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潜心积累显功底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美好的民间故事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猎人海力布没有听小白蛇的dīng zhǔ(    ),舍己为人,变成了石头;牛郎在与他xiāng yī wéi mìng(    )的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结为了fū qī(    )。
经典的文章激发了我们的情感:圆明园中jīn bì huī huáng(    ) 的diàn táng(    )化为灰烬,令人惋惜;桂花做成的gāo bǐng(    ),使全村都jìn rùn(    )在花香里,勾起乡愁:fù jīng qǐng zuì(    )的廉颇,知错就改,令人敬佩。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抵御(yù) 白鹭(lù) 眼睑(liǎn) 石榴(liú)
B.强迫(qiǎng) 嫌弃(xián) 陪伴(péi) 嗜好(sì)
C.匣子(xiá) 鹰隼(shǔn) 垂蔓(màn) 杭州(háng)
D.侵略(lüè) 眸子(móu) 榨油(zhà) 便宜(pián)
3.下列词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舒适 温暖 茂密 篷松
B.开僻 口哨 圆圈 箩筐
C.隐约 熟悉 疏格 恩惠
D.消毁 辉煌 胚胎 侵犯
4.填入句子横线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处心积虑 ②呕心沥血 ③兴高采烈 ④得意忘形
老师为了我们的学习 ,不辞劳苦。我们也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当受到老师的批评时,不要气馁,而是多反思不足;受到老师的表扬时,也不能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意思。他是个明白人。
B.好吃懒做是不体面的。他气急了,说话开始不顾体面。
C.人脸识别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当今科技高速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D.我一点都不稀罕你的礼物。和田玉在新疆可是稀罕之物。
6.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死去元知万事空(同“原”,本来)
B.万马齐喑究可哀(黑暗)
C.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们的)
D.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7.同学们在交流见闻时,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
A.小瑞:巴以战争使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B.小安:时隔163年,举世闻名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在圆明园与马首相聚。
C.小语: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发布,表达了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D.小文:S2开通后,同学们得意忘形地去乘坐城市轨道,感受温州速度。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挂在枝上。
B.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
C.我听过很多民间故事:有《牛郎织女》呀、有《白蛇传》呀、还有《八仙过海》……
D.空中绽放的烟花绚丽多彩:红的像火、橙的如橘、紫的似霞。
9.(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改转述)
(2)用“便宜”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形容价格低廉:    。
形容不应得的利益:    。
(3)从下面的四个成语中任选一个,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①津津有味 ②争先恐后 ③争先恐后 ④聚精会神
二、情境运用显智慧
10.运用课内积累填空。
到了每年的七夕节,我便会想到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    。”向他人介绍白鹭时,我会赞叹:“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     。”看到有人浪费时间,我会用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    。”来劝勉他。缅怀爱国之士,我会想起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    。”的遗憾,想起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    。”的期盼。
三、静心阅读悟真情
11.“浓浓家乡情”——课内阅读。
《搭石》节选
①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②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从文段中找出表示下面意思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①背对着背,往相反的方向走。    
②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2)第1自然段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是:   
(3)读了选文第1自然段,我的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先写一行人的动作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声音美,我是从“    ”个词知道的。最后写画面美,我是从“    ”“    ”这两个词知道的。
(4)品读选文,完成表格。
看得见的景 人们走搭石 对行互让 背老人过搭石
蕴含的情 和谐        
12.“拳拳爱国心”——课外材料联读
材料一: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他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     能拿得动的东西,    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运不走的,就     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材料二: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
①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警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②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③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④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⑤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材料三:
圆明园残筒(节选)
①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诵之吟之,如痴如醉。
②读圆明园,如同读一串珠玑丝裂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她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
③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
④如今我却不能读到她,不能在梦中看到她。
⑤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⑥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⑦我梦中的圆明园哟,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
(1)读完三则材料,你认为下列有关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A.阅读时尽量连词成句的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B.借助关键词,一边读一边想,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C.读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停下来想一想,必要时要回读。
D.带着问题去读,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2)阅读材料一,选择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填序号)
A.统统
B.任意
C.实在
D.凡是
(3)材料一划横线的句子是     句,起到的作用是     。
(4)“闯进、掠走、搬运、毁掉”等词语写出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破坏行径,从中我感受到     。
(5)阅读材料二,画线句中,雨果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正确答案后打“√”。
A.对英法联军的行为进行褒奖,他们为国家取得大量的财富,是了不起的成就。    
B.对英法联军的行为进行批判,他们把侵略和掠夺当成成绩炫耀,这是可耻的行为。    
(6)阅读材料三,选文第1、2自然段,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将圆明园“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垣断壁进行比较,突出了作者     。
(7)对选文加点词语“捧玉心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用“玉”比喻圆明园。
B.强盗偷走了玉器,作者心急如焚。
C.“心焚”这里指无比痛心。
D.是作者对圆明园被毁发出的深深的叹息。
(8)对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描写圆明园的古书,都残破了,也没有标点,“我”读不懂。
B.那些描写圆明园的古书,残破不堪,“我”没有办法为书籍做标点。
C.曾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强盗毁于一旦,“我”内心很痛苦。
D.圆明园被英法强盗毁坏,再没有美景能让“我”写文章赞颂,所以说“无法标点”。
(9)自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包括十二兽首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被非法掠夺或无情毁坏。我们期盼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尽早回归祖国,请你为“文物回归与保护”试写两条宣传标语。
标语1:   
标语2:   
(10)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作为一名胸怀天下的少年,你有何感想?请写一写。
四、妙笔生花显才情
13.习作表达。
“晒”是网络流行语,它表示一种分享的行为。晒一处美景,晒一张全家福,晒一个对自己有影响的人,晒自己家乡的变化等等。请你以“晒一晒 ”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分段叙述,写清楚晒的原因;(3)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内容具体,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可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4)不少于450字。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题号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B C B D A
一、潜心积累显功底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美好的民间故事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猎人海力布没有听小白蛇的dīng zhǔ( 叮嘱  ),舍己为人,变成了石头;牛郎在与他xiāng yī wéi mìng( 相依为命  )的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结为了fū qī( 夫妻  )。
经典的文章激发了我们的情感:圆明园中jīn bì huī huáng( 金碧辉煌  ) 的diàn táng( 殿堂  )化为灰烬,令人惋惜;桂花做成的gāo bǐng( 糕饼  ),使全村都jìn rùn( 浸润  )在花香里,勾起乡愁: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荆请罪  )的廉颇,知错就改,令人敬佩。
【解答】故答案为:
叮嘱 相依为命 夫妻
金碧辉煌 殿堂 糕饼 浸润 负荆请罪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抵御(yù) 白鹭(lù) 眼睑(liǎn) 石榴(liú)
B.强迫(qiǎng) 嫌弃(xián) 陪伴(péi) 嗜好(sì)
C.匣子(xiá) 鹰隼(shǔn) 垂蔓(màn) 杭州(háng)
D.侵略(lüè) 眸子(móu) 榨油(zhà) 便宜(pián)
【解答】A.有误,“眼睑”的“睑”应读“jiǎn”,“石榴”的“榴”应读“liu”。
B.有误,“嗜好”的“嗜”应读“shì”。
C.有误,“鹰隼”的“隼”应读“sǔn”。
D.正确。
故选:D。
3.下列词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舒适 温暖 茂密 篷松
B.开僻 口哨 圆圈 箩筐
C.隐约 熟悉 疏格 恩惠
D.消毁 辉煌 胚胎 侵犯
【解答】A.错误。“篷松”应为“蓬松”,“篷”字错误。
B.错误。“开俻”应为“开辟”,“俻”字错误。
C.正确。
D.错误。“消毁”应为“销毁”,“消”字错误。
故选:C。
4.填入句子横线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处心积虑 ②呕心沥血 ③兴高采烈 ④得意忘形
老师为了我们的学习 ,不辞劳苦。我们也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当受到老师的批评时,不要气馁,而是多反思不足;受到老师的表扬时,也不能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答】①处心积虑:意思是形容蓄谋已久。
②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③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昂,情绪热烈。
④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
根据语境,应依次选“呕心沥血”“得意忘形”。
故选: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意思。他是个明白人。
B.好吃懒做是不体面的。他气急了,说话开始不顾体面。
C.人脸识别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当今科技高速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D.我一点都不稀罕你的礼物。和田玉在新疆可是稀罕之物。
【解答】A.不同,“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意思”中,“意思”指的是妈妈话语、行为等所包含的意图、含义。“他是个明白人”里的“明白”侧重于形容人对事理有清楚的认识、理解,“明白人”指头脑清醒、不糊涂的人,这里“明白”与前一个“意思”含义不同。
B.不同,“好吃懒做是不体面的”,“体面”意思是光彩、光荣,侧重于形容行为举止等符合社会规范,能让人觉得有面子。“他气急了,说话开始不顾体面”,此处“体面”着重指人的言行举止端庄、得体,注重外在形象和尊严,与前一个“体面”意思有差异。
C.相同,“人脸识别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新鲜”表示事物出现不久,还不普遍,少见。
“当今科技高速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同样“新鲜”是指刚出现的、不常见的,两个“新鲜”意思相同。
D.不同,“我一点都不稀罕你的礼物”,“稀罕”是动词,体现对礼物不看重、不觉得稀奇、珍视。“和田玉在新疆可是稀罕之物”,“稀罕”是形容词,说明和田玉稀少、珍贵,词性和意思与前一个“稀罕”不同。
故选:C。
6.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死去元知万事空(同“原”,本来)
B.万马齐喑究可哀(黑暗)
C.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们的)
D.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万马齐喑究可哀“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思是: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暗:沉默不语。
故选:B。
7.同学们在交流见闻时,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
A.小瑞:巴以战争使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B.小安:时隔163年,举世闻名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在圆明园与马首相聚。
C.小语: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发布,表达了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D.小文:S2开通后,同学们得意忘形地去乘坐城市轨道,感受温州速度。
【解答】A.流离失所:漂泊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与语境相符。
B.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与语境相符。
C.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形容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与语境相符。
D.得意忘形:形容人高兴得忘乎所以,失去常态。与语境不相符。
故选:D。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挂在枝上。
B.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
C.我听过很多民间故事:有《牛郎织女》呀、有《白蛇传》呀、还有《八仙过海》……
D.空中绽放的烟花绚丽多彩:红的像火、橙的如橘、紫的似霞。
【解答】A.正确。
B.有误,“弯的”为句子间的一般停顿,后面应为逗号。因此,正确的句子应是: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
C.有误,在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当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呀”“啦”等语气助词时,应使用逗号而不是顿号。这是因为这些语气助词延长了停顿的时间,使得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加长。所以本句应改为:我听过很多民间故事:有《牛郎织女》呀,有《白蛇传》呀,还有《八仙过海》……
D.有误,在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中,逗号用于分隔并列的短语,而顿号则用于分隔并列的词语。阅读句子可知,本句中“红的像火”“橙的如橘”和“紫的似霞”都是省略了“颜色”的短语,完整的表达应该是“红的颜色像火”“橙的颜色如橘”“紫的颜色似霞”。由于这些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并列成分,使用逗号可以将它们分隔开来,使句子更加清晰易懂。所以本句应改为:空中绽放的烟花绚丽多彩:红的像火,橙的如橘,紫的似霞。
故选:A。
9.(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改转述)
(2)用“便宜”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形容价格低廉: 这件衣服很便宜,性价比非常高  。
形容不应得的利益: 他总爱占别人的便宜,大家都不太喜欢他  。
(3)从下面的四个成语中任选一个,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①津津有味 ②争先恐后 ③争先恐后 ④聚精会神
【解答】(1)本句中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引号,将引号中的两个“我”都改为“他”。本句应改为: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他可以发誓,他说的话千真万确。
(2)这里的“便宜”指物品的价格低,花费较少的钱就可以买到。例如:这件衣服很便宜,性价比非常高。
这里的“便宜”表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不应得的好处或利益。例如:他总爱占别人的便宜,大家都不太喜欢他。
(3)按照要求任选“津津有味、争先恐后、兴高采烈、聚精会神”中的一个词语,用具体情景将成语的意思表达出来,注意书写正确、规范,语句通顺。
①津津有味:形容对某种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也形容吃得很有味道。
②争先恐后:指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③兴高采烈:形容兴致勃勃,情绪热烈的样子。
④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
示例:
津津有味:赶了半天的路,大家都饿扁了,虽然只是路边摊的阳春面,个个都吃得狼吞虎咽。
争先恐后:操场上正在进行跑步比赛,选手们都使出浑身解数,奋力向前冲,唯恐落在后面。
兴高采烈:龙舟比赛的河道两旁挤满了熙熙攘攘、前来观看的人群,每个人脸上都绽开着兴奋、喜悦的笑容,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乐幸福中。
聚精会神:小明坐在书桌前专心地看着书本,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他和眼前的书,连窗外边热闹的叫卖声也吸引不了他。
故答案为:
(1)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他可以发誓,他说的话千真万确。
(2)这件衣服很便宜,性价比非常高。他总爱占别人的便宜,大家都不太喜欢他。
(3)津津有味:赶了半天的路,大家都饿扁了,虽然只是路边摊的阳春面,个个都吃得狼吞虎咽。
二、情境运用显智慧
10.运用课内积累填空。
到了每年的七夕节,我便会想到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向他人介绍白鹭时,我会赞叹:“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  散文诗  。”看到有人浪费时间,我会用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来劝勉他。缅怀爱国之士,我会想起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的遗憾,想起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的期盼。
【解答】“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此句描绘了七夕节当晚,人们抬头仰望碧蓝的天空,仿佛能看到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情景,点明了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和浪漫氛围。
“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出自郭沫若的《白鹭》,作者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高度赞美了白鹭的优雅与灵动,将其比作一首精巧的散文诗,体现了白鹭独特的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出自陶渊明的《杂诗》,意思是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意在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不可虚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诗人临终前,深知人死后万事皆空,但唯一悲痛的是没能看到国家的统一,表达了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诗人希望上天能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降下更多的人才,以挽救国家的危亡,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才的渴望。
故答案为:
牵牛织女渡河桥 散文诗 一日难再晨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不拘一格降人材
三、静心阅读悟真情
11.“浓浓家乡情”——课内阅读。
《搭石》节选
①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②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从文段中找出表示下面意思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①背对着背,往相反的方向走。  相背而行 
②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理所当然 
(2)第1自然段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是: 走搭石要走得快,过桥应该走得慢些。 
(3)读了选文第1自然段,我的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先写一行人的动作美,我是从“ 协调有误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声音美,我是从“ 嗒嗒  ”个词知道的。最后写画面美,我是从“ 清波漾漾  ”“ 人影绰绰  ”这两个词知道的。
(4)品读选文,完成表格。
看得见的景 人们走搭石 对行互让 背老人过搭石
蕴含的情 和谐  谦让   尊老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①结合第②段句子“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可知,句中描写了两个人背对背过搭石。故形容“背对着背,往相反的方向走”对应的词语是“相背而行”。
②结合第②段句子“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可知,句中指人们认为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是合乎情理的事情。故“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对应的词语的“理所当然”。
(2)本题考查对俗语的理解。
“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走搭石要走得快、一步紧跟着一步走,而过桥则要走得慢。
搭石,其实是指天然石块,踩上去会出现活动现象,走得快才能够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所以必须得快。过桥走得太快会有掉下去的危险,所以要慢走。
(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词。
阅读选文第①自然段,结合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可知,句中的“协调有序”一词指的是相互协调,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从中可以看出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美;
从句子“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中的“嗒嗒”一词可知,这个拟声词描述了人走搭石的声音,这种声音富有节奏感,给人一种和谐、愉悦的听觉感受, 从中可以体会走搭石的声音美;
从句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可知,“清波漾漾”描绘了溪水的清澈和波动之美,“人影绰绰”则描绘了人们在水中倒影的美丽景象,两者共同营造出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面。
(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可知,此处描写了人们对行走搭石时互相礼让的画面,展现了乡亲们之间的谦让与礼貌;
结合第②自然段句子“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可知,此处描写了背老人过搭石的画面,展现了乡亲们尊老、敬老的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
(1)①相背而行;
②理所当然;
(2)走搭石要走得快,过桥应该走得慢些。
(3)协调有序 嗒嗒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4)谦让 尊老。
12.“拳拳爱国心”——课外材料联读
材料一: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他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  D  能拿得动的东西, A  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C  运不走的,就  B  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材料二: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
①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警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②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③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④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⑤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材料三:
圆明园残筒(节选)
①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诵之吟之,如痴如醉。
②读圆明园,如同读一串珠玑丝裂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她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
③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
④如今我却不能读到她,不能在梦中看到她。
⑤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⑥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⑦我梦中的圆明园哟,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
(1)读完三则材料,你认为下列有关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阅读时尽量连词成句的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B.借助关键词,一边读一边想,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C.读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停下来想一想,必要时要回读。
D.带着问题去读,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2)阅读材料一,选择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填序号)
A.统统
B.任意
C.实在
D.凡是
(3)材料一划横线的句子是  过渡  句,起到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
(4)“闯进、掠走、搬运、毁掉”等词语写出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破坏行径,从中我感受到  侵略者的贪婪、野蛮和残暴  。
(5)阅读材料二,画线句中,雨果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正确答案后打“√”。
A.对英法联军的行为进行褒奖,他们为国家取得大量的财富,是了不起的成就。  × 
B.对英法联军的行为进行批判,他们把侵略和掠夺当成成绩炫耀,这是可耻的行为。  √ 
(6)阅读材料三,选文第1、2自然段,采用了  对比  的修辞手法,将圆明园“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垣断壁进行比较,突出了作者  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之情和对英法侵略者的愤慨   。
(7)对选文加点词语“捧玉心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用“玉”比喻圆明园。
B.强盗偷走了玉器,作者心急如焚。
C.“心焚”这里指无比痛心。
D.是作者对圆明园被毁发出的深深的叹息。
(8)对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那些描写圆明园的古书,都残破了,也没有标点,“我”读不懂。
B.那些描写圆明园的古书,残破不堪,“我”没有办法为书籍做标点。
C.曾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强盗毁于一旦,“我”内心很痛苦。
D.圆明园被英法强盗毁坏,再没有美景能让“我”写文章赞颂,所以说“无法标点”。
(9)自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包括十二兽首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被非法掠夺或无情毁坏。我们期盼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尽早回归祖国,请你为“文物回归与保护”试写两条宣传标语。
标语1: 文物回归,历史归位,文化传承不息。 
标语2: 守护文物,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10)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作为一名胸怀天下的少年,你有何感想?请写一写。
【解答】(1)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A、B、D正确;
C.有误,遇到不懂的词语停下来想一想,必要时回读,并不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在于集中注意力、避免回读、连词成句地阅读以及抓住关键词句。如果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思,继续往下读。这样可以保持阅读的连贯性,避免因频繁停顿而影响阅读速度。
故选:C。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A.统统:表示全部,强调数量的完整性。
B.任意:指任随其意,不受约束;没有任何条件的。强调行为的随意性。
C.实在:的确,确实。强调某种情况的真实性和确定性。
D.凡是: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强调无一例外。
结合材料一第②段句子“他们把园内(  )能拿得动的东西,(  )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运不走的,就(  )破坏、毁掉”可知:第一处是指整个园中的一切能拿得动的东西,都在英法联军的搜刮范围之内,应填“凡是”,故选D。
第二处是指英法联军把园中能拿得动的东西全都抢走,体现了他们的贪婪和彻底性,应填“统统”,故选A。
第三处是指的确运不走的,即表明那些物品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运走,应填“实在”,故选C。
第四处是指英法联军对运不走的物品肆意破坏、随意毁掉,应填“任意”,故选B。
(3)本题考查过渡句的理解和作用。阅读材料第①段画线句子“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可知,上半句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圆明园建筑的特点;下半句则引起下文,强调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非常珍贵。所以本句是个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结合材料一第②自然段内容可知,本段中“闯进”“掠走”“搬运”“破坏”“毁掉”等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生动地描绘了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闯进”指不经过主人允许强行进入,突出了侵略者的可耻行径;“掠走”和“搬运”表明他们不仅拿走了能搬动的东西,还试图搬走所有能搬动的东西,显示出他们的贪婪;“破坏”和“毁掉”则表明他们对无法搬走的东西也进行了肆意的破坏,显示出他们的野蛮和残暴。这些词语的使用不仅揭示了英法联军的罪行,也让我们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和惋惜。
(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结合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和分析。结合材料二第③段句子“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和第④段中“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可知,雨果把英法联军称为“两个强盗”,他们闯进圆明园进行大规模的劫掠,一个放火,还把侵略和掠夺当成伟大的成绩炫耀,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由此可知,画线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称欧洲人为“文明人”,称中国人为“野蛮人”,实际上是在强烈地讽刺英法联军所谓的“文明”行为,不过是极度野蛮和可耻的侵略与掠夺行为。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侵略者的虚伪和野蛮,也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的不满和批判。故B项说法正确。
(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内容的理解。材料三第①自然段中,作者将“读圆明园”比作“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并描述了圆明园原本应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跌宕平仄,而如今却变成了断章残句,无法标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②自然段中,作者又将“读圆明园”比作“一串珠玑丝裂的玉链”,原本应是珠光宝气、晶莹剔透,如今却遗珍散珠、蒙尘染垢,再次通过对比突出了圆明园的残破与往昔的辉煌。这两段通过对比圆明园“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垣断壁,不仅描绘了圆明园昔日的美丽与今日的凄凉,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的痛惜与愤怒之情,以及对侵略者的谴责,突出了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的痛惜与愤怒之情。
(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结合材料内容可知,文中的“玉”并非指具体的玉器,而是用来比喻圆明园的美丽和珍贵。而“心焚”则表示作者对于圆明园被毁的无比痛心和悲愤。在文中,作者并没有提到强盗偷走了玉器,使得他心急如焚,而是强调了圆明园被毁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悲痛。
故选:B。
(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画线句子“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出现在材料三的首段,是对圆明园现状的一种形象描述。
A.“那些描写圆明园的古书,都残破了,也没有标点,‘我’读不懂。”这个选项将“读圆明园”误解为读关于圆明园的古书,而原文中的“读”是对圆明园现状的一种感受,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阅读书籍。因此,本项理解错误。
B.“那些描写圆明园的古书,残破不堪,‘我’没有办法为书籍做标点。”这个选项也误解了“读圆明园”的含义,将其与阅读书籍混淆。所以理解错误。
C.“曾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强盗毁于一旦,已经残破不堪,‘我’内心很痛苦。”这个选项正确理解了“读圆明园”的含义,将其视为对圆明园现状的感受。同时,它也准确地捕捉到了句子中的比喻意义,即圆明园如同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无法标点,暗示了圆明园的残破和作者内心的痛苦。本项理解正确。
D.“圆明园被英法强盗毁坏,再没有美景能让‘我’写文章赞颂,所以说‘无法标点’。”这个选项虽然提到了圆明园的毁坏,但将“无法标点”解释为无法写文章赞颂,这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原文中的“无法标点”是形容圆明园的残破状态,而非指无法写文章。本项理解错误。
故选:C。
(9)本题考查宣传语。写宣传语需要简洁、吸引人,并且要符合事物特点和宣传目标。作答本题,围绕“文物回归与保护”的主题组织语言,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示例:标语1:文物回归,文化复兴。标语2:保护文物,传承历史。
(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本题,应结合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自我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想。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示例: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圆明园的废墟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胸怀天下的少年,我要以史为鉴,奋发图强,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不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故答案为:
(1)C;
(2)D A C B;
(3)过渡 承上启下;
(4)侵略者的贪婪、野蛮和残暴。
(5)B;
(6)对比 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之情和对英法侵略者的愤慨 ;
(7)B;
(8)C;
(9)文物回归,历史归位,文化传承不息。
守护文物,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10)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作为一名当代少年,站在这片废墟上,我感到心在颤动,虽然历史已成为过去,圆明园的废墟却在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一名当代少年,我们不能再让历史重演,我们要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四、妙笔生花显才情
13.习作表达。
“晒”是网络流行语,它表示一种分享的行为。晒一处美景,晒一张全家福,晒一个对自己有影响的人,晒自己家乡的变化等等。请你以“晒一晒 ”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分段叙述,写清楚晒的原因;(3)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内容具体,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可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4)不少于450字。
【解答】范文:
晒一晒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很美,我喜欢家乡的每一个地方,但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的大山。
家乡的山上布满了茂密的树林,林中树木笔直地站立着,像一排排士兵守着自己的家园。从远处看,山上像盖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春天,树木发出了嫩绿的新芽,山野变得郁郁葱葱。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有红的、黄的、白的……远远望去,山野又换上了彩色的衣裳。而这时的我喜欢和姐姐到山上玩耍。
夏天,山上的树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像一把把大伞,我们可以躲到树下乘凉。山上的小花也都躲在树的下面偷偷开放。
秋天,大山就像穿上了一件金色的衣服。树木变成了金黄色,地上也铺满金黄色的叶子。庄稼丰收了,果子熟透了,我们可以到树上摘野果子吃。有时候还在地上打滚,身上也都是黄色的。
冬天,大山又披上了白色的衣服,像一个美丽的仙女。我和姐姐喜欢上山玩滑力坡,有一次,姐姐滑进了人家的菜园子,把我逗得哈哈大笑,一高兴忘记我正站在塑料布上,结果我滑倒了,从山上滚了下来。我们笑得更厉害了,在地上边笑边打滚。山是白的,树是白的,我们的全身也是白的,我们感觉很开心。
这就是家乡的山,这儿是不是很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