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级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2025年11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村料一: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
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
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
“‘四书’,是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
一个一个人。”
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
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库序教化
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報。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
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
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
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宇很有戏剧性,孔子
从轻松谈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
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
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含昼夜’”,另一句为“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
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
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
达成卓然和不朽。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
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
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
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材料二:
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
而不思则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
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
不居高胎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蒙”。《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
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