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 课件(共32张PPT)湘教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7.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 课件(共32张PPT)湘教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3.7.1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一) 教学幻灯片分页内容
第 1 页:标题页
标题:3.7.1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一)
副标题: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日期:[授课日期]
第 2 页:复习回顾
问题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用方法有哪些?(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问题 2: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begin{cases}2x + y = 7 \\ x + y = 5\end{cases}\)的步骤是什么?(①-②得\(x = 2\),代入②得\(y = 3\),解为\(\begin{cases}x = 2 \\ y = 3\end{cases}\)。)
问题 3: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审、设、列、解、验、答。)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本节课将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方程组在处理含两个未知数问题时的优势。
第 3 页:情境引入
情境 1:学校组织七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原计划租用 45 座客车若干辆,但有 15 人没有座位;如果改租同样数量的 60 座客车,则多出一辆,且其余客车刚好坐满。七年级有多少学生?原计划租用多少辆 45 座客车?(需同时求学生人数和车的数量,适合用方程组解决。)
情境 2:某商场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 50 件,甲种商品每件进价 35 元,利润率 20%;乙种商品每件进价 20 元,利润率 15%,共获利 278 元。甲、乙两种商品各购进多少件?(含两个未知数和两个等量关系,需列方程组求解。)
思考:这些问题中存在两个未知数和两个等量关系,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并解决?本节课将学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
第 4 页: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两个等量关系;能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和差倍分问题、行程问题等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列方程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程组解决问题的便捷性,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第 5 页: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审:审题。认真阅读题目,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出题目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设:设未知数。设出两个未知数(通常用\(x\)和\(y\)表示),明确未知数的含义及单位。
列:列方程组。根据找到的两个等量关系,分别列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方程组。
解:解方程组。运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验:检验。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符合原方程组,同时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如人数、数量为正整数等)。
答:作答。写出答案,回答题目中的问题,注意单位完整。
第 6 页:例题讲解 1—— 和差倍分问题
例 1:某班共有学生 54 人,其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 2 倍少 6 人,求该班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解析:
步骤 1:审题。等量关系 1:男生人数 + 女生人数 = 总人数 54 人;等量关系 2:男生人数 = 女生人数 ×2 - 6。
步骤 2:设未知数。设女生人数为\(x\)人,男生人数为\(y\)人。
步骤 3:列方程组。\(\begin{cases}x + y = 54 \\ y = 2x - 6 \end{cases}\) 。
步骤 4:解方程组。将②代入①得:\(x + 2x - 6 = 54\)→\(3x = 60\)→\(x = 20\),代入②得\(y = 34\) 。
步骤 5:检验。\(20 + 34 = 54\),\(34 = 2 20 - 6\),符合题意。
步骤 6:作答。该班男生有 34 人,女生有 20 人。
方法总结:和差倍分问题需找出两个数量关系,一个表示总和(或差),一个表示倍数关系。
第 7 页:例题讲解 2——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
例 2:甲、乙两地相距 360 千米,一辆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 70 千米;一辆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行 50 千米。两车同时出发,几小时后相遇?相遇时快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解析:
步骤 1:审题。等量关系 1:快车行驶路程 + 慢车行驶路程 = 总路程 360 千米;等量关系 2:两车行驶时间相同(设为\(x\)小时),快车路程 = 70x,慢车路程 = 50x。
步骤 2:设未知数。设两车出发后\(x\)小时相遇,相遇时快车行驶了\(y\)千米。
步骤 3:列方程组。\(\begin{cases}y + 50x = 360 \\ y = 70x \end{cases}\) 。
步骤 4:解方程组。将②代入①得:\(70x + 50x = 360\)→\(120x = 360\)→\(x = 3\),代入②得\(y = 210\) 。
步骤 5:检验。\(210 + 50 3 = 360\),符合题意。
步骤 6:作答。两车出发后 3 小时相遇,相遇时快车行驶了 210 千米。
方法总结: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的基本等量关系是 “路程和 = 速度和 × 时间”,可根据路程或时间设未知数。
第 8 页:例题讲解 3—— 购物问题
例 3:小明在文具店买了 5 支钢笔和 3 本笔记本,共支付 50 元;小红买了同样的 3 支钢笔和 2 本笔记本,共支付 31 元。求每支钢笔和每本笔记本的价格。
解析:
步骤 1:审题。等量关系 1:5 支钢笔费用 + 3 本笔记本费用 = 50 元;等量关系 2:3 支钢笔费用 + 2 本笔记本费用 = 31 元。
步骤 2:设未知数。设每支钢笔\(x\)元,每本笔记本\(y\)元。
步骤 3:列方程组。\(\begin{cases}5x + 3y = 50 \\ 3x + 2y = 31 \end{cases}\) 。
步骤 4:解方程组。①×2 得\(10x + 6y = 100\) ③;②×3 得\(9x + 6y = 93\) ④;③-④得\(x = 7\),代入②得\(21 + 2y = 31\)→\(y = 5\) 。
步骤 5:检验。\(5 7 + 3 5 = 50\),\(3 7 + 2 5 = 31\),符合题意。
步骤 6:作答。每支钢笔 7 元,每本笔记本 5 元。
方法总结:购物问题的等量关系是 “总费用 = 单价 × 数量”,需根据不同购买方案列出方程组。
第 9 页:例题讲解 4—— 配套问题
例 4:某车间有 28 名工人生产螺栓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栓 12 个或螺母 18 个,已知 1 个螺栓要配 2 个螺母,问如何分配工人才能使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刚好配套?
解析:
步骤 1:审题。等量关系 1:生产螺栓人数 + 生产螺母人数 = 28 人;等量关系 2:螺母总数 = 螺栓总数 ×2。
步骤 2:设未知数。设生产螺栓的工人有\(x\)人,生产螺母的工人有\(y\)人。
步骤 3:列方程组。\(\begin{cases}x + y = 28 \\ 18y = 2 12x \end{cases}\) 。
步骤 4:解方程组。化简②得\(18y = 24x\)→\(3y = 4x\)→\(y = \frac{4}{3}x\) ③;将③代入①得\(x + \frac{4}{3}x = 28\)→\(\frac{7}{3}x = 28\)→\(x = 12\),则\(y = 16\) 。
步骤 5:检验。螺栓总数\(12 12 = 144\)个,螺母总数\(16 18 = 288\)个,\(288 = 2 144\),配套,符合题意。
步骤 6:作答。应分配 12 名工人生产螺栓,16 名工人生产螺母。
方法总结:配套问题需明确两种部件的配套比例,根据 “数量 × 比例” 列等量关系。
第 10 页:找等量关系的常用方法
方法 1:抓住关键词。如 “和”“差”“倍”“分”“共”“多”“少” 等,直接体现等量关系。
例:“A 与 B 的和为 100”→\(A + B = 100\);“A 比 B 的 3 倍少 5”→\(A = 3B - 5\)。
方法 2:利用基本公式。如行程问题(路程 = 速度 × 时间)、工程问题(工作量 = 工作效率 × 时间)、购物问题(总价 = 单价 × 数量)等。
例:“路程和 = 速度和 × 相遇时间”。
方法 3:分析实际意义。结合生活常识或问题背景,找出隐含的等量关系。
例:配套问题中 “部件数量比等于配套比例”;人数分配问题中 “各部分人数和 = 总人数”。
方法 4:借助图表。用线段图表示行程问题中的路程关系,用表格梳理数量关系,使等量关系更直观。
第 11 页:例题讲解 5—— 百分比问题
例 5:某商店购进甲、乙两种商品,甲商品的进价比乙商品的进价每件多 10 元,若用 3000 元购进甲商品的数量与用 2400 元购进乙商品的数量相同,求甲、乙两种商品的进价各是多少元?
解析:
步骤 1:审题。等量关系 1:甲进价 = 乙进价 + 10 元;等量关系 2:3000 元购进甲的数量 = 2400 元购进乙的数量(数量 = 总价 ÷ 单价)。
步骤 2:设未知数。设乙商品的进价为\(x\)元 / 件,则甲商品的进价为\(y\)元 / 件。
步骤 3:列方程组。\(\begin{cases}y = x + 10 \\ \frac{3000}{y} = \frac{2400}{x} \end{cases}\) 。
步骤 4:解方程组。将①代入②得\(\frac{3000}{x + 10} = \frac{2400}{x}\),交叉相乘得\(3000x = 2400(x + 10)\)→\(3000x = 2400x + 24000\)→\(600x = 24000\)→\(x = 40\),则\(y = 50\) 。
步骤 5:检验。甲数量\(3000 ·50 = 60\)件,乙数量\(2400 ·40 = 60\)件,数量相同,符合题意。
步骤 6:作答。甲商品的进价为 50 元 / 件,乙商品的进价为 40 元 / 件。
方法总结:百分比或分式关系的问题,需根据 “数量相等”“比例相等” 等列方程,注意验根(确保分母不为 0)。
第 12 页:课堂练习 1
练习 1:某中学七年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其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 2 倍少 30 人,且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和是 120 人,求参加义务劳动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练习 2:甲、乙两人从相距 20 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6 千米,乙每小时走 4 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遇?相遇时甲走了多少千米?
第 13 页:课堂练习 2
练习 3:某商场用 3600 元购进 A、B 两种商品,A 种商品每件进价 20 元,B 种商品每件进价 30 元,购进 A 种商品的数量比 B 种商品多 20 件,求购进 A、B 两种商品各多少件?
练习 4: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 25 个或制盒底 40 个,1 个盒身与 2 个盒底配成 1 个罐头盒,现有 36 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以使盒身与盒底刚好配套?
第 14 页:易错点提醒
审题不清,遗漏关键信息,导致等量关系找错或不完整(如配套问题忘记比例关系)。
设未知数时未明确单位,或单位不统一(如速度单位千米 / 小时与时间单位分钟未统一)。
列方程组时方程列错,如将 “甲比乙多 5” 写成\(x + 5 = y\)(正确应为\(x = y + 5\))。
解方程组过程出错,尤其是加减消元时符号错误或代入时漏乘。
检验环节缺失,未验证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如人数为负数或小数)。
作答不完整,未回答题目中的所有问题(如问题求两个量只答一个)。
第 15 页: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审、设、列、解、验、答。
掌握了几种常见实际问题的解法:和差倍分问题、行程问题(相遇)、购物问题、配套问题、百分比问题。
学会了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抓关键词、用基本公式、分析实际意义、借助图表。
明确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优势:能更直接地表示两个未知数的关系,避免复杂的代数式转化。
第 16 页: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教材第 [X] 页练习二十八第 1、2、3 题。
提高作业:
(1)某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原计划租用 45 座客车若干辆,但有 15 人没有座位;如果改租 60 座客车,可少租一辆,且刚好坐满。求原计划租用 45 座客车的数量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
(2)甲、乙两种商品的进价之和为 500 元,商店老板为获取利润,决定将甲商品按 50% 的利润定价,乙商品按 40% 的利润定价。在实际销售时,应顾客要求,两种商品均按 9 折出售,这样商店共获利 157 元,求甲、乙两种商品的进价各是多少元?
拓展作业:从生活中选取一个适合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实际问题,列出方程组并求解。
2025-2026学年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3.7.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
第3章 一次方程(组)
a
i
T
u
j
m
i
a
N
g
复习导入
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目前学习了哪几种方法?
①代入消元法;
②加减消元法。
1. 列方程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关键在于找到问题的等量关系.
探索新知
小楠收集的中国邮票和外国邮票共有335张,其中中国邮票的张数比外国邮票的张数的3倍少17.小楠收集的中国邮票和外国邮票各有多少张?
思 考
中国邮票的张数+外国邮票的张数=335
中国邮票的张数=3×外国邮票的张数-17
本问题涉及的等量关系:
中国邮票的张数+外国邮票的张数=335
中国邮票的张数=3×外国邮票的张数-17
设小楠有中国邮票x张,外国邮票y张,根据等量关系,得
解得
因此,小楠收集了中国邮票247张,外国邮票88张.
1. 现在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年龄的 3 倍,7 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年龄的 5 倍,问父亲、儿子现在的年龄分别是( )
A. 42 岁,14 岁 B. 48 岁,16 岁
C. 36 岁,12 岁 D. 39 岁,13 岁
A
练一练
某业余运动员针对自行车和长跑项目进行专项训练. 某次训练中,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10 m/s,跑步的平均速度为 m/s,自行车路段和长跑路段共5 km,
共用时 15 min. 求自行车路段和长跑路段的长度.
例1
5km
15 min
自行车路段
长跑路段
平均速度10 m/s
平均速度 m/s
5km
15 min
自行车路段
长跑路段
平均速度10 m/s
平均速度 m/s
自行车路段的长度+长跑路段的长度=5 km
骑自行车的时间+长跑时间=15 min
本问题涉及的等量关系:
注意
单位
解:设自行车路段的长度为 x m,
长跑路段的长度为 y m,则
解得
答:自行车路段的长度为3000m,长跑路段的长度为2000m.
甲、乙两人相距 4 km,以各自的速度同时出发. 如果同向而行,甲 2 h 追上乙;如果相向而行,两人 0.5 h 后相遇,试问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练一练
解 设甲、乙的速度分别是 x km/h,y km/h.根据题意,得
2x – 2y = 4,
x + y = 4.
1
2
1
2
解得
x = 5,
x = 3.
答:甲的速度是 5 km/h,乙的速度是 3 km/h.
甲、乙两种商品原来的单价和为100元,因市场
变化,甲商品降价15%,乙商品提价10%,调价后两种商品的单价和比原来的单价和降低了5%. 求甲、乙两种商品原来的单价.
例2
分析:设甲商品原来的单价为x元,乙商品原来的单价为y元.
甲商品降价15%,单价变成 x-15%x=(1-15%) x (元) .
乙商品提价10%,单价变成 y+10%x=(1+10%) y (元) .
调价后的单价和为 100-100×5%=100× (1-5%) (元) .
甲、乙两种商品原来的单价和为100元,因市场
变化,甲商品降价15%,乙商品提价10%,调价后两种商品的单价和比原来的单价和降低了5%. 求甲、乙两种商品原来的单价.
例2
甲商品原单价+乙商品原单价=100元
调价后甲商品单价+调价后乙商品单价=100×(1-5%) 元
本问题涉及的等量关系:
解:设甲商品原来的单价为x元,乙商品原来的单价为y元.
根据题意,得
解得
答:甲商品原来的单价为60元,乙商品原来的单价为40元.
用含药 30% 和 75% 的两种防腐药水,配制含药 50% 的防腐药水 18 kg,两种药水各需多少千克?
练一练
解:设需含药 30% 的药水 x kg,含药 75% 的药水 y kg.
由题意,得
解得
答:两种药水各需 10 kg,8 kg.
用流程图表示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思路.
检查解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需要,如果符合,它就是实际问题的解
实际问题
解方程组
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分析题意
做一做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般步骤:

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能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两个等量关系;

根据问题设出两个未知数;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出未知数的值;

检验所求的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写出答.

1. 蜻蜓有 6 条腿和 2 对翅膀,蝉有 6 条腿和 1 对翅膀,现这两种小虫共有腿 108 条和 20对翅膀,则蜻蜓有____只,蝉有_____只.
2
16
2.有甲、乙两种铜和银的合金,甲种合金含银25%,乙种合金含银37.5%. 现在要熔制含银30%的合金100 kg,甲、乙两种合金应各取多少千克?(不计过程中的损耗)
分析:本问题涉及的等量关系:
甲种合金+乙种合金=100kg,
甲种合金含银量+乙种合金含银量=(100×30%) kg=30kg.
【课本P130 练习 第1题】
解:设甲种合金应取 x kg,乙种合金应取 y kg.
根据题意,得
解得
答:甲种合金应取60kg,乙种合金应取40 kg.
2.有甲、乙两种铜和银的合金,甲种合金含银25%,乙种合金含银37.5%. 现在要熔制含银30%的合金100 kg,甲、乙两种合金应各取多少千克?(不计过程中的损耗)
【课本P130 练习 第1题】
3.甲、乙两人从相距36 km的两地相向而行. 如果甲比乙先走2h,那么他们在乙出发2.5h后相遇;如果乙比甲先走2h,那么他们在甲出发3h后相遇. 设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x km/h,y km/h,填写下表并求x,y的值.
甲行走的路程/km 乙行走的路程/km 甲、乙两人行走的路程之和/km
第一种情况 (甲先走2h)
第二种情况 (乙先走2h)
(2+2.5)x
2.5y
36
3x
(2+3)y
36
【课本P130 练习 第2题】
解:根据题意,得
解得
因此,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6km/h,3.6km/h.
3.甲、乙两人从相距36 km的两地相向而行. 如果甲比乙先走2h,那么他们在乙出发2.5h后相遇;如果乙比甲先走2h,那么他们在甲出发3h后相遇. 设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x km/h,y km/h,填写下表并求x,y的值.
【课本P130 练习 第2题】
应用1 行程问题
1.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讲述了孙
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除魔,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现请
你欣赏下面描述孙悟空追妖精的数学诗:悟空顺风探妖踪,
千里只用四分钟;归时四分行六百,试问风速是多少?题目
的意思是:孙悟空追寻妖精的行踪,去时顺风, 里只用
了4分钟;回来时逆风,4分钟只走了600里,则风的速度为
____里/分钟.
50
返回
2.一列动车组与一列普通列车同向而行,动车组在普通列车
的后面,动车组从追上普通列车到完全超出需16秒;若它们
相向而行,则两车从相遇到完全分开只需 秒.若动车组长度
为180米,普通列车长度为220米,则普通列车的速度是
__________,动车组的速度是________.
25米/秒
50米/秒
返回
3.[2025武汉月考]如图,从至 ,
步行走粗线道 需要35分钟,坐车
走细线道 需要22.5
分钟,车沿 行驶的距离是由
25
至步行距离的3倍,车沿行驶的距离是由至
步行距离的5倍,已知车速是步行速度的6倍,那么先从至
步行,再沿 坐车所需要的总时间是____分钟.
【点拨】设步行速度为 米/分,则车
速为米/分,设米,
米,根据题意,得
解得
则从步行至,再沿 坐车所需总时间为
(分钟).
返回
4.[2025怀化期末]甲、乙两地相距74千米,途中有上坡、
平路和下坡.一汽车从甲地下午1点出发到乙地是下午3点30分,
停留30分钟后从乙地出发,下午6点48分返回甲地.已知汽车
在上坡路每小时行驶20千米,平路每小时行驶30千米,下坡
每小时行驶40千米,求甲地到乙地的行驶过程中平路、上坡、
下坡分别是多少千米?
【解】从下午1点到下午3点30分共2.5小时,从下午4点到下
午6点48分共2.8小时.
设甲地到乙地的行驶过程中平路是千米,上坡路是 千米,
则下坡路是 千米,
根据题意,得
整理,得解得
所以 .
答:甲地到乙地的行驶过程中平路是30千米,上坡是16千米,
下坡是28千米.
返回
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检查解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需要,如果符合,它就是实际问题的解
实际问题
解方程组
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分析题意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