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B 2.D 3.C 4.①有些绘画作品难以看懂。②图像与文本存在对应关系。③图像似乎从属于文本。 5.①图像有超语言的特点,《清明上河图》通过描绘惊马、懈怠军曹等景象,揭示北宋隐忧,为清明节日赋予新的释义空间。②解读艺术图像需参考“语词”,结合北宋忧患诗文等历史背景解读《清明上河图》,能更准确把握其中隐忧与曲谏之意。③图像为文字提供例证,《清明上河图》用可信的直观场景记录社会图景,形成艺术卷,和功绩卷、语词卷共同组成北宋的自传书稿。6.B 7.C 8.①从内容来看,作者带着儿童的好奇观察,描写内容丰富而细致。如针铺的老人、伞铺的学徒、皮靴店的皮匠、剃头铺、染坊的苗人、豆腐作坊的苗妇人、豆粉作坊的推磨声等,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增添了新鲜感。②描写了自己在上学路上的各种活动,如赤脚走路、在溪水中行走、观看铁匠打铁、观察人们打捞漂流物等,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得这条普通的上学路充满了“新鲜”之感。③运用儿童视角也增添了新鲜感,如看到小饭铺门前柜台上摆的饭钵,想象它好像在招呼人们吃它;作者还通过仔细看在想象中满足吃瘾,带着孩童的天真和快乐。 9.①文本二中,葛兆光探讨第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强调了他们对于理性和社会责任的追求。文本一中沈从文在上学期观察社会,了解各种劳动场景和人物活动,这不仅是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他培养社会关怀的过程。②葛兆光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应有理性生活,也应有感性生活/从小开始的另一自由天地。文本一中沈从文不喜欢穿鞋,上学路上总是贪玩,充分伸展了孩子爱玩、好奇等天性。这样的精神生活给了沈从文极大的满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10.CEG 11.A 12.B 13.(1)皇上知道这事不可挽回(或“不可避免”),但又不忍心看见贵妃死,就扯起衣袖(或“翻转衣袖”)挡住脸,让人拉着她离开。(2)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已经杀了杨国忠,而贵妃仍在陛下身边(侍奉),他们怎么敢安心呢! 14.①唐玄宗执政多年,天下太平,渐渐厌倦了朝政,不再亲自处理国事。②他深居内宫游戏宴饮,宠幸杨贵妃;他恩宠杨贵妃一家,重用杨国忠,杨国忠把持了国家大权。③安禄山早有祸心,但唐玄宗受到蒙蔽,不能做到耳聪目明。15.B 16.(1)谢诗中“天地寂寥山雨歇”,①天地意象凸显了雨后山林的空寂,②喻指亡国后天下萧条、士人零落无依的困境,③以天地的广阔反衬(或烘托)了孤独坚守的诗人形象,④寓情于景,饱含了诗人对乱世的感叹和对自身孤独境遇的伤感之情。(2)陈诗中“不信有天常似醉”:①明写苍天的昏聩,暗指时局的混乱失序,②借对天道的质疑,表达诗人在混乱时局下的悲愤焦急。“最怜无地可埋忧”:①写出国土沦丧下遗民无地容身的悲苦处境,②表达出天地之大却无寸土可承家国之痛、可抒亡国之悲的绝望。17.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18.A 19.A 好大喜功/穷奢极欲B 栩栩如生 20.②句改为:这一时代的花灯宗教色彩尤为浓厚;⑤句改为:“已经出现了9层灯轮的宏伟景象”或“9层灯轮的宏伟景象已经出现了”。 21.甲:元宵燃灯习俗已渐成风气;乙:因此元宵灯会在唐代不但未被禁止。 22.①“大业六年(610)”通过具体年份明确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增强叙述的准确性。②“终月”(整月)通过时间跨度体现灯会持续时间之久,结合年份数据,共同凸显其规模空前。③具体数字使描述更具客观性和画面感,强化了历史场景的真实性,更具说服力。答案第2页,共3页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语 文 试 题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艺术史的分析中发现:寻找图文的对应关系,一直是其研究的关键所在。但是,有时图似乎是从属于文(文本)了。这是否无形之中有可能忽略了图本身的一些特殊性质?或者说,我们是不是还应该进一步寻找和关注图文不相对应的关联呢?通常,人们习惯地以为,视觉是直观的、具体的和感性的,它就缺乏深刻而又复杂的意义蕴含。这样想当然,却是大有问题的。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是在使用和理解文字之前就在创造和接触图像了,也就是说,人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的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人与文字的关系史。为什么语言这一人的特殊能力在表达美的时候却有可能见绌于人的视觉的可能?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视觉系统的进化要比语言系统的进化长久得多,可能是超出了多少万年!在谈论人类文明的时候,人们却往往看重语言,尤其是作为文本的语言。可是,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史前时代,制作图像的历史早已经开始了,而且,这种对图像的执著及其体现出来的简约特点等,完全可能令今人赞叹不绝。野兽派大师马蒂斯曾庆幸自己的画与原始人的洞穴画有点像!图像的表现与传达不仅由来已久,一直没有中断地持续到了今天,而且,人们时常发现,用语言来描述视觉艺术的魅力就像诗人艾略特所形容的那样,“是对说不清的东西的搜罗/用的又是使不上劲的工具”。因而,没有理由认定,人对可视图像的把握就一定可以胜于对文字的读解,或者说,对于视觉图像的体会与读解的难度会亚于对文字构成的文本所进行的苦读细品。恰恰相反,有时,有关图像的言语进入和阐释可能显得更为复杂和艰难,人们不仅在面对人类先民运用文字之前的绘画(例如原始洞穴中的壁画)时还显得有点似懂非懂,而且,即使是对人类社会比较晚近的具象艺术的理悟与阐释也有相当的困难,或者说,把握起来总是有一定的限度,而不可能完全达到一种透明无碍的程度。视觉图像超语言的特点(图文不对应)所导致的不确定的、多义性的特点恰是艺术的一种令人“识之愈真,乘之愈往”的迷人力量所在。那种可以一目了然,无须任何探究或回味的图像世界绝非艺术家的最高追求目标。图像世界变成一个富有挑战意味的体验与释义的空间,正是创造性心智与想象的一种结果。应该看到,恰恰是在创造性的图像维度里,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能量和历史讯息。这就是说,图像所对应的是一个远比人们想当然的情景要丰富得多的阐释与鉴赏的文化空间。所以,德国文人库特·图霍尔斯基由衷地产生过“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的感叹。一八八四年,英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罗斯金也意味深长地强调过,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以这样三种方式撰写其自传书稿的:功绩卷、语词卷和艺术卷。我们要理解其中的一卷,就非得读过其他两卷才行;但是,在这三卷中,唯有最后一卷才是相当可信的。换一句话说,艺术有可能透过图像并在参照“功绩”和“语词”时,为人们认识自身提供最为深切而又独特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图像构成的艺术史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而且是文字组成的百科全书所无法替代的。(摘编自丁宁《关联性:艺术史思考的一大纽结点》)材料二:作为百科全书式长卷的画师,张择端不可能是一位仅有画艺而无思想之人。《清》卷[注]是写实性绘画,但却非实地录像。画什么不画什么,是由画师的思想决定的。那么,《清》卷表达了张择端的什么思想倾向呢?这同样可以通过他作画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来考察。画师创作此画时,北宋社会已进入经济繁荣而军事贫弱的时代。针砭时弊,关注国民民生,成为北宋文人讨论的核心问题,文学史上表现忧患意识的名篇佳作大都出现在宋朝,愤懑的诗文布满朝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名句的出现,绝非偶然。他们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朝中常常通过北宋特有的台谏制度表达出来。这使得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不但成为一般朝官的重要特点,也成为当时艺术家较为普遍的创作倾向。《清》卷中不绘清明时节开封常见的蹴鞠、射箭、荡秋千、杯盏互酬等欢娱场面,反而描绘了诸多带有不祥之兆的景象,如飞奔闯市的惊马、争道的文武官员、缺失的消防、懈怠的军曹、占街的商贾等等,这些都是张择端有意识的选择。他在受命绘制汴京风俗画时,通过绘画,以曲谏的方式向徽宗谏言,希望挽回败政。徽宗是一个排斥平铺直叙绘画构思,强调立意与笔韵的艺术家皇帝,完全会读懂张择端的隐忧之心与曲谏之意。遗憾的是,他已深陷蔡京、童贯给他设计的“丰亨豫大”的物质享受中,对《清》卷绝不会接受,赏给向后的弟弟向宗回,几乎成为此画的必然结果。此图在编纂《宣和画谱》之前就已被遣送出宫,《画谱》不载,顺理成章。(摘编自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注]:《清》卷,即《清明上河图》。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的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人与文字的关系史,因而图像的意义蕴含要比文本深刻而又复杂。B.史前壁画虽然简约,但有时具有不确定的、多义性的特点,人们理悟与阐释这些图像时,往往有相当的困难。C.图像世界变成了体验与释义空间,是创造性心智和想象的结果,图像维度里蕴藏着特殊的文化力量和历史讯息。D.由图像构成的艺术史这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比文字组成的百科全书更为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蒂斯认为自己的画作与原始人洞穴画相似,体现他对洞穴画简约特点的认可。B.库特 图霍尔斯基认为“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是因为图像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空间。C.《清明上河图》中避开清明常见欢娱场景,凸显社会隐患,是为了实现“画谏”的目的。D.徽宗不接受《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写实性画风不符合他对立意与笔韵的要求。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立断斜阳吟不透,一声牧笛满林秋。 B.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C.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4.材料一的首段前,原文配有一幅画《换信》。该画取材于威廉 莫里斯《人间天堂》中“塞西莉公主与女仆调换信件,从而将处死送信人改为成全姻缘”的故事。请结合材料,谈谈作者在此处配该图,旨在反映什么状况。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阐述《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与解读体现了怎样的图文关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沈从文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须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大热时总脱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端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我还必须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叠着十几本旧书,尽管书页被我翻得皱巴巴的,但书皮都被我用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篮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篮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②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热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④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节选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有删改)文本二: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生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大国,而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节选自葛兆光《〈上学记〉序: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注]2006年出版的口述历史作品《上学记》,讲述了何兆武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反思。在为《上学记》撰写的序言中,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从何兆武的故事出发,谈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观察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强烈的好奇心,他也从中了解到了现实生活的多元化。B.铁匠铺小孩子一系列动作、风箱发出的吼声以及火炉放出的臭烟和红光,表现打铁难度大和小孩子的慌张。C.文中多次写到作者喜欢赤脚走路,故意走入深水区,这表现了孩子的天性,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D.沈从文写上学路上的见闻,同他在《边城》里写湘西的风情一样,都善用白描的方法刻画乡村风貌。7.下列对文中句子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远必须”既突出了针铺的特征,也展现了老人稳坐门前的安然,岁月一片宁静。B.“舞动”显轻松优美,“扬起”显举得高高,“落下”显精准熟练,打铁场景极具画面感。C.干鱼与酸菜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我”大快朵颐,写出了孩子好吃的天性,充满童趣。D.涨水对于成人世界是一种灾难,“我”却在人们打捞物资中看出了无穷的乐趣。8.在文本一中,原本是一条普通的上学路,作者是如何写出“新鲜”之感的?9.葛兆光虽是就何兆武的《上学记》展开评论,但其思考的却是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其中亦包括沈从文。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明年,册为贵妃①,半后服用。叔父昆弟皆列在清贵,爵为通侯,姊妹封国夫人,富埒主室。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以讨杨氏为辞。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咸阳道,次马嵬,六军徘徊,持戟不进。国忠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之怒。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而去之。仓皇展转,竟就绝于尺组之下。既而玄宗狩成都,肃宗禅灵武。(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材料二:上御勤政楼,下制,云欲亲征,闻者皆莫之信。是日,上移仗北内②。乙未,黎明,上独与贵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上遣官者王洛卿前行,告谕郡县置顿。食时,至咸阳望贤宫③,洛卿与县令俱逃,中使征召,吏民莫有应者。有老父郭从谨进言曰:“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④。是以先王务延访忠良以广聪明,盖为此也。”上曰:“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⑤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⑥,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选自《资治通鉴·唐记》,有删改)[注]①册为贵妃:杨玉环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②移仗北内:移住到北内,有人认为是太极宫北部的宫苑。③咸阳望贤宫:行宫,距长安四十里。④播越:流亡。⑤遮:拦住。⑥晷刻:片刻,顷刻。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玄礼等A乃免胄B释甲C顿首D请罪E上F慰劳之G令H晓谕军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止,停留,与《兰亭集序》“列坐其次”中的“次”意义相同。B.乙未,这里是干支纪日,其前一天为甲午日,其后一天为丙申日。C.诣,到……去,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中的“诣”意义不同。D.应,音yìng,响应,与《江城子》“纵使相逢应不识”中的“应”读音、意义均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还给予贵妃的叔父兄弟恩宠。天宝末年,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窃据了丞相之位,安禄山反叛就是以讨伐杨氏为借口的。B.唐玄宗下制书说要亲征,听到的人不相信。乙未日,天刚亮,唐玄宗与贵妃姊妹、杨国忠、陈玄礼等人西逃,弃子孙和其他的妃嫔于不顾。C.唐玄宗派宦官王洛卿前行,告知郡县准备安顿皇帝一行,但后来王洛卿和县令都逃走了。老人郭从谨向唐玄宗进言,唐玄宗说自己来不及后悔了。D.唐玄宗行到马嵬驿,将士又累又饿,都很愤怒。后来杨国忠被杀,其首级被挂在驿门外;贵妃也被缢死,其尸体被放在驿庭让陈玄礼等人观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而去之。(2)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14.有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的发生与唐玄宗有很大关系,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这种看法的依据。阅读下面的宋诗和明诗,完成小题。武夷山中宋末·谢枋得①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秋日杂感(其一)明末·陈子龙②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③。见说五湖④供饮马,沧浪⑤何处着渔舟?【注】①谢枋得,宋末著名爱国诗人。宋亡后坚拒元朝征召,隐居武夷山一带,终身不仕。②陈子龙,明末抗清志士。这首诗写于1644年清军入关后,此时他投身抗清斗争。③故侯,指《史记·萧相国世家》中东陵侯“秦亡后种瓜长安城东”的典故。④五湖,范蠡功成身退后的隐居避世之所。⑤沧浪,《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象征清高隐居的理想之地。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诗的“十年”,暗示宋亡后漂泊之久;陈诗的“暮”,暗喻明室衰亡。故两诗在时间的表达上均暗含了对王朝覆灭的痛惜。B.陈诗以故侯、五湖等典故暗写遗民漂沦、山河易主;谢诗则无典故,纯以景语抒情。可见陈诗相对含蓄,谢诗则相对直白。C.谢诗以“梅花”象征气节,以问句作结以明志,表达出对自身坚守的期许;陈诗末句以反问写绝望,感叹避世理想的破灭。D.两诗均体现了乱世中的士人情怀:谢枋得拒召,陈子龙抗清,虽选择不同,但诗中都流露出对故国的忠诚及对新朝的决绝。16.“天”“地”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的重要意象,代表着绝对的秩序、正义与公平。如在《窦娥冤》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借天地的“不公”有力地抨击了现实的荒谬,抒发了愤怒的控诉与绝望的反抗。请结合题中诗句,分别赏析谢诗与陈诗中“天”“地”意象的不同作用。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高度自信与狂放的句子是“ ,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金陵山川的句子是“ , ”。(3)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有斗、牛、商、参等。二十八星宿常被写入古诗文中,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自汉代元宵张灯习俗初现雏形后,正月十五的灯火便随着历史演进而越燃越旺。至南北朝时期,( 甲 ),南朝梁武帝因笃信佛教,就曾命其宫人在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其子梁简文帝因目睹张灯之景,情发其中,写下了著名的《列灯赋》,其中的“南油俱满,西漆争燃……”便是关于元宵灯会的最早文献记载。到隋初,由于隋文帝推崇节俭,元宵花灯曾一度被禁止;但隋炀帝 A ,这一风俗又很快得以恢复。炀帝在位时,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洛阳举办规模空前的灯会。据《资治通鉴》记载,大业六年(610)的元宵灯会“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见此盛景,隋炀帝亲自赋诗写下“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名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元宵张灯图。从隋炀帝的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当时元宵花灯的相应形制。①受佛教燃灯俗的影响,②使得这一时代的花灯宗教色彩尤为浓厚,③其代表就是如宝塔般逐层递减的灯轮。在敦煌莫高窟的隋代壁画中,⑤已经出现了9层灯轮景象是宏伟的。尽管隋炀帝倾全国之力举办的盛大灯会在唐初曾被斥为亡国之政,但元宵放灯一俗早已根深蒂固,( 乙 ),反倒随着唐代社会的高度繁荣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自唐代起,元宵张灯即为法定之事,规定放夜三天,举国欢庆。届时全国各地花灯大放,官民同乐,盛况非凡,即使在距京城千里之远的凉州也是一派“既睹灯影,连亘数十里”之景。唐代元宵燃灯活动之盛,从其花灯形制上也可见一斑,专供节日而造的巨型灯轮、灯树及灯楼随处可见。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除了高耸的灯轮及灯楼外,还出现胡旋舞队、燃灯斋僧等形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 B 的元宵节庆画面,从侧面体现了唐代放灯赏灯活动之盛。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推崇”构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A.谈论 B.狂欢 C.琵琶 D.海啸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2.文中画线句“据《资治通鉴》所载,大业六年(610)的元宵灯会‘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三、作文23.请根据要求写作。人活着,就必须吃饭,这是基本要求,也是最低底线;但决不能以食为天,把吃饭当作最大追求,最高极限。每一个职业,每一种身份,无论是唯真是求的学者,还是唯利是图的商人;无论是治病救人的医生,还是逢场作戏的演员;无论是大权在握、呼风唤雨的官员,还是寄生于家庭、尚不能独立的学生……都应有不能失去、也不能混淆的底线与极限。——这句话引导我们思考:在这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如何做好一个人?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准抄袭、套作;(2)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0页,共10页答案第2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docx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