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海关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1月月考语文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阅卷老师应严格按照此答案进行阅卷,必要时可增加答案要点,但应该提前与阅卷组组长沟通并通知阅卷组。3.请各位考生按照答案中评分标准认真核对。4.阅卷结束后,阅卷老师请与阅卷公司核对阅卷结果是否已经上传,无误之后即可结束阅卷。题号 1 2 6 7 10 11 12 15 19 20答案 D C B C CEG B C D A D(二)阅读Ⅰ3.①科学性 ②人的现实存在 ③关注现实(理论与现实结合)4.示例一:能不能请您举例说一说人们是如何“求助于”马克思的 理由:杨耕在上一个回答的结尾指出每当世界发生重大事件时人们都会“求助于”马克思,此处请杨耕具体举例说明紧承上一问。示例二:人们求助于马克思,渴望从其哲学中获取正确的指导,但会出现误读,在您看来,出现误读的原因是什么呢 理由:下一个问题问的是杨耕重读马克思的方法,此处让杨耕回答误读马克思的原因可以自然引出正确的解读方法。5.①马克思哲学深刻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等,超越了时代局限,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心。②马克思哲学关注并力图解答的问题深度契合当代世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每当世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时,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再次转向马克思。③马克思哲学关注现实,引导中国哲学家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研究、发现、把握其规律,在理论上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前景。(二)阅读Ⅱ《乌江引》以虚实相生的笔法重构长征史诗的“副歌”——军委二局密电破译战。文本既具历史厚重感,又充满文学张力:文本一开头对乌江天险的描写烘托红军绝境求生的意志;薛岳密电与王家烈溃逃形成叙事对照,揭露国民党内斗真相;“雪地对表”“竹筏连桥”等场景描绘,则在史实框架中注入文学色彩。作者以“拒绝遗忘”为旨,通过真实密电解密与文学虚构的融合,拓展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框架。8.①直观地展示了“军委二局”的功劳,突出了“军委二局”在渡乌江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小说主题。②体现细节真实,密电有史实依据,密电之详细体现了文本的纪实性特点。9.独特之处:“我们”是红军群体,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我们”的群体视角。作用:①“我们”的叙事视角让历史场景更具现场感、真实感,既能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又突出了文本一“亦文亦史”的特点;②“我们”的群体视角串联起一线攻坚、情报解密、战略部署等内容,使得叙述顺畅而全面。(三)阅读Ⅲ13. (1)我们把您当作阳虎了,所以围住您;现在知道您不是,请允许我们道歉并撤兵。(2)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很生气,在他的言辞和神色中显露出来。【评分标准】8分,每句4分。(1)关键词以为(把……当作)、请(请求允许)、辞(道歉)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王(称王)、见(显露)、词色(言辞神色)各1分,句子大意1分。14. ①能否审时度势:能否领悟不得志或显达由时势决定;②是否合乎道义:能否做到理屈不欺人,理直必争取;③能否坚忍藏锋:能否心怀远大抱负,隐忍以待时机。(四)阅读Ⅳ15.D【解题思路】“意在赞美梁地文化昌盛、人才辈出”错误,尾联运用梁孝王重才、司马相如得遇赏识的典故,意在慰勉友人凭借才学定会得到重用。16. ①豁达看待离别:虽叹“离频”“愁人”,但以“青山何处不愁人”宽慰友人,暗含对人生常态“离愁”的接纳与超脱。②景物寄寓希望:“雨过关城见月新”以清朗的新月,透出雨后希望,冲淡离愁。③借典勉励友人:尾联借梁孝王重才、司马相如受到赏识的典故,预祝友人得遇知音,激励其走出困顿。(五)名篇名句默写17.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2)(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3)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评分标准】6分,每空1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画面即可得分。有错字、别字、漏字不得分。【易错字】(1)生;(2)栋;(3)绦。二、语言文字运用18. 语句⑥,修改为“从而避免使行文不畅”;语句⑦,修改为“但数字一旦被赋予了形象思维”。21.①“千”“万”均为虚数,极言山、路数量之多,以突出雪的广袤无垠与寒气逼人,营造了孤寂寥廓的氛围。②“四万八千丈”为虚数,极言天台山之高,如此高峻的天台山在天姥山面前也要拜倒,以此衬托天姥山的巍峨气势。22.示例一:九牛一毛。将“九”与“一”对举,“九牛”的整体之大与“一毛”的渺小形成反差,突出“一毛”的微不足道。示例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将“一”与“万”对举,“一夫”的渺小个体竟能对抗“万夫”的庞大群体,突出了地势的险要。三、作文23.评分标准参照高考标准山海关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然.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记者:您曾经说过,如果把您40年的哲学研究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重读马克思。那么,可否把新出版的“文集”理解为您重读马克思的思想结晶?杨耕:确实如此。“文集”力图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深刻阐述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从而在理论上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它是我40年来重读马克思的诚实记录和心灵写照。用您的话来说就是,这是我40年来重读马克思的思想概括。记者:我们注意到,学术界对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存在着争论。有人把马克思与哈姆莱特进行类比,认为如同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马克思。您如何看待这种观念?杨耕:从历史上看,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逝世之后,对他的学说进行新的探讨,并不罕见。但是,像马克思哲学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广泛、持久而激烈的争论,却是罕见的。马克思的形象在其身后处在不断变换中,的确有人把马克思与哈姆莱特进行类比,提出不存在一种“本来意义”上的马克思的哲学。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无原则的糊涂观念,是一个“不靠谱”的类比。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艺术形象,马克思哲学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艺术形象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科学性理论揭示的是客观规律,这种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检验,而不依赖认知主体的解读。实际上,不管如何解读,合理的解读,包括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也是有限度的,是有客观的“底线”的。就马克思而言,合理的解读只能是——只有一个马克思。记者:请您给我们讲讲马克思的哲学的目标与意义。杨耕:与传统哲学不同,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世界的“终极存在”,而是人的现实存在,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哲学确立的目标——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任何科学都以研究、发现和把握某种规律为己任,任何一种学说要成为科学,就必须发现和把握某种规律。正因为如此,科学产生于某个特定的时代,又能超越这个特定的时代。马克思哲学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把握了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所关注并力图解答的问题深度地契合着当代世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它超越了19世纪这个特定的时代,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心,仍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每当世界发生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人们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再次转向马克思,“求助于”马克思。记者:________杨耕:……记者:您是如何重读马克思的?杨耕:我重读马克思经历了一条独特的理论途径,这就是,从马克思的哲学延伸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拓展到苏联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再深化到后马克思主义,然后再返回到马克思的哲学。在这个过程中,我同时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的“补课”。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以基因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物种延续是同种相生,而精神生产则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科合理因素的吸收、消化和再创造,创造新的观念形态。正像亲缘繁殖不利于种群发展一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一定是突破了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跨学科”而造就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必须“跨学科”。重读马克思不能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我一直认为,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个人的“自言自语”,像马克思所批评的那样,“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也必须关注现实,深入现实,并使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从而以一种深沉的哲学智慧、敏锐的政治意识、彻底的批判精神,超越现实并引导现实运动。哲学必须从现实上升到抽象的概念领域,以概念运动反映现实运动,否则,就不是哲学;哲学又必须从“天国”下降到“人间”,关注人的现实和现实的人,否则,将失去自己存在的根基,且既不“可信”,也不“可爱”。记者:在重读马克思的过程中,您有什么发现?杨耕:在这样一个重读马克思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便映照出一个作为哲学家和革命家完美“结合体”的马克思,一个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高度统一的马克思的哲学。正是在马克思的哲学中,我感受到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的批判精神,感受到一种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深切的关注之情,领悟到一种旨在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强烈的使命意识。脱离了现实,抽掉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会像无根的浮萍那样随波逐流,甚至是无病呻吟。当今中国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不变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考与奋斗、光荣与梦想。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发现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以一种深沉的哲学智慧适应现实、超越现实、引导现实,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应有的良心和使命。正因为如此,我深切地关注着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收入“文集”第7卷的《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力图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把真实的描述与深刻的反思结合起来,把哲学思维力量的穿透力与哲学批判精神的震撼力结合起来,把自觉的哲学意识与敏锐的政治眼光结合起来,从而在理论上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前景。(摘编自《重读马克思,展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杨耕文集”出版访谈》)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杨耕的“文集”是他40年来重读马克思的思想结晶,力图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并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B. 杨耕认为解读马克思与哈姆莱特存在区别,马克思哲学是客观的、唯一的认识,哈姆莱特则是主观创造的、无限的。C. 杨耕重读、研究马克思以哲学延伸、派系拓展为基础,经历了由此及彼再返回此的过程,不断深化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D. 杨耕的访谈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评价马克思时,都指出其作为革命家追求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中将“亲缘繁殖”的物种延续与作为“精神生产”的哲学创造进行类比,以此说明马克思哲学“跨学科”的特点。B. 文中用“对话”“自言自语”这样的形象化表达来形容哲学研究停留在理论的封闭研究状态,巧妙生动而通俗易懂。C. 文中运用归谬法,以随波逐流、无病呻吟的负面后果来突出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性。D. 本篇访谈中,记者的提问逻辑清晰,如后两问中先问如何重读马克思,再问有什么发现,由过程到结果,层次分明。3. 小星阅读完这篇访谈后将其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并总结了以下知识清单。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4. 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追加一个提问,你认为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5. 阅读本文后,你从中感受到了马克思哲学怎样的当代价值?请简要概括。(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乌江引(节选)庞贝乌江是“天堑”,比湘江更宽些,两岸是乌黑色崖壁,江面水流湍急,像一条乌青色蛟龙向东北方奔腾。群众说这江水深不可测,鹅毛也要沉到水底。渡口有黔军防御工事和火力,群众说架浮桥也难。前些年王家烈他们军阀之间打仗,架了好几天都没架成。群众说,看你们红军的本事呀!然而,渡过乌江,夺取遵义,这是没有价钱可讲的。我们“大搬家”至此,正如敌人所言,我们是“倾巢而出”。没有退路,谁要拦截,我们就必然与他拼命,不惜任何代价!……截获猪场江防司令密电:“江防工事,重垒而坚,官兵勤劳不懈,扼险固守,可保无虞!”军委二局【注】最新敌情报告:“中央军”正全速向乌江方向推进……遍行天下路,难过乌江渡。刘伯承,我们这位官复原职的总参谋长是大有胜利希望的。他曾是川军将领,当年也曾带兵在此地打仗。这是他复职后的第一仗。遵义是黔北重镇,桐梓则是贵州烟鬼主席王家烈老巢,据说县城不大,却很洋气,号称“小南京”,是因桐梓出了独掌全省军政大权的大人物,亲朋好友于是都跟着飞黄腾达。他们各据要津,用搜刮的民脂民膏回乡置地,遂建起各式西洋小楼。“天险乌江”实为遵、桐天然屏障。攻占遵、桐,此乃创建新革命根据地之战略,一军团二师奉令担任先头师。领受了这样的伟大任务后,每个指战员都抱定了必胜的信念,不顾一切的牺牲的决心,无论是什么“天险”,都非摧破不可。首长们站在雪地里,借着星光认真地对了表,以朱老总的表为准。如此重大的行动,时间必须一致,表不能有快有慢。敌人就要紧追而来了,我们没有退路,也没有更多犹豫的时间。①过江就是胜利,这个胜利的希望,就如落在手上的一片雪花,你若慢慢研究它,它就会在你指缝间消失。跨年夜,踏着湿滑的泥泞雪地,队伍奉命向乌江进发。而我们侦得的最新敌情是,追兵薛岳离乌江不到两百里路了。乌江若过不去,我们又将在此与追兵决一死战。勇士们开赴江边,他们从三个渡口向对岸突击!在乌江最险要的江界河渡口,刘总长亲自指挥渡江。②江水寒冷刺骨,赤膊泅渡不成,竹排被浪卷回,浮桥又被冲断。可是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工兵连的干部和战士们。冒着黔军密集的炮火,二师四团扎起六十多个竹筏,将三层竹筏做成门桥,又用篾绳在两岸扎深扎稳,将一百多个门桥连成浮桥。他们奋战三天三夜,一座巨长的浮桥出现在江面上。这条通向胜利的浮桥,像一把锐利的钢刀,将乌江切成两段。红四团立即勇猛地实施大规模强渡!强渡成功!我们望见夜空中升起的白色信号弹。1月3日,黔军乌江防线全线崩溃。我们随军委首长过江,王家烈却给蒋发密电说黔军正在与红军殊死作战,说红军两次强渡均未得逞,“刻尚隔岸相持中”。王家烈这番表白,老蒋想必是不会在乎了,铲除地方势力,他终于有了这个大好时机。对于老蒋的意图,薛岳自是心领神会。就在我军向乌江进发的这一日,我们破获薛岳给吴纵队和周纵队的密令。薛岳命令他们只以一部追击红军,主力则直指王家烈大本营——贵阳。……本路军以迅速向西追剿共军进抵贵阳而促我中心城市以利尔后向四川进剿之目的…………以欧师在北郊村落,韩师在西郊村落,唐师在南郊村落,梁师在东郊村落……本路军部署,不得向友军宣泄。……“不得向友军宣泄”,“友军”首领王家烈,他独霸一方的好日子该是到头了。王家烈,远在1927年9月就曾率部进抵湖南沅陵,欲进攻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农军,尚未与起义军接触,就为抢地盘与湘系军阀打起来,无奈只好退回贵州。依靠老蒋,他在贵州军阀混战中终于坐大,但如今“中央军”跟着红军来了,他实指望红军只是路过,白军也只是路过,但薛岳不以主力追击红军,反倒对省会贵阳更感兴趣。对薛岳密电之分析:③薛岳也是想拥有自己的地盘吧?乌江北岸,溃散的黔军丢下步枪,也丢下了烟枪,还有好多难得的迫击炮弹!④川南边防总司令侯之担仓皇下令部队撤退,而他的官兵早已是闻风丧胆,绕过遵义向北逃窜,逃往更北边的桐梓……(有删改)【注】“军委二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技术侦察情报机构。“军委二局”屡屡破译国民党军队密码情报,为我军一次次突围起到了关键作用。文本二:拒绝遗忘:为了一种新的叙事庞贝关于80多年前的那场长征,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诸如此类的故事几乎已是尽人皆知,此乃一部宏大史诗的相关章节。《乌江引》所要呈现的是这部宏大史诗的“副歌”,是鲜为人知的另一个传奇。长征密电全新解密,由此为人们解开长征史诗的另一个“密码”。毛泽东曾说:“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乌江引》是基于准确可考的史实而创作的,这个题材给予作者想象和虚构的空间其实很小,然而我决意要将这个题材做成具有文学纯度的长篇小说,一部在叙事形式上具有独特结构、视角、语感和节奏的小说文本,一个独具美学特质的“高级文本”。这是一次高难度的创作。党和红军领袖人物的出现,对于作者来说,就不只是要遵从一个“大事不虚”的一般原则,这里所有的细节必须言之有据。我试图以独特的构思解决这个难题,最终文本所呈现的这种“亦文亦史,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正是一种创新性叙事文本的质感。(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开头描绘乌江雄奇险峻、水深流急的自然环境,从客观上展现了渡江之难,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也衬托了红军连夜奋战、成功架桥渡江的勇猛。B. 尽管有天堑阻隔、黔军的围剿以及薛岳军队的全力追击,红军仍然在刘伯承的指挥下成功强渡乌江,使黔军丢械溃逃,打赢了这场硬仗。C. 文中插叙了王家烈的老巢桐梓和王家烈1927年进抵湖南后退回贵州的事,揭示出敌人内部的腐败与矛盾,侧面展现了我军胜利的必然性。D. 文本一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实写王家烈、刘伯承等真实历史人物,又以文学想象对强渡乌江的战争场景进行了艺术加工,具有艺术感染力。7. 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句子①运用比喻,把胜利的希望比作“落在手上的一片雪花”,形象地描述了渡江时机的稍纵即逝,突出了气氛的紧张。B. 句子②连用四个短句,句式短促有力,层层递进地凸显了战士们渡江行动接连受阻的艰难困境,读来颇具感染力。C. 句子③无疑而问,问中有答,点出薛岳攻打王家烈,主要是出于增强自身的个人私欲,与铲除地方军阀的大局无关。D. 句子④展现了地方军阀的软弱,绕过遵义、逃往更北的桐梓的行为也为红军要在遵义创建新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8. 文本一将我军破获的“薛岳给吴纵队和周纵队的密令”分三段详细列出,有何用意?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4分)9. 文本二中说《乌江引》是一部在叙事形式上具有独特视角的小说,请谈谈文本一叙事视角的独特之处及其作用。(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孔子游于匡,卫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汝。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圣人之大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①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节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材料二: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夫,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畏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直,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直,虽千万人,吾往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材料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夫圯上之老人者三次授书③,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注】①阳虎:鲁国人,曾暴虐匡人,长相与孔子相像。②挠:退。③张良刺杀秦始皇未遂,后于桥上偶遇一老者,经三次考验获赠《太公兵法》。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视刺万乘之君若A刺B褐C夫D无畏E诸侯F恶声G至H必反I之。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语,音yù,告诉,与《齐桓晋文之事》“语人曰”的“语”读音、意义相同。B.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与《劝学》“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C. 加,施加,与《鱼我所欲也》“万钟于我何加焉”的“加”意义不同。D. 是以,宾语前置,与《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倒装类型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子路对孔子被卫人包围仍弦歌不辍感到困惑,孔子以自身、古时百姓境遇为例,指出个人命运由时势决定,让子路不必忧心。B. 北宫黝认为即使受到轻微伤害也与在闹市被鞭打受到的侮辱一样,无论对方是万乘之君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不肯忍受其侮辱。C. 苏轼认为,面对秦始皇的严刑无道,张良能够拔剑而起,以自身微弱之力反抗暴秦,无惧个人生死,是有大勇的英雄豪杰。D. 孟施舍与北宫黝的勇气有所不同,他认为与敌人作战时,不管敌人是否强大、有没有胜算,都要勇往直前,其“勇”在于无所畏惧。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14. 综合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古人区分“大勇”与“小勇”的三条标准。(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兴平王少府游梁钱起旧识相逢情更亲,攀欢甚少怆离频。黄绶①罢来多远客,青山何处不愁人。日斜官树闻蝉满,雨过关城见月新。梁国遗风重词赋②,诸侯应念马卿③贫。【注】①黄绶:黄色印绶。古代用不同颜色的丝带系印来区别官吏等级。②此句指西汉梁孝王喜集文人宴游事。③马卿:即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曾游于梁,做梁孝王的门客。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攀”表现诗人对欢聚时光的珍视,“少”与“频”对比,直言欢少离多。B. 颔联上句运用借代,点明王少府罢官远游,承接上联离情,又照应标题。C. 颈联写蝉声盈树,月出关城,视听交织,将不可言说之情融入声色之中。D. 尾联借用梁孝王与司马相如之典,意在赞美梁地文化昌盛、人才辈出。16. 送别诗一般因为分别而悲伤低沉,但本诗整体格调昂扬向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星爬山时看到身旁一位老大爷借助外骨骼机器人轻松前行,不禁想到《劝学》中的“____,____”。(2)林教授在介绍古代建筑群时,运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两句,突出梁柱之多、耗资之巨。(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①一般来讲,②数字多在应用文里使用,③比如经济论文、工作汇报等。④文学艺术类的散文,⑤应尽量少用数字,⑥从而使行文不畅。⑦但一旦数字被赋予了形象思维,⑧就有了无穷的魅力。在关键地方用上关键数字,就像____,文章顿然生辉。首先是数字的精确性,能增强文章权威性、说服力、对比度,如刀刻木,如矢穿的,让人过目难忘。如当年梁启超写文章反对袁世凯复辟,有一段可谓极言:“就令全国四万万人中三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皆赞成,而梁某一人断不能赞成也。”将长长的数字一板一眼地写出来,掷地有声。其次是数字的概括力、伸缩性,可以无穷大,也可以无穷小,如“一”与“百、千、万”等虚数的使用。这时数字已不是确切的数,而是一个形容词,逻辑概念变成了形象概念。“一”可喻其极小,可状其极大,也可表其势,如“一举夺魁”“一扫而光”等。有时又强调猛然、刹那、唯一,如“一枝红杏出墙来”等。古典诗词中还常虚用数字而使作品陡增其势,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等名句。最后,数字作为量词时,因其含量不同,在词面上就有了可比性,能产生对称或反差之美。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放妻书”中有“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巧妙运用数字的对称效果,强化了实用目的。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 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横线上,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好钢使在刀刃上B. 好马须得配好鞍C. 打蛇打七寸D. 四两拨千斤20. 下列与文中加点的“掷地有声”构词特点不同的一项是(3分)()A. 闻鸡起舞B. 望梅止渴C. 触景生情D. 斩钉截铁21. 古诗词中虚用数字而使作品陡增其势的很多,请从下面的诗句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数字是如何“陡增其势”的。(4分)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②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2. 文段说“数字作为量词时,因其含量不同,在词面上就有了可比性,能产生对称或反差之美”。请举一个含有反差数字的成语,并加以解读。(4分)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那些过去了的,成为我们人生的底色,值得尊敬;那些过不去的,成为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铭记。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docx 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