,与1980年代活动无直接关联,故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有势者据山川林野等共有地为私有,还兼并水田、陆地”这一现象,其本质反映班田制实施过程中土地国有化政策遭到贵族势力侵蚀。材料明确指出“田地性质划分不明确”为土地兼并提供制度漏洞,而“共有地私有化”和“兼并水田”表明贵族通过变相手段重建土地私有,这种土地集中趋势正是日本庄园经济形成的早期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天皇权威变化,反而显示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不足,故排除A项。幕府势力在7世纪尚未出现,其形成于 12世纪镰仓时期,故排除C项。土地兼并实际强化了农民对豪强的依附,故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设立王室法院并派遣巡回法官至各地审理案件最终形成全国通用的判例体系————普通法。这一过程打破了地方司法权分散的局面,奠定了普通法统一性,选B项,排除A项。这不是罗马民法体系,排除C项。这有利于加强王权,无法体现法律至上原则,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上述史料共同佐证了“早期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材料中“菲律宾甲米地发现西班牙帆船造船工具与墨西哥银币”表明西班牙通过大帆船贸易将美洲白银输入亚洲;“马尼拉帕里安市场出土明代瓷器与墨西哥银币共存”反映中国手工业品参与跨洋贸易,形成“丝一银”对流;“越南会安出土朱印船贸易文书显示日本白银中转购买中国生丝”则体现东亚、东南亚通过中转枢纽实现贸易联动。三则材料揭示了16——17世纪亚、美、欧通过白银流通、商品交换建立的跨区域贸易网络,符合“早期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的特征,故C项正确。“世界市场初期的不均衡性”未体现材料核心。材料强调贸易网络的连接性(如“造船工具”“银币共存”“中转贸易”),未涉及区域间发展差异或剥削关系,故排除 A项。“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市场”与材料矛盾。明代瓷器出口及生丝贸易属于主动参与(“朱印船贸易文书”显示中日民间贸易活跃),且明朝中后期海禁松动后东南沿海走私贸易兴盛,非“被迫卷入”,故排除B项。“西班牙人在贸易中占优势”缺乏直接证据。材料仅提到西班牙造船工具和墨西哥银币流通(“西班牙帆船造船工具”“墨西哥银币”),但日本白银中转、中国商品输出表明多方参与,未体现西班牙主导地位,故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 20世纪 30年代中期苏联农村“小手工业者等岗位消失了”,而“出现了一批新岗位,主要是服务和管理岗位”,其中“有些岗位在现实农村生活中农民并不需要,如清洁工、保安等”。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通过行政指令强制重构农村就业结构,导致岗位设置脱离实际生产需求,暴露出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僵化与低效。材料中“不需要的岗位”正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过度行政干预的典型表现,故B 项正确。材料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第3页共7页
侧重反映的是管理体制问题而非直接的民生困境,故排除 A 项。“新经济政策脱离现实”存在时间错位,新经济政策已于 1928年被废止,故排除C项。材料揭示的是具体经济管理问题(岗位与需求脱节),而非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空想性。苏联工业化等成就具有现实基础,但计划经济执行中暴露弊端,属于操作层面失误,非指导理论空想。故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英国社会保障支出“占社会总支出的1/3以上”,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 1980年已达到 11.8%”。结合“社会保障支出年增长率保持3%——4%”的长期趋势,联系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的史实,可推知高福利政策导致政府财政负担持续加重,福利国家政策存在隐忧,选C项。材料仅提及社会保障支出占比增长,未明确财政赤字数据,更不能体现问题凸显,故排除A项。材料中“社会保障支出占社会总支出的1/3以上”体现政府通过福利政策强化公平分配,但资源分配的“效率”需结合生产性投资或经济活力判断。根据教材,高福利可能“挫伤劳动者积极性”“降低生产效率”,与选项表述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结构数据,无法推断产业结构矛盾,故排除D项。
18.【答案】D
【解析】“包括具体的年份和事”,可得出《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美川王》对于高句丽国在西晋八王之乱后相继吞并西晋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玄菟郡”“乐浪郡”和“带方郡”的过程记载非常详细,而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考古发现中,没有找到直接证据证明高句丽吞并这三个郡的遗址或文物,可见,史书记载的详细性与出土文物的局限性,选D项。材料看不出史书记载是主观性的,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探讨史书记载的连续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探讨史书记载是有选择的,排除C项。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9题12分,第20题 12分,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共52分)
19.【答案】
(1)共同点:采用物资、政治(赏爵位)等手段激励;都吸引劳动力(开垦土地);都实施轻税政策;保障农业的主导地位。(3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共同作用: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维护粮食安全,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军粮供应,为国家统一和扩张提供了物资基础;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发展。(4分,任意答出4点即可)
(2)特殊之处:强制种植经济作物;将农桑业绩纳入官员考课;土地分配精细化;帝王示范效应;政策理念创新(重农不废商,有限度利用市场)。(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共同点:依据材料一“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可得出采用物资、政治手段激励;依据材料一“招徕各国农民到秦国从事耕种”“募豪民田南夷”,可得出都吸引劳动力;依据材料一“制订了较轻的税率”“遂除民田之租税”,可得出都实施轻税政策。第二小问共同作用:依据材料一“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维护粮食安全,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军粮供应,为国家统一和扩张提供了物资基础;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发展。
(2)特殊之处:依据材料二“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可得出强制种植经济作物;依据材料二“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可得出将农桑业绩纳入官员考课;依据材料二“户率十五亩,蔬地二亩”,可得出土地分配精细化;依据材料二“每岁亲行耕藉,
以重农事”,可得出帝王示范效应;依据材料二“足民非井田一处,富国非农本一方”,可得出政策理念创新(重农不废商,有限度利用市场)。
20.【答案】
(1)特点:对师说的忠诚(坚持/遵循老师的学说);注重实践(学贵致用、自信力行)。(2分)重要成就及其价值:编撰《吕氏乡约》(开创乡约);成为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理学向基层渗透)。(3分,成就1分,价值2分)
(2)历史背景:晚清内忧外患的局势;王夫之等人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承;西学东渐的冲击。(3分)相似贡献:承续理学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将学术实践化,促进国家治理;奠定了地域文化的特性和精神。(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大钧十分佩服张载为人为学,以弟子身份师从张载,并能‘守其师说而践履之’”,可得出对师说的忠诚;依据材料一“其学‘虽皆本于载,而能自信力行’”,可得出注重实践(学贵致用、自信力行)。第二小问重要成就及其价值:依据材料一“吕氏兄弟的基层治理实践塑造了关中‘德业相劝’的集体伦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编撰《吕氏乡约》(开创乡约);依据材料一“吕氏兄弟的基层治理实践塑造了关中‘德业相劝’的集体伦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成为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2)第一小问历史背景:依据材料二“晚清湖湘群体以唐鉴、曾国藩为核心,重振程朱理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晚清内忧外患的局势;依据材料二“从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到曾国藩‘卫道’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王夫之等人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承;依据材料二“谭嗣同、唐才常创办时务学堂,将经世之学与西方宪政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西学东渐的冲击。第二小问相似贡献:依据材料一“吕氏兄弟的基层治理实践塑造了关中‘德业相劝’的集体伦理”和材料二“湖湘理学形成‘经世致用’的区域文化基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承续理学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依据材料一“吕氏兄弟的基层治理实践”和材料二“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将学术实践化,促进国家治理;依据材料一“吕氏兄弟的基层治理实践塑造了关中‘德业相劝’的集体伦理”和材料二“曾国藩铸造的湘军‘血性’精神,升华为湖湘‘敢为人先’的地域品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奠定了地域文化的特性和精神。
21.【答案】
(1)地位: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分)影响:削弱了公民大会的立法自主性和民主功能,使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使贵族势力扩张,使罗马政体呈现出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4分)
(2)特点:罗马:立法权分层制衡(公民大会立法权受元老院制约,立法提案权掌握在官员手中);程序性的限制严格;英国:内阁主导立法议程(行政权对立法程序的实质干预);紧急程序可突破常规。(4分)形成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国家职能扩张,需要提高行政效率;责任内阁制完善;政党政治的发展,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3分,如答“殖民扩张和国际竞争压力;英国的议会改革和民主范围的扩大”等也可以给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地位:依据材料一“公民大会的法律审查通过权则是这根本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关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公民大会的立法权是不完整的……必须通过法案的全文或是通盘加以否决”,可得出削弱了公民大会的立法自主性和民主功能;依据材料一“这项新程序使元老院的贵族更能控制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使贵族势力扩张,使罗马政体呈现出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
(2)第一小问特点:关于罗马,依据材料一“公民大会的法案,只要经过元老院预先同意即可”“大会本身不能产生任何一个法案”,可得出立法权分层制衡;依据材料一“必须通过法案的全文或是通盘加以否决”,可得出程序性的限制严格。关于英国,依据材料二“英国内阁唯恐其政策不能迅速全面地付诸实施……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可得出内阁主导立法议程;依据材料二“规定首相可以‘情况紧急’为由,要求议会对他提出的议案不经讨论立即付诸表决”,可得出紧急程序可突破常规。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业革命以来,国家职能扩张,需要提高行政效率;依据材料二“依仗在议会占多数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责任内阁制完善,政党政治的发展,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
22.【答案】
(1)社会革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社会革命是解决土地问题和贫富不均的民生变革;社会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反动派)的阶级斗争。(4分,任意答出 2点即可)
(2)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革命改变了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外有列强侵略,国权沦丧;内有封建压迫,民不聊生。社会革命的终极目标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而领导这一伟大变革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身上。无产阶级因其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强,且与大工业生产力相联系,最具有组织纪律性和国际视野,因而成为唯一能够完成这一反帝反封建双重任务的阶级。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正式启航。面对城市斗争的挫折,党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1927-1937),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将亿万农民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赢得了农民这一革命主力军的广泛支持。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内战,党又领导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1946-1949),依靠在长期斗争中锻造的人民军队和翻身农民的全力支援,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这场由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毛泽东所信仰并实践的“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目标得以初步实现。
总之,社会革命成功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划时代成就,彻底埋葬了束缚中国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
【解析】
(1)内涵:依据材料“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可得出社会革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依据材料“孙中山等人将社会革命理解为民生主义,其目的在于促进民生以均贫富……地主垄断土地,’为造成贫富不均及社会革命之一大根源”,可得出解决土地问题和贫富不均的民生变革;依据材料“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无产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反动派)的阶级斗争。
(2)依据材料“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革命改变了近代中国这一论题。
阐述解析:第一段:依据材料中毛泽东关于社会革命的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革命必要性的背景阐述。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性源自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经典概括。第二段:依据材料“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的表述,结合1921-1949年中国革命历程的具体史实,通过三个历史阶段展开论证: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对应材料二中提到的土地问题;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体现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结合;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则实现材料所述“推翻反动派”的目标。各阶段均体现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社会革命的具体实践。第三段:总结部分呼应材料一关于社会革命本质的论述,说明通过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生产力解放的革命目标,最终达成材料所追求的“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理想。其中“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的表述源自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的经典概括。
【评分细则】
(1)标题为1分,如果有正向判断则为2分。
(2)史论部分:总分8分,评分以史论结合、论述充分且有逻辑为标准格式。一般应列举 3个史实,或单个史实的3个方面(中外皆可),史实之后必须有判断和论述,论述需有逻辑性。———有史无论或有论无史2-4(每个史实1分),史论皆有4-6,史论充分且有逻辑性6-8。
(3)结论:最后的总结部分,如果有为1分,有升华为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