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 课件(共30张PPT)湘教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 课件(共30张PPT)湘教版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3.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 教学幻灯片分页内容
第 1 页:标题页
标题:3.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
副标题: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日期:[授课日期]
第 2 页:复习回顾
问题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审、设、列、解、验、答。)
问题 2:和差倍分问题的核心等量关系是什么?(总和或差的关系、倍数关系。)
问题 3: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配套问题时,需重点关注什么?(两种部件的配套比例,如 “1 配 2” 需满足部件 B 数量 = 部件 A 数量 ×2。)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和差倍分、相遇问题等基础应用,本节课将挑战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追及问题、航行问题、分段计费问题等,进一步提升解题能力。
第 3 页:情境引入
情境 1: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 15 千米,乙骑摩托车每小时行 40 千米,甲先出发 2 小时后,乙才出发追赶甲,乙出发后几小时能追上甲?此时两人各行驶了多少千米?(追及问题,需分析路程差与速度差的关系。)
情境 2:一艘轮船顺流航行 360 千米需用 9 小时,逆流航行同样的路程需用 12 小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航行问题,需区分顺流和逆流速度。)
情境 3:某市自来水收费标准为: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 10 吨的部分,每吨 2 元;超过 10 吨的部分,每吨 3 元。某户居民两个月共交水费 54 元,且两个月用水量相差 4 吨,求这两个月的用水量。(分段计费问题,需分阶段计算费用。)
思考:这些复杂问题中存在多个等量关系,如何准确梳理并列出方程组?本节课将学习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第 4 页: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追及问题、航行问题、分段计费问题的等量关系确立方法;能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进一步熟练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完整流程。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复杂问题中的多层数量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在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激发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第 5 页:追及问题
问题特征:两个物体同向运动,一个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存在路程差或时间差。
核心等量关系:
同地不同时出发:追赶者行驶路程 = 被追者先行路程 + 被追者后行路程。
同时不同地出发:追赶者行驶路程 = 被追者行驶路程 + 初始距离。
关键公式:路程 = 速度 × 时间。
分析技巧:画线段图表示两者的路程关系,明确追及点的位置和路程差。
第 6 页:例题讲解 1—— 追及问题
例 1: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甲步行每小时走 5 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 14 千米,甲先出发 3 小时后,乙才出发沿同路追赶甲,乙出发后几小时能追上甲?追上时甲共走了多少千米?
解析:
步骤 1:审题。等量关系 1:乙行驶路程 = 甲先行路程 + 甲后行路程;等量关系 2:甲后行时间 = 乙行驶时间(设为\(x\)小时)。
步骤 2:设未知数。设乙出发后\(x\)小时追上甲,追上时甲共走了\(y\)千米。
步骤 3:列方程组。\(\begin{cases}y = 5 3 + 5x \\ y = 14x \end{cases}\) 。
步骤 4:解方程组。将②代入①得:\(14x = 15 + 5x\)→\(9x = 15\)→\(x = \frac{5}{3}\)(即 1 小时 40 分钟),代入②得\(y = 14 \frac{5}{3} = \frac{70}{3} \approx 23.33\) 。
步骤 5:检验。甲总路程\(5 (3 + \frac{5}{3}) = 5 \frac{14}{3} = \frac{70}{3}\)千米,乙路程\(14 \frac{5}{3} = \frac{70}{3}\)千米,相等,符合题意。
步骤 6:作答。乙出发后\(\frac{5}{3}\)小时(或 1 小时 40 分钟)能追上甲,追上时甲共走了\(\frac{70}{3}\)千米。
方法总结:追及问题需明确 “路程相等” 这一核心,注意时间差对路程的影响。
第 7 页:航行问题
问题特征:涉及船在水中航行或飞机在风中飞行,速度受水流或风速影响。
核心等量关系:
顺流(顺风)速度 = 静水(无风)速度 + 水流(风速)速度。
逆流(逆风)速度 = 静水(无风)速度 - 水流(风速)速度。
顺流(顺风)路程 = 逆流(逆风)路程(通常航程相同)。
关键公式:路程 = 速度 × 时间。
分析技巧:设静水(无风)速度和水流(风速)为未知数,根据往返路程相等列方程。
第 8 页:例题讲解 2—— 航行问题
例 2:一艘轮船顺流航行 240 千米所用时间与逆流航行 180 千米所用时间相等,已知水流速度为每小时 4 千米,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解析:
步骤 1:审题。等量关系 1:顺流时间 = 逆流时间;等量关系 2:顺流速度 = 静水速度 + 4,逆流速度 = 静水速度 - 4。
步骤 2:设未知数。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 / 小时,顺流(逆流)时间为\(y\)小时。
步骤 3:列方程组。\(\begin{cases}(x + 4)y = 240 \\ (x - 4)y = 180 \end{cases}\) 。
步骤 4:解方程组。由①得\(y = \frac{240}{x + 4}\),由②得\(y = \frac{180}{x - 4}\),因此\(\frac{240}{x + 4} = \frac{180}{x - 4}\),交叉相乘得\(240(x - 4) = 180(x + 4)\)→\(240x - 960 = 180x + 720\)→\(60x = 1680\)→\(x = 28\) 。
步骤 5:检验。顺流速度\(32\)千米 / 小时,时间\(240 ·32 = 7.5\)小时;逆流速度\(24\)千米 / 小时,时间\(180 ·24 = 7.5\)小时,时间相等,符合题意。
步骤 6:作答。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28 千米 / 小时。
方法总结:航行问题需通过时间相等或路程相等建立等量关系,注意速度公式的变形应用。
第 9 页:分段计费问题
问题特征:费用计算分不同阶段,各阶段计费标准不同,总费用为各阶段费用之和。
常见类型:水电费、出租车费、话费套餐、阶梯票价等。
核心等量关系:总费用 = 第一阶段费用 + 第二阶段费用 +……+ 第\(n\)阶段费用。
分析技巧:先判断总量是否超过分段点,再分情况表示各阶段费用,或设不同阶段的量为未知数。
第 10 页:例题讲解 3—— 分段计费问题
例 3:某市出租车收费标准为:3 千米以内(含 3 千米)收费 10 元,超过 3 千米的部分每千米收费 2 元(不足 1 千米按 1 千米计算)。小明和小刚分别乘出租车出行,路程分别为\(x\)千米和\(y\)千米(\(x\)、\(y\)均为整数),两人共付费 36 元,且小明的路程比小刚多 4 千米,求两人的乘车路程。
解析:
步骤 1:审题。等量关系 1:小明付费 + 小刚付费 = 36 元;等量关系 2:小明路程 = 小刚路程 + 4 千米(\(x = y + 4\))。
步骤 2:设未知数。设小刚的路程为\(y\)千米,小明的路程为\(x\)千米(\(x = y + 4\))。
步骤 3:分析费用。
若\(y \leq 3\),则小刚付费 10 元,小明路程\(x = y + 4 \geq 7\),付费\(10 + 2(x - 3)\)元。
列方程:\(10 + [10 + 2(x - 3)] = 36\)→\(20 + 2x - 6 = 36\)→\(2x = 22\)→\(x = 11\),则\(y = 7\)(与\(y \leq 3\)矛盾,舍去)。
若\(y > 3\),则两人付费均为\(10 + 2(è· ¨ - 3)\)元。
列方程组:\(\begin{cases}x = y + 4 \\ [10 + 2(x - 3)] + [10 + 2(y - 3)] = 36\end{cases}\) 。
步骤 4:解方程组。化简第二个方程:\(20 + 2x - 6 + 2y - 6 = 36\)→\(2x + 2y = 28\)→\(x + y = 14\),代入\(x = y + 4\)得\(y + 4 + y = 14\)→\(y = 5\),则\(x = 9\) 。
步骤 5:检验。小刚付费\(10 + 2 (5 - 3) = 14\)元,小明付费\(10 + 2 (9 - 3) = 22\)元,总费用\(14 + 22 = 36\)元,符合题意。
步骤 6:作答。小明的乘车路程为 9 千米,小刚的乘车路程为 5 千米。
方法总结:分段计费问题需分类讨论总量所在阶段,避免漏解,检验时需验证是否符合假设条件。
第 11 页:例题讲解 4—— 工程问题
例 4: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 10 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 15 天完成,现甲队先做若干天后,由乙队接替甲队完成剩余工程,两队共用 12 天完成,求甲、乙两队各工作了多少天?
解析:
步骤 1:审题。等量关系 1:甲工作天数 + 乙工作天数 = 12 天;等量关系 2:甲完成工作量 + 乙完成工作量 = 总工作量 1(设总工作量为 1)。
步骤 2:设未知数。设甲队工作了\(x\)天,乙队工作了\(y\)天。
步骤 3:列方程组。\(\begin{cases}x + y = 12 \\ \frac{x}{10} + \frac{y}{15} = 1 \end{cases}\) 。
步骤 4:解方程组。②×30 得\(3x + 2y = 30\) ③;①×2 得\(2x + 2y = 24\) ④;③-④得\(x = 6\),代入①得\(y = 6\) 。
步骤 5:检验。甲完成\(\frac{6}{10} = \frac{3}{5}\),乙完成\(\frac{6}{15} = \frac{2}{5}\),总和为 1,符合题意。
步骤 6:作答。甲队工作了 6 天,乙队工作了 6 天。
方法总结:工程问题常把总工作量看作 1,工作效率 = 1÷ 工作时间,根据工作量之和为 1 列方程。
第 12 页:复杂问题分析策略
策略 1:分层拆解。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子问题,逐一分析各子问题的数量关系。
策略 2:列表梳理。用表格记录已知量、未知量及相关量(如速度、时间、路程),清晰呈现关系。
例:追及问题列表:
物体
速度(千米 / 小时)
时间(小时)
路程(千米)

5
\(3 + x\)
\(5(3 + x)\)

14
\(x\)
\(14x\)
策略 3:假设验证。对分段计费等需分类讨论的问题,先假设总量所在阶段,列出方程后检验是否符合假设。
策略 4:逆向思维。从问题出发倒推所需条件,明确需设的未知数和需找的等量关系。
第 13 页:课堂练习 1
练习 1:甲、乙两车从 A 地开往 B 地,甲车每小时行 6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80 千米,甲车先出发 1 小时,乙车出发后几小时能追上甲车?此时两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练习 2:一架飞机顺风飞行 1380 千米和逆风飞行 1020 千米所用时间相等,已知风速为每小时 30 千米,求飞机在无风时的速度。
第 14 页:课堂练习 2
练习 3:某城市居民用电收费标准为:每月用电量不超过 50 度的部分,每度 0.5 元;超过 50 度的部分,每度 0.6 元。某户居民两个月用电量共 120 度,两个月电费共 62 元,求这两个月的用电量。
练习 4: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需 6 天完成,若甲队单独做需 10 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多少天完成?若甲队先做 3 天,剩下的由乙队完成,还需多少天?
第 15 页:易错点提醒
追及问题中忽略先行路程,错误认为 “速度差 × 时间 = 总路程”(正确应为 “速度差 × 时间 = 先行路程”)。
航行问题中混淆顺流与逆流速度公式,如错误写成 “逆流速度 = 静水速度 + 水流速度”。
分段计费问题未分类讨论,直接按单一阶段计算,导致漏解或错解。
工程问题中未将总工作量设为 1,或错误计算工作效率(如甲队效率应为\(\frac{1}{10}\)而非 10)。
解方程组后未检验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如时间、路程为负数,或与分段假设矛盾)。
第 16 页: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四类复杂实际问题的解法:追及问题、航行问题、分段计费问题、工程问题。
掌握了各类问题的核心等量关系:
追及问题:追赶者路程 = 被追者先行路程 + 被追者后行路程。
航行问题:顺流速度 = 静水速度 + 水流速度,逆流速度 = 静水速度 - 水流速度。
分段计费问题:总费用 = 各阶段费用之和(需分类讨论)。
工程问题:甲工作量 + 乙工作量 = 总工作量 1。
学会了复杂问题的分析策略:分层拆解、列表梳理、假设验证、逆向思维。
进一步巩固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提升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 17 页: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教材第 [X] 页练习二十九第 1、2、3 题。
提高作业:
(1)甲、乙两人相距 30 千米,甲先出发 1 小时后乙才出发,甲每小时行 5 千米,乙每小时
2025-2026学年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3.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
第3章 一次方程(组)
a
i
T
u
j
m
i
a
N
g
复习导入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能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两个等量关系;

根据问题设出两个未知数;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出未知数的值;

检验所求的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写出答.

探索新知
小华从家里到学校的路是一段上坡路和一段平路. 假设他始终保持上坡路每分钟走40m,平路每分钟走60m,下坡路每分钟走80m,则他从家里到学校需15min,从学校到家里需10min. 试问:小华家离学校多远
思 考
15min
10 min
40m/min
60m/min
60m/min
80m/min
通过图示,你有什么发现?
小华家向家所走的下坡路上等于小华去学校所走的上坡路长.
根据图示,你能找到其中得等量关系吗?
本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走上坡路的时间+走平路的时间=15min
走平路的时间+走下坡路的时间=10min
设小华家到学校的上坡路长 x m,平路长 y m,则
根据等量关系,得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解得
于是,上坡路与平路的长度之和为 x+y=400+300=700 (m).
因此,小华家离学校700m.
练一练
小李骑电动自行车,预计用相同的时间往返于甲、乙两地,去时电动自行车的车速是18 km/h,结果早到20 min;返回时,以15 km/h 的速度行进,结果晚到4 min. 求预计时间和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例3
某果园要将一批水果运往该县城一家水果加工厂,分两次租用了某汽车运输公司的甲、乙两种货车,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甲种货车辆数 2 5
乙种货车辆数 3 6
累计运货量/t 26 56
该果园第三次打算继续租用该公司3辆甲种货车和5辆乙种货车,可一次刚好运完这批水果.如果每吨运费为30元,果园三次总共应付运费多少元
甲、乙两种货车每辆次能运多少吨水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甲种货车辆数 2 5
乙种货车辆数 3 6
累计运货量/t 26 56
本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辆甲种货车运货量+3辆乙种货车运货量=26 t
5辆甲种货车运货量+6辆乙种货车运货量=56 t
2辆甲种货车运货量+3辆乙种货车运货量=26 t
5辆甲种货车运货量+6辆乙种货车运货量=56 t
解:设甲、乙两种货车每辆次分别可运水果 x t,y t.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因此,甲种货车每辆次分别可运水果4 t,
乙种货车每辆次分别可运水果6 t.
该果园第三次打算继续租用该公司3辆甲种货车和5辆乙种货车,可一次刚好运完这批水果.如果每吨运费为30元,果园三次总共应付运费多少元
第3次运输了
3×4+5×6=42 (t)
因而合计运输了水果
26+56+42=124 (t)
3次总共应付运费
124×30=3720 (元)
答:该果园三次总共应付运费3720元.
星期日,小军与小明所在年级分别有同学去颐和园和圆明园参观,其参观人数和门票花费如下表:
练一练
问:颐和园和圆明园的门票各多少元?
本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颐和园门票×参观人数+圆明园门票×参观人数=门票总费用
解:设颐和园和圆明园的门票各为x元、y元.
30x+30y=750,
30x+20y=650
根据题意,得
解得
x=15,
y=10.
答:颐和园和圆明园的门票各15元、10元.
例4
对于多项式kx+b(其中k,b为常数),若x分别用1,-1代入时, kx+b的值分别为-1,3,求k和b的值.
解:根据题意,得
解得
故所求k和b的值分别为-2和1.
练一练
对于多项式kx+b(k,b为常数),若x分别用2,6 代入时,kx+b的值分别为30,10,求k和b的值.
解:根据题意,得
解得
故所求k和b的值分别为-5和40.
【课本P132 练习 第2题】
1.春节前夕,某服装专卖店按标价打折销售. 茗茗去该专卖店买了两件衣服,第一件打七折,第二件打五折,共付260元. 付款后,收银员发现结算时不小心把两件衣服的标价计算反了,又找给茗茗40元. 这两件衣服的原标价分别是( )
A.100元、300元 B.100元、200元
C.200元、300元 D.150元、200元
A
课堂练习
2.已知制作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无盖的长方体纸盒,需用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硬纸片,且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现有150张正方形硬纸片和300张长方形硬纸片,可制作甲、乙两种纸盒各多少个
本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甲纸盒需要正方形硬纸片+乙纸盒需要正方形硬纸片=150张
甲纸盒需要长方形硬纸片+乙纸盒需要长方形硬纸片=300张
【课本P132 练习 第1题】
甲种纸盒
乙种纸盒
甲纸盒需要正方形硬纸片+乙纸盒需要正方形硬纸片=150张
甲纸盒需要长方形硬纸片+乙纸盒需要长方形硬纸片=300张
解:设制作甲、乙两种纸盒各x个,y 个.
根据题意,得
解得
答:可制作甲、乙两种纸盒各30个、60 个.
甲种纸盒
乙种纸盒
应用1 配套问题
用如图①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做侧面和底面,
做成如图②的竖式和横式两种无盖纸盒.现在仓库里
有500张正方形纸板和800张长方形纸板,问两种纸
盒各做多少个,恰好将库存的纸板用完?设做竖式纸盒个,横式纸盒 个,
恰好将库存的纸板用完,则可列方程组是( )
B.
C. D.
D
返回
2.某机械厂加工车间有34名工人,平均每名工人每天加工大
齿轮20个或小齿轮15个.已知3个大齿轮和2个小齿轮配成一套,
则每天安排多少名工人加工大齿轮,才能刚好配套?
【解】设每天安排名工人加工大齿轮,每天安排 名工人加
工小齿轮,
根据题意,得
解得
答:每天安排18名工人加工大齿轮,才能刚好配套.
返回
3.某工厂加工圆柱形的茶叶盒,
购买了 块相同的金属板材,已
知每块金属板材可以有,,
三种裁剪方式,如图, 方式:裁剪成6个圆形底面和1个侧
面.方式:裁剪成3个侧面. 方式:裁剪成9个圆形底面.已知
2个圆形底面和1个侧面组成一个圆柱形茶叶盒,且要求圆形
底面与侧面恰好配套.现已有2块金属板材按 方式裁剪,其余
都按, 两种方式裁剪.
(1)设有块金属板材按方式裁剪,块金属板材按 方式
裁剪.
①可以裁剪出圆形底面共__________个,侧面共_________个.
②当 时,最多能加工多少个圆柱形茶叶盒?
【解】根据题意,得
解得
所以 .
答:当 时,最多能加工36个圆柱形茶叶盒.
(2)现将 块相同的金属板材全部裁剪完,为了使加工成的
圆形底面与侧面恰好配套,则的值可以是____________
其中 .
40或45或50
【点拨】根据题意,得

所以 .所以
.
因为,均为整数,且 ,
所以 的值可取21,24,27,
当时, ;
当 时, ;
当 时, .
综上, 的值可以是40或45或50.
返回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能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两个等量关系;

根据问题设出两个未知数;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出未知数的值;

检验所求的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写出答.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