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台州十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在数字技术席卷一切的今天,“短视频阅读”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它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迅速占据了青少年群体的大量碎片化时间。这种阅读方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适配性”:它将宏大的知识体系打碎成易于消化吸收的“知识点心”,通过生动的视觉影像、富有节奏感的背景音乐和精准的文案解说,极大地降低了认知门槛,激发了广泛人群对阅读的兴趣。从这个角度看,短视频充当了“阅读引路人”的角色,许多尘封的经典著作正是因为一条精彩的解读视频而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然而,当我们为这种便利性欢呼时,也必须警惕其潜在的负面影响。短视频阅读的本质是“浅阅读”。它追求在几十秒内抓住观众注意力,这必然导致信息的极度压缩和简化。复杂的思想脉络、精微的语言艺术、深刻的社会背景都在这一过程中被过滤掉,留下的往往只是一个结论、一个梗概或一个“金句”。长期沉浸于这种“喂投”式的阅读,会使读者习惯于被动接受观点,而逐渐丧失沉下心来与长篇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耐心和能力。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如同肌肉,需要持续、专注的锻炼才能生长,而短视频阅读提供的“知识快餐”难以满足这种心智成长的需求。
因此,对短视频阅读的价值评判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一把双刃剑,用之为舟楫,可助人渡河;溺于其中,则可能搁浅在认知的浅滩。关键在于使用者能否保持清醒的自觉,将其定位为激发兴趣、拓展视野的“索引”和“补充”,而非阅读本身。真正的阅读,终究需要读者拿起书本,在静默的沉思中完成与作者跨越时空的深度交流。
(摘编自《“短视频阅读”:是桥梁还是陷阱?》)
材料二:
与“短视频阅读”相对应,“数字深阅读”的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它并非指简单地阅读长文,而是强调在数字环境中,读者如何调动多种认知技能,进行有目的、有互动、有产出的深度沉浸式阅读。
数字深阅读首先要求读者具备强大的“信息导航”能力。面对海量的线上资源,读者需要像一位熟练的航海家,能够迅速判断信息的来源、质量和相关性,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而非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其次,它强调“批判性整合”。这不仅仅是理解文本字面意思,更要能分析其内在逻辑、评估其论据的有效性、识别可能存在的偏见,并能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对比、关联,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尤为重要的是,数字深阅读是一种“主动的建构”。传统的纸质阅读相对线性、封闭,而数字阅读则可以是发散式、交互式的。读者可以利用超链接跳转到背景资料,可以在阅读中随时记录批注、提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作者或其他读者进行即时讨论,将阅读过程从一个单向的接收,转变为一个双向甚至多向的“对话”与“共创”过程。这种互动性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维度,使知识得以在交流中深化和生长。
当然,实现数字深阅读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专注力、自律性和一定的数字素养。但这也是数字时代对我们阅读能力的必然召唤。它要求我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应成为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在纷繁复杂的数字世界里,为自己开辟一方可以进行深度思考的精神空间。 (摘编自《迈向数字时代的“深阅读”》)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短视频阅读在激发兴趣、引导阅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不能替代深度阅读。
B.材料二指出,数字深阅读并非排斥技术,而是倡导在数字环境中进行主动、交互的深度阅读。
C.两则材料都提到,数字时代的阅读方式要求读者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处理信息。
D.两则材料都认为,短视频阅读是浅薄的,数字深阅读是优越的,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息导航”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利用超链接在不同网页间快速跳转的技术操作能力。
B.数字深阅读的“批判性整合”与材料一中短视频阅读的“过滤”信息,本质上是相同的。
C.数字深阅读的“主动的建构”特性,体现在读者可以参与知识的互动、讨论与创造。
D.数字深阅读主要适用于学术研究,对一般读者的日常学习和娱乐生活没有实际意义。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在论证上先肯定短视频阅读的积极作用,继而转向分析其潜在弊端,最后提出辩证看待的观点,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B.材料二开篇明义,通过界定“数字深阅读”的概念引出论点,随后从“信息导航”“批判性整合”“主动的建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C.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如材料一的“双刃剑”“知识点心”,材料二的“航海家”,使说理更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D.材料二在论述“主动的建构”时,旨在证明数字深阅读优于传统纸质阅读的线性模式,是更高级的阅读形态。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被动”与“主动”的问题,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为班级同学就如何平衡“短视频阅读”与“数字深阅读”的难题提出三条具体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
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从未有过的肃穆从未有过的痛彻心扉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就在司令精心策划的这场战役打响之前,也是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注】的士兵:他们稚嫩的脸庞,尚未完成农家子弟到军人的蜕变;新发的军服穿在身上,似乎还不大协调不大熨帖;他们挎在肩头的步枪,总让司令看出扛着犁杖的架势;他们跑步的姿势,明显存留着在雪地里莽原上追撵觅食野兔的野性……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
“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司令自己也惊呆了——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他从愤怒、悲怆还有自愧的混乱心境里重新挺立起来。他默默地解开腰里扎着的皮带,再一个一个解开纽扣,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突然,他停下手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
当时给新兵团做完讲演之后,司令走下讲台,绕过讲桌,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他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问:“哪个县的?”那士兵抖抖身子挺挺肩膀,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眨了眨眼:“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之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哪!咱们西北军的杨军长,我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了,现在不光咱陕西人,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在清廷大堂上扯住皇帝的龙袍,不许退堂不准离朝,非要皇帝答应不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会场顿时一片肃然。 “你们知道不知道蒲城为啥出忠臣?”司令问,顿了顿,便自解奥秘,“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起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会场一片嘘叹。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爷呢?”
“俺爷听俺爸的主意。”
“这不是颠倒了礼教吗?”
“俺爷说俺爸主意正。”
“你婆呢?婆跟孙子比儿子还亲嘛!”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听听。”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
山高,
没有娃的心高。
啥远?
海远,
没有娃的脚远。
啥宽?
地宽,
没有娃的眼宽。
啥大?
天大,
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情绪激昂,高扬手臂拍起手来,士兵们更热烈地鼓掌。司令说:“咱们关中及至整个陕西人,自己都说自己是‘冷娃’,什么‘关中冷娃’‘陕西冷娃’。关中娃,陕西娃,何止一个‘冷’字哇!听见这个蒲城小老乡唱的他婆教给他的口曲儿了吗?心——高,脚——远,眼——宽,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司令亲昵地抚着小乡党的后脖颈:“你叫啥名字?”
“三娃。”
“哪个三字?”
“一二三的三字。”
“改成‘山’吧。”
“好。”
“像山。就像咱们长安的秦岭山一样,压到小倭寇小鬼子的头上。”“山娃记下了。”
……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他的两侧和身后,端坐着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等三人在内的八十八人组成的受降团。
冈部直三郎跪倒在受降官孙蔚如的面前。他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或被他改为山娃的那一杆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的尖矛,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唱的口曲儿。他想对跪倒着的战败之将说,你知道我带的兵娃们的心有多高胆有多大吗! (有删改)
【注】乡党:老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通过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侧面展现出战士牺牲的惨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让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战士们牺牲的愧疚悲伤。
D.结尾真实地展现了历史场景,弘扬了国威,含蓄地表达了如三娃一样的中国人民不畏牺牲的抗战精神。 7.关于司令和三娃对话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文中为国捐躯的英雄们传承了他们忠肝义胆的特质。
B.“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听听。”司令主要想通过这种方式缓解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C.“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关中水硬土硬的地域特色,赋予了英雄们硬气的性格特点。
D.“家里都有啥人?”既表现出司令对家乡子弟兵的关爱,也引出三娃名字的由来。
8.此文中战士没有姓氏,呼之以“娃”:由“三娃”而“山娃。”试分析这样设定人物称呼的好处。(4分)
9.下面的片段和《娃的心,娃的胆》画横线的部分都是对战士牺牲后的描写,其写法不同,形成的阅读效果也各异,试加以比较分析。(6分)
《百合花》: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不敏,今日始知君之未达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李生论善学》)
材料二: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对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反于檠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 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节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人君A而无谏臣B则失正C士D而无教友E则失听F狂马不释G其策H操弓不反于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乎”中的“信”是“真实、确实”的意思,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含义相同。
B.“不说”在文中是“不高兴”的意思,这里的“说”是通假字,通“悦”,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用法相同。
C.“还走”意为“转身就跑”,“走”在古汉语中常指“跑”,与《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走”意思不同。
D.“炯戒”意为“明显的鉴戒或警戒”,“炯”本义为光明,引申为明显,与成语“炯炯有神”中的“炯”含义有区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王生最初认为只要记住老师讲的内容就是善于学习,在李生的多次劝诫下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B.材料二中,孔子面对子路对学习的疑问,运用了一系列巧妙比喻,最终使子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教育。
C.两则材料都涉及“学习”这一主题,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强调学习本身的重要性,材料二强调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D.两则材料都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阐述道理,人物形象生动具体,道理阐释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意义。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4分)
(2)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4分)
14.结合材料一李生和材料二孔子的观点,谈谈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 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与友人一同到宣州为官,又几乎同时离开宣州。
B.诗人把离别的场景放在明快和煦的春日,反而衬托出离别时的深深感伤。
C.诗人见友人新中进士春风得意,转而叹自身宦海沉浮,忧回京前路待定。
D.本诗末句“故国”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含义相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别时的复杂情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古诗词中从来都不乏对英雄豪杰的追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小题。
毛泽东喜欢社会科学,专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他 ,凡是能搜集到的古今中外的各种名著,如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捭官野史、近人文集以及翻译成中文的外国名著等,无不浏览。毛泽东每读一本书,(①)。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曾在《伦理学原理》这本约10万字的书上用小楷写下近15000字的批语。
1911年,毛泽东从东山小学来到长沙,偶然见到一张同盟会主办的《民立报》。从此,毛泽东就与报刊结下了 。湖南一师可容纳几十人的阅览室是毛泽东天天去的地方,但这里的报刊满足不了他的需求。除了从老师和同学处借阅外,他还经常从自己紧张的生活费里挤钱买报纸。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 ,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
“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热忠提倡的一个口号。他为了强健身体、磨砺意志,同时为了保持学习时的旺盛精力,刻苦地进行体育锻练,并且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一直保持。
毛泽东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②)。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为了深入农村、了解社会,毛泽东在一师期间几次采用“游学”的方式在湖南农村徒步调察。
毛泽东德才出众,深得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是当时一师学生的一面旗帜。自1915年起至1918年毕业止,他每个学期都负责处理学友会的重要工作。1917年下学期至1918年下学期,毛泽东担任学友会实际上负总责的“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毛泽东主持一师学友会期间,除组织同学参加爱国反帝宣传活动及各种学术和体育活动外,还满腔热忱地举办了工人夜学。通过办工人夜学,城市工人与毛泽东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1917年6月全校的“人物互选”活动,最能说明毛泽东在同学们心中的“头马”地位。全校四百多名学生参加评选,在当选的三十四人中,只有毛泽东得票最多、最全面。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得票者,只有他一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废寝忘食 不解之缘 如数家珍
B.博览群书 不解之缘 了如指掌
C.博览群书 深情厚谊 了如指掌
D.废寝忘食 深情厚谊 如数家珍
19.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其中三处并改正。(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每处2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统编版小学课本识字第一课的内容为“天地人你我他”,这六个字引导儿童时期的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如今,我们已经成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应对这六个字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需把“我”放在“天地”“你他”之间去思考。
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围绕“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D
2.(3分)C
3.(3分)D
4.(4分) ①材料一侧重于批判“被动”接受:论述长期习惯于短视频阅读这种“喂投”式阅读,会使人被动接受观点,削弱自主思考和深度阅读的能力。(2分)
②材料二侧重于倡导“主动”建构:强调数字深阅读要求读者主动地进行信息导航、批判性整合和互动共创,成为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者。(2分)
5.(6分) ①明确目的,合理利用:将“短视频阅读”作为激发兴趣、拓展视野的“引路人”,但需自觉控制时间,避免沉迷。 ②主动深入,促进转化:对短视频引发的兴趣点,应主动进行“数字深阅读”,检索相关资料,批判性整合,构建系统知识。 ③刻意练习,提升素养:在日常阅读中,有意识地锻炼信息筛选、深度思考与互动讨论的能力,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每点建议应包含具体做法及其目的或效果,且必须同时关涉两则材料的核心概念(如“引路人”与“深阅读”、“被动”与“主动建构”)。 第1点:需体现对“短视频阅读”扬长避短的具体策略。 第2点:需体现从“短视频”到“深阅读”的衔接与转化。 第3点:需体现对“数字深阅读”核心能力的培养。 若建议空泛,未结合材料内容,酌情扣分。
6.(3分)B
7.(3分)B
8.(4分) ①“娃”的称呼说明战士还小(1分):“三娃”是家中老三,本该在家中受宠;“山娃”顶天立地,是司令对小战士如山一般高大有力的嘉许(1分)。 ②从三娃到山娃,称呼从具体的家庭里的孩子,到关中乃至中华儿郎(1分)。称呼的泛化,使人物更具一种代表性(1分)。 ③“山娃”还代表了要将秦岭压到侵略者头上的誓愿(1分),表达了关中军人坚定的战斗信念和勇毅的战斗精神(1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9.(6分) ①写法: 《百合花》以女性(“我”)的视角,详写新媳妇缝补衣服破洞,略写战士之死。(1分)《娃的心,娃的胆》以男性(司令)的视角,直接描写山娃以军旗与敌人拼死的惨烈画面。(1分)②效果: 《百合花》的描写,让读者与新媳妇的情感一同压抑,痛惜于战士的牺牲(1分),表现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1分)。 《娃的心,娃的胆》的描写,让读者与司令情绪共鸣。对山娃的牺牲,既痛惜,更自豪(1分)。以此表现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1分)。
10.(3分)CFH(每涂对一处得1分,断句超过三处不得分。) 译文:君主如果没有敢于劝谏的臣子,就会在政事上失于偏颇;士人如果没有能给予教诲的朋友,就听不到有益的意见。狂奔的马不能丢弃马鞭,已经拉开的弓不能用檠来校正(以防反弹)。
11.(3分)C
12.(3分)C
13.(8分) (1)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选择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希望能听到真理。 (评分标准:“耻”1分,“下”1分,“冀”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2)(但是如果)给箭尾装上羽毛,给箭头磨得锋利,它射入得不是更深吗? (评分标准:“括”、“羽”、“砺”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14.(5分) ①要有正确的态度:如材料一李生所言,要不耻下问,谦虚好学,避免自满(不能“自厌”)。②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材料一强调学习要贵在善思,不能只死记硬背(“但志之而不思之”)。③要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如材料二孔子所言,学习能让人提升潜能,取得更大成就(“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其入之不亦深乎”)。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必须从两则材料中整合信息,概括出学习者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15.(3分)D
16.(6分) ①以乐景衬哀情(1分)。首联勾勒明快和煦的送别场景,反衬离别时的伤感(1分)。 ②虚实结合(1分)。颔联想象友人前往舒州的怡人风光,实写离别时的柳枝飘摇,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意(1分)。 ③对比(1分)。颈联以友人的热情自信与自身宦海沉浮的忧叹形成对比,表达对友人的羡慕与自身的惆怅痛苦(1分)。 ④虚写想象(1分)。尾联想象自己只身回京,在明媚春光中深感寂寥,再次抒发对友人的不舍(1分)。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只回答手法,没有分析,最多只得3分。)
17.(6分)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8.(3分)B
19.捭官野史—稗官野史;热忠—热衷;锻练—锻炼;调察—调查。(任答三处,得3分,一处1分。)
20.修改为:通过办工人夜学,毛泽东与城市工人有了广泛的接触,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当时湖南平民教育的发展。(一处语病2分,共4分)
21.(4分) ①都会在空白处做批注。(2分) ②还(也)要读“无字之书”。(2分)
22.(4分) 构成:本体是“德才出众、深得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的毛泽东”,喻体是“旗帜”。(2分)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毛泽东在当时一师学生中的影响力,表达对毛泽东的赞美之情。(2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