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反比例关系 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3反比例关系 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3.1.3 反比例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数量关系:当一个量增大时,另一个量反而减小,且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是继正比例关系之后又一重要的函数关系,它在数学、物理、经济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本质、表达式及图像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反比例关系的定义
核心概念: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那么它们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例如: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速度 × 时间 = 路程,路程不变);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单价 × 数量 = 总价,总价不变)。
关键词解析:
相关联的量:两种量之间存在依赖关系,一种量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种量的变化。例如 “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变化会导致工作时间变化,二者相关联。
乘积一定:这是反比例关系的本质特征。若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定值),则有\(x y = k\)(\(k\)为常数,且\(k 0\))。
与正比例关系的区别:
正比例关系的核心是 “比值一定”(\(\frac{y}{x}=k\)),而反比例关系的核心是 “乘积一定”(\(x y=k\));正比例关系中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同(同增同减),反比例关系中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反(一增一减)。
二、反比例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基本形式:
若两种量\(x\)和\(y\)成反比例关系,则它们的关系可表示为:\(
x \times y = k \quad (\text{ }\ k \text{ ° }\ k \neq 0)
\)
也可变形为:\(
y = \frac{k}{x} \quad (\text{ }\ x = \frac{k}{y})
\)
其中\(k\)叫做反比例系数,它表示两种量相对应的乘积定值。
表达式的意义:
在\(y = \frac{k}{x}\)中,当\(k 0\)时,\(x\)增大,\(y\)减小;\(x\)减小,\(y\)增大(如路程为正数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当\(k 0\)时,\(x\)为正数时\(y\)为负数,\(x\)增大,\(y\)(负数)反而减小(绝对值增大),这在实际问题中需结合具体情境判断合理性(如涉及相反意义的量时可能出现)。
字母取值范围:
由于分母不能为\(0\),且乘积\(k 0\),因此\(x\)和\(y\)都不能为\(0\),即\(x 0\),\(y 0\)。在实际问题中,\(x\)和\(y\)通常为正数(如时间、数量、长度等)。
三、反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需遵循以下步骤:
确定是否相关联:分析两种量是否存在依赖关系,一种量变化是否会引起另一种量的变化。
计算相对应的乘积:列出两种量相对应的几组数值,计算每组数值的乘积。
验证乘积是否一定:若所有组的乘积都相等(为同一个常数),则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否则不成反比例关系。
示例:判断下表中\(x\)和\(y\)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x\)
1
2
3
4
5
\(y\)
6
3
2
1.5
1.2
计算乘积:\(1 6 = 6\),\(2 3 = 6\),\(3 2 = 6\),\(4 1.5 = 6\),\(5 1.2 = 6\)。
所有组的乘积均为\(6\)(定值),因此\(x\)和\(y\)成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为\(x y = 6\)或\(y = \frac{6}{x}\)。
四、反比例关系的图像特征
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是双曲线,它具有以下特征:
分布区域: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与坐标轴的关系:双曲线永不与\(x\)轴、\(y\)轴相交(因为\(x\)和\(y\)都不能为\(0\))。
变化趋势:在每一支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k 0\)时)或增大(\(k 0\)时),但图像不会与坐标轴重合。
对称性:双曲线关于原点对称,即若点\((a,b)\)在图像上,则点\((-a,-b)\)也在图像上(\(k 0\)时)。
示例:反比例关系\(y = \frac{6}{x}\)(\(k=6 0\))的图像在第一、三象限,当\(x\)从\(1\)增大到\(6\)时,\(y\)从\(6\)减小到\(1\),呈现典型的双曲线形态。
五、反比例关系的实际应用场景
行程问题:
当路程\(s\)一定时,速度\(v\)和时间\(t\)成反比例关系,即\(v t = s\)。例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20\)千米,若速度为\(60\)千米 / 小时,时间为\(2\)小时;若速度变为\(40\)千米 / 小时,时间则变为\(3\)小时(\(60 2 = 40 3 = 120\))。
工程问题:
当工作总量\(W\)一定时,工作效率\(p\)和工作时间\(t\)成反比例关系,即\(p t = W\)。例如:一项工程总量为\(600\)个工时,若\(10\)人合作(每人效率为\(1\)工时 / 天),需\(60\)天完成;若增加到\(15\)人,只需\(40\)天完成(\(10 60 = 15 40 = 600\))。
经济问题:
当总价\(C\)一定时,单价\(p\)和数量\(n\)成反比例关系,即\(p n = C\)。例如:用\(300\)元买笔记本,若单价为\(15\)元,可买\(20\)本;若单价降至\(10\)元,则可买\(30\)本(\(15 20 = 10 30 = 300\))。
几何问题:
当长方形面积\(S\)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关系,即\(a b = S\)。例如: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若长为\(8\)厘米,宽为\(3\)厘米;若长变为\(6\)厘米,宽则变为\(4\)厘米(\(8 3 = 6 4 = 24\))。
物理问题:
在物理学中,压强\(p\)、压力\(F\)和受力面积\(S\)的关系为\(p = \frac{F}{S}\),当压力\(F\)一定时,压强\(p\)和受力面积\(S\)成反比例关系(\(p S = F\))。例如:压力为\(100\)牛时,受力面积为\(2\)平方米,压强为\(50\)帕;若受力面积变为\(5\)平方米,压强则变为\(20\)帕(\(50 2 = 20 5 = 100\))。
六、反比例关系的计算与应用
求反比例系数\(k\):
若已知一组对应值\((x_0,y_0)\),则\(k = x_0 y_0\),进而可确定反比例关系表达式。
示例:已知\(x\)和\(y\)成反比例关系,且当\(x = 3\)时,\(y = 4\),求表达式。
解:\(k = 3 4 = 12\),因此表达式为\(x y = 12\)或\(y = \frac{12}{x}\)。
根据表达式求对应值:
已知反比例关系表达式和其中一个量的值,可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示例:若\(y = \frac{10}{x}\),当\(x = 5\)时,\(y = \frac{10}{5} = 2\);当\(y = 0.5\)时,\(x = \frac{10}{0.5} = 20\)。
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① 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是否成反比例关系;② 设表达式为\(x y = k\),根据已知条件求\(k\);③ 利用表达式解决问题。
示例:一批货物,若用载重量为\(8\)吨的卡车运输,需\(15\)辆;若改用载重量为\(10\)吨的卡车,需多少辆?
解:货物总量一定,载重量和卡车数量成反比例关系。设需\(x\)辆,\(8 15 = 10 x\),解得\(x = 12\),即需\(12\)辆。
七、常见错误与规避方法
混淆正比例与反比例:
常见错误:认为 “一种量增大另一种量减小就是反比例关系”(忽略 “乘积一定” 的核心条件)。例如:身高和体重的关系,身高增大体重不一定按乘积定值变化,不成反比例。
规避方法:严格按照定义判断,关键看两种量的乘积是否为定值,而非单纯看变化方向。
忽略实际意义中的取值范围:
常见错误:在实际问题中未考虑\(x\)和\(y\)的正数限制,如计算人数、时间时出现负数或零。
规避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明确字母的实际含义,确保取值符合现实意义(如时间、数量为正数)。
图像理解错误:
常见错误:认为反比例图像会与坐标轴相交,或认为在不同象限中\(y\)随\(x\)的变化趋势一致。
规避方法:牢记反比例图像是双曲线,永不与坐标轴相交,且不同象限的变化趋势需结合\(k\)的符号判断。
八、典型例题解析
判断反比例关系:
下列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1)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2)总页数一定,每天看的页数和看完书的天数。
解:
(1)不成反比例。长方形周长\(= 2 (é + )\),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和一定,但乘积不一定,因此不成反比例。
(2)成反比例。总页数\(= ¤ é ° ¤ °\),总页数一定,即乘积一定,因此成反比例。
求反比例表达式及对应值: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关系,且当\(x = 2\)时,\(y = -6\),
(1)求\(y\)与\(x\)的表达式;(2)当\(x = -3\)时,求\(y\)的值;(3)当\(y = 4\)时,求\(x\)的值。
解:
(1)设表达式为\(y = \frac{k}{x}\),代入\(x = 2\),\(y = -6\)得\(-6 = \frac{k}{2}\),解得\(k = -12\),因此表达式为\(y = \frac{-12}{x}\);
(2)当\(x = -3\)时,\(y = \frac{-12}{-3} = 4\);
(3)当\(y = 4\)时,\(4 = \frac{-12}{x}\),解得\(x = -3\)。
实际应用问题:
某工厂要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50\)个,\(2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数量是原计划的\(1.25\)倍,实际多少天完成?
解:
零件总数一定,每天生产数量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原计划每天生产\(50\)个,实际每天生产\(50 1.25 = 62.5\)个。
设实际\(x\)天完成,\(50 20 = 62.5 x\),解得\(x = 16\),即实际\(16\)天完成。
反比例关系是描述两种量反向变化且乘积一定的重要数学模型,它通过简洁的表达式\(x y = k\)揭示了数量之间的内在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需重点把握 “乘积一定” 的核心特征,学会区分反比例与正比例关系,熟练运用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反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应用场景,能进一步加深对其本质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反比例函数奠定坚实基础。
2024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3.1.3反比例关系
第三章 代数式
a
i
T
u
j
m
i
a
N
g
1. 知道反比例关系的概念
2. 掌握反比例关系的表示
3.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一般地,对于工程问题,当工作效率保持不变,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是成正比的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工作量
(保持不变)
什么关系?
问题 北京是全球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在冬季奥运会前,某赛场计划造雪 260 000 m3. 解答下列问题:
(1)根据每天造雪量,计算所需的造雪天数,填写表格.
每天造雪量/m3 5000 5200 6500 …
造雪天数 …
52
50
40
(2)每天造雪量和造雪天数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这间有什么关系?
每天造雪量/m3 5000 5200 6500 …
造雪天数 …
52
50
40
每天造雪量变大
造雪天数变小
5 000×52 = 5 200×50 = 6 500×40 = 260 000
造雪天数随着每天造雪量的变大而变小
造雪天数与每天造雪量的乘积一定
每天造雪量/m3 5000 5200 6500 …
造雪天数 …
52
50
40
(2)每天造雪量和造雪天数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这间有什么关系?
反比例关系
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 x 和 y 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积(k 是一个确定的值,且 k ≠ 0),反比例关系可以 用 xy = k 或 来表示,其中 k 叫作比例系数.
x,y 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
y = kx(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 k ≠ 0)
xy = k(k是一个确定的值,且 k ≠ 0)
特别提醒
理解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变化的方向相反,即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大而变小;
(2)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例 题
【教材P74】
例 5 如图,四个圆柱形容器内部的底面积分别为 10 cm2,20 cm2,30 cm2,60 cm2. 分别往这四个容器中注入 300 cm3 的水.
(1)四个容器中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分析:题中涉及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及高三个量,它们之间具有关系: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
高 =
例 题
【教材P74】
例 5 如图,四个圆柱形容器内部的底面积分别为 10 cm2,20 cm2,30 cm2,60 cm2. 分别往这四个容器中注入 300 cm3 的水.
(1)四个容器中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解:四个容器中水的高度分别为
(2)分别用 x(单位:cm2)和 y(单位:cm)表示容器内部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用式子表示 y 与 x 的关系,y 与 x 成什么比例关系?
xy = 300. y 与 x 成反比例关系.
思 考
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是很常见的. 例如,在购买某种物品时,总价一定,购物的数量与商品的单价成反比例关系. 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铺地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用砖块数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不是

不成比例关系
比较两个量中相对
应的两个数的乘积
乘积改变,不成反比例关系
乘积一定,成反比例关系
练 习
【教材P75】
1. 如果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那么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与时间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成反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 = 路程
2.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一批水果质量一定,按每箱质量相等的规定分装,装箱数与每箱的质量;
(2)长方体的体积一定,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
(3)购买荧光笔和中性笔的总费用一定,荧光笔的费用与中性笔的费用.
成反比例关系
成反比例关系
不成反比例关系
3. 某运输公司计划运输一批货物,每天运输的吨数
与运输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每天运输的吨数 500 250 10 50 …
运输的天数 1 2 5 10 …
(1)这批货物共有多少吨?
500 吨
(2)运输的天数是怎样随着每天运输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每天运输的吨数 500 250 10 50 …
运输的天数 1 2 5 10 …
运输的天数对着每天运输的吨数减少而增多
(3)用 t 表示运输的天数,用 a 表示每天运输的吨数,用式子表示 t 与 a 的关系. t 与 a 成什么比例关系?
t 与 a 成反比例关系
每天运输的吨数 500 250 10 50 …
运输的天数 1 2 5 10 …
1. 用代数式表示:
【习题3.1教材P75~77】
(1)m 的 2 倍; (2)n 的 ;
2m
(3)比 x 的 2 倍少 1 的数; (4)a 的立方除以 b 的商.
2x -1
2.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1)3x + 6;
(2)5(m - 2);
(3)a2 + b2;
(4) .
x 的 3 倍与 6 的和
m 与 2 的差的 5 倍
a 的平方与 b 的平方的和
n 与 1 的和除以 n 与 1 的差的商
3. 用代数式表示:
(1)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华罗庚纪念馆目前累计接待中外参观者 a 万人,预计今后每年平均接待参观者 b 万人,c 年后累计接待的总人数为多少万人?
6a2
a + bc
(3)设某银行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是 1.5%,存入 a 元钱,一年后得到的利息是多少元?本息和(存入的钱与利息的和)是多少元?
1.5%a
(1+ 1.5%)a
(4)甲、乙两地相距 s km. 李明原计划骑车从甲地到乙地,需用时 t h;后因天气原因,改乘公交车前往,结果提前 1 h 到达乙地. 公交车的速度是多少?
4. 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200 名同学参加队列操表演,按每排人数相等的规定排列,每排的人数与排数;
(2)三角形的面积是 6 cm2,它的一条边的长与这条边上的高;
成反比例关系
成反比例关系
(3)张华每小时可以制作 120 朵小红花,她制作的小红花朵数与制作时间.
不成反比例关系
5. 糖果厂生产一批水果糖. 把这些水果糖平均分装在若干袋子里,每袋装的颗数和总袋数如下表所示.
每袋装的颗数 10 12 18 20 24 …
总袋数 360 300 200 180 150 …
(1)这批水果糖共有多少颗?
(2)总袋数是怎样随着每袋数的颗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3600 颗
总袋数随着每袋数的颗数的变大而变小.
每袋装的颗数 10 12 18 20 24 …
总袋数 360 300 200 180 150 …
(3)用 n 表示总袋数,m 表示每袋装的颗数,用式子表示 n 与 m 的关系. n 与 m 成什么比例关系?
n 与 m 成反比例关系
综合运用
6.(1)如图,一个手工串珠作品由 5 颗红色珠子与 5 颗黑色珠子串成,红色珠子每颗 a 元,黑色珠子每颗 b 元,购买这些珠子共花费___________元.
5(a + b)
(2)甲、乙两车间生产同一种化工产品,甲车间每天生产 a t,乙车间每天生产 b t. 两车间各生产 5 天,
一共生产___________t 化工产品.
5(a + b)
7. 说出下列各组代数式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它们表示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1)2m-1 与 2(m-1);
2m-1 表示 m 的 2 倍与 1 的差,2(m-1) 表示 m 与 1 的差的 2 倍.
(2) 与 .
表示 a 的一半, 表示 与 a 的和
8. 观察一组数:5,10,15,20,25,… .
(1)你认为这组数有可能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用文字描述这组数可能得排列规律.
(2)根据(1)中的规律,用代数式表示第 n 个数.
每个位置的数为所处位置的序数的 5 倍.
5n
9. 甲、乙、丙 3 名同学阅读同一本书,丙的阅读时间最长.
(1)甲读完这本书用了 14 天,每天读 18 页. 乙读完这本书用了 21 天,每天读多少页?丙读完这本书用了 x 天,每天读多少页?他们读的天数和每天读的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4×18 = 252,252÷21 = 12.
因此,乙每天读 12 页,丙每天读 页,他们读的天数和每天读的页数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两星期内,照这样的速度阅读 t 天,他们各读了多少页?还剩多少页?已读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甲读了 18t 页,还剩 (252-18t)页;
乙读了 12t 页,还剩(252-12t)页;
丙读了 页,还剩 页.
已读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不成反比例关系,理由:它们的乘积不是定值.
10.(1)设 n 表示任意一个整数,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及任意一个奇数;
拓广探索
(2)一个三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字为 a,十位上的数字为 b,百位上的数字为 c,用含 a,b,c 的代数式表示这个三位数.
偶数:2n; 奇数:2n+1(或2n-1)
100c + 10b + a
11. 3 支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一场),总的比赛场数是多少?4 支球队呢?5 支球队呢?n 支球队呢?
3 支球队总的比赛场数是 3 场
4 支球队总的比赛场数是 6 场
5 支球队总的比赛场数是 10 场
n 支球队总的比赛场数是 场
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且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
用 xy = k 或 来表示,其中 k 叫作比例系数.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