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定远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11月月考试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月令》“驾苍龙”,《周礼 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龙有时又像狗。《后汉书 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 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 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它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上所知道的龙了。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甚至正因其分不清,这问题对于我们,才特别有意义。不错,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因为我们知道,图腾的合并,是图腾式的社会发展必循的途径。
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认为这图腾的子孙。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曾奉狗为图腾的瑶族,如今还很鲜明的保存着这种意识。陆次云《峒谿纤志》说他们“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也属于这类。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确有其绝对的实际作用。
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每个老祖宗当然知道谁是它的儿孙,认识他们的相貌和声音。但儿孙太多时,老祖宗一时疏忽,认错了人,那是谁也不能担保的。所以为保证老祖宗的注意,儿孙们最好是不时在老祖宗面前演习他们本图腾的特殊姿态、动作与声调,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记忆。这便是前面所讲的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而食和“禹步”的目的。另一种保证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经常的在装饰上表现着本图腾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随时随地见面就认识。代表这一种手段的实例,便是龙图腾的“断发文身”的风俗。
为什么装扮得像龙,就不为蛟龙所害呢?龙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化装的蒙蔽,而是它甘心情愿如此。越人之化装,也不是存心欺骗,而是一种虔诚心情的表现。换言之,“断发文身”是一种图腾主义的原始宗教行为。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
至于许慎所谓“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可称为“尊荣说”。这一说似乎与图腾无关,其实不然。就现代人观点看来,人决不以像爬虫为尊荣。这完全是图腾主义的心理。图腾既是祖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骄傲的事呢!龙之所以有资格被奉为图腾,当然有个先决条件。定是假定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个身体和心灵都交付给它。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变得和它一样,那岂不更妙?在这里,巫术——模拟巫术便是野蛮人的如意算盘。
(节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图腾有两种,混合式图腾可以玄武神兽为例,化合式图腾可以中国龙为例。
B.化合式图腾的形成,往往是实力较强的团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团族的结果。
C.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装扮并摹仿其特性与动作,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
D.图腾是部落子孙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如果是毒虫或猛兽,其护卫功能更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古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又说“画龙不成反类狗”,可见在龙的形象中糅合了马和狗的特征。
B.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这个仪式有它的实际作用,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
C.一旦断发文身,模拟成龙,就是模仿了神的外形,能拥有神的无边法力,这便是巫术的如意算盘。
D.龙是一种虚构的生物,但融合众家而成的龙图腾成了华夏文化的基石,中国人至今被称为龙的传人。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避害说”的一项是 ______
A.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注所当决者,因而治之。
B.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C.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
D.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4.作者强调,无法也不必分清古代传说中的龙蛇,理由何在?
5.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而《说文解字》中说“禹,虫也”,请依据本文观点对此加以解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爱情与逻辑
马克斯 夏尔曼
我在法律学院读书。我深知,一位贤惠的妻子对于我今后的律师生涯至关重要。我对波莉垂青已久。但她在聪明这点上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急需提高她跟我的匹配度。
第二天晚上,我便约波莉出来。我们坐在学校的一颗橡树下。我给她开了一门逻辑课。
“逻辑,”我清了清喉咙说,“我们先来讲‘轻率归纳’。你不会讲法语,我不会讲法语。由此得出结论:明尼苏达大学里谁也不会讲法语。”
“真的吗?”波莉兴奋地说,“没人会?”
我憋住一肚子怨气:“波莉,这是谬误。结论下得过早,证据又不足。”
“接下来一个谬误叫做‘转移论题’。有个男人想来申请工作。老板问他的资历怎样,他回答说家里除了老婆还有 6个孩子。老婆是个跛子。孩子们没吃没穿。屋子里床都没有。”波莉那桃红色的脸颊上滚下一串泪珠:“啊,太可怜啦。”
“唉,是太可怜啦,”我应声附和道,“可这不足以为论点呀。那男人对老板关于他资历如何的问题避而不谈,却又想求得老板的同情。他是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你懂吗?”
“你手帕带来了吗?”她已泣不成声。
我将手帕递给了她。“下面,”我压低嗓音说,“我们来讨论‘类比不当’。学生考试时该允许看教科书。毕竟嘛,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可以参考 X光片;律师为被告辩护期间可以查看辩护书;木匠盖房子的时候则可以对照设计图。那么,学生考试时为什么就不准看教科书呢?”
“好主意!”她热情洋溢地说。
“波莉,这论证全错了。医生、律师和木匠并不是在测验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学生却是在考试。这些情况完全不同,你可别把它们混为一谈啊。”
“现在讲‘假设非事实’。假如居里夫人没有把一张照相板留在装有沥青铀的抽屉里,那么当今世界还不知镭为何物呢。”
“对,对”,波莉颔首称是。我冷冰冰地说,“这个论证是谬误。也许居里夫人会在晚些时候的某一天发 现镭,也许别的什么人会发现它的。你不能以一个不真实的前提作为开端,从而引出任何站得住脚的结论。”
“下一个谬误是‘违反充足理由律’。有两个人在辩论。甲说:‘我的对手是个臭名昭著的骗子,他的话一句也不可信。’波莉,想想看,错在哪儿?”
“这是不公平的,”她气愤地说,“人家还没有开口,就被骂成骗子。那人家还有啥机会辩论呢?”
“正确!”我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波莉,我为你感到自豪。”
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总算没白费。我们的关系由逻辑改为浪漫的时候到了。
“波莉,”我们再次坐在那棵橡树下的时候,我说。
“亲爱的,”我笑容可掬地说,“我们已经在一块儿呆了五个晚上了。相处得很融洽,显然是情投意合。”
“轻率归纳。”波莉欢快地说。
“对不起,你说什么?”我问。
“轻率归纳。”她重复了一遍。“咱们只碰过五次头,怎么就说是情投意合了呢?”
这小淘气学得倒挺不错。“亲爱的,碰五次头够多了。你要知道一块糕是好糕,总不必把它吃光吧!”
“类比不当。”波莉脱口而出,“我不是糕,我是姑娘。”
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波莉,我爱你。你对于我是整个世界。我的宝贝,请说一声你跟我。要不,我做人还有什么意思?我会消沉下去,我会饭菜不进,我会变成一个两眼凹陷、步履蹒跚的废物,到处流浪。”
“转移论题。”波莉说。我咬紧牙关,说什么也得保持镇静。
“嗯,波莉,”我强装笑容地说,“你已经把谬误都学到手了。”
“这话一点不错。”她说着使劲点了点头。
“是谁教你的呢,波莉?”
“你呗。”
“对啦,你得感激我才是,亲爱的,要是没我,你一辈子也别想晓得这么多谬误。”
“假设非事实。”她迫不及待地说。
我抹了抹眉头上的汗水。“波莉,你别这样死心眼儿了。这些不过是课堂上的骗人之术。你可知道, 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不相干的。”
“外延扩大。”她顽皮地向我摇着手指。
我暴跳如雷:“你到底跟不跟我?”
“不跟。”她回答说。
“为什么?”我问。
“今天下午我已答应过佩蒂(波莉的另一个追求者),说我跟他。”
我气得脚跟也站不稳了,“这骗子!”我尖叫着,“别跟他,波莉。他会撒谎,讲话从不算数。他是个骗子。”
“违反充足理由律。”波莉说。
“好吧,”我说,“既然你已成了逻辑学家,那么请问,你跟佩蒂的逻辑原因何在?”
“他有温度。”
(选自《爱情与逻辑》,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
A.佩蒂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小说并未着墨,但能大致推断出其性格,与“我”相比,佩蒂温暖不算计。
B.“我”一心想要将波莉培养成符合自己职业需求的妻子,这体现出“我”功利主义的爱情观。
C.“我”在介绍转移论题这一谬误的时候,波莉哭了,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善良且有爱心的人。
D.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朴实动人,文本示例丰富,充满张力,增强了文本的讽刺性和可读性。
7.若为小说添加一个结尾,下列哪种续写最符合波莉的性格与小说主题?( ______ )
A.波莉后来发现佩蒂也在学习逻辑,愤而与之分手。
B.“我”痛改前非,用浪漫诗歌重新追求波莉并成功。
C.波莉与佩蒂结婚,但常以逻辑谬误调侃生活,充满乐趣。
D.“我”成为逻辑学教授,将这段经历写进教材警示学生。
8.请根据文本中的逻辑学知识,反驳画横线句男主的想法。
9.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艺术特色。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臣闻治天下者,在知用人之先后而已。用人之法,各有所宜。军旅之士先材能,朝廷之士先名节。夫所谓名节之士者,知廉耻,修礼让,不利于苟得,不牵于苟随,而惟义之所处。 白刃之威,有所不避,折枝之易,有所不为,而惟义之所守。其立于朝廷,进退举止,皆可以为天下法也。其人至难得也,至可重也,故其一无二士。为士者常贵名节,以自重其身。而君人者亦常全名节以养成善士。
伏见陛下近除前御史中丞包拯为三司,使命下之日,中外喧然,以谓朝廷贪拯之材,而不为拯惜名节。然犹冀拯能执节守义,坚让以避嫌疑,而为朝廷惜事体。数日之间,遽闻拯已受命,是可惜也,亦可嗟也。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 至如逐其人而待其位虽初无是心然见得不能思义此皆不足怪。若乃嫌疑之迹,常人皆知可避,而拯岂独不思哉?昨闻拯在台日,常自至中书,诟责宰相,指陈前三司使张方平过失,怒宰相不早罢之。既而台中僚属相继论列方平,由此罢去,而以宋祁代之。又闻拯亦曾弹奏宋祁过失,自其命出,台中僚属又交章力言,而祁亦因此而罢,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谓蹊田夺牛①,岂得无过?而整冠纳履,当避可疑者也。如拯材能资望,虽别加进用,人岂为嫌?其不可为者,惟三司使尔。非为自涉嫌疑,其于朝廷所损不细。
臣请原其本末而言之。国家自数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及其弊也,循默苟且,颓惰宽弛,习成风俗,不以为非。至于百职不修,纪纲废坏。时方无事,固未觉其害也。一旦黠虏犯边,兵出无功,而财用空虚,公私困弊,盗贼并起,天下骚然。陛下奋然感悟,思革其弊,进用三数大臣,锐意于更张矣。于此之时,始增置谏官之员,以宠用言事之臣, 俾之举职,由是修纪纲而绳废坏,遂欲分别贤不肖,进退材不材。而久弊之俗,骤见而骇,因共指言事者而非之,或以谓好讦阴私,或以为公相倾陷,或谓沽微名誉,或谓自图进取。群言百端,几惑上听。上赖陛下至圣至明,察见诸臣本以忘身殉国,非为己利,谗间不入,遂荷保全。而中外之人,久而亦渐为信。自是以来,二十年间,台谏之选,屡得谠育之士②。中间斥去奸邪,屏绝权幸,拾遗救失,不可胜数。是则纳谏之善,从古所难。
———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节选)
【注】①蹊田夺牛:指因牛踩了田地,而把人家的牛夺走了。②谠育之士:品德高尚、言行正直,并且致力于教育、培养和引导他人的贤德之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至如逐其人A而待其位B虽初无C是心D然见得E不能F思义G此H皆不足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先,以……为先,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字用法相同。
B.让,拒绝、推辞,与《苏武传》中“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字意思相同。
C.原,推究,与《五代史 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字意思相同。
D.非,非议、责难,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非”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欧阳修开宗明义,提出了“治天下在知用人之先后”的核心观点,并区分了军旅与朝廷用人的不同标准。
B.欧阳修认为,包拯弹劾张方平、宋祁是出于维护纲纪的公心,行为本身无可指摘,只错在不应继任其职。
C.欧阳修认为包拯天性刚直但学问不足,未能深思朝廷事体,其接任三司使是“逐其人而待其位”,有失妥当。
D.欧阳修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台谏制度的积极作用,认为其有效整顿了纪纲,去奸举贤,取得了自古少有的成效。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白刃之威,有所不避,折枝之易,有所不为,而惟义之所守。
②俾之举职,由是修纪纲而绳废坏,遂欲分别贤不肖,进退材不材。
14.作者为什么认为包拯就任三司使是“可惜也,亦可嗟也”?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读 书
陆 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读 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阅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6.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古诗中常用到反衬这种手法。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突出山中幽静环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个经验教训可谓不易之论。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指出秦国连极小的珍宝都要搜刮干净,控诉其挥霍无度。
(3) 古人总是纵酒放歌以排遣内心情感,古代诗词中描写酒和歌相随的诗句有“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8-20小题。
先秦儒家思想奠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周游列国,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宣扬儒家精神,晚年回到鲁国笔耕不辍地整理古籍、教育士人,为文化传承做出巨大贡献。这种弦歌不辍、(  )的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记忆,成为民族精神的(  )。《周易》中言“甲 ”,呼吁人们以积极进取、明朗刚健的姿态,坚持不懈地追求高远的理想;《论语》中言“乙 ”,强调人当志存高远,且对“仁”之大道的追求永不止息。这种磅礴向上的奋斗进取精神,让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忧患、饱尝沧桑巨变仍屹立不倒,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力量所在。
先秦儒家思想奠基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民本追求。虽然儒家思想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加强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论语》中对修身做出了不同维度的要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君子提高自身修养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孟子更是提倡“丙 ”,为黎民百姓发出了最响亮的(  )的呼喊;荀子言“丁 ”。他们把重民、安民的种子埋在治国者心中,在后世结出民本思想的累累硕果。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薪火相传 底色 振聋发聩
B.一脉相承 底色 振聋发聩
C.薪火相传 本色 震耳欲聋
D.一脉相承 本色 震耳欲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儒家思想虽然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客观上其“安民”“保民”的思想促进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
B. 虽然儒家思想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
C. 虽然儒家思想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在客观上从长远看,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加强了民本思想的发展。
D. 儒家思想虽然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加强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
20.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对应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A. ②①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②③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不少人为了降低血糖或者为了减肥,几乎不吃主食。这种做法合理吗?
首先,靠不吃主食来降低血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米饭和面食等主食 A ,而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被人体摄入后,可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并生成能量。对正常人来说,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达到总能量的55%~65%。但是多年前, ①医生在给糖尿病患者推荐的膳食中,②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仅占总能量的20%。③后来人们在研究中发现,④过低的碳水摄入即使能够暂时降低血糖,⑤但是导致患者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⑥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⑦如今医生已经放宽对糖尿病患者碳水摄入量的制约。
我们还应认识到,能否减肥成功,也不在于 B ,而在于能否制造较大的热量缺口。只有在消耗的热量明显大于摄入的热量时,身体才会分解脂肪以调用储备的能量,体重也才能减下来。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第二段划波浪线处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具体说明怎么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验证性偏见”:有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信念,往往会选择性地“发现”那些能证明自己的“有利证据”,而对那些明显的“不利证据”视而不见。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是先下结论,再去寻找对结论有利的证据,有意无意忽略不利证据。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
1.C 2.B 3.D
4.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其次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5.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禹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6.A 7.C
8.这句话违反了“轻率归纳”和“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谬误。
①违反“轻率归纳”:将“律师生涯的成功”这一复杂问题,简单地归因于“拥有一位贤惠的妻子”这单一条件,结论下得过早,证据又不足。
②违反“轻率归纳”:从“贤惠的妻子”转移到“聪明”这一标准,话题焦点发生了偏移。他最初的目标是找一个对事业“至关重要”的“贤惠”妻子,但衡量波莉时却用了“聪明”这把尺子,而“聪明”并不直接等同于“贤惠”。
③违反“充足理由律”:这句话假设了“拥有贤惠妻子”是“律师生涯成功”的主要原因或必要条件,理由不充分。
9.①双线交织:小说以“逻辑教学”与“爱情追求”两条线索并行推进,最终交汇于波莉的拒绝,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
②对话推动情节:全文以对话为主体,通过“我”与波莉的问答逐步展开情节,既生动展示人物性格,又自然推动故事发展。
③结局反转或情节有波澜:前文看似“我”占据主导,结局却出乎意料,波莉以逻辑反制“我”,形成巧妙反转,增强可读性与思辨性。
10.BDG 11.B 12.B
13.①(面对)像刀刃般的威胁,有不躲避的心志;(面对)像折树枝(那样容易)的事情,有不去做的信念,只坚守道义。
②使他们履行职责,于是整顿法纪、纠正弊政,想要区分贤能与不贤之人,提拔有才之士,贬退无能之辈。
14.①包拯以刚直闻名,但缺乏对朝廷事体的周全考虑。
②他先前弹劾张方平、宋祁,导致二人罢职,随后自己接任三司使,有“蹊田夺牛”之嫌。
③此举虽无心却涉嫌疑,损害朝廷体面,不符合名节之士应避嫌的原则。
15.C
16.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如陆游读书的本意就是为老百姓。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④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如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17.(1)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重点字:喧)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锱)
(3)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当)
18.A 19.B 20.D
21.A.含有较多碳水化合物
B.是否吃了主食
22.①“在”提到“医生”之前(或:“医生”移到“在”之后)。
④“即使”改成“虽然”。
⑦“制约”改为“限制”。、
23.参考立意:
1.不畏经验遮望眼,全面思考出真知。
2.突破自我桎梏,走出偏狭牢笼。
3.以理性之光,驱散偏见阴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