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濮阳市兴龙中学高一(上)历史期中测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濮阳市兴龙中学高一(上)历史期中测试(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期中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
1.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的影响有( )
A.北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南方政权更加统一稳定 D.促进北方经济恢复
2.下列对田庄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代田庄经济得到发展 B.田庄的劳动者还要担负军事义务
C.田庄势力的发展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D.田庄是纯粹的农业集团
3.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为政以德”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4.学术界对分裂之下的南北朝,孰为历史主流有不同观点,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的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下列阐释不能佐证钱穆观点的是( )
A.北方移民与南方土著的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
B.北魏政权入主中原,打击了北方的豪强地主势力
C.孝文帝改革,对消除北魏民族隔阂有重大贡献
D.少数民族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和进取精神
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两个阶段是( )
①春秋 ②战国 ③前秦 ④后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的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挑拔制
7.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元朝时经略台湾,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宣慰司 C.澎湖巡检司 D.中书省
8.“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春秋战国是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秦国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观察下图,指出秦国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0.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均输平准 B.盐铁官营 C.改革币制 D.尊崇儒术
11.元朝地方行省与中书省拥有一样集中的权力,但很少发生权力冲突,相反的是中央责令各行省充分发挥自主权,并且批评它们“不详事体轻重……以致文繁事弊”。该现象反映了( )
A.地方自主性被压制 B.中央集权较为稳定
C.边疆得到有效管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12.唐玄宗二十年颁行以《礼记》为基础的《大唐开元礼》。其统治后期,朝廷祭祀活动与道教紧密联系,还专门规定国祭日行佛教礼或道教礼。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三教合一的趋势 B.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C.佛教开始本土化 D.道教受到儒学影响
1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科举制创立于( )
A.秦朝 B.北魏 C.隋朝 D.元朝
1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
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中央集权体制加强巩固
15.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1)“仁”
(2)“礼”
(3)“为政以德”
(4)“有教无类”
A.(1)(2)(3)(4) B.(2)(3)(4)
C.(1)(3)(4) D.(1)(2)
16.北宋太祖朝宰相事权特重,事无不总;太宗时事权大减,然其主要部分未动;真宗时中书事权复振,虽不及太祖朝,亦能总文武大政。这体现了北宋初期( )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宰相地位的尊贵
C.宰相权力被削弱 D.中枢机构的调整
17.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私田变为公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奴隶社会的确立 D.国家走向统一
18.《明史·食货志》载:“赋役之法,唐租庸调犹为近古。自杨炎作两税法,简而易行,历代相沿,至明不改。”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加重了百姓负担 B.沿用了租庸调制
C.影响了后世征税 D.实现了赋役征钱
19.据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此外还有家庭财产继承的相关规定,“(家庭)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这些规定(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B.导致了均田制遭到破坏
C.瓦解了封建经济基础 D.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20.民间竹枝词在唐代一开始属于“野唱”,经文人的“发现”,逐渐由“入教坊、在朝市”演变为“精唱”。唐代文人竹枝词中还较多地保留了民间竹枝词所咏内容,即对男女爱情和对地方风物的吟诵。唐代竹枝词的变化( )
A.迎合了科举考试的发展需要 B.反映出不同阶层文化的融合
C.强化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
21.宋朝厚嫁之风盛行,如苏辙为了给女儿筹办嫁妆,卖掉开封近郊的一块田地,所得九千四百贯钱全部让女儿带进婆家。这种“破家嫁女”的做法,几乎让苏辙倾家荡产。影响宋代厚嫁之风的重要因素是( )
A.理学观念的影响 B.政府政策的引导 C.历史风俗的沿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2.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 )
孔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墨子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A.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B.重构了社会政治秩序
C.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D.反映了地主阶级诉求
23.《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材料表明( )
A.变法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 B.变法操之过急引发政治危机
C.统治者好恶决定变法成败 D.商鞅变法触犯旧贵族的利益
24.在唐初的国家财政收入中,户、地两税所占比例差距不大。天宝时,每年地税所得约1240余万石,约占国家全年收粮总数的1/2,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已经和租、调大约相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实施赋税改革的可能性 B.百姓赋税负担相对减轻
C.国家管控力被严重削弱 D.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5.下表为新疆出土的唐代部分文物。当时这些物品主要用作军资,其次是作为货币流通和赏赐。据此推断,唐代西域( )
出土文物 产地归属
澄州慈利县调布 山南东道(湖南慈利县)
宣州溧阳县调布 江南道(江苏溧阳市)
双流县折调细绫 剑南道(四川成都双流区)
梁州都督府庸调布 山南西道(陕西汉中市南郑区)
河南府长水县调布 河南道(河南洛宁县)
A.与内地的政治经济联系密切 B.税制始终以租庸调制为主
C.纺织技术提高且产品种类多 D.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频繁
26.宋太祖认为,文臣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B.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
C.扩大科举规模,废除武举 D.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割
27.韩愈在《原道》中以儒学为尊,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极力倡导复兴儒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社会上出现无神论思想
C.佛教思想获取正统地位 D.朱熹思想受到官方尊崇
28.读“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据此可知( )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云南 合计
两汉(前206—220年) 18 19 4 5 1 — 1 1 4 1 — — 1 1 56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2 14 3 6 1 1 13 7 7 2 2 1 — 1 60
隋唐(581—907年) 41 15 35 25 4 15 19 13 46 20 33 4 9 1 281
A.南方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B.治水活动集中于政治中心
C.政局动荡导致水利建设停滞
D.水利工程建设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29.自约公元前5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开始,玉璜、玉玦等玉器已出现,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时期,玉器工业进一步成熟,并发展出成套配件,工具也开始玉礼化。到良渚文化时期,玉器表现出种类繁多、等级分明等特征。玉器的不断演化可用于佐证( )
A.审美意趣的发展变化 B.社会生产力的飞跃
C.阶级分化的日益显著 D.礼乐制的不断完善
30.下图是北宋李公麟的画作《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儒雅风采和回纥可汗的降服神情跃然纸上。该作品( )
A.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
C.透溢出现实意象和情绪 D.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场景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巩固自上而下的皇权一统秩序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三 明朝中央权力结构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3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如果下令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需要经过怎样的运行程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u)、杜之间(泛指关中),不能比也。荆城(泛指长江中游)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中外史纲要(上)》30页
材料二: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影响。(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周人的统治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材料二 “大一统”是汉武帝国家观的核心,其继位之初就提出要效法尧舜,实现“教通四海”“海外肃慎”。汉武帝在位54年,最终实现了“四个统一”,即军事统一、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经济统一,推动西汉王朝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对后世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徐平华《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并概括这些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四个统一”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8分)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A A B C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C C D B B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D A A A A A C C
31.(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作用:削弱和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分工明确,彼此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区别:唐朝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3)趋势:相权的不断削弱;皇权的不断加强。
32.(1)表现:土地大量开垦、农产品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商业活跃,商业贸易进一步发展。(任答2点)
(2)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南方独有的丘陵山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朝政权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南方相对安定;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任答4点)
影响:南方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3.(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影响: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促进华夏族的形成。
(2)主要措施:军事统一:出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政治统一: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监察
地方;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尊崇儒术)经济统一: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西汉大一统强盛局面的出现;巩固加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