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探索勾股定理 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探索勾股定理 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2024)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章末复习
有理数及其运算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代数式、方程、函数等知识的重要铺垫。本章涵盖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表示方法以及各种运算规则和运算律等核心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能够建立起对负数的认知,掌握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方法,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本章末复习将对这些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帮助你巩固基础、提升技能。
一、知识框架梳理
有理数及其运算
├── 有理数的基本概念
│ ├── 正数与负数
│ ├── 有理数的定义与分类
│ ├── 数轴
│ ├── 相反数
│ ├── 绝对值
│ └──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 有理数的运算
│ ├── 有理数的加法
│ │ ├── 加法法则
│ │ └── 加法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
│ ├── 有理数的减法
│ │ └── 减法法则(转化为加法)
│ ├── 有理数的乘法
│ │ ├── 乘法法则
│ │ └── 乘法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 ├── 有理数的除法
│ │ └── 除法法则(转化为乘法)
│ ├── 有理数的乘方
│ │ ├── 乘方的定义
│ │ └── 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 └──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 └── 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
└── 有理数的实际应用
├──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 有理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核心知识点回顾
1. 有理数的基本概念
正数与负数:
大于 0 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 “-”(负号)的数叫做负数。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数和负数可用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收入与支出、上升与下降等。
有理数的定义与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从不同角度可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按定义分:有理数分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性质分: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正整数、正分数)、0、负有理数(负整数、负分数)。
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一定都表示有理数。
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 的相反数是 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即分别位于原点两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若 a 与 b 互为相反数,则 a + b = 0。
绝对值:
数轴上表示数 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 a 的绝对值,记作 | a|。绝对值的性质: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 的绝对值是 0。
即 | a| = \(\begin{cases}a, & a\gt0 \\ 0, & a=0 \\ -a, & a\lt0\end{cases}\),且绝对值具有非负性,即 | a| ≥ 0。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大于 0,0 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 有理数的运算
有理数的加法:
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0。
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运算律:
交换律:a + b = b + a;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有理数的减法: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a - b = a + (-b)。减法运算可转化为加法运算进行。
有理数的乘法:
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
几个不是 0 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乘法运算律:
交换律:a×b = b×a;
结合律:(a×b)×c = a×(b×c);
分配律:a×(b + c) = a×b + a×c。
有理数的除法:
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 0 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即 a÷b = a×\(\frac{1}{b}\)(b≠0)。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 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 0 的数,都得 0。
有理数的乘方:
求 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a^n\)读作 “a 的 n 次幂” 或 “a 的 n 次方”。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 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0。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行;如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依次计算)。
3. 有理数的实际应用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在实际生活中,常把某一量的标准记为 0,超过标准的部分用正数表示,不足的部分用负数表示,如海拔高度(以海平面为 0)、温度(以 0℃为标准)等。
有理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收支计算、路程计算、增长率问题等。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 1:有理数的概念辨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理数就是正数和负数 B. 整数一定是正数
C. 0 是最小的有理数 D. 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
解析:选项 A 错误,有理数包括正数、0 和负数;选项 B 错误,整数包括正整数、0 和负整数,0 和负整数不是正数;选项 C 错误,没有最小的有理数;选项 D 正确,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答案:D
例 2:数轴、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应用
已知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为 - 3,点 B 与点 A 关于原点对称,点 C 在原点左侧,且到原点的距离是点 B 到原点距离的 2 倍,求点 B 和点 C 表示的数。
解:因为点 B 与点 A(表示 - 3)关于原点对称,所以点 B 表示的数是 3。
点 B 到原点的距离是 | 3| = 3,点 C 到原点的距离是 3×2 = 6。
又因为点 C 在原点左侧,所以点 C 表示的数是 - 6。
答:点 B 表示的数是 3,点 C 表示的数是 - 6。
例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计算:\(-1^4 - (1 - 0.5)×\frac{1}{3}×[2 - (-3)^2]\)
解:原式 = \(-1 - 0.5×\frac{1}{3}×(2 - 9)\)
= \(-1 - \frac{1}{2}×\frac{1}{3}×(-7)\)
= \(-1 - (-\frac{7}{6})\)
= \(-1 + \frac{7}{6}\)
= \(\frac{1}{6}\)
例 4:有理数的实际应用
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自 A 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的路程(单位:km)为:+10,-3,+4,-2,-8,+13,-2,+12,+7,+5。
(1)收工时距 A 地多远?
(2)若每千米耗油 0.2L,从 A 地出发到收工时共耗油多少升?
解:(1)将所有路程相加:
(+10) + (-3) + (+4) + (-2) + (-8) + (+13) + (-2) + (+12) + (+7) + (+5)
= 10 - 3 + 4 - 2 - 8 + 13 - 2 + 12 + 7 + 5
= (10 + 4 + 13 + 12 + 7 + 5) + (-3 - 2 - 8 - 2)
= 51 + (-15)
= 36(km)
所以收工时距 A 地 36km。
(2)计算总路程,即所有路程的绝对值之和:
|+10| + |-3| + |+4| + |-2| + |-8| + |+13| + |-2| + |+12| + |+7| + |+5|
= 10 + 3 + 4 + 2 + 8 + 13 + 2 + 12 + 7 + 5
= 66(km)
总耗油量 = 66×0.2 = 13.2(L)
答:(1)收工时距 A 地 36km;(2)从 A 地出发到收工时共耗油 13.2L。
四、易错点警示
概念混淆:
对有理数的分类理解不清,误将整数等同于正数,忽略 0 和负整数;或混淆正数、负数与正有理数、负有理数的概念。
对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如认为只有正数有相反数,或错误计算负数的绝对值(如 | -5 | = -5)。
运算符号错误:
有理数加法中,异号两数相加时,符号判断错误或绝对值计算错误。
有理数乘法和除法中,忽略符号法则,尤其是多个负因数相乘时,符号判断错误(负因数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偶数时积为正)。
乘方运算误区:
混淆\(-a^n\)与\((-a)^n\)的区别,如\(-2^4 = -(2×2×2×2) = -16\),而\((-2)^4 = (-2)×(-2)×(-2)×(-2) = 16\)。
对乘方的意义理解错误,如将\(3^2\)理解为 3×2,而非 3×3。
混合运算顺序错误:
不遵循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的运算顺序,盲目从左到右计算,如计算\(2 + 3×4\)时,错误计算为\((2 + 3)×4 = 20\),而正确结果应为\(2 + 12 = 14\)。
忽略括号的作用,或对多层括号的运算顺序处理不当。
实际应用中符号处理错误:
在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时,因未明确规定正方向而导致数据符号错误,影响后续计算结果。
五、章末检测题
一、选择题
下列各数中,是负数的是( )
A. -(-3) B. | -3 | C. \((-3)^2\) D.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 B. 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1
C. 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0 D. 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0
在数轴上,与表示 - 2 的点距离为 3 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A. 1 B. -5 C. 1 或 - 5 D. 无法确定
计算\((-1)^{2023} + (-1)^{2024}\)的结果是( )
A. -1 B. 0 C. 1 D. 2
二、填空题
若上升 5m 记作 + 5m,则下降 3m 记作________。
比较大小:-\(\frac{3}{4}\)________-\(\frac{2}{3}\)(填 “>”“<” 或 “=”)。
已知 | a| = 5,|b| = 3,且 a<b,则 a + b 的值为________。
计算:\((-2)^3×3 + (-3)^2 =\)________。
三、解答题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5,3.7,0,-\(\frac{3}{4}\),8,-1.2,\(\frac{22}{7}\),-0.001。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计算下列各题:
(1)\((-12) + (+11) + (-8) + (+39)\)
(2)\((-2)×(-7)×(+5)×(-\frac{1}{7})\)
(3)\(-1^2 - (1 - 0.5)÷3×[3 - (-3)^2]\)
(4)\((-\frac{1}{6} + \frac{3}{4} - \frac{1}{12})×(-48)\)
某商店一周的收入、支出情况如下表:
| 日期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 收入(元)|1500|3000|0|2000|1000|4000|2000|
| 支出(元)|500|1000|1500|1200|1800|500|1000|
(1)该商店这一周总收入多少元?
(2)该商店这一周总支出多少元?
(3)该商店这一周的利润是多少元?
六、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D 2. C 3. C 4. B
二、填空题
-3m 6. < 7. -2 或 - 8 8. -15
三、解答题
正数集合:{3.7,8,\(\frac{22}{7}\),…}
负数集合:{-5,-\(\frac{3}{4}\),-1.2,-0.001,…}
整数集合:{-5,0,8,…}
分数集合:{3.7,-\(\frac{3}{4}\),-1.2,\(\frac{22}{7}\),-0.001,…}
(1)原式 = (-12 - 8) + (11 + 39) = -20 + 50 = 30
(2)原式 = -2×7×5×\(\frac{1}{7}\) = -10
(3)原式 = -1 - 0.5÷3×(3 - 9) = -1 - \(\frac{1}{2}\)×\(\frac{1}{3}\)×(-6) = -1 + 1 = 0
(4)原式 = (-\(\frac{1}{6}\))×(-48) + \(\frac{3}{4}\)×(-48) - \(\frac{1}{12}\)×(-48) = 8 - 36 + 4 = -24
(1)总收入 = 1500 +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1 探索勾股定理
第一章 勾股定理
a
i
T
u
j
m
i
a
N
g
1. 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提高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
3.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重点
难点
科学家曾经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勾股定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巴比伦人和古代中国人看出了这个关系。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证明了这个关系。
游戏导入
拼图游戏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七巧板,外国人管它叫“中国魔板”、“唐图”。
在纸上画若干个直角边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它们的三条边长,并填入下表.看看三边长的平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知识点
勾股定理的探索
做一做
a b c a2,b2,c2之间关系
问题1 你能发现下图中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A
B
C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图1
探究新知
A
B
C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A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
同理:正方形B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
9
9
9
思考1 用什么办法能求出图1中A, B的面积
数格子
图1
探究新知
分割成若干个直角边为整数的三角形
(单位面积)
思考2 怎样求出C的面积
A
B
C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图1
探究新知
S正方形C = 4××3×3 =18
练一练 通过对图1的学习,求出图2正方形A,B,C中面积各是多少
A
B
C
A
B
C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图 1
图 2
探究新知
解:正方形A的面积是4个单位面积,正方形B的面积是4个单位面积,正方形C的面积是8个单位面积.
(1)观察图3、图4:
(2)填表(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
A的面积 B的面积 C的面积
图3
图4
4 9
16 9


图3
图4
做一做
探究新知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
图3
图4
探究新知
“补”
“割”
“拼”
分割为四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补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将几个小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如图中两块红色(或绿色)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
探究新知
(4)分析填表数据
图4
图3
探究新知
A的面积 B的面积 C的面积
图3
图4
4 9
16 9
13
25
结论: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
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问题2 通过以上观察分析,你能发现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探究新知
SA + SB = SC
做一做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单位长度,上面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 
2.4
1.6

问题4 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探究新知
a2 + b2 = c2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即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
b
c
表示为:Rt△ABC中,∠C=90°,
则a2 + b2 = c2.
在西方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
探究新知
a2 + b2 = c2

较短的直角边称为 ,

较长的直角边称为 ,
直角三角形中

斜边称为 .
勾2 + 股2 = 弦2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勾”,下半部分称为“股”.
趣味小常识
探究新知
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会徽的图案.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1
利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方法点拨: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关键是先明确所求的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再应用勾股定理.
例1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BC=5厘米,AC=12厘米,求斜边AB的长度.
a
b
c
A
C
B
解: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
AC +BC =AB ,
AC=12,BC=5
所以12 +5 =AB ,
所以AB =12 +5 =169,
所以AB=13厘米.
答:斜边AB的长度为13厘米.
探究新知
1.寻求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素养考点 2
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问题
方法点拨: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基础向外作正方形,等腰三角形或半圆,都能形成简单的勾股图,对于勾股图都有相同的结论,即S1=S2+S3(S1是以斜边为基础向外作的图形的面积,S2和S3分别是以直角边基础向外所作图形的面积.
例2 如图,以Rt△ABC的三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1+S2+S3=16,则S1的值为(  )
A.7 B.8
C.9 D.10
探究新知
B
例3 如图,在△ABC中,AB=AC=13,BC=10,求△ABC的面积.
方法点拨:当题目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常作垂线(或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线段的长,进而求面积.
2.求非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解:作AD⊥BC于D,
在等腰△ABC中,因为AB=AC=13,BC=10,
所以BD=CD=5,
所以AD2=AB2-BD2 =132-52 =144,AD=12
所以S△ABC= BC AD= ×10×12=60.
探究新知
知识点1 勾股定理
1.在中,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D
A. B.
C. D.
返回
2.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一条直角边长是3,另一条直角边长是4,则
斜边长的平方是( )
D
A.5 B.9 C.16 D.25
返回
3.如图,在中, 。
(第3题)
(1)若,,则 ____;
(2)若,,则 ___;
(3)若,,则 ___。
17
8
7
返回
(第4题)
4. 如图,某农舍的大门是一个木制的长方形
栅栏,它的高为,宽为 ,现需要在相对的顶点间
用一块木板加固,则木板的长为_______。
返回
5.[2025渭南期中]如图,在中,,垂足为,是
边上的中线,,,则的长是____ 。
13
(第5题)
返回
6.[教材习题变式] 如图,在中,,是 边上
的高。已知,,则 的长为___。
8
(第6题)
返回
7.如图,在中,,垂足为, ,
, 。求:
(1) 的长;
解:因为,所以 。在
中,因为 ,所以
。所以 。
所以 。
(2) 的长。
解:在中,因为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

返回
勾股定理的探索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 c ,那么a2+b2=c2
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