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36分)
1.书写展示。请用竖向书写格式默写陆游的《示儿》。(注意书写格式)
2.根据拼音和语言环境,规范写出词语。
最难忘那次开学diǎn lǐ     ,学校lǐng dǎo     给优秀学生颁奖之后,我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老师让我到主席台发言。平日里dǎn qiè     的我,心里特别紧张,但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中,我zhèn dìng     地走向发言席,自信地开始我的发言。发言的最后,我感谢老师辛勤的付出和悉心的栽培,不仅带我们进入知识的diàn táng     ,而且给我们心灵的慰藉。当时我的发言赢得了大家阵阵的掌声,从此我变得自信阳光,勇敢坚毅。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嫌弃(xián) 等待(dài) 刀削面(xuē)
B.矮小(ǎi) 倾泻(xiè) 丢三落四(là)
C.抵御(yù) 岔口(chà) 玲珑剔透 (tí)
D.执拗(niù) 酿造(niānɡ) 任劳任怨(rén)
4.用四字成语代替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正确的一项是(  )
敌人听闻自己的碉堡被我军炸毁了,鼻子都气歪了。
李军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前怕狼后怕虎,犹豫半天。
有时候,我们与他人交流时要打开天窗说亮话,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
A.心高气傲 优柔寡断 快言快语
B.气急败坏 畏首畏尾 直言不讳
C.气急败坏 裹足不前 直言不讳
D.心高气傲 畏首畏尾 快言快语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的妹妹虽然只有三、四岁,但已经认识一千多个汉字了。
B.东华小学的校服颜色是蓝,灰,白相间,颜色搭配合理,整体效果非常好。
C.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D.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6.下列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与其它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菊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不像桃花、樱花那样娇艳欲滴,但它有自己的卓尔不群和坚强无畏。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C.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D.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7.关于“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下面选项中同学们的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博同学擅长朗读,通过大声地、绘声绘色地朗读提高阅读速度。
B.李磊同学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也不回读。
C.刘宏同学带着问题去阅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又不影响理解课文的情况下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D.郭建同学结合文章段落特点,抓住关键词语迅速把握课文内容。
8.用“厉害”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剧烈;猛烈的手段)    
◇(具备某项特殊的技能,或是能做一般人做不了的事情)    
9.根据语言环境,用积累知识填空。
◇时间就是生命。关于珍惜时间,古诗词中的名句数不胜数,如东晋葛洪的“不饱食以终日,    ”,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    ”,南宋岳飞的“莫等闲,    ,空悲切”……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一花一鸟总关情。现代散文《白鹭》语言凝练,句句含情,给我们描绘了白鹭的形象之美: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    ,    ,黛之一忽则嫌黑。品读如诗般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白鹭之美,白鹭的确是一首精巧的诗。
10.综合素质展示。
五(1)班准备举办一次民间故事分享会,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面任务。
任务一:请你为本次故事分享会定一个主题并写下来。
任务二:老师让每位同学分享一个民间故事,你打算分享哪一个故事,请写出故事的名字及它的主要内容。(教材课文和本次试卷内容除外,其余故事均可。)
故事名字:   
主要内容:   
二、阅读与思考(34分)
11.阅读下面非连续文本,然后答题。
【材料一】①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②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祸乱沿海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③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他在长城上修建的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材料二】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城,对我国手无寸铁的平民同胞和被俘士兵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上,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
和平宣言(节选)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1)阅读材料一,请写出戚继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无论是明代还是近代,我们都抗击了同一个侵略者的侵略,认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和平宣言》(节选)的理解。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古 井
①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古老的小水井。这口井是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只有井口那些被井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记载着它的年龄。
②井水很清很清。小时候,在夏天和秋天的傍晚,我常和妹妹到井台上来乘凉。我趴在井沿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倒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夜空中繁星密布,我一面数,一面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
③井水很甜很甜。我们平常吃的都是这里的水。过路的人喝一口这井里的水,都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爷爷年轻时,有一队八路军从这里路过,爷爷打了井水请他们喝,有一位小战士竟然打赌说:“这水里一定放了糖!”。
④夏天,井水很凉很凉。有一次,六月里,山里的表叔给我们带来了一小筐新摘下来的红李子。妈妈接过来,马上让我把它吊到井水里,吃过晚饭后,妈妈把李子从井水里提上来,拿到院子里大家一起吃。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冰凉可口的滋味,叫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⑤那时候我常常想,现在我也常常想:那口井是谁开掘的呢?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给后代人民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啊!
(1)这篇短文共485个字,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大约要用     (时间);抓住关键词句,能帮助我们捕捉有用的信息。读到第②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们就知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     。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捕捉到古井井水的特点是清、    、    。
(2)短文围绕古井写了三件事,根据提示试着抓住文中关键词简要概括。
①“我”趴在井沿上数倒映在井水里的星星;②    ;③    。
(3)这篇短文借助古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冬不拉
①相传很久以前,哈萨克族人在一片大森林边上过着游牧生活。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②国王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却都没有成功,许多猎人还被这只瞎熊咬死。国王的儿子冬不拉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但国王不答应。
③第二天一早,仆人禀告国王,说王子不见了。国王知道儿子已经去找那只瞎熊了,十分担心,连忙派人去瞎的地方寻找王子。
④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发现了瞎熊的足迹。
⑤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瞎吼一声,扔下石头,朝着箭飞来的方向扑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⑥后来人们在密林深处的一条小道上发现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大家把瞎熊剁成肉酱,将王子安葬在向阳的山坡上。
⑦可是,怎么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盼望王子平安归来的国王呢?一个老牧民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他坐在地上,轻轻拨动琴弦,动人的琴声如同在讲述一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一会儿音韵铿锵,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⑧从此,哈萨克族有了这种弹拨乐器。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
(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自告奋勇:   
视死如归:   
(2)为什么国王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
(3)作者在第④自然段对王子主要进行哪方面的描写?从中我们体会出什么?
(4)文中老牧民所弹的琴声有什么意义?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国王讲述王子捕杀瞎熊的经过。
B.告知国王王子已经牺牲了。
C.表达人们对王子的怀念和颂扬。
D.表现这种弹拨乐器琴声的美妙。
(5)在复述故事时,可以给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请你想象一下,这位老牧民去见国王,他会怎么给国王汇报呢?请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三、表达与交流(30分)
14.表达与交流。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他人,也是一种幸福。生活和学习中,也许你收到过许多礼物,但回想一下,你是否也给予过他人呢?是教师节来临时,给老师的一张贺卡?是春节期间,对亲友的一声问候?还是同学困难时,你的一次帮助?……
想想你给予他人的是什么?为什么?你当时的心情怎样?他人得到你的给予时,情景怎么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完整,重点部分写清楚。题目自定。
注意语言通顺,书写规范,干净,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400字。习作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哟!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题号 3 4 5 6 7
答案 B B D C A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36分)
1.书写展示。请用竖向书写格式默写陆游的《示儿》。(注意书写格式)
【解答】故答案为:
2.根据拼音和语言环境,规范写出词语。
最难忘那次开学diǎn lǐ  典礼  ,学校lǐng dǎo  领导  给优秀学生颁奖之后,我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老师让我到主席台发言。平日里dǎn qiè  胆怯  的我,心里特别紧张,但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中,我zhèn dìng  镇定  地走向发言席,自信地开始我的发言。发言的最后,我感谢老师辛勤的付出和悉心的栽培,不仅带我们进入知识的diàn táng  殿堂  ,而且给我们心灵的慰藉。当时我的发言赢得了大家阵阵的掌声,从此我变得自信阳光,勇敢坚毅。
【解答】故答案为:
典礼 领导 胆怯 镇定 殿堂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嫌弃(xián) 等待(dài) 刀削面(xuē)
B.矮小(ǎi) 倾泻(xiè) 丢三落四(là)
C.抵御(yù) 岔口(chà) 玲珑剔透 (tí)
D.执拗(niù) 酿造(niānɡ) 任劳任怨(rén)
【解答】A.有误,“削”是多音字,读“xuē”时,多用于合成词,如“剥削”“削减”等;读“xiāo”时,有去掉外面的皮或壳、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等意思,“刀削面”中是用刀斜着把面削下来,“削”应读“xiāo”。
B.正确。
C.有误,“玲珑剔透”的“剔”读音为“tī”。
D.有误,“酿造”的“酿”读音为“niàng”。“任劳任怨”的“任”读音为“rèn”。
故选:B。
4.用四字成语代替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正确的一项是(  )
敌人听闻自己的碉堡被我军炸毁了,鼻子都气歪了。
李军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前怕狼后怕虎,犹豫半天。
有时候,我们与他人交流时要打开天窗说亮话,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
A.心高气傲 优柔寡断 快言快语
B.气急败坏 畏首畏尾 直言不讳
C.气急败坏 裹足不前 直言不讳
D.心高气傲 畏首畏尾 快言快语
【解答】“鼻子都气歪”可以用“气急败坏”代替。
“前怕狼后怕虎”可以用“畏首畏尾”代替。
“打开天窗说亮话”可以用“直言不讳”代替。
故选:B。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的妹妹虽然只有三、四岁,但已经认识一千多个汉字了。
B.东华小学的校服颜色是蓝,灰,白相间,颜色搭配合理,整体效果非常好。
C.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D.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解答】A.有误,根据“小明的妹妹虽然只有三、四岁”可知,此处“三四岁”应为虚指,指小明妹妹的大致年龄,故无需使用“、”。
B.有误,根据“东华小学的校服颜色是蓝,灰,白相间”可知,“蓝”“灰”“白”应为三种并列存在于校服上的颜色,故其间应使用“、”。
C.有误,根据题干可知,“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为对“毽子越做越讲究”这一特点的具体介绍,同属一句,故“毽子越做越讲究”后应为“,”。
D.正确。
故选:D。
6.下列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与其它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菊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不像桃花、樱花那样娇艳欲滴,但它有自己的卓尔不群和坚强无畏。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C.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D.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解答】A.句子通过将菊花与樱花、桃花进行对比来突出菊花的清香与卓尔不群,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B.句子通过将瓜架上的瓜、藤、叶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旗杆进行对比来突出瓜、藤、叶的别致与可爱。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C.根据“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可知,这句话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借搭石赞扬了家乡人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D.句子通过将白鹭和朱鹭、苍鹭进行对比来突出白鹭的独特之美。这句话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C。
7.关于“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下面选项中同学们的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博同学擅长朗读,通过大声地、绘声绘色地朗读提高阅读速度。
B.李磊同学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也不回读。
C.刘宏同学带着问题去阅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又不影响理解课文的情况下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D.郭建同学结合文章段落特点,抓住关键词语迅速把握课文内容。
【解答】A.不恰当。大声且绘声绘色的朗读,往往会使阅读速度受限于发音和语调,不利于快速获取信息。在阅读时,我们更追求的是默读和快速浏览,以便更快地抓住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B、C、D恰当。
故选:A。
8.用“厉害”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剧烈;猛烈的手段)  爷爷感冒了,夜里咳得很厉害。 
◇(具备某项特殊的技能,或是能做一般人做不了的事情)  小梁游泳可厉害了,上个星期还拿了市游泳比赛的冠军。 
【解答】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即可。根据“剧烈”可知,学生造句时应使用“厉害”一词来强调程度之深。
根据“具备某项特殊的技能”可知,学生作答时应使用“厉害”一词来强调某人在某方面的长处。
故答案为:
爷爷感冒了,夜里咳得很厉害。
小梁游泳可厉害了,上个星期还拿了市游泳比赛的冠军。
9.根据语言环境,用积累知识填空。
◇时间就是生命。关于珍惜时间,古诗词中的名句数不胜数,如东晋葛洪的“不饱食以终日, 不弃功于寸阴  ”,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南宋岳飞的“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一花一鸟总关情。现代散文《白鹭》语言凝练,句句含情,给我们描绘了白鹭的形象之美: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增之一分则嫌长  , 减之一分则嫌短  , 素之一忽则嫌白  ,黛之一忽则嫌黑。品读如诗般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白鹭之美,白鹭的确是一首精巧的诗。
【解答】“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是葛洪的名句,教育我们不要整天就只是吃饱喝足,却不去多思考、多探索,不要因为懒惰而功亏一篑。成功的秘诀只有努力奋斗,除此之外,别无他径。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自陶渊明,意思是: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岳飞的名句,意思:不要虚度年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选自课文《白鹭》。
故答案为:
不弃功于寸阴 一日难再晨 白了少年头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素之一忽则嫌白
10.综合素质展示。
五(1)班准备举办一次民间故事分享会,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面任务。
任务一:请你为本次故事分享会定一个主题并写下来。
任务二:老师让每位同学分享一个民间故事,你打算分享哪一个故事,请写出故事的名字及它的主要内容。(教材课文和本次试卷内容除外,其余故事均可。)
故事名字: 《白蛇传》 
主要内容: 白蛇白素贞与许仙西湖相遇后结为夫妻,开药店行医济世。法海和尚却认定白素贞是蛇妖,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囚禁。白素贞为救许仙,水漫金山。最终白素贞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许仙出家守护。 
【解答】任务一: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并口口相传的,它反映了民众的生活百态、情感诉求和智慧结晶。考虑民间故事的来源与传承特点,所以主题可以从传承、文化瑰宝等角度出发。
例如: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的智慧结晶。
任务二:先确定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然后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突出故事的核心内容,使听众能快速了解故事梗概。
故答案为:
讲述民间故事,传承优秀文化
《白蛇传》
白蛇白素贞与许仙西湖相遇后结为夫妻,开药店行医济世。法海和尚却认定白素贞是蛇妖,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囚禁。白素贞为救许仙,水漫金山。最终白素贞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许仙出家守护。
二、阅读与思考(34分)
11.阅读下面非连续文本,然后答题。
【材料一】①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②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祸乱沿海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③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他在长城上修建的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材料二】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城,对我国手无寸铁的平民同胞和被俘士兵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上,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
和平宣言(节选)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1)阅读材料一,请写出戚继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无论是明代还是近代,我们都抗击了同一个侵略者的侵略,认真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和平宣言》(节选)的理解。
【解答】(1)考查形象分析。从文中【材料一】第①段“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可知,概括了戚继光的重要身份和成就,其中“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两个称谓尤为突出,展现了他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才能和保卫国家的英勇事迹。从文中第②段他抗击倭寇和蒙古部族内犯,第③段改造发明火攻武器、建造战船和战车、修建空心敌台等事迹,也进一步印证了戚继光作为杰出军事家和民族英雄的形象。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材料二中的《和平宣言》(节选)“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开始,这句诗描绘了1937年南京城遭受日军侵略的悲惨景象,让我意识到无论是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还是近代我们抗击日军的侵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英勇抗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接着,《和平宣言》(节选)“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两句详细描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以及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重要性。最后,整个《和平宣言》的节选部分,通过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呼吁和平的方式,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斥。它让我更加坚定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任何形式侵略的决心,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后,我对《和平宣言》(节选)的理解是:《和平宣言》(节选)表达了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沉痛悼念,缅怀了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英烈,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奋斗、开创未来。
故答案为:
(1)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2)《和平宣言》(节选)表达了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沉痛悼念,缅怀了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英烈,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奋斗、开创未来。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古 井
①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古老的小水井。这口井是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只有井口那些被井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记载着它的年龄。
②井水很清很清。小时候,在夏天和秋天的傍晚,我常和妹妹到井台上来乘凉。我趴在井沿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倒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夜空中繁星密布,我一面数,一面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
③井水很甜很甜。我们平常吃的都是这里的水。过路的人喝一口这井里的水,都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爷爷年轻时,有一队八路军从这里路过,爷爷打了井水请他们喝,有一位小战士竟然打赌说:“这水里一定放了糖!”。
④夏天,井水很凉很凉。有一次,六月里,山里的表叔给我们带来了一小筐新摘下来的红李子。妈妈接过来,马上让我把它吊到井水里,吃过晚饭后,妈妈把李子从井水里提上来,拿到院子里大家一起吃。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冰凉可口的滋味,叫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⑤那时候我常常想,现在我也常常想:那口井是谁开掘的呢?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给后代人民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啊!
(1)这篇短文共485个字,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大约要用  1分钟多一些  (时间);抓住关键词句,能帮助我们捕捉有用的信息。读到第②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们就知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  井水很清  。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捕捉到古井井水的特点是清、 甜  、 凉  。
(2)短文围绕古井写了三件事,根据提示试着抓住文中关键词简要概括。
①“我”趴在井沿上数倒映在井水里的星星;② 爷爷请八路军战士喝井水  ;③ 妈妈用冰凉的井水浸李子吃  。
(3)这篇短文借助古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一般来说,普通人的阅读速度约为每分钟200或300字,因此阅读500字大约需要两到三分钟。本文共485个字,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大约要用2分钟。根据第②自然段“井水很清很清。”可知,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井水“清”的特点。根据第③自然段“井水很甜很甜。”可知,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井水“甜”的特点。根据第④自然段“夏天,井水很凉很凉。”可知,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井水“凉”的特点。由此可知,古井井水的特点是清、甜、凉。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第②自然段“小时候,在夏天和秋天的傍晚,我常和妹妹到井台上来乘凉。我趴在井沿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倒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夜空中繁星密布,我一面数,一面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可知,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我趴在井沿上数星星”这件事。根据第③自然段“我们平常吃的都是这里的水。过路的人喝一口这井里的水,都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爷爷年轻时,有一队八路军从这里路过,爷爷打了井水请他们喝,有一位小战士竟然打赌说:‘这水里一定放了糖!’。”可知,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爷爷请八路军战士喝井水”这件事。根据第④自然段“有一次,六月里,山里的表叔给我们带来了一小筐新摘下来的红李子。妈妈接过来,马上让我把它吊到井水里,吃过晚饭后,妈妈把李子从井水里提上来,拿到院子里大家一起吃。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冰凉可口的滋味,叫人一辈子也忘不了。”可知,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妈妈用冰凉的井水浸李子吃”这件事。
(3)本题考查思想情感。根据第⑤自然段“那时候我常常想,现在我也常常想:那口井是谁开掘的呢?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给后代人民带来多少甜美和欢乐啊!”并结合前文可知,作者通过写井水“清、甜、凉”的特点及与之相关的美好回忆来赞美那些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人们。
故答案为:
(1)1分钟多一些 井水很清 甜 凉;
(2)②爷爷请八路军战士喝井水 ③妈妈用冰凉的井水浸李子吃;
(3)赞美那些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人们。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冬不拉
①相传很久以前,哈萨克族人在一片大森林边上过着游牧生活。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②国王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却都没有成功,许多猎人还被这只瞎熊咬死。国王的儿子冬不拉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但国王不答应。
③第二天一早,仆人禀告国王,说王子不见了。国王知道儿子已经去找那只瞎熊了,十分担心,连忙派人去瞎的地方寻找王子。
④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发现了瞎熊的足迹。
⑤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瞎吼一声,扔下石头,朝着箭飞来的方向扑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⑥后来人们在密林深处的一条小道上发现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大家把瞎熊剁成肉酱,将王子安葬在向阳的山坡上。
⑦可是,怎么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盼望王子平安归来的国王呢?一个老牧民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他坐在地上,轻轻拨动琴弦,动人的琴声如同在讲述一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一会儿音韵铿锵,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⑧从此,哈萨克族有了这种弹拨乐器。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
(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自告奋勇: 积极主动地争取承担某项任务。 
视死如归: 把死亡看做回家一样,形容不怕牺牲。 
(2)为什么国王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
(3)作者在第④自然段对王子主要进行哪方面的描写?从中我们体会出什么?
(4)文中老牧民所弹的琴声有什么意义?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向国王讲述王子捕杀瞎熊的经过。
B.告知国王王子已经牺牲了。
C.表达人们对王子的怀念和颂扬。
D.表现这种弹拨乐器琴声的美妙。
(5)在复述故事时,可以给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请你想象一下,这位老牧民去见国王,他会怎么给国王汇报呢?请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解答】(1)考查词语解释。
根据第②自然段“国王的儿子冬不拉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但国王不答应”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国王的儿子主动要求去除掉黑熊,但国王不同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告奋勇”的“告”意为“表明”,故词语可解释为“积极主动地争取承担某项任务”。
根据第⑦自然段“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激昂的琴声像做好死亡准备,即将上战场的战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视死如归”的“归”意为“回家”,故词语可解释为“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形容不怕牺牲。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自然段“相传很久以前,哈萨克族人在一片大森林边上过着游牧生活。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可知,国王之所以要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是因为这只瞎熊性情凶恶,经常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3)考查描写手法、句子理解与赏析。
根据第④自然段“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中的“带”“骑”“翻”“涉”“穿”可知,这一段对王子进行了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王子寻找瞎熊的路途遥远、过程艰辛。
(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ABC.正确。
D.错误。根据第⑦自然段“可是,怎么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盼望王子平安归来的国王呢?一个老牧民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他坐在地上,轻轻拨动琴弦,动人的琴声如同在讲述一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以及第⑧自然段“从此,哈萨克族有了这种弹拨乐器。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可知,老牧民弹琴既是为了向国王讲述王子捕杀瞎熊的过程与结局,也是为了赞美和怀念王子,而非表现这种弹拨乐器琴声的美妙。
故选:D。
(5)考查扩展写话。
文章讲述了哈萨克族王子冬不拉为消灭祸害百姓的瞎熊而不幸牺牲的故事。文章通过王子的勇敢无畏与牺牲精神,突出了英雄主义的主题。可从国王与老牧民通过琴声这一媒介共同回忆了王子的英勇事迹、国王的悲痛与愤怒及对儿子的理解与骄傲、老牧民则通过坚定的目光与话语,向国王传达了王子精神的伟大与牺牲的价值等方面进行写话。示例:国王问老牧民:“你来这里做什么呢?看没看到我的儿子在哪里呢?”,牧民不慌不忙地拿出一种乐器,低声说道:“就让我手里的琴声告诉您吧。”说完就坐下,静静地弹了起来。国王听了老牧民的弹奏,眼眶泛红,低声问道:“这琴声,可是讲述了我儿冬不拉的故事?”老牧民点头,哀伤地说:“正是。王子英勇无畏,历经艰险与瞎熊搏斗,最终不幸牺牲。”国王紧握双手,声音颤抖:“我的儿啊,你为何如此决绝?你的英勇,将永载史册。”老牧民安慰道:“王子精神长存,我们将铭记于心,继续前行。”
故答案为:
(1)积极主动地争取承担某项任务。
把死亡看做回家一样,形容不怕牺牲。
(2)因为它性情凶恶,经常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3)动作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出王子寻找瞎熊的路途遥远、过程艰辛。
(4)D;
(5)老牧民来到国王面前,先向国王行了礼,然后坐下,轻轻拨动琴弦。一边弹,一边缓缓说道:“尊敬的国王,王子他……他为了除掉那只害人的瞎熊,勇敢地前去挑战。他翻山越岭,追踪瞎熊,然后和瞎熊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后,王子和瞎熊同归于尽了。但王子是英雄,他保护了我们大家,我们都很怀念他。”
三、表达与交流(30分)
14.表达与交流。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他人,也是一种幸福。生活和学习中,也许你收到过许多礼物,但回想一下,你是否也给予过他人呢?是教师节来临时,给老师的一张贺卡?是春节期间,对亲友的一声问候?还是同学困难时,你的一次帮助?……
想想你给予他人的是什么?为什么?你当时的心情怎样?他人得到你的给予时,情景怎么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完整,重点部分写清楚。题目自定。
注意语言通顺,书写规范,干净,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400字。习作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哟!
【解答】范文:
温暖的传递
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爷爷正蜷缩在街角,他的面前放着一个破旧的碗,里面只有几枚零散的硬币。他的头发花白而凌乱,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身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眼神中透露出无助与绝望。
我不禁停下了脚步,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同情。我想起自己口袋里还有几块零花钱,那是妈妈给我买零食的钱。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走到老爷爷面前,轻轻地将那几块钱放进了他的碗里。
老爷爷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眼中满是感激。他用颤抖的声音对我说:“谢谢你,小姑娘,你真是个善良的好孩子。”我微笑着对他说:“老爷爷,不用客气,这些钱您拿去买点吃的吧,暖和暖和身子。”
那一刻,我心里感觉暖暖的。我能给予老爷爷的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几块钱,但我知道这可能会让他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一丝温暖。看着老爷爷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我明白了给予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物质的馈赠,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在寒冬中绽放光芒的力量。
回到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欣慰地看着我,说:“宝贝,你做得对。给予他人帮助,自己也会收获快乐。”我深深地点了点头,我会将这份给予的快乐永远铭记在心,也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将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