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2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5.2.2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移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步骤,它能将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和常数项分别移到等号的两边,为后续合并同类项和求解创造条件。移项的本质是等式性质的灵活应用,掌握移项的规则和技巧,可使方程求解过程更简洁高效。
一、移项的定义与依据
移项的定义:
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等号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例如:在方程\(3x + 5 = 14\)中,将常数项\(5\)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5\),即\(3x = 14 - 5\);在方程\(7x - 3 = 5x + 1\)中,将\(5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5x\),将\(-3\)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3\),即\(7x - 5x = 1 + 3\)。
移项的依据:
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例如:解方程\(x + 2 = 5\)时,根据等式性质 1,两边同时减\(2\)得\(x = 5 - 2\),这一过程可简化为将\(+2\)移到右边变为\(-2\),即移项。
因此,移项是等式性质 1 的 “简化操作”,省去了两边同时加或减的书写步骤,但本质不变。
移项的核心规则:
移项时,被移动的项必须改变符号,未移动的项符号保持不变。例如:\(+3x\)移项后变为\(-3x\),\(-5\)移项后变为\(+5\)。
二、移项的作用与适用场景
核心作用:
通过移项,将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集中到等号的一边(通常是左边),常数项集中到等号的另一边(通常是右边),使方程结构更清晰,便于后续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 1。
例如:方程\(2x - 7 = 5x + 2\)经移项后变为\(2x - 5x = 2 + 7\),左边仅含未知数项,右边仅含常数项。
适用场景:
当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和常数项分散在等号两边时,必须通过移项将它们分类集中。例如:含有 “左边有未知数和常数项,右边也有未知数和常数项” 的方程(如\(3x + 4 = 2x + 9\)),需通过移项整理。
三、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完整步骤可概括为 “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 1”,具体如下:
移项:
将含未知数的项全部移到等号左边,常数项全部移到等号右边,移项时务必改变移动项的符号。
例如:方程\(4x - 5 = 3x + 2\)移项后为\(4x - 3x = 2 + 5\)。
合并同类项:
分别合并等号左边的含未知数项和右边的常数项,将方程化为\(ax = b\)(\(a 0\))的形式。
例如:上例中\(4x - 3x = 2 + 5\)合并后为\(x = 7\)。
系数化为 1:
根据等式的性质 2,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 = \frac{b}{a}\)。
例如:方程\(2x = 6\)系数化为 1 后得\(x = 3\)。
四、实例解析
示例 1:解方程\(5x - 8 = 3x + 2\)。
解:
步骤 1:移项(将\(3x\)移到左边,\(-8\)移到右边):\(5x - 3x = 2 + 8\)(注意:\(3x\)移项变\(-3x\),\(-8\)移项变\(+8\))。
步骤 2:合并同类项:\(2x = 10\)。
步骤 3:系数化为 1:\(x = 5\)。
因此,方程的解为\(x = 5\)。
示例 2:解方程\(7 - 2x = 3x + 12\)。
解:
步骤 1:移项(将\(3x\)移到左边,\(7\)移到右边):\(-2x - 3x = 12 - 7\)(\(3x\)移项变\(-3x\),\(7\)移项变\(-7\))。
步骤 2:合并同类项:\(-5x = 5\)。
步骤 3:系数化为 1:\(x = -1\)。
因此,方程的解为\(x = -1\)。
示例 3:解方程\(4(x - 1) = 2x + 6\)。
解:
步骤 1:去括号(先处理括号):\(4x - 4 = 2x + 6\)。
步骤 2:移项(将\(2x\)移到左边,\(-4\)移到右边):\(4x - 2x = 6 + 4\)。
步骤 3:合并同类项:\(2x = 10\)。
步骤 4:系数化为 1:\(x = 5\)。
因此,方程的解为\(x = 5\)。
五、典型例题分类解析
基础移项方程:
例:解方程\(6x + 3 = 8x - 5\)。
解:移项得\(6x - 8x = -5 - 3\),合并得\(-2x = -8\),系数化为 1 得\(x = 4\)。
含常数项在两边的方程:
例:解方程\(9 - 3x = 7 + x\)。
解:移项得\(-3x - x = 7 - 9\),合并得\(-4x = -2\),系数化为 1 得\(x = \frac{1}{2}\)。
需先化简再移项的方程:
例:解方程\(3x + 2(1 - x) = 4\)。
解:步骤 1:去括号得\(3x + 2 - 2x = 4\),
步骤 2:合并同类项得\(x + 2 = 4\),
步骤 3:移项得\(x = 4 - 2\),即\(x = 2\)。
移项后系数为 1 的方程:
例:解方程\(5x - 3 = 2x + 6\)。
解:移项得\(5x - 2x = 6 + 3\),合并得\(3x = 9\),系数化为 1 得\(x = 3\)。
六、常见错误与规避方法
移项未改变符号:
常见错误:解方程\(3x + 5 = 2x + 8\)时,误移项为\(3x + 2x = 8 + 5\)(\(2x\)未变号),导致\(5x = 13\)(错误)。
规避方法:移项前明确 “移项必变号” 的原则,可在草稿纸上标注移动的项及其符号变化,例如:“\(+2x\)移到左边→\(-2x\)”“\(+5\)移到右边→\(-5\)”。
未移项却改变符号:
常见错误:解方程\(4x - 7 = 3\)时,未移项却将左边\(-7\)改为\(+7\),得到\(4x + 7 = 3\)(错误)。
规避方法:只有被移动的项才需要改变符号,留在原地的项符号保持不变,区分 “移项” 与 “等式两边同时加减” 的操作。
移项后漏项:
常见错误:解方程\(2x + 3 - x = 5 + 4x\)时,移项漏写\(-x\),得到\(2x = 5 + 4x - 3\)(错误)。
规避方法:移项前先将方程两边的同类项合并,确保每一项都被关注,移项时逐一检查所有项的位置和符号。
混淆移项与交换位置:
常见错误:将方程\(5 + 3x = 8\)中的\(5\)和\(3x\)交换位置变为\(3x + 5 = 8\)(这是交换位置,非移项,符号不变),却误认为是移项。
规避方法:明确 “移项” 是跨等号的移动,“交换位置” 是同侧项的顺序调整,交换位置时符号不变,移项时符号必变。
七、方法总结与拓展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核心是通过 “移项变号” 实现未知数项和常数项的分类集中,关键在于严格遵守移项规则,确保符号准确。在实际解题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移项前可先简化方程(如去括号、合并同侧同类项),减少移项的复杂度;
移项时按 “未知数项靠左,常数项靠右” 的习惯整理,便于合并同类项;
移项后需再次检查符号和项的完整性,避免因符号错误导致整个求解过程出错。
移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 “桥梁” 步骤,它将分散的项集中,为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 1 铺路。熟练掌握移项技巧后,可快速处理各类一元一次方程,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方程(如含分数、括号的方程)奠定基础。
2024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5.2.2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a
i
T
u
j
m
i
a
N
g
1.理解移项法则,会解形如 ax + b = cx + d 的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化归思想.
2.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新课导入
你知道吗?
约 820 年,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 这本书的拉丁译本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
“对消”指的就是“合并”
1. 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 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 0 的数,结果仍相等.
2.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利用等式的性质 1,将方程的左边变形为只含未知数,右边只含常数项(即 kx = b)的形式;
(2)利用等式的性质 2,将方程逐步转化为 x = m(m 为常数)的形式.
新知探索
问题 2 把一批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若每人分 3 本,则剩余 20 本;若每人分 4 本,则缺 25 本,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设这个班有 x 名学生.
每人分 3本,共分出 3x 本,加上剩余的 20 本,这批书共(3x + 20)本.
每人分 4 本,需要 4x 本,减去缺的 25 本,这批书共(4x - 25)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新知探索
问题 2 把一批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若每人分 3 本,则剩余 20 本;若每人分 4 本,则缺 25 本,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3x + 20 = 4x-25 .
“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思考:方程 3x + 20 = 4x-25 的两边都有含 x 的项(3x 与 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 与 -25),怎样才能把它转化为 x = m(常数)的形式呢?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等式两边减 4x,得
3x + 20 - 4x = -25.
等式两边减 20,得
3x - 4x = -25 - 20.
3x + 20 = 4x – 25
合并同类项,得
- x = -45
系数化为 1,得
x = 45
3x - 4x = -25 - 20
3x + 20 = 4x – 25
原方程:
变形后:
像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温馨提示: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1.
“移项”有“两变化”:
(1)位置变化:从方程的一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
(2)符号变化:由正变负,负变正.
3x - 4x = -25 - 20
3x + 20 = 4x – 25
- x = -45
x = 45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 1
移项
原方程:
由上可知,这个班有 45 名学生.
思 考
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 x = m 的形式.
例 题
【教材P123】
例 3 解下列方程:
(1)3x + 7 = 32–2x; (2) .
解:(1)移项,得
3x + 2x = 32 - 7
合并同类项,得
5x = 25
系数化为 1,得
x = 5
例 题
【教材P123】
例 3 解下列方程:
(1)3x + 7 = 32–2x; (2) .
(2)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 1,得
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2x-6 = 4x-1;
(2) x-6 = - x + 4.
解:(1)移项,得 2x-4x = -1 + 6.
合并同类项,得 -2x = 5.
系数化为 1,得 x = - .
解下列方程:
(1)2x-6 = 4x-1;
(2) x-6 = - x + 4.
(2)移项,得 x + x = 4 + 6.
合并同类项,得 x = 10.
系数化为 1,得 x = 12 .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移项: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一边,把常数项移到等号另一边;
(2)合并同类项;
(3)系数化为 1.
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放等号左边,常数项放等号右边.
例 4 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 200 t;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 100 t. 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 2∶5,采用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
例 题
【教材P123】
分析:因为采用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 2∶5,所以可设它们分别为 2x t 和 5x t,再根据它们与环保限制的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
解:设采用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x t 和 5x t.
移项,得 5x-2x=100+200.
系数化为 1,得 x=100.
合并同类项,得 3x=300.
所以 2x=200, 5x=500.
答:采用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 200 t 和 500 t.
根据废水排量与环保限制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得
5x-200=2x+100.
溯 源
约 820 年,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著有《代数学》(又称《还原与对消计算概要》),其中,“还原”指的是“移项”,“对消”隐含着移项后合并同类项,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的“方程”章,更早使用了“对消”和“还原”的方法.
练 习
【选自教材P124 练习 第1题】
1. 解下列方程:
解:移项,得
(1)3x = 4x + 3; (2)6x - 8 = 4x;
3x - 4x = 3
合并同类项,得
- x = 3
系数化为 1,得
x = -3
移项,得
6x - 4x = 8
合并同类项,得
2x = 8
系数化为 1,得
x = 4
(3)6y -7 = 4y - 5; (4) .
移项,得
6y–4y = -5 + 7
合并同类项,得
2y = 2
系数化为 1,得
y = 1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 1,得
2. 解根据本章引言中的问题列出的方程 1.2x + 1 = 0.8x + 3.
1.2x + 1 = 0.8x + 3
解:移项,得
1.2x – 0.8x = 3 - 1
合并同类项,得
0.4x = 2
系数化为 1,得
x = 5
【选自教材P124 练习 第2题】
3. 李明出生时父亲 28 岁,现在父亲的年龄是李明年龄
的 3 倍,求现在李明的年龄.
解:设现在李明的年龄为 x 岁.
根据题意,得 28 + x = 3x.
解得 x = 14.
答:现在李明的年龄为 14 岁.
【选自教材P124 练习 第3题】
4. 王芳和张华同时采摘樱桃,王芳平均每小时采摘 8 kg,张华平均每小时采摘 7 kg. 采摘结束后王芳从她采摘的樱桃中取出 0.25 kg 给了张华,这时两人的樱桃一样多,她们采摘用了多少时间?
解:设她们采摘用了x h.
根据题意,得 8x – 0.25 = 7x + 0.25.
解得 x = 0.5.
答:她们采摘用了 0.5 h.
【选自教材P124 练习 第4题】
1. 下列解方程中,移项正确的是( )
C
A. 由,得
B. 由,得
C. 由,得
D. 由,得
返回
2. 下列方程中,与 的解相同的是( )
D
A. B.
C. D.
返回
3.若与互为相反数,则 ____.
返回
4.当____时,关于的方程 的解比方程
的解大2.
【点拨】由,得,则方程 的
解为,将代入,得 ,所以
.即当时,关于的方程 的解比方程
的解大2.
返回
5.[2024扬州]《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是
《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部,书中第八章内容“方程”里记
载了一个有趣的追及问题,可理解为:速度快的人每分钟走
100米,速度慢的人每分钟走60米,现在速度慢的人先走100
米,速度快的人去追他.问速度快的人追上他需要 ____分钟.
2.5
6.解下列方程:
(1) ;
【解】移项,得 .
合并同类项,得 .
系数化为1,得 .
(2) .
移项,得 .
合并同类项,得 .
系数化为1,得 .
返回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移项: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一边,把常数项移到等号另一边;
(2)合并同类项;
(3)系数化为 1.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