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专项测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A.我国一元硬币的直径为5 cm B.教室的空间高度为3 mC.人的一次脉搏时间为10 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0.8 s2. 做匀速运动的甲 、 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 1 ∶3 ,通过路程之比为 4 ∶1 ,则甲 、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A.12 ∶1 B.1 ∶12C.3 ∶4 D.4 ∶33.校运会上,甲乙两同学分别参加100m和400m比赛,比赛时间之比为,则甲乙比赛的平均速度之比等于( )A. B. C. D.4.如图所示,图甲中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乙是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一次木块所受的拉力、摩擦力、速度分别为F1、f1和v1,第二次木块所受的拉力、摩擦力、速度分别为F2、f2和v2,则下列关于相关物理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F1=F2;f1=f2;v1<v2 B.F1=F2;f1=f2;v1>v2C.F1>F2;f1>f2;v1>v2 D.F1>F2;f1=f2;v1<v25.一列队伍长800m,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通讯员从队尾以6m/s的速度追到队伍前面,接着他又以相同的速度返回队尾,他在整个往返过程中走过的路程是( )A.800m B.1200m C.1600m D.1800m6.以下现象中能给分子运动提供证据的是( )A.猛烈的寒风吹得马路上的树叶漫天飞舞B.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能吸引纸屑C.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D.哈尔滨冰雕展期间,冰雕作品没有熔化也逐渐减小7.下列最接近1厘米长度的是( )A.脚底的长度 B.肩膀的宽度 C.指甲的宽度 D.拇指的长度8.在校园科技节中,小明操纵他制作的汽车模型进行验车,小车运动时的时间与路程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B.2~3秒时,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C.0~1秒的速度比3~4秒的速度慢D.小车平均速度是16m/s9.甲、乙两车同时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两车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10秒,甲车在乙车前方3米处。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v甲>v乙,出发时甲在乙前 B.v甲<v乙,出发时甲在乙前C.v甲>v乙,出发时乙在甲前 D.v甲<v乙,出发时乙在甲前10.如图所示,“神舟十六号”正在靠拢空间站组合体,即将完成交会对接。我们说景海鹏是静止的,选取的参照物是( )A.天舟六号 B.天和核心舱 C.神舟十五号 D.神舟十六号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2.小凯测量自己的身高是178 ,他正常走路时的步幅是0.5 ,他完成百米赛跑所需要的时间是15 。(根据生活经验填上合适的单位)13.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降落时,以地面为参照物,返回舱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返回舱里面宇航员的惯性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14.在体育中考50m短跑测试中,小明看见终点线快速向他靠近,这时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选填“自己”或“终点线”).最终他跑出8s的成绩,则他的平均速度是 m/s.15.小美居住的小区单元楼加装了电梯,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小美乘坐电梯匀速下楼时,相对电梯,小美是 的,小美的机械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小美乘坐电梯从7楼下降到1楼用时0.2min,每层楼高为3m,则电梯下降的平均速度为 km/h。16.图中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为机械停表,则停表记录的时间为 s。17.放暑假了,小明乘坐“和谐号”动车组外出旅游.列车开动后,若以“和谐号”动车组为参照物,则小明是 的,站台是 的;若以站台为参照物,则小明是 的。18.“月亮躲进云层里”是以 为参照物;“潮起潮落”是以 为参照物的.三、计算题19.长沙市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多少米?(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多少?20.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3)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向前面远处的大山鸣笛,6s听到回声,求鸣笛时距大山多远?(声速340m/s)四、作图题21.一轻质物体沿直线运动,图甲为其在0~4s内的v﹣t图像,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该物体在0~4s内的s﹣t图像。22.甲图是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请根据甲图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速度与时间(v﹣t)图像。23.某运动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表达式为s=20t(m),请在图甲中画出小车运动的s﹣t图象,在图乙画出v=30m/s小车运动的v﹣t图象。五、实验探究题24.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本实验原理:。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4)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5)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大”或“小”);(6)若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AB,通过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BC,则vAC、vBC、vAB的大小关系是 。分析可知,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 (选填“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25.现代社会汽车已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他肌肉动作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汽车需保持减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如表是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的很好的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速度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停车距离干燥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潮湿40 7 7 8 10 15 1750 9 9 13 15 22 2460 11 11 19 23 30 3480 15 15 33 43 48 58100 19 19 52 65 71 84(1)研究表中的数据可知汽车速度越大,反应距离、 和 就越大;(2)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和 ;(3)请你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司机提出两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驾驶汽车时① ;② 。26.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1次的时间”问题,提出下列猜想:①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②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③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是进行了如图2实验,一根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在下表中。实验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米 小球质量m(克) 摆动幅度s(米)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 摆动周期(秒)1 0.7 20 0.05 34 2 1.0 20 0.08 40 3 1.0 30 0.05 40 4 1.0 30 0.08 40 5 1.3 20 0.05 46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计算表格最后一列数据补全;(2)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 、 ;(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3和4可得:当 和 不变时,摆动周期与 无关;(4)分析比较实验次数2和4可得: ;(5)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5可得: ;(6)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27.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通过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进行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AB是 dm;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BC是 m/s;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C是 m/s.(4)试验中应该使斜面坡度较 (选“大”还是“小”),理由是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 .六、综合题28.为了测量声音在某根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我们在铁管的一端敲了一下,已知铁管长度为952m,人的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2次声音,其时间间隔是2.6s。(1)第一次听到的敲击声是从 中传播到人耳中;(2)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人耳第一次听到敲击声所需的时间。(3)求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专项测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A.我国一元硬币的直径为5 cm B.教室的空间高度为3 mC.人的一次脉搏时间为10 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0.8 s【答案】B【解析】【解答】A. 我国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 cm,远小于5 cm, 故A不符合题意;B. 教室的空间高度通常在3 m左右, 故B符合题意;C. 人的一次脉搏时间约为1 s,而不是10 s, 故C不符合题意;D. 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约为15 s左右,0.8 s远远快于实际情况, 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积累生活中的物理常识,准确记忆常见物理量的实际数值,这是进行估测的基础。能将选项中的数据与记忆中的实际值进行有效对比,筛选出最接近实际的选项。2. 做匀速运动的甲 、 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 1 ∶3 ,通过路程之比为 4 ∶1 ,则甲 、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A.12 ∶1 B.1 ∶12C.3 ∶4 D.4 ∶3【答案】A【解析】【解答】甲乙速度之比为,故A正确,BCD错误;综上选A。【分析】 要解决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问题,需利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s=vt。已知两物体的时间比和路程比,将速度公式变形为比例形式,代入已知比例关系即可求解。3.校运会上,甲乙两同学分别参加100m和400m比赛,比赛时间之比为,则甲乙比赛的平均速度之比等于( )A. B. C. D.【答案】C4.如图所示,图甲中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乙是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一次木块所受的拉力、摩擦力、速度分别为F1、f1和v1,第二次木块所受的拉力、摩擦力、速度分别为F2、f2和v2,则下列关于相关物理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F1=F2;f1=f2;v1<v2 B.F1=F2;f1=f2;v1>v2C.F1>F2;f1>f2;v1>v2 D.F1>F2;f1=f2;v1<v2【答案】B【解析】【解答】当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它对接触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即f1=f2;根据乙图可知,两次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都是斜线,即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那么拉力F1=F2;根据图乙可知,当时间相同时,第1次通过的距离大于第2次通过的距离。根据可知,第1次的速度大于第2次的速度,即v1>v2。故选B。【分析】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知识比较摩擦力大小,根据平衡力的知识比较物体受到摩擦力大小,根据图乙利用公式比较速度大小。5.一列队伍长800m,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通讯员从队尾以6m/s的速度追到队伍前面,接着他又以相同的速度返回队尾,他在整个往返过程中走过的路程是( )A.800m B.1200m C.1600m D.1800m【答案】D【解析】【解答】通讯员从队尾到队首的相对速度是通讯员从队尾到队首的时间是通讯员从队首到队尾的相对速度是通讯员从队首到队尾的时间是通讯员往返的总时间是他在整个往返过程中走过的路程是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根据速度和总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6.以下现象中能给分子运动提供证据的是( )A.猛烈的寒风吹得马路上的树叶漫天飞舞B.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能吸引纸屑C.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D.哈尔滨冰雕展期间,冰雕作品没有熔化也逐渐减小【答案】D7.下列最接近1厘米长度的是( )A.脚底的长度 B.肩膀的宽度 C.指甲的宽度 D.拇指的长度【答案】C【解析】【解答】A.脚底的长度在25cm左右,故A项不符合题意;B.肩膀的宽度在60cm左右,故B项不符合题意;C.指甲的宽度在1cm左右,故C项符合题意;D.拇指的长度在5cm左右,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一般来讲,对长度要有个基本的估计,脚底的长度在25cm左右,肩膀的宽度在60cm左右,拇指的长度在5cm左右。8.在校园科技节中,小明操纵他制作的汽车模型进行验车,小车运动时的时间与路程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B.2~3秒时,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C.0~1秒的速度比3~4秒的速度慢D.小车平均速度是16m/s【答案】C9.甲、乙两车同时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两车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10秒,甲车在乙车前方3米处。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v甲>v乙,出发时甲在乙前 B.v甲<v乙,出发时甲在乙前C.v甲>v乙,出发时乙在甲前 D.v甲<v乙,出发时乙在甲前【答案】A【解析】【解答】BD.由图像可知,s甲=6m时,t甲=6s;s乙=8m时,t乙=10s;则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比较可知v甲>v乙BD不符合题意;AC.由题知,甲、乙两车同时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10s,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v甲t=1m/s×10s=10m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v乙t=0.8m/s×10s=8m若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甲车在乙车前方2m处,要想甲车在乙车前方3米处,则出发时甲车在乙车前面1m处,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s-t图像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位移,图像的斜率是速度,结合图像分析求解即可。10.如图所示,“神舟十六号”正在靠拢空间站组合体,即将完成交会对接。我们说景海鹏是静止的,选取的参照物是( )A.天舟六号 B.天和核心舱 C.神舟十五号 D.神舟十六号【答案】D【解析】【解答】如图所示,“神舟十六号”正在靠拢空间站组合体,即将完成交会对接。我们说景海鹏是静止的,则他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因为景海鹏相对神舟十六号的位置不变,所以选择的参照物为神舟十六号。故选D。【分析】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答案】0.1;3.65cm12.小凯测量自己的身高是178 ,他正常走路时的步幅是0.5 ,他完成百米赛跑所需要的时间是15 。(根据生活经验填上合适的单位)【答案】cm;m;s13.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降落时,以地面为参照物,返回舱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返回舱里面宇航员的惯性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答案】100;运动;不变【解析】【解答】摄氏温度这样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以地面为参照物,返回舱相对地面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返回舱降落过程,宇航员的质量不变,所以惯性也不变。【分析】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只和质量有关。14.在体育中考50m短跑测试中,小明看见终点线快速向他靠近,这时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选填“自己”或“终点线”).最终他跑出8s的成绩,则他的平均速度是 m/s.【答案】自己;6.25【解析】【解答】解:①由题意可知,在测试过程中,小明看见终点线快速向他靠近,说明他是以自己为参照物判断的结果;②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v= = =6.25m/s.故答案为:自己;6.25.【分析】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②已知距离和时间,利用v= 得到速度.15.小美居住的小区单元楼加装了电梯,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小美乘坐电梯匀速下楼时,相对电梯,小美是 的,小美的机械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小美乘坐电梯从7楼下降到1楼用时0.2min,每层楼高为3m,则电梯下降的平均速度为 km/h。【答案】静止;减小;5.416.图中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为机械停表,则停表记录的时间为 s。【答案】5.20;217.5【解析】【解答】图中,刻度尺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铅笔的长度为:;图中,秒表小表盘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3后过半,读数为3min,大表盘分度值为0.1s。读数为37.5s,则机械秒表读数为:。故第1空填:5.20;第2空填:217.5。【分析】根据铅笔对于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秒表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17.放暑假了,小明乘坐“和谐号”动车组外出旅游.列车开动后,若以“和谐号”动车组为参照物,则小明是 的,站台是 的;若以站台为参照物,则小明是 的。【答案】静止;运动;运动【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以动车为参照物,小明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明是静止的。而站台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站台是运动的。(2)小明以站台为参照物,他自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明是运动的。【分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变,则是静止的。 18.“月亮躲进云层里”是以 为参照物;“潮起潮落”是以 为参照物的.【答案】云层;地面【解析】【解答】解:月亮躲进云层研究的是月亮的运动状态,它的运动情况是相对于云层而言的,所以参照物是云层;“潮起潮落”被研究的物体是潮水,说明潮水在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潮水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故答案为:云层;地面.【分析】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一般有两种考查思路:①告诉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状态,选取参照物;②已知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确定物体运动状态.此题考查的是第一种类型.三、计算题19.长沙市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多少米?(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答案】(1)解: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由v= 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5s=85m答: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米(2)解: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68m;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即汽车行驶的距离):s′=s1 s2=85m 68m=17m答: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17米(3)解:汽车行驶这17m共用的时间:t′=△t t1+t2=0.9s 0.25s+0.2s=0.85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 = =20m/s答: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解析】【分析】(1)结合发、收信号的时间差值和声音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解距离;(2)利用发、收信号的时间差值和声音的速度求解前后两次的距离,两次距离做差即为移动的距离;(3)利用汽车移动的距离和对应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汽车的速度。20.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3)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向前面远处的大山鸣笛,6s听到回声,求鸣笛时距大山多远?(声速340m/s)【答案】(1)由图知道,速度计的最小分度值是5km/h,由速度计可读出汽车的速度v=90km/h,即答: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合25m/s;(2)汽车的行驶时间t=30min=0.5h,由知道,汽车通过的路程s=vt=90km/h×0.5h=45km答: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45km;(3)汽车行驶的速度v1=90km/h=25m/s在t=6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s1=v1t=25m/s×6s=150m声音传播的路程s2=v2t=340m/s×6s=2040m设按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山,则有2s山=s2-s1即答:鸣笛时距大山945m远。【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盘上的指针位置,测量速度,结合速度单位换算解答;(2)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3)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利用回声计算两地距离。四、作图题21.一轻质物体沿直线运动,图甲为其在0~4s内的v﹣t图像,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该物体在0~4s内的s﹣t图像。【答案】【解析】【解答】图甲为v-t图像,物体在0~2s内,速度为2m/s,保持不变,是匀速运动,此时的路程s1=v1t1=2m/s×2s=4m;在2~4s内,速度为4m/s,做匀速运动,在2~4s内,通过的路程s2=v2t2=4m/s×(4s-2s)=8m,则总路程:s=4m+8m=12m,在s-t图像中,结合不同时间的路程,在图中描点,连线作图为:【分析】根据不同时间的速度,利用s=vt计算路程;在s-t图像中,描点连线。22.甲图是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请根据甲图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速度与时间(v﹣t)图像。【答案】【解析】【解答】在s-t图中一条倾斜的直线代表匀速直线运动,即在v-t图像中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如下图:【分析】根据s-t图像和v-t图像的认识。23.某运动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表达式为s=20t(m),请在图甲中画出小车运动的s﹣t图象,在图乙画出v=30m/s小车运动的v﹣t图象。【答案】【解析】【解答】图中,运动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20t(m),当t=1s时,s=20m;当t=2s时,s=40m;当t=3s时,s=60m;当t=4s时,s=80m,在图中,描点并连线,如图所示:当速度v=30m/s时,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v-t图象中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所示:【分析】根据s=vt,判断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画出图像;匀速直线运动时,在v-t中,和时间轴平行。五、实验探究题24.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本实验原理:。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4)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5)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大”或“小”);(6)若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AB,通过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BC,则vAC、vBC、vAB的大小关系是 。分析可知,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 (选填“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答案】小;同一高度;40.0;25;小;vBC>vAC>vAB;越来越快25.现代社会汽车已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他肌肉动作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汽车需保持减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如表是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的很好的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速度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停车距离干燥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潮湿40 7 7 8 10 15 1750 9 9 13 15 22 2460 11 11 19 23 30 3480 15 15 33 43 48 58100 19 19 52 65 71 84(1)研究表中的数据可知汽车速度越大,反应距离、 和 就越大;(2)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和 ;(3)请你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司机提出两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驾驶汽车时① ;② 。【答案】制动距离;停车距离;速度;路面的干湿程度;不超速;保持车距【解析】【解答】 (1)读表格可知,车速越大,其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停车距离都增加;(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得出制动距离还受路面的干湿程度的影响;(3)为了安全,一定要限速,保持车距,雨天路滑时要减速行驶。故答案为:(1)制动距离;停车距离;(2)速度;路面的干湿程度;(3)①不超速;②保持车距。【分析】分析表中的数据和实验的过程可知,该实验主要探究了汽车行驶速度、路面的状况对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停车距离的影响,明确了这一点,便可有针对性地分析各数据的关系,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以及提出可操作性的安全行驶建议了。26.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1次的时间”问题,提出下列猜想:①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②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③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是进行了如图2实验,一根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在下表中。实验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米 小球质量m(克) 摆动幅度s(米)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 摆动周期(秒)1 0.7 20 0.05 34 2 1.0 20 0.08 40 3 1.0 30 0.05 40 4 1.0 30 0.08 40 5 1.3 20 0.05 46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计算表格最后一列数据补全;(2)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 、 ;(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3和4可得:当 和 不变时,摆动周期与 无关;(4)分析比较实验次数2和4可得: ;(5)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5可得: ;(6)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答案】1.7;2.0;2.0;2.0;2.3;刻度尺;秒表;摆长;小球质量;摆动幅度;当摆长和摆动幅度不变时,摆动周期与小球质量无关。;当小球质量和摆动幅度不变时,摆长越长,摆动周期越大。;控制变量法【解析】【解答】(1)第一次实验中,周期用T表示,摆动周期同理(2)实验中,还需要刻度尺测量摆长、秒表测量时间。(3)摆长相同、小球的质量相同,摆动幅度不同时,摆动周期相同,即摆动周期与摆动幅度无关。(4)小球质量不同时,摆动周期相同,即:当摆长和摆动幅度不变时,摆动周期与小球质量无关。(5)小球质量和摆动幅度相同,摆长不同,摆动周期也不同,摆长更长,摆动周期也更长。即:当小球质量和摆动幅度不变时,摆长越长,摆动周期越大。(6)实验中,摆动周期与多个因素有关,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每次研究一个变量,其余量保持相同。【分析】(1)分析表格得出数据;(2)由表中数据知,要测量时间和长度,据此分析;(3)(4)(5)分析表格,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6)摆动周期与多个因素有关,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每次研究一个变量,其余量保持相同。27.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通过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进行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AB是 dm;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BC是 m/s;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C是 m/s.(4)试验中应该使斜面坡度较 (选“大”还是“小”),理由是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 .【答案】(1)v=(2)不是(3)0.5;0.05;0.03(4)小;方便计时(5)大【解析】【分析】(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 .(2)由数据知,上半段路程和下半段路程相等,时间不同,可知小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3)由图知,sAB=5.0cm=0.5dm,sBC=5.0cm=0.05m,tBC=15:35:23﹣15:35:22=1s,则vBC= = =0.05m/s; sAC=10.0cm=0.1m tAC=15:35:23﹣15:35:20=3s;则vAC= = ≈0.03m/s.(4)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5)根据v= ,若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这样时间记录偏大,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小.故答案为:(1)v= ;(2)不是;(3)0.5;0.05;0.03;(4)方便计时;(5)大.【分析】(1)根据公式v= ,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停表.(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大小可知;(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SBC为小车在B、C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BC由B、C两点的时刻之差求出,则vAB= ;要计算出VAC,需确定AC的长度和时间,用公式v= 计算;(4)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5)如果让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大.六、综合题28.为了测量声音在某根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我们在铁管的一端敲了一下,已知铁管长度为952m,人的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2次声音,其时间间隔是2.6s。(1)第一次听到的敲击声是从 中传播到人耳中;(2)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人耳第一次听到敲击声所需的时间。(3)求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答案】(1)铁管(2)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人耳第一次听到敲击声所需的时间(3)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解析】【解答】(1)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第一次听到的敲击声是从铁管中传播到人耳中。【分析】(1)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液体、气体大;(2)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 计算时间;(3)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专项测试卷(原卷版).doc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专项测试卷(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