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酒泉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
…………○…………

…………

…………
线
…………

…………

…………

…………

…………

…………○…………
)
座位号
绝密★启用前
酒泉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九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6分)
打开九上语文课本,阅读议论文,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biàn能力。“百行孝为先,万恶懒为首,”梁启超先生告诉我们: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凡做一件事,要心无旁wù,对职业不敬,便是xiè渎职业之神圣。毕淑敏也认为要想濡养精神的三间小屋,就不要轻觑了事业的作用。读《论教养》,我们认识到:优雅的风度,不是忸怩造作,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打开九上语文课本,品读诗歌,可以让我们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涵养我们的性情。苏轼对月述怀,写下《水调歌头》,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刘禹锡对酒当歌,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对友人乐天的感谢之情;李白面对挫折,写下《行路难》,迎难而上,斗志昂扬!
(1)按要求写出汉字或注音。(每空0.5分,共2分)
思biàn( ) 心无旁wù( ) xiè渎( ) 轻觑( )
(2)画横线句有一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

(3) 文段中“子由”是苏轼弟弟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古代称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表示___________。“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的字。(每空1分,共2分)
(4)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阐述学生对待学业应有的态度。(1分)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吴承恩。该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之一。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展壮大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以及聚义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B.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与他攀谈:“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其中的“桑梓”指代家乡,因为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
D. 法军上尉巴特勒,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给大文豪雨果写信,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雨果是英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 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 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 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②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
③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④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稔的收获。
⑤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静”字。
⑥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
A. ④⑤①③②⑥ B. ⑤④⑥②①③ C. ⑤③②⑥①④ D. ④⑤③⑥①②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B. 不少学者认为,《襄阳好风日》地方教材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C. 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严阵以待,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D. 我国多位外交官临危受命,奔赴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成功解救了我国在利公民。
6.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读古诗,常能感受到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李白的“ , ”(《行路难·其一》)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必胜的信念;刘禹锡的“ , ”(《酬乐天扬州初进席上见赠》)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苏轼的“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2)美好的景色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范仲淹《岳阳楼记》)写出水天一色,浩瀚无边的景象;“ , ”(张岱《湖心亭看雪》)写出天地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7.名著阅读(每空1分,共4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以上文段出自_______________(作品名称),采用_______________修辞,“礁石”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二、综合性学习(4分)
8.“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九年级(1)班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请从以下名言中选择一句来说说你对“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的理解。(2分)
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
②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宪问》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 ·告子下》
我选择第_____句。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语文老师计划围绕“君子自强不息”开展系列活动,老师已经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 (2分)
活动一:讲述“君子自强不息”的故事。
活动二:举行“君子自强不息”诗朗诵活动。
活动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共36分)
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1分)
人物简介:于敏,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生于1926年8月16日,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
沉默是金
张天南
①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岁月的江河奔流浩荡。唯一不变的是,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呕心沥血,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②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 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一)“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③于敏生前的卧室里,一本《三国演义》摆放在案头。和煦的阳光从窗口透进来,照着泛黄起皱的封皮。可想而知,那位温文尔雅的主人,曾经多少次倚在窗前的靠椅上,翻阅着心爱的书籍。
④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⑤然而,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 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⑥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
⑦“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后来这样说。
⑧“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是于敏当时的想法。
⑨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二)“土专家”的“真把式”
⑩未曾出国留学的于敏,自谦是“地道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个条件——“开过眼界后就回国作贡献”。
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
重大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外地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计算。在“百日会战”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氢弹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造出氢弹。但是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 -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而于敏都甘之若饴。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
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于敏很平静,“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直到于敏的工作逐步解密后,他的妻子孙玉芹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三)“______”
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于敏没有停止追寻的脚步。为了研发第二代核武器,于敏隐身大山,继续加班加点搞科研,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此身长报国,拿命换科研,这是何等的奉献!在那些日子里,于敏常常会想起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
1984年冬天,格外的冷。于敏在西北核试验场进行核武器试验,他早已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站在这严寒的戈壁上。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试验前的讨论会上,于敏和陈能宽感慨地朗诵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不同于蜀汉丞相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敏的事业是“可为”“有为”的。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曾对身边人说:“别计较有名无名,要做一个无名英雄。”
这种“安静”,在于敏子女的记忆中却有点模糊。儿子于辛小时候对父亲的记忆就是一个字:忙。“整天待在房间里想东西,很多人来找他。”女儿于元也很难觅寻儿时对父亲的记忆,因为父女俩不曾有太多交流。
于敏对“安静”有着自己的解释,“所谓安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精神。”他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以及“丹心照汗青”,这丹心于他就是坚持科学,就是献身宏谋。
正如他73岁那年在一首题为《抒怀》的七言律诗中写的那样,“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与他一起工作了50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说。
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1) 请仿照示例概括文章(一)(二)部分的主要事件,并摘录于敏的话语作为文段(三)的小标题,完成下面的表格。(每空1分,共3分)
主要事件 小标题
(一) ① ______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二) ② ______ “土专家”的“真把式”
(三) 继续研发,矢志不渝 ③“ ______ ”
(2)请联系文章内容,请你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 -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敏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说说第 段“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这个句子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10分)
把握人生紧要处
史迎风
①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寻常的“点”,迈出这个“点”,可能只在一念之间,即所说的“紧要处的几步”。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成功、诱惑、困难和挫折,冷静、理智地处理好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的紧要问题,走好一生中的关键几步,人生就会在平实中安康,心灵就会在平凡中充实,成功就会在朴实中闪光。
②孔子描述了这样的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先哲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上,几个重要节点被特别地强调出来,令人深思。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然而幸福生活要靠辛勤工作来创造。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人要有原则,否则紧要处就会迷惘。做事要受规章、制度、程序约束,否则紧要处就会跌倒。
③人的命运就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一切只能靠自己,也必须靠自己。所谓“自助者,天助之”,你必须学会掌握人生的方法,尤其要把握好人生中的关键几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之旅从选定方向开始,没有方向的人生不过是在绕圈子。仅仅有了方向还不够,还要沿着这个方向设定目标并不断调整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就可能实现远大目标,掌握人生航向,引领自己走好每一步,特别是紧要处的几步,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生。
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人的一生是我们自己镌刻成的样子,我们首先要学会学习。列宁曾说:“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好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增强紧要处明辨是非的判断力,获得抵御人生各种诱惑和干扰的免疫力;可以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拥有高尚的情怀,关键时刻不再迷茫;可以为你打造金钥匙,去开启人生紧要处的每一道门!知识积累越多,越能在紧要关头获得灵光一闪,即使身处困境,都能被充实的知识和受到陶冶的心灵舒缓,甚至将那痛苦转化为力量。
⑤把握人生紧要处,珍惜现在最重要。人生既漫长又短暂,“现在”尤其紧要和关键。我们需从大处着眼,从紧要处立足,从现在开始,正确对待个人的得失名利,宠辱不惊,怀着一颗“悠然见南山”的平常心,去面对一切、看待人生。心灵中的大起大伏趋于平坦、有序,这人生的紧要处,不再那么难以把握,当岁月在身边倏忽而逝的时候,成功和幸福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面前。
(1)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应该如何把握人生紧要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材料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虽位高权重,但他严于自律、生活俭朴,始终坚守自己心中的原则和国家的规章制度。他从不追求奢靡享乐并拒绝齐景公赠送的壮马华车,以身作则,杜绝奢华浪费之风的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①;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②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③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④;又何必濯颍水⑤而以为高,登首阳⑥而以为清也哉?
(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
【注释】①石濑:沙石上的急流。②上人:和尚。③汩:乱。④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⑤颍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颍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朵。⑥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每空1分,共4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__________
②是进亦忧 是:__________
③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去:__________
④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 濯:__________
(2) 请用“/”给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3)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乐”,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范仲淹和刘基的“乐”有何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12.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词,完成问题。(5分)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 甲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指的是 ______ 。(2分)
(2) 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横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13.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这样写道:“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尽管不完美是生命的本质,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却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
请将“我不____,但我_____”补充完整,并将其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 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九年级语文 第3页,共8页 九年级语文 第4页,共8页酒泉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九年级语文试卷答案
积累与运用
(1)辨 骛 亵 qù
(2) 将 ,”改为 ”(将“万恶懒为首”后的逗号放到引号外)
(3)礼貌和尊敬 白居易
(4)对学业不尊,就是漠视学业之作用。
2.C 3.A 4.C 5.C
6.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艾青诗选》;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长期受到迫害却依然坚强不屈、乐观自信的精神。
二、8.(1)我选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指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强大;这种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
我选②。“不怨天,不尤人”是指当一个人不为别人所了解时,不能从他人身上找原因,而主张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归纳起来就是重于责己,努力“修己”,它体现出理想人格宽厚的一面:不怨恨他人。也正因为不怨恨他人,才能理解人,爱人,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
我选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未来仍怀美好的希望。他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充满乐观的情怀,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
我选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指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精神压抑,往往会在对压抑的反抗中不断拼搏,不懈努力,激活内在的生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种不断拼搏、不懈努力的精神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
(2)如“君子自强不息”手抄报大赛、“君子自强不息”演讲比赛……
三、9.(1)①结缘核弹,毫不犹豫;②历尽艰辛,试验成功(研制氢弹);③别计较有名无名(要做一个无名英雄)
(2)运用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戈壁滩环境的恶劣,与于敏团队的坚持形成强烈对比,(1分)反衬出他们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以及为国防事业奉献一切的爱国情怀。(1分)
(3)①坚持科学,献身宏谋(在科学研究中书写丹心汗青);
②自主创新、勇于探索(在原子核理论、氢弹研制中实现科学创新);
③治学严谨、知难而进(在科学研究中昼夜奋战突破专业困难);
④有责任担当,无私奉献(在国家的需要时刻调整个人研究方向);
⑤视野广阔、胸襟开放(在培养中青年科学工作者中不遗余力);
⑥淡泊名利、无私忘我(在个人名利中不计得失隐姓埋名)。
(每点1分,答对4点得满分)
(4)于敏投身国家核武器研发几十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其强烈的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精神正在不断传承下去。 (2分)
10.(1)要冷静、理智地处理好人生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紧要问题,把握好人生中的关键几步,才能让人生安康、心灵充实、成功闪光。(2分)
(2)①做人有原则,做事受规章、制度、程序约束;
②靠自己掌握人生方法,选定人生方向,设定并调整目标,掌握人生航向;
③学会学习,通过学习增强判断力、免疫力,开阔心胸,积累知识;
④珍惜现在,从大处着眼、紧要处立足,以平常心面对得失名利。
(每点1分,答对3点得满分)
(3)引用论证。(1分)引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和列宁“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把握人生紧要处需要学会学习”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使论证更具可信度。 (1分)
(4)可用于第②段。(1分)第②段论述的观点是“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人要有原则,否则紧要处就会迷惘。做事要受规章、制度、程序约束,否则紧要处就会跌倒”。晏婴位高权重却严于自律、坚守原则,拒绝奢靡,遵守国家规章制度,其事例能具体有力地证明第②段中“做人有原则,做事受约束”的观点,与该段论述内容相符(2分)
11.(1)①曾经 ②这样 ③距离 ④洗,洗涤
(2)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2分)
(3)①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2分)
②观赏松树可以使我的眼睛舒服,听着松涛可以使我的耳朵舒服。(2分)
(4)示例:甲文中的“乐”指范仲淹在天下的百姓快乐之后才快乐,表现他心忧天下的远大抱负。(1分)乙文中的“乐”指刘基听到风吹松树的声音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内心宁静、舒适、愉悦,表现了作者追求高风亮节,向往宁静生活的志趣。(1分)
12.(1)月亮(2分)
(2)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1分)A句体现出词人的感悟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1分)B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