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材料说明“推恩令”(  )
A.打击了豪强地主 B.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
C.解除了封国威胁 D.强化中央对经济控制
2.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3.如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4.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其根本目的是(  )
A.推行儒家思想 B.施恩于诸侯王
C.促进地方自治 D.加强中央集权
5.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6.图中儒学在A点发展到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
A.统一文字 B.尊孔复古
C.文字狱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7.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黄老之学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在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和社会稳定的同时,汉代也出现了地方“王国问题”和中央外戚专政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汉(  )
A.文化上再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B.政治上具备了解决边患能力
C.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发生改变
D.经济上要求强化经济管理力度
8.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据此可推断(  )
A.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尊卑贵贱等级秩序确立
C.教育体系十分完善
D.君权神授思想观念流行
9.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10.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下诏规定由中央政府机构铸造赤侧钱,郡国政府不能铸造,还规定一枚赤侧钱能兑换五枚郡国五铢钱,且交赋税只能交赤侧钱。两年后,汉武帝再次下诏,彻底禁止了郡国的铸币权,全国统一使用中央政府铸造的三官钱。汉武帝的这些做法(  )
A.践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D.加强了经济集权
11.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一政策的实施(  )
A.巩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12.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与如图有关的是(  )
A.改革币制 B.均输平准
C.盐铁官营 D.重农抑商
13.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
A.尊崇儒术 B.北击匈奴
C.平定叛乱 D.修筑长城
14.读如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侯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C.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尊崇儒术”
D.西汉王朝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
15.西汉时期,徐州一带冶铁业发达,设有彭城铁官、下邳铁官、沛郡铁官等专门官吏进行管理,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促进冶铁技术的进步 B.实施度量衡的统一政策
C.推广铁制农具的使用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6.汉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儒家学说终于取代了道家成为正统思想。这表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是(  )
A.政治发展的需要 B.诸子学说的流行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诸侯王势力强大
17.“第一个建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一个大力开拓疆土的皇帝,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一个下罪己诏书批评自己的皇帝。”材料中的皇帝是指(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
18.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建立郡国 D.实行“推恩令”
19.东汉班固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北宋司马光评价汉武帝“穷奢极欲、使百姓疲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如今,对汉武帝的科学评价应该(  )
A.坚信班固的旧观点 B.采纳年代久远的看法
C.赞同司马光的认识 D.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
20.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了一项重要政令,此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此政令是(  )
A.抚慰异姓功臣 B.加强思想控制
C.“推恩令”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1以文教治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汉化的知识分子努力建立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与大一统的统治秩序互为表里。为此(  )
A.司马迁著成《史记》 B.董仲舒创建新儒学
C.班固著成《后汉书》 D.晁错提出“削藩策”
22.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开展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A )
A.控制经济命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为北击匈奴奠定物质基础
C.稳定社会,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
D.加强中央集权,有效控制地方
23.如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刺史制度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
C.七国之乱的发生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24.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其实他们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其实质是(  )
A.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交融
B.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
C.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D.都是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
25.大一统是“特殊的公共权力的集中,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还有物质和精神的附属物”。汉武帝为了集中国家“公共权力”,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刺史制度 B.远征匈奴
C.尊崇儒术 D.盐铁专卖
二、非选择题
2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有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为巩固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汉朝在“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第一帝国”创立了哪些政治制度。
(4)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措施 影响
政治 ①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②建立刺史制度 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思想文化 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②在长安兴办太学
经济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军事 北击匈奴
根据材料,指出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的措施。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
1-5BCBDA 6-10DCAAD 11-15AABBD 16-20ACDDC 21-25BABBC
(1)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3)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格局;创立了郡县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等。
(4)观点:国家统一是繁荣的前提(保障)。
论述: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加强了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西汉统一全国后,吸取了秦亡于暴政的历史教训,大力放宽财政政策,稳定民心,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世封建王朝树立了一个治国的范例。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总之,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等。
(1)措施:实施“推恩令”。
(2)示例:观点: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重要保障。
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实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措施,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结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为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