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某区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某区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某区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一、第1~5题,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书写相关内容,(10分)
1.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xiá lǎn duò dǎn qiè yǐn bì xiāo huǐ
(    ) (    ) (    ) (    ) (    )
2.填空。
(1)王师北定中原日,    。
(2)    ,直把杭州作汴州。
(3)我劝天公重抖擞,    。
(4)美哉,我少年中国,    !壮哉,我中国少年,    !
三、第6~10题中,都有一项读音或字形错误。把它找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5分)
3.下列都有一项读音或字形错误。把它找出来,写在括号里。
(1)①嗜好(shì) ②榨油(zà) ③垂蔓(màn) ④间隔(jiàn)(    )
(2)①勉强(qiáng) ②侮辱(rǔ) ③削弱(xuē) ④梭子(suō)(    )
(3)①树冠(guān) ②快艇(tǐng) ③挑剔(tì) ④执拗(niù)(    )
(4)①恩惠 ②爱慕 ③平衡 ④讯期(    )
(5)①酬谢 ②赤道 ③饱揽 ④亲密(    )
四、第11~12题中,都有一项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把它找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4分)
4.都有一项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把它找出来,把它找出来,写在括号里。
(1)   
A.处心积虑(谋划)
B.直言不讳(忌讳)
C.诡计多端(项目)
D.金碧辉煌(青绿色)
(2)   
A.政通人和(和睦)
B.路不拾遗(遗产)
C.多事之秋(时期)
D.王师北定中原日(朝廷的军队)
五、第13~17题中,都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它找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10分)
5.下列四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她凝视远方,望眼欲穿,渴望着远方的儿子早日回家。
B.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夜不闭户,百姓渴望仁人志士挽救国家危亡。
C.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饮水思源,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
D.战乱之后又遭旱灾,这一带哀鸿遍野,人民无以为生。
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
B.春风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C.课堂上,我们认真倾听并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D.他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7.班级开展“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下列不适合用在演讲稿中的是(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D.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8.关于“速读”的方法,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B.尽量连词成句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C.可以带着问题,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
D.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我们可以直接进行一目十行的训练。
9.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冀中的地道战》歌颂了我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B.《将相和》一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C.《少年中国说》中作者抒发情感依托于整齐的句式,依托于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D.《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第二部分阅读一、根据课外阅读完成下列试题。(10分)(一)第18~27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把它找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5分)
10.下列哪一个不属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
A.《哪吒闹海》 B.《白蛇传》
C.《孟姜女哭长城》 D.《梁山伯与祝英台》
11.下列哪一个情节不属于《牛郎织女》这个故事(  )
A.牛郎偷纱衣 B.牛郎织女成家
C.王母娘娘棒打织女 D.鹊桥相会
12.下列《八仙过海》中的“八仙”法器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蓝采和——花篮 B.汉钟离——长剑
C.何仙姑——莲花 D.韩湘子——横笛
13.下列哪一个情节不属于《白蛇传》(  )
A.白娘子盗灵芝草 B.水漫金山寺
C.断桥相会 D.仙人斗法
14.下列对欧洲民间故事中“列那狐”描述不准确的一项(  )
A.狡猾无情 B.勇敢大胆 C.幽默机智 D.老实巴交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为“√”,错误的为“×”),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3分)
15.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艺术,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    )
16.民间故事是可以进行创造性复述的,我们完全可以大胆想象,直接改变情节或者结局等。(    )
17.根据“得宝石——劝乡亲搬家——变成石头”这几个情节就能复述好《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     )
(三)除了课本出现的民间故事外,你还读过什么民间故事?最少写出2个。(2分)
18.除了课本出现的民间故事外,你还读过什么民间故事?最少写出2个。
   
二、阅读材料,思考后面的问题,每道题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31分)
19.阅读。
东方宝石:褐马鸡
①褐马鸡是我国特产珍稀鸟类,被誉为“东方宝石”,山西省将它定为省鸟,中国鸟类学会也以褐马鸡为会标。
②褐马鸡仅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我国现存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只左右。
③褐马鸡主要栖息在华北林区。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米至1500米的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米至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褐马鸡全身呈浓褐色,头部和颈部为灰黑色。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注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鸡”。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它敢于和狐狸、金雕抗争,即使羽毛全被金雕啄光,还要拼搏。相传古代勇士头盔上插的那根羽毛就是褐马鸡的尾羽。普通的鸡一般吃谷物、蔬菜等,而褐马鸡全年采食的种类达80种以上,既吃荤也吃素,对山珍野味从不放过。其中植物性食物包括苔藓、蕨类、草本、灌木、乔木,摄食部位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树皮等,当然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物,摄取的部位也不同。此外,动物性荤食18种,山珍野味5种。
④为了保护褐马鸡这一特有的鸟类,国家已把它列为一类保护动物,并在它的集中分布地设立了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和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1)写出褐马鸡名称的由来    ,概括褐马鸡被誉为“东方宝石”的原因(最少两点)   
(2)文章第③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褐马鸡?   
(3)“相传古代勇士头盔上插的那根羽毛就是褐马鸡的尾羽。”勇士为什么要插上褐马鸡的尾羽?   
(4)“褐马鸡仅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这句话中的“仅”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5)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到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打比方
B.打比方举例子
C.分类别列数字
D.作比较列数字
(6)下列与短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褐马鸡夏秋两季会到1500米至1800米的山谷里活动。
B.褐马鸡的尾羽都特别长而且很大。
C.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
D.褐马鸡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物,摄取的部位也不同。
20.阅读。
当灾难突然降临时
①在都市里,每天忙碌的人川流不息。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启动,驶向下一个站点。当地铁行驶到两个站点的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慢慢停下了。车厢里的人像炸了锅似的, 。
②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与外界联系,手机却无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安慰,有的母亲哄着哇哇哭叫的孩子。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
③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儿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了,各自想着心事。
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的心脏病发了,谁有急救药……”“谁有药?”人们纷纷询问,一个接一个往下传。“我有。”那人边说边把药瓶递给旁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有序地传递着。药瓶传到了病人的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⑤与外界依然没有联系上,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有人大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又回到黑暗的深渊。此刻,人们格外地憎恨黑暗,也格外地渴望光明。
⑥这时,有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话音刚落,人们就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绊了多少跤,后边的人井然有序地跟着,没有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⑦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衣服划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让人深感意外,领头的竟然是个盲人。
(1)阅读全文,梳理出故事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地铁停运,车厢黑暗混乱→(     )→(     )→烧衣服照明,众人灭火→(     )
(2)“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这句话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最合适?(     )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和⑤之间
(3)文章第①自然段横线上填写最形象生动的一项是(     )
A.乱哄哄地吵成一片。
B.如同无数个爆米花散向四面八方。
C.变成了一锅粥。
D.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掉到了地上。
(4)下列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自然段写车厢的黑暗与混乱主要表现人们没有公共秩序。
B.文章第③自然段写人们安静下来是因为听女人的摇篮曲要睡着了。
C.“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有序地传递着。”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大家的团结互助。
D.最后写到盲人带领大家从黑暗中走出来,目的是告诉我们只有盲人适应黑暗的环境。
(5)当灾难降临时,你从这篇短文获得了哪些生存智慧?至少写出两点
   
第三部分习作
21.习作。
学校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一次时空穿越,到二十年后的学校去看一看吧。以“二十年后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习作。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某区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B C B D A A C B D D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一、第1~5题,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书写相关内容,(10分)
1.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xiá lǎn duò dǎn qiè yǐn bì xiāo huǐ
( 镜匣  ) ( 懒惰  ) ( 胆怯  ) ( 隐蔽  ) ( 销毁  )
【解答】故答案为:
镜匣 懒惰 胆怯 隐蔽 销毁
2.填空。
(1)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
(2)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3)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
(4)美哉,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
【解答】(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陆游的《示儿》。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出自林升的《题临安邸》。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4)“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故答案为:
(1)家祭无忘告乃翁;
(2)暖风熏得游人醉;
(3)不拘一格降人材;
(4)与天不老 与国无疆。
三、第6~10题中,都有一项读音或字形错误。把它找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5分)
3.下列都有一项读音或字形错误。把它找出来,写在括号里。
(1)①嗜好(shì) ②榨油(zà) ③垂蔓(màn) ④间隔(jiàn)( ②  )
(2)①勉强(qiáng) ②侮辱(rǔ) ③削弱(xuē) ④梭子(suō)( ①  )
(3)①树冠(guān) ②快艇(tǐng) ③挑剔(tì) ④执拗(niù)( ③  )
(4)①恩惠 ②爱慕 ③平衡 ④讯期( ④  )
(5)①酬谢 ②赤道 ③饱揽 ④亲密( ③  )
【解答】(1)②有误,“榨油”的“榨”应读“zhà”:利用压榨的方法从植物种子、果实或坚果中提取油脂的过程①③④正确。故选②。
(2)①有误,“强”是多音字,读“qiǎng”时,有勉强、迫使的意思,“勉强”指能力不够,还尽力做、不是心甘情愿等,所以应读“qiǎng”;读“qiáng”时,表示力量大、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使用强力等意思;读“jiàng”时,指强硬不屈、固执”。②③④正确。故选①。
(3)③有误,“挑剔”的“剔”应读“tī”。①②④正确。故选③。
(4)④有误,“讯期”应为“汛期”,“汛期”江河水位因降水集中、冰雪融化等季节性上涨的时期。故选④。
(5)③有误,“饱揽”应为“饱览”,“饱览”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故选③。
故答案为:
(1)②;
(2)①;
(3)③;
(4)④;
(5)③。
四、第11~12题中,都有一项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把它找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4分)
4.都有一项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把它找出来,把它找出来,写在括号里。
(1) C 
A.处心积虑(谋划)
B.直言不讳(忌讳)
C.诡计多端(项目)
D.金碧辉煌(青绿色)
(2) B 
A.政通人和(和睦)
B.路不拾遗(遗产)
C.多事之秋(时期)
D.王师北定中原日(朝廷的军队)
【解答】(1)A、B、D正确;
C.有误,诡计多端:奸诈狡猾的计谋很多。端:方面。
故选:C。
(2)A、C、D正确;
B.有误,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好,不会捡走别人的失物。遗:失物。
故选:B。
故答案为:
(1)C;
(2)B。
五、第13~17题中,都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它找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10分)
5.下列四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她凝视远方,望眼欲穿,渴望着远方的儿子早日回家。
B.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夜不闭户,百姓渴望仁人志士挽救国家危亡。
C.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饮水思源,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
D.战乱之后又遭旱灾,这一带哀鸿遍野,人民无以为生。
【解答】A.恰当,“望眼欲穿”意思是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在该语境中,她凝视远方,急切盼望远方儿子早日回家,用“望眼欲穿”来形容这种急切盼望的心情是非常恰当的。
B.不当,“夜不闭户”指夜里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治安良好,人们安居乐业。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与“夜不闭户”所体现的安定场景完全矛盾,使用不当。
C.恰当,“饮水思源”指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句子强调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不忘本、牢记责任,“饮水思源”契合语境,使用恰当。
D.恰当,“哀鸿遍野”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战乱后又遭旱灾,百姓无以为生,用“哀鸿遍野”形容悲惨景象,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故选:B。
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
B.春风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C.课堂上,我们认真倾听并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D.他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解答】A.有语病,语序不当,“充分”应修饰“发挥”,正确表述应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作用”。
B.有语病,搭配不当,“月光、树影”不能“发出沙沙的声响”,能发出声响的是“树枝”,可改为“春风吹来,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声响,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
C.正确。
D.有语病,语义重复,“聚精会神”和“专心”表意重复,可删去“专心地”或者“聚精会神地”。
故选:C。
7.班级开展“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下列不适合用在演讲稿中的是(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D.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解答】A.合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自晋陶渊明《杂诗》其一。
B.不合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打击,依然保持坚强的意志,无论来自哪个方向的风吹打都无法动摇。这句话出自清代郑板桥的《竹石》,通过竹子的坚韧不拔,表现了诗人正直、刚强的品格,象征着在逆境中坚定不移的精神。
C.合适,“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的意思是:青春的时光容易流逝,而学问却难以获得成功,因此每一寸光阴都应当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此句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告诫年轻人要把握时光,努力学习,以免在年老时后悔未曾努力。
D.合适,“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
故选:B。
8.关于“速读”的方法,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B.尽量连词成句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C.可以带着问题,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
D.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我们可以直接进行一目十行的训练。
【解答】A、B、C正确。
D.说法错误。一目十行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能直接进行一目十行的训练。速读需要逐步培养和提高,从基础的阅读技巧开始,如提高注意力、扩大视幅等,直接进行一目十行的训练往往难以达到良好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对内容的理解不准确。
故选:D。
9.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冀中的地道战》歌颂了我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B.《将相和》一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C.《少年中国说》中作者抒发情感依托于整齐的句式,依托于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D.《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解答】 A.有误,《冀中的地道战》歌颂的是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的斗志,并非抗美援朝战争。
BCD.正确。
故选:A。
第二部分阅读一、根据课外阅读完成下列试题。(10分)(一)第18~27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把它找出来,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5分)
10.下列哪一个不属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
A.《哪吒闹海》 B.《白蛇传》
C.《孟姜女哭长城》 D.《梁山伯与祝英台》
【解答】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哪吒闹海》不属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故选:A。
11.下列哪一个情节不属于《牛郎织女》这个故事(  )
A.牛郎偷纱衣 B.牛郎织女成家
C.王母娘娘棒打织女 D.鹊桥相会
【解答】A.不符合题意。从课文《牛郎织女(一)》的句子“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么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可知有这个情节;
B.不符合题意。从课文《牛郎织女(二)》的句子“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帮助牛郎干些地里的活。两个人勤劳节俭,日子过得挺美满。”可知有这个情节;
C.符合题意。从课文《牛郎织女(二)》的句子“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可知原文中王母是“划天河”或“强行带回织女”,“棒打”这一动作并不存在,属于表述偏差。
D.不符合题意。从课文《牛郎织女(二)》的句子“每年的这一天,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可知有这个情节;
故选:C。
12.下列《八仙过海》中的“八仙”法器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蓝采和——花篮 B.汉钟离——长剑
C.何仙姑——莲花 D.韩湘子——横笛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八仙过海》中八仙及其法器:铁拐李——葫芦;汉钟离——芭蕉扇(或蒲扇);张果老——渔鼓(或纸驴);蓝采和——花篮;何仙姑——荷花(莲花);吕洞宾——宝剑(长剑);韩湘子——横笛;曹国舅——玉板(笏板)。“汉钟离”的法器是芭蕉扇,长剑是吕洞宾的。
故选:B。
13.下列哪一个情节不属于《白蛇传》(  )
A.白娘子盗灵芝草 B.水漫金山寺
C.断桥相会 D.仙人斗法
【解答】A.属于。“白娘子盗灵芝草”属于《白蛇传》。白娘子为救许仙,去昆仑山盗取灵芝仙草,被鹤童阻拦,南极仙翁怜而赠之。
B.属于。“水漫金山寺”属于《白蛇传》。白娘子与法海斗法,为逼法海放许仙,施法水漫金山。
C.属于。“断桥相会”属于《白蛇传》。最初许仙与白娘子在西湖断桥相遇,后来被法海拆散后又在断桥重逢,是重要情节。
D.不属于。“仙人斗法”不属于《白蛇传》的主要情节。“仙人斗法”更常见于《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并非《白蛇传》的典型情节名称。
故选:D。
14.下列对欧洲民间故事中“列那狐”描述不准确的一项(  )
A.狡猾无情 B.勇敢大胆 C.幽默机智 D.老实巴交
【解答】《列那狐的故事》是欧洲中世纪经典作品,以动物世界映射人类社会。列那狐生活在森林,为生存与狮王、狼等斗智,它有机智幽默的一面,也有狡猾无情之举,故事借其经历,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贪婪,展现市民阶级的智慧与复杂,反映中世纪社会的矛盾与现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ABC.准确。
D.不准确。列那狐诡计多端,善于耍小聪明,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并非老实巴交,该描述不准确。
故选:D。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为“√”,错误的为“×”),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3分)
15.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艺术,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 √  )
【解答】民间故事虽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通常具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民间故事常常包含特定的要素,比如开场白、结尾、特定角色类型等,并且很多民间故事拥有固定结构、主题和类型,如神话、传说、寓言、民谣等。重复的段落是为了便于记忆和口头传播,同时能加深听众的印象。故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6.民间故事是可以进行创造性复述的,我们完全可以大胆想象,直接改变情节或者结局等。( ×  )
【解答】“创造性复述”是指在忠实于原文核心精神、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丰富和再创作。它通常体现在:丰富细节(补充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神态、动作等);变换角度(改用另一个角色的口吻来讲述故事);合理想象(对故事中的留白部分进行合乎逻辑的想象和扩展)。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包括:以人物口吻讲述、添加合理情节、改变情节顺序,以增强故事趣味性。因此,不可以“直接改变情节或者结局”。故该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
17.根据“得宝石——劝乡亲搬家——变成石头”这几个情节就能复述好《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  ×  )
【解答】《猎人海力布》的主要情节包括: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得到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他利用宝石听到动物们说洪水要淹没大地的消息;然后他急忙劝乡亲们搬家;乡亲们不相信,海力布为了让乡亲们相信,说出了宝石的秘密,自己变成了石头;最后乡亲们得救了,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仅仅根据“得宝石——劝乡亲搬家——变成石头”这几个情节,缺少了海力布救小白蛇得到宝石的起因,以及他如何听到洪水消息、劝说乡亲时的困难等关键内容,是无法完整且清晰地复述好这个故事的。故本题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
(三)除了课本出现的民间故事外,你还读过什么民间故事?最少写出2个。(2分)
18.除了课本出现的民间故事外,你还读过什么民间故事?最少写出2个。
 《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 
【解答】明确民间故事“口头流传、反映民众愿望、包含奇幻元素或生活智慧”的特点,举例时需避开课本已出现篇目,选择流传较广、符合体裁特征的作品。例如:常见的《孟姜女哭长城》,讲述了孟姜女为寻丈夫,哭倒长城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残酷徭役的控诉;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的爱情,最终二人化蝶的结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些都是典型的民间故事,能体现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积累量。
故答案为:
《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阅读材料,思考后面的问题,每道题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并根据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31分)
19.阅读。
东方宝石:褐马鸡
①褐马鸡是我国特产珍稀鸟类,被誉为“东方宝石”,山西省将它定为省鸟,中国鸟类学会也以褐马鸡为会标。
②褐马鸡仅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我国现存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只左右。
③褐马鸡主要栖息在华北林区。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米至1500米的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米至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褐马鸡全身呈浓褐色,头部和颈部为灰黑色。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注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鸡”。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它敢于和狐狸、金雕抗争,即使羽毛全被金雕啄光,还要拼搏。相传古代勇士头盔上插的那根羽毛就是褐马鸡的尾羽。普通的鸡一般吃谷物、蔬菜等,而褐马鸡全年采食的种类达80种以上,既吃荤也吃素,对山珍野味从不放过。其中植物性食物包括苔藓、蕨类、草本、灌木、乔木,摄食部位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树皮等,当然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物,摄取的部位也不同。此外,动物性荤食18种,山珍野味5种。
④为了保护褐马鸡这一特有的鸟类,国家已把它列为一类保护动物,并在它的集中分布地设立了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和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1)写出褐马鸡名称的由来 褐马鸡的尾羽中央两对特别长且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所以得名“褐马鸡”  ,概括褐马鸡被誉为“东方宝石”的原因(最少两点) 一是褐马鸡是我国特产的珍稀鸟类,仅在我国部分地区有分布;二是褐马鸡外形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2)文章第③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褐马鸡? 从栖息环境、外形特征、性格特点、食性这几个方面介绍了褐马鸡。 
(3)“相传古代勇士头盔上插的那根羽毛就是褐马鸡的尾羽。”勇士为什么要插上褐马鸡的尾羽? 因为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敢于和狐狸、金雕等抗争,即使面临困境也绝不退缩。古代勇士希望通过插上褐马鸡的尾羽,来彰显自己如同褐马鸡一般勇敢无畏、敢于拼搏的精神,以此表达自己的勇气和斗志。 
(4)“褐马鸡仅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这句话中的“仅”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不能。“仅”表示“只、仅仅”的意思,在句中强调褐马鸡的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只有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这些地方才有。如果去掉“仅”,句子就变成“褐马鸡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无法突出其分布范围的局限性和珍稀性。“仅”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所以不能去掉。 
(5)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到的说明方法是?( D  )
A.列数字打比方
B.打比方举例子
C.分类别列数字
D.作比较列数字
(6)下列与短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B  )
A.褐马鸡夏秋两季会到1500米至1800米的山谷里活动。
B.褐马鸡的尾羽都特别长而且很大。
C.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
D.褐马鸡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物,摄取的部位也不同。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③段“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注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鸡’”。文中明确叙述了“褐马鸡”名字的由来,直接提取关键句子“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鸡’”即可。第②段“褐马鸡仅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我国现存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只左右”。第③段“褐马鸡全身呈浓褐色,头部和颈部为灰黑色。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注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相传古代勇士头盔上插的那根羽毛就是褐马鸡的尾羽”“普通的鸡一般吃谷物、蔬菜等,而褐马鸡全年采食的种类达80种以上,既吃荤也吃素,对山珍野味从不放过。”可知,褐马鸡被誉为“东方宝石”的原因是:一、褐马鸡是我国特产的珍稀鸟类,具有独特的物种价值。二、褐马鸡外形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三、天性勇猛好斗,生命力顽强。四、褐马鸡的食性与普通鸡不同。任选二点回答即可。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③段“褐马鸡主要栖息在华北林区。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米至1500米的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米至1800未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可知,此部分描述褐马鸡的栖息环境。第③段“褐马鸡全身呈浓褐色,头部和颈部为灰黑色。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注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鸡’”可知,此部分介绍褐马鸡的外形特征(羽毛颜色、尾羽特点及名称由来)。第③段“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它敢于和狐狸、金雕抗争,即使羽毛全被金雕啄光,还要拼搏。”可知,此部分阐述褐马鸡的性格特点(性强好斗、不畏强暴)。第③段“普通的鸡一般吃谷物、蔬菜等,而褐马鸡全年采食的种类达80种以上,既吃荤也吃素,对山珍野味从不放过。其中植物性食物包括苔藓、蕨类、草本、灌木、乔木,摄食部位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树皮等”可知,此部分说明褐马鸡的食性(采食种类、植物性与动物性食物的具体情况)。综上所述,第③段从栖息环境、外形特征、性格特点、食性这几个方面介绍了褐马鸡。
(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文中第③段明确提到“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它敢于和狐狸、金雕抗争,即使羽毛全被金雕啄光,还要拼搏”。褐马鸡具有“性强好斗、不畏强暴、顽强拼搏”的特点,这种特质是勇敢、坚毅的象征。古代勇士为了体现自身“勇敢无畏、敢于挑战、不惧强敌”的精神风貌,便选择插上褐马鸡的尾羽,借助褐马鸡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勇气与斗志,希望能像褐马鸡一样在面对困难或敌人时,展现出顽强抗争的姿态。因此,勇士插上褐马鸡的尾羽,是因为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的特点,象征着勇敢与坚毅,勇士借此彰显自己的勇气和斗志。
(4)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第②段“褐马鸡仅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此句中“仅”表示“只、仅仅”的意思,在句中强调褐马鸡的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只有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这些地方才有。如果去掉“仅”,句子就变成“褐马鸡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只是陈述褐马鸡在这些地方有分布,无法突出其分布范围的局限性和珍稀性。“仅”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所以不能去掉。
(5)考查说明方法。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普通的鸡一般吃谷物、蔬菜等,而褐马鸡全年采食的种类达80种以上,既吃荤也吃素,对山珍野味从不放过”,将“普通的鸡”的食性(“一般吃谷物、蔬菜等”)与“褐马鸡”的食性(“全年采食的种类达80种以上,既吃荤也吃素”)进行对比,突出褐马鸡食性更广泛的特点。这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达80种以上”运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褐马鸡采食种类之多,使说明更具科学性、准确性。这里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到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列数字。故选:D。
(6)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相符。原文第③段提到“夏秋两季多在1500米至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选项表述与原文一致。B.不相符。原文第③段指出“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并非“尾羽都特别长而且很大”,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C.相符。原文第③段明确“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选项表述与原文一致。D.相符。原文第③段说明“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物,摄取的部位也不同”,选项表述与原文一致。故选:B。
故答案为:
(1)褐马鸡的尾羽中央两对特别长且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所以得名“褐马鸡”。
一是褐马鸡是我国特产的珍稀鸟类,仅在我国部分地区有分布;二是褐马鸡外形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2)从栖息环境、外形特征、性格特点、食性这几个方面介绍了褐马鸡。
(3)因为褐马鸡性强好斗、不畏强暴,敢于和狐狸、金雕等抗争,即使面临困境也绝不退缩。古代勇士希望通过插上褐马鸡的尾羽,来彰显自己如同褐马鸡一般勇敢无畏、敢于拼搏的精神,以此表达自己的勇气和斗志。
(4)不能。“仅”表示“只、仅仅”的意思,在句中强调褐马鸡的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只有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这些地方才有。如果去掉“仅”,句子就变成“褐马鸡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无法突出其分布范围的局限性和珍稀性。“仅”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所以不能去掉。
(5)D;
(6)B。
20.阅读。
当灾难突然降临时
①在都市里,每天忙碌的人川流不息。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启动,驶向下一个站点。当地铁行驶到两个站点的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慢慢停下了。车厢里的人像炸了锅似的, 。
②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与外界联系,手机却无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安慰,有的母亲哄着哇哇哭叫的孩子。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
③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儿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了,各自想着心事。
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的心脏病发了,谁有急救药……”“谁有药?”人们纷纷询问,一个接一个往下传。“我有。”那人边说边把药瓶递给旁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有序地传递着。药瓶传到了病人的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⑤与外界依然没有联系上,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有人大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又回到黑暗的深渊。此刻,人们格外地憎恨黑暗,也格外地渴望光明。
⑥这时,有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话音刚落,人们就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绊了多少跤,后边的人井然有序地跟着,没有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⑦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衣服划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让人深感意外,领头的竟然是个盲人。
(1)阅读全文,梳理出故事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地铁停运,车厢黑暗混乱→(  女孩和妈妈安抚大家情绪  )→(  传递药瓶,救助病人  )→烧衣服照明,众人灭火→(  盲人带领大家走出地铁  )
(2)“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这句话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最合适?(  A  )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和⑤之间
(3)文章第①自然段横线上填写最形象生动的一项是(  D  )
A.乱哄哄地吵成一片。
B.如同无数个爆米花散向四面八方。
C.变成了一锅粥。
D.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掉到了地上。
(4)下列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C  )
A.文章第②自然段写车厢的黑暗与混乱主要表现人们没有公共秩序。
B.文章第③自然段写人们安静下来是因为听女人的摇篮曲要睡着了。
C.“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有序地传递着。”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大家的团结互助。
D.最后写到盲人带领大家从黑暗中走出来,目的是告诉我们只有盲人适应黑暗的环境。
(5)当灾难降临时,你从这篇短文获得了哪些生存智慧?至少写出两点
 ①保持冷静:在灾难发生时,恐慌只会让情况更糟。像文中的女孩和妈妈一样,用平和的方式安抚他人情绪,有助于稳定局面。
②团结互助:灾难中互相帮助非常重要,比如传递药物、手拉手有序撤离,集体的力量往往能带来更大的生存机会。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当地铁行驶到两个站点的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慢慢停下了。车厢里的人像炸了锅似的”和“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与外界联系,手机却无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安慰,有的母亲哄着哇哇哭叫的孩子”可知,描述了地铁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停运,车厢陷入黑暗,乘客们开始混乱的场景。概括为:地铁停运,车厢黑暗混乱。
结合“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儿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了,各自想着心事”可知,一个妈妈通过哼唱摇篮曲来安抚自己的孩子,同时也稳定了周围人的情绪。可概括为:女孩和妈妈安抚大家情绪。
结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的心脏病发了,谁有急救药……’‘谁有药?’人们纷纷询问,一个接一个往下传。‘我有。’那人边说边把药瓶递给旁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有序地传递着。药瓶传到了病人的手里”可知,一个心脏病患者发病,乘客们自发地传递药瓶进行救助,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可概括为:传递药瓶,救助病人。
结合“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有人大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可知,有人提议用打火机点燃衣服来照明,但随后被提醒烟会让人窒息,于是众人迅速将火扑灭。可概括为:烧衣服照明,众人灭火。
结合“这时,有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话音刚落,人们就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和“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衣服划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让人深感意外,领头的竟然是个盲人”可知,在混乱中,一个盲人主动站出来,带领大家手拉手走出黑暗的地铁。可概括为:盲人带领大家走出地铁。
(2)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第①自然段描述了地铁在行驶途中突然停电,车厢里的人像炸了锅似的,此时只是呈现了地铁这一局部场景下因停电引发的混乱。而题干语句“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从整体上说明了停电的范围是全市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放在第①自然段之后,能够从地铁内的情况自然地过渡到全市范围的停电影响,为后文继续描述地铁内人们在更大背景下的反应作铺垫。第②自然段则进一步围绕地铁里人们在停电后的混乱状态展开,如像无头苍蝇、手机无信号等,所以放在第①②自然段之间最合适。
故选:A。
(3)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结合“突然一片漆黑,车慢慢停下了。车厢里的人像炸了锅似的, 。”可知,地铁行驶途中突然停电,车厢瞬间陷入异常状态,需要一句能生动展现人们慌乱模样的话。
A.“乱哄哄地吵成一片”表述直白、简略,只是简单陈述吵闹事实,没有运用巧妙手法增强画面感,难以让读者深刻感知现场混乱程度。
B.“如同无数个爆米花向四面八方”,以爆米花作比,虽呈现出分散状态,但爆米花分散的画面相对轻快、松散,与地铁停电时人们紧张、慌乱的氛围不太相符,无法精准传达出那种因意外而产生的惊惶感。
C.“变成了一锅粥”,这是一种较为笼统和常见的比喻,只是模糊地表示混乱,没有具体描绘出人们当时的行为细节和动态,形象性大打折扣。
D.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掉到了地上”,把车厢里的人比作马蜂窝掉地后的马蜂。马蜂窝掉落时,马蜂会瞬间炸开,四处乱窜、嗡嗡乱叫,这种场景与地铁突然停电时人们的反应高度契合。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不恰当,文章第②自然段写车厢的黑暗与混乱,重点并非体现人们没有公共秩序。从文中“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安慰,有的母亲哄着哇哇哭叫的孩子”等内容可以看出,在突发意外下,人们的种种表现更多是出于惊慌和应对突发状况,而不是缺乏公共秩序,所以A选项表述不恰当。
B.不恰当,文章第③自然段人们安静下来,不仅仅是因为听女人的摇篮曲要睡着了。前文提到“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了,各自想着心事”,说明摇篮曲起到了稳定情绪的作用,让大家从慌乱中平静下来开始思考,而不是单纯要睡着,B选项理解过于片面,表述不恰当。
C.恰当。
D.不恰当,第⑦自然段写到盲人带领大家从黑暗中走出来,目的不是告诉我们只有盲人适应黑暗的环境。盲人虽然看不见,但他凭借着勇气和责任感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强调的是在困境中人们相互帮助、发挥各自作用,而不是突出盲人对黑暗环境的适应,该选项表述不恰当。
故选:C。
(5)本题考查主旨分析。
这篇短文让我们明白,当灾难降临时,保持冷静是首要智慧,如文中妈妈在黑暗混乱中哼唱摇篮曲稳定了众人情绪,唯有冷静方能理性应对。同时,团结互助也至关重要,像乘客心脏病发时药瓶有序传递,大家自发援助。灾难面前,个人力量有限,相互帮扶才能共渡难关。这些生存智慧提醒我们,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冷静心态,学会在困境中与他人携手,如此,当灾难真正来临,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增加生存与脱险的可能。
故答案为:
(1)女孩和妈妈安抚大家情绪 传递药瓶,救助病人 盲人带领大家走出地铁;
(2)A;
(3)D;
(4)C;
(5)①保持冷静:在灾难发生时,恐慌只会让情况更糟。像文中的女孩和妈妈一样,用平和的方式安抚他人情绪,有助于稳定局面。
②团结互助:灾难中互相帮助非常重要,比如传递药物、手拉手有序撤离,集体的力量往往能带来更大的生存机会。
第三部分习作
21.习作。
学校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一次时空穿越,到二十年后的学校去看一看吧。以“二十年后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习作。
【解答】范文:
二十年后的校园
一天,一道神秘光芒将我卷入,再睁眼,已置身二十年后的校园。
校门口,智能大门快速识别我的身份后敞开。踏入校园,绿树成荫,花草繁茂,自动灌溉系统让每一株植物都生机勃勃,它们依季节变换色彩,美不胜收。
走进教室,科技感扑面而来。桌椅能根据同学身高自动调整,舒适又科学。智能大屏幕取代了传统黑板,老师手势轻挥,便能呈现精彩教学内容,还能连接全球教育资源。同学们用电子学习终端记录知识,便捷高效。教学方式更是新颖。历史课上,虚拟现实技术让我们穿越时空,亲历重大历史时刻;科学实验课,借助先进设备,微观世界清晰展现。
学校开设了机器人竞技、创意编程等特色课程,充分挖掘我们的潜能。食堂里,智能点餐系统让学生轻松选择心仪美食,机器人迅速送餐到位。图书馆中,智能机器人随时提供帮助,找书、答疑都不在话下。
课余,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运动场上赛事不断,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每个角落。
突然,又是一阵光芒闪过,我回到现实。但二十年后的校园那先进的场景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我满心期待,盼望着能早日踏入那样充满科技与活力的校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