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模拟试题-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模拟试题-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期中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2024年8月29日是第21个全国测绘法宣传日,今年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周,仍以“规范使用地图,一点都不能错”为主题。读“中国疆域简图”和钓鱼岛常态化巡航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钓鱼岛位于我国的(  )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
2.下列正确描述我国地理位置的是(  )
A. 南北跨纬度约49°,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B. 南部有北回归线穿过,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
C. 海域辽阔,不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
D. 位于亚洲东部、大西洋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3.图中(  )
A. 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人口也最多
B. 初春②地鲜花盛开④地雪花飘飘主要是因为海陆位置不同
C. ③省被北回归线穿过,简称桂
D. 我国最东端和最北端位于④省,行政中心是哈尔滨
据统计,2022年我国人口总数略有下降。如图示意2015~2022年总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据此完成各小题。
4.图示时期内,我国人口总数最多的年份是(  )
A. 2016年 B. 2020年 C. 2021年 D. 2022年
5.2015-2022年,我国(  )
A. 总人口持续增加 B. 总人口持续减少
C. 人口自然增长率先降后升 D. 人口自然增长率先升后降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如图为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省区示意图(部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在考虑运动会的伙食安排时将设置一个清真窗口,主要是尊重哪个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
A. 回族 B. 朝鲜族 C. 藏族 D. 满族
7.苗族主要分布在(  )
A. 湖北省 B. 湖南省 C. 云南省 D. 贵州省
8.下列选项中与图片反映内容对应的是(  )
A. 傣族泼水节 B. 蒙古族雪顿节
C. 藏族那达慕节 D. 回族元宵节
下图为中国沿北纬36°线附近地形剖面图。读下图,完成各小题。
9.地势特征深刻影响着我国地理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江东去,沟通南北 B. 阻碍了海上湿润空气深入内陆
C. 落差巨大,水能丰富 D. 冬季冷空气无法影响东部沿海
10.以下古诗词中提到的山脉属于阶梯界线山脉的有(  )
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②祁连山下烽如月,无定河边阵是云
③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
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地理的分界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提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察线路——走“胡线”,走“胡线”的四个地段区域差异显著。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1.“走胡线”的东北段穿越的山脉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侧有华北平原,西侧有内蒙古高原
B. 东侧主要为地势第三级阶梯,西侧主要为第二级阶梯
C. 东侧为内流区,西侧为外流区
D. 东侧年降水量小于400mm,西侧大于400mm
12.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该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  )
A. 大杂居、小聚居 B. 北多南少 C. 东多西少 D. 交错杂居
13.这四个地段区域差异显着,其中最能体现“民族多样性”的地段是(  )
A. 东北段 B. 山西段 C. 陕西段 D. 西南段
学完中国的自然环境有关知识后,某同学绘制了一幅示意图(如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14.上图示意的是我国(  )
A. 冬季风行进的方向 B. 地形与植被的关系 C.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D. 大陆资源分布状况
15.用该示意图可以解释我国(  )
A. 气温的南北变化 B. 降水的东西差异 C. 河流的开发方式 D. 土地的利用形式
16.下列对示意图正确的调整是(  )
A. 注明示意图大致沿北纬36°绘制
B. 图中海拔高度的数值应分别标注在第一、第二级阶梯面上
C. 在阶梯间标注分界山脉,如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标注巫山
D. 补全气候类型名称,“季风气候”应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圆满完成历时23天的探月任务,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安全着陆。如图为内蒙古等降水量线和植被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影响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首要因素是(  )
A. 地势起伏 B. 距海远近 C. 植被状况 D. 人类活动
18.选择西子王旗作为嫦娥五号安全着陆点,主要原因是西子王旗(  )
A. 纬度低,太阳光照强 B. 草原广,障碍物少,晴朗天多
C. 冰川广布,植被稀少 D. 海拔高,空气稀薄,视野开阔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如图示意洞庭湖位置,读图完成各小题。
19.洞庭湖位于长江(  )
A. 发源地 B. 上游 C. 中游 D. 下游
20.《岳阳楼记》中描写的“吞长江”景象发生时,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 长期干旱 B. 突发地震 C. 寒潮频繁 D. 普降暴雨
21.为提高洞庭湖“吞长江”的调蓄能力,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围湖造田 B. 打坝淤地 C. 拓宽河道 D. 退田还湖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长。读中国主要的石油进口国(2020年)图,完成下列小题。
22.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国内发展对石油需求急剧增加 B. 国内石油储量有限,产量难以满足需求
C. 国际石油价格低廉,进口石油便宜 D. 我国汽车石油消费市场持续扩大
23.以下措施中,对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短缺问题最为有效的是( )
A. 大量进口国外优质矿产资源
B. 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
C. 大力开发新能源,逐步替代矿产资源
D. 限制国内高耗能产业发展
重稀土矿因其广泛应用于钢铁、玻璃、陶瓷、电子等各种行业,被称为“工业维生素”,非常珍稀宝贵。地球上已知的重稀土矿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读我国重稀土矿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24.重稀土矿储量最丰富省区的省会是( )
A. 南宁 B. 广州 C. 长沙 D. 南昌
25.我国南方重稀土矿开发利用措施合理的是( )
①不断扩大重稀土矿开采规模
②减少原料出口,发展与重稀土应用相关的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③提高重稀土开采的技术水平,保护环境
④全部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口国外,发展低端工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的大好河山,应该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欣赏,用内心去感受。结合四川省某中学地理游学团行进路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鸭绿江口向北行】
(1)①地有中国和朝鲜的分界线鸭绿江口,鸭绿江注入的海域是__________。
【沿途省区特点多】
(2)独占我国“北极”和“东极”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②、③两处均和__________(国家)接壤。
(3)途经的④___________省区(填简称)东西时间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该省区____________。
(4)在⑤地可以欣赏到我国落日的最后一缕余晖,是因为该地__________。
【北仑河口入大海】
(5)途经⑥___________省区,抵达最后一站⑦___________(省级行政区名称);该地的北仑河口是我国和_________(国家)的分界线,北仑河注入的海域是 ___________。
27.我国河流众多,许多大河源远流长,河流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初识河流—明类型
(1)据图1可知,我国河流类型以______(内流河/外流河)为主,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汛期均出现在______季,结合所学解释原因______。
了解河流—析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河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珠江通航总里程约为1.55万千米,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2)结合图文资料并借鉴长江相关知识点,分析珠江被称作“黄金水道”的原因。
河流与区域发展
(3)结合所学,梳理黄河、长江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完成下表:
河流 上游 中游 下游
黄河 土地荒漠化、① ______ ② ______ 地上河、凌汛
长江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泥沙淤积、③ ______ 、④ ______
(4)2024年5月22日~24日,习近平考察山东,强调要落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请你为治理黄河的泥沙献计献策:______。
28.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发源于______山脉,注入______海;黄河发源于______高原,注入______海。
(2)长江______(上游、中游、下游)河段水能丰富有______之称;中下游航运价值高,有______之称。
(3)读图1完成填空:A:______高原;B:______高原;D是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城市______。
(4)图中显示的现象主要发生在黄河______河段(上游、中游、下游)。
(5)想要治理图2所示现象的根本性措施在于(______)。
A.修建水库
B.加固大堤
C.加强中游水土保持
D.上游植树
29.读2012~2018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1)和2012~2018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耕地是______(可再生/非可再生)资源,2012~2018年我国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是______。
(2)图2反映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______。2012~2018年我国各类土地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______,减少最多的是______。
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的耕地数量不足,总体质量状况也较差。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猛涨,耕地撂荒面积与日俱增,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安全。
(3)出现农村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4)针对当前我国耕地现状,为切实保护耕地,请你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C、A、D
【解析】解:读图可知,钓鱼岛位于我国的东海,属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故选:C。
我国从北到南,濒临的海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我国的领海范围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12海里。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解:我国南北跨纬度约49°,气候南北差异大,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A正确;我国南部有北回归线穿过,大部分主要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B错误;我国海域辽阔,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C错误;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D错误。
故选:A。
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回答即可。
解:读图可知,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但人口最多的是广东省,A错误;初春②地(海南)鲜花盛开,④地(黑龙江)雪花飘飘,主要是因为纬度差异,而非海陆位置,B错误;③是云南省,被北回归线穿过,简称云或滇,C错误;我国最东端在④黑龙江省的抚远,最北端在④黑龙江省的漠河,行政中心是哈尔滨,D正确。
故选:D。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我国也有辽阔的海域,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疆域,理解回答即可。
4~5.【答案】C、D
【解析】1. 读图可知,图示时期内,我国人口总数最多的年份是2021年。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2. 读图可知,2015-2022年,我国总人口先增加,后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先升后降。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6~8.【答案】A、D、A
【解析】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或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具有清真饮食习惯,所以在提供饮食方面设置清真窗口。
故选:A。
在考虑运动会的伙食安排时将设置一个清真窗口,主要是尊重回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分析解答。
解: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读图根据省份轮廓图可知,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D正确;图中未显示我国哪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北省,A错误;湖南省主要分布的少数民族为土家族,B错误;云南省主要分布的少数民族为傣族,C错误。
故选:D。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傣族的泼水节,A正确;藏族的雪顿节,B错误;蒙古族的那达慕节,C错误;汉族的元宵节,D错误。
故选:A。
我国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回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汉族的元宵节等。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9~10.【答案】C、D
【解析】解:图中所示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使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的时候,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故C正确。
故选:C。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该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是使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的时候,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本题考查我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影响,牢记即可。
解: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②诗句中的祁连山和④诗句中的巫山都是阶梯与阶梯的分界线。
故选:D。
我国地势第一阶梯的地形以高原为主,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本题考查我国地势阶梯与阶梯的分界线,牢记阶梯分界线结合诗句解答即可。
11~13.【答案】B、C、D
【解析】解:读图可知,“走胡线”的东北段穿越的山脉是大兴安岭,东侧为东北平原,西侧为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属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东侧主要为地势第三级阶梯,西侧主要为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东侧为外流区,西侧为内流区;大兴安岭东侧年降水量大于400mm,西侧小于400mm。
故选:B。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所以,分布于我国地形第一、二阶梯上的最主要两种地形均为高原、盆地。我国地势有利于东部的湿润气流可深入内陆,从而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
考查大兴安岭两侧地理环境差异,理解作答。
解:“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该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稠密),西部地区人口少(稀疏)。
故选:C。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线为界,东南部地区人口多(稠密),西北部地区人口少(稀疏);此线以东南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此线以西北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沿线的地理特点,依据所学理解解答。
解: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其中西南地区的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因此走“胡线”的四个地段区域差异显著,其中最能体现“民族多样性”的地段是西南段。
故选:D。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本题考查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了解民族分布是答题的基础,熟记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有助于理解。
14~16.【答案】C、B、A
【解析】解:A、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未体现冬季风行进方向,冬季风主要是从北方高纬度地区吹向南方低纬度地区,不符合题意。
B、图中没有关于植被的信息,不能体现地形与植被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C、图中展示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到地势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水,体现了地势对气候的影响,符合题意。
D、图中没有显示大陆资源分布状况,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图中展示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到地势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水,体现了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分析解答。
解:A、我国气温的南北变化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与该图所示地势关系不大,不符合题意。
B、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自东向西逐渐深入内陆,受地形阻挡,降水逐渐减少,该图可以解释我国降水的东西差异,符合题意。
C、河流的开发方式主要与河流的水文特征,如流量、落差等有关,该图不能直接体现河流的开发方式,不符合题意。
D、土地的利用形式主要受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该图不能很好地解释土地的利用形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自东向西逐渐深入内陆,受地形阻挡,降水逐渐减少,该图可以解释我国降水的东西差异。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分析解答。
解:A、图示自西向东穿过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明该示意图大致沿36°N绘制,符合题意。
B、我国不同阶梯的海拔高度范围不同,图中2000m的数值应该标注在第二阶梯面上,0-50m标注在第三阶梯面上,不符合题意。
C、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应标注太行山,而不是巫山,不符合题意。
D、此处的季风气候应是温带季风气候,而不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图示自西向东穿过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明该示意图大致沿36°N绘制。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分析解答。
17~18.【答案】B、B
【解析】1. 【分析】
海陆分布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的地带性分布。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海洋增温慢,陆地增温快;阳光减弱以后,海洋降温慢而陆地降温快.海洋与陆地表面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也不同。
本题为简单题,关键在于看图,看出东西降水量之间的差距,从而判断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所造成的。
【解答】
解:由图可知,内蒙古大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mm,自东向西逐渐降水逐渐减少,推知影响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首要因素是距海远近。
故选:B。
2. 【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干旱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上,该地形区地面坦荡。
本题考查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特征、航天器着陆场的条件,结合内蒙古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解答】
解:内蒙古西子王旗作为嫦娥五号安全着陆点的最佳地点,主要原因是:该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草原面积广,障碍物少,晴朗天多,视野开阔。
故选:B。
19~21.【答案】C、D、D
【解析】解:据图可知,洞庭湖位于长江的中游河段。
故选:C。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线分别是:宜昌、湖口;长江上游奔流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落差大,江流湍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
本题主要考查长江概况,读图理解回答即可。
解:长江流域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多大到暴雨,所以就会出现《岳阳楼记》中描写的“吞长江”景象。
故选:D。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线分别是:宜昌、湖口;长江上游奔流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落差大,江流湍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本题主要考查长江流域的气候概况,理解回答即可。
解:围湖造田会降低湖泊调蓄江河径流的能力,从而引发洪涝灾害,所以不能够达到“吞长江”的防洪效果,A不符合题意;打坝淤地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蓄水为目的而修建的建筑,并不能达到“吞长江”的防洪效果,B不符合题意;拓宽河道可以改善航运条件,提高泄洪能力,但不能达到“吞长江”的防洪效果,C不符合题意;退田还湖可以提高湖泊调蓄江河径流的能力,降低长江洪峰水位,达到“吞长江”的防洪效果,D符合题意。
故选:D。
长期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突出,人们在湖泊和河道中筑堤圈地,造田耕种,30多年中,通过围垦湖泊,新增耕地近60万公顷,减少湖泊面积达130多万公顷。围垦切断了大多数通江湖泊和长江的直接联系,使湖泊失去调蓄江河径流的功能,抬高长江洪峰水位,导致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
本题主要考查长江防洪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22~23.【答案】C、B
【解析】1.
本题考查我国矿产资源进口情况。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需求急剧增加,是导致进口量上升的重要原因,A选项正确。我国石油储量有限,国内产量增长难以匹配快速增长的需求,需依赖进口弥补缺口,B选项正确。国际石油价格并非我国石油进口依赖度高的“原因”,即使价格波动,由于国内供需矛盾突出,进口仍是必要选择,价格因素不影响“对外依存度高”这一现状的本质成因, C选项错误。汽车保有量增加使石油消费市场持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石油需求,推动进口量上升,D选项正确。
故选C。
2.
本题考查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短缺的措施。
缓解矿产资源短缺问题需从“开源”“节流”和“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大量进口国外矿产资源只能短期缓解短缺,长期依赖会受国际市场波动和地缘政治影响,A选项错误。加强国内勘探可增加资源储备,提高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能减少资源消耗,从根本上缓解短缺,是最可持续且有效的措施,B选项正确。新能源可替代部分矿产资源,但无法完全替代所有矿产,适用范围有限,C选项错误。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虽能减少资源消耗,但会影响经济发展,属于被动措施,并非解决短缺的根本办法,D选项错误。
故选B。
24~25.【答案】D、B
【解析】1.
本题考查我国稀土矿的分布。
读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稀土分布较集中,图中所示省份中江西省稀土分布比重最高,根据所学知识江西的省会是南昌。
故选D。
2.
本题考查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重稀土矿属于稀缺战略资源,开发利用需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断扩大开采规模会导致资源快速枯竭,且可能加剧生态破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①错误。减少原料出口,发展下游应用产业,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避免资源浪费,②正确。提高开采技术水平可减少开采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③正确。以初级产品出口、发展低端工业会导致资源价值流失,且附加值低,不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④错误。因此,合理措施为②③。
故选B。
26.【答案】【答案】(1)黄海
(2) 黑龙江省 俄罗斯
(3) 内蒙古 东西跨经度大
(4)位于我国领土的最西端,日落时间最迟
(5)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越南 南海
【解析】【解析】(1)①地有中国和朝鲜的分界线鸭绿江口,鸭绿江注入的海域是黄海,位于山东半岛以南。
(2)独占我国“北极”和“东极”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省,②、③两处均和俄罗斯接壤。
(3)途经的④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东西时间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该省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
(4)在⑤地可以欣赏到我国落日的最后一缕余晖,是因为该地位于我国领土的最西端。
(5)⑥所在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该地的北仑河口是中国和越南的分界线,北仑河注入南海。
27.【答案】外流河;夏;内流河河流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大,形成丰水期;外流河河流水源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夏季我国降水丰富,形成丰水期;
珠江支流众多,降水丰富,通航里程长;无结冰期,全年通航;
中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修建水利工程,下游加固大堤等
【解析】(1)据图可知,我国河流类型以外流河为主;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河流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到了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大,形成丰水期;外流河大多分布在季风区,河流水源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到了夏季我国降水丰富,形成丰水期,由此可见,外流区汛期受夏季风的影响,内流区汛期受夏季高温的影响,汛期均出现在夏季。
(2)由材料可知,珠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珠江支流众多,通航里程长;纬度低,气温高,无结冰期,全年通航;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3)黄河上游气候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长江上游地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地区河道弯曲,流水不畅,再加上中下游河流沿岸人口城市较多等,导致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等。
(4)针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上游地区可以退牧还草,合理放牧,中游地区植树造林,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加强水土保持,下游加固大堤等。
故答案为:
(1)外流河;夏;内流河河流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大,形成丰水期;外流河河流水源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夏季我国降水丰富,形成丰水期;
(2)珠江支流众多,降水丰富,通航里程长;无结冰期,全年通航;
(3)
河流 上游 中游 下游
黄河 土地荒漠化、①草场退化 ②水土流失 地上河、凌汛
长江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泥沙淤积、③洪涝灾害、④水污染
(4)中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修建水利工程,下游加固大堤等。
外流河大多分布在季风区,河流水源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到了夏季我国降水丰富,形成丰水期;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河流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
本题以我国内外流区的分布图和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我国河流类型,水文特征,河流对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长江、黄河面临的问题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动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素养。
28.【答案】唐古拉;东;青藏;渤;
上游;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青藏;黄土;湖口;
下游;
C
【解析】(1)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2)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长江上游河段水能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长江通航里程占全国内河航道的2/3,中下游航运价值高,被称为“黄金水道”。
(3)A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B黄土高原,黄土面积分布最广;D是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城市湖口,位于九江市。
(4)图2显示的现象是“地上河”,主要发生在黄河的下游河段。
(5)图2显示的现象是“地上河”,形成原因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因此治理的根本措施为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唐古拉;东;青藏;渤;
(2)上游;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3)青藏;黄土;湖口;
(4)下游;
(5)C。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线分别是:宜昌、湖口;长江上游奔流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落差大,江流湍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城市分别是河口和桃花峪。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增。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治理黄河的措施:在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植树种草,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据题干中信息解答。
本题以我国部分区域图为材料,设置5道小题,涉及长江和黄河的概况及治理与开发措施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29.【答案】可再生;一直在减少;
类型齐全;林地;耕地;
耕地收益低;
加快推进规模化生产,健全市场机制,加大对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改善基础设施和农技应用,鼓励城镇居民和公职人员到乡村种植,加快土地流转等
【解析】(1)耕地属于可再生资源,通过分析图1可知,2012—2018年我国耕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少趋势;
(2)图2显示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通过对比各类土地面积变化可知,林地面积增加最多,耕地面积减少最多;
(3)材料中“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猛涨“说明耕地收益低是导致撂荒的根本原因;
(4)结合教材中土地资源保护措施,应从生产方式优化、市场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技推广、土地流转制度等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故答案为:
(1)可再生;一直在减少;
(2)类型齐全;林地;耕地;
(3)耕地收益低;
(4)加快推进规模化生产,健全市场机制,加大对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改善基础设施和农技应用,鼓励城镇居民和公职人员到乡村种植,加快土地流转等。
(1)考查土地资源分类属性与读图分析能力;
(2)考查土地资源类型特征及读图能力;
(3)考查材料信息提取与因果分析能力;
(4)考查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与建议措施制定。
本题结合土地资源变化数据图表,考查学生对土地资源类型特征、耕地保护措施的知识理解与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