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定义、定理与证明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华东师大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2定义、定理与证明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华东师大版2024)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课程名称:12.1.2 定义、定理与证明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具体班级]
配图建议:含有数学推理过程示意图(如几何证明步骤图)的背景图,突出逻辑严谨性
幻灯片 2:目录
情境引入:数学中的严谨表述
定义的概念与特征
定理的概念与特征
证明的概念与步骤
典型例题讲解
课堂互动:辨析与推理
课堂总结与归纳
课后作业布置
幻灯片 3:情境引入:数学中的严谨表述
生活疑问:为什么在数学中要明确 “对顶角”“平行线” 这些概念的含义?为什么 “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可以直接用于解题?
实例对比:
日常表述:“像这样的角是对顶角”(模糊不清)。
数学表述:“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精确严谨)。
引入概念:为了保证数学结论的准确性和推理的严谨性,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明确界定(定义),对经过验证的真命题进行规范(定理),并通过推理过程确认结论的正确性(证明)。
配图:日常表述与数学表述的对比图,标注严谨性差异
幻灯片 4:定义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定义:
文字语言: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作用:明确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避免歧义。
常见数学定义示例: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定义的特征:
确定性:定义必须明确界定对象的本质属性,不能模棱两可。
规范性:定义是公认的表述,具有统一的数学规范。
应用性:定义是后续推理和判断的依据(如根据 “平行线” 定义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示例辨析:
是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明确方程的本质属性)。
不是定义:“方程有很多种类型”(未界定本质属性)。
配图:数学定义示例表,标注定义中的关键属性
幻灯片 5:定理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定义:
文字语言:经过推理证实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与真命题的关系:定理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是定理(定理是经过严格推理并被广泛认可的真命题)。
常见数学定理示例:
对顶角相等。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定理的特征:
真确性:定理一定是真命题,其结论经过严格推理验证。
权威性:定理是数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推理依据。
应用性:定理可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和推导新命题(如用 “对顶角相等” 证明角的等量关系)。
定理与公理的关系:
公理:公认的真命题(无需证明,如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定理:由公理或其他定理推导出来的真命题(需要证明)。
配图:定理与公理的关系示意图,标注推导路径
幻灯片 6:证明的概念与步骤
概念定义:
文字语言: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作用:确认命题的真实性,保证结论的严谨性。
证明的依据:
已知条件:命题中给出的已知事项。
定义:已学过的名称和术语的定义。
公理:公认的基本事实(如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定理:已被证明为正确的命题。
证明的一般步骤:
明确命题:写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画出图形:根据题意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几何命题)。
写出已知求证:用符号语言表述题设(已知)和结论(求证)。
进行推理:从已知出发,依据定义、公理、定理逐步推出结论。
得出结论:证明命题的结论成立。
示例:证明 “对顶角相等” 的步骤框架(后续例题详细展开)。
配图:证明步骤流程图,标注每一步的核心任务
幻灯片 7:典型例题讲解(一)—— 定义与定理的辨析
例题 1: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 ),属于定理的是( )。
①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③ 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④ 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解:属于定义的是②④(界定概念本质属性);属于定理的是①(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③是公理(基本事实)。
例题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定理。(错误,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并被认可的真命题,并非所有真命题都能成为定理)。
(2)定义是命题。(正确,定义对事物作出判断,符合命题的特征)。
(3)定理需要证明,公理不需要证明。(正确,公理是公认的基本事实,定理需由公理或其他定理推导)。
技巧总结:
区分定义:看语句是否在界定概念的本质属性(“叫做” 是常见标志)。
区分定理:看是否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常与数学规律相关)。
配图:例题 1 的分类标注,例题 2 的判断依据分析
幻灯片 8:典型例题讲解(二)—— 证明的步骤与书写
例题 3:证明命题 “对顶角相等”。
步骤 1:明确命题:
题设:两个角是对顶角。
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步骤 2:画出图形:如图,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1 和∠2 是对顶角。
步骤 3: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1 和∠2 是对顶角。
求证:∠1 = ∠2。
步骤 4:进行推理:
证明:∵ 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已知),
∴ ∠1 + ∠3 = 180°,∠2 + ∠3 = 180°(平角的定义)。
∴ ∠1 + ∠3 = ∠2 + ∠3(等量代换)。
∴ ∠1 = ∠2(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减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
例题 4:证明命题 “同角的补角相等”。
已知:∠1 和∠2 互为补角,∠1 和∠3 互为补角。
求证:∠2 = ∠3。
证明:∵ ∠1 和∠2 互为补角(已知),∴ ∠1 + ∠2 = 180°(补角的定义)。
∵ ∠1 和∠3 互为补角(已知),∴ ∠1 + ∠3 = 180°(补角的定义)。
∴ ∠1 + ∠2 = ∠1 + ∠3(等量代换),∴ ∠2 = ∠3(等式性质)。
书写规范:
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依据需写在括号内。
几何证明需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清晰表述。
配图:例题 3 的图形标注,推理步骤的依据说明
幻灯片 9:典型例题讲解(三)—— 证明的综合应用
例题 5:证明命题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平行公理的推论)。
已知:直线 a∥c,直线 b∥c。
求证:a∥b。
证明:假设 a 不平行于 b,则 a 与 b 相交于一点 P(反证法思路,初步接触)。
∵ a∥c,b∥c(已知),
∴ 过点 P 有两条直线 a、b 都与 c 平行(已知条件转化)。
这与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平行公理)相矛盾。
∴ 假设不成立,即 a∥b。
例题 6:如图,已知∠1 = ∠2,求证:∠3 = ∠4。
证明:∵ ∠1 = ∠2(已知),
∴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3 = ∠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说明:证明时可综合运用定义、公理、定理,几何证明需结合图形的位置关系选择合适依据;反证法是证明的特殊方法(初步了解)。
配图:例题 5 的反证法思路图,例题 6 的图形与推理标注
幻灯片 10:课堂互动:辨析与推理
活动一:定义与定理辨析:
练习 1: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 )。
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C.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D.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练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理是定理的一种;B. 定义不是命题;C. 定理需要证明;D. 假命题也可能是定理。
活动二:证明步骤补全:
练习 3:补全证明过程:已知∠AOB = ∠COD,求证∠AOC = ∠BOD。
证明:∵ ∠AOB = ∠COD( ),
∴ ∠AOB - ∠COB = ∠COD - ∠COB( ),
即∠AOC = ∠BOD。
活动三:简单证明书写:
练习 4:证明命题 “等角的余角相等”(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配图:练习题展示图,附带答题区和提示(如证明依据填写框)
幻灯片 11:课堂总结与归纳
知识要点回顾:
定义:对名称和术语的明确界定,是判断的依据。
定理: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可作为证明依据(公理是特殊的真命题,无需证明)。
证明:确认命题正确性的推理过程,依据包括已知、定义、公理、定理。
证明步骤:明确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推理证明→得出结论。
方法总结:
区分定义与定理:定义侧重 “界定概念”,定理侧重 “规律陈述”。
证明的核心:每一步推理都要有合理依据,逻辑清晰严谨。
几何证明: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规范表述已知、求证和推理过程。
易错提醒:
混淆定义、公理与定理的概念(如误把公理当作定理)。
证明时缺乏依据或依据错误(如随意使用未证实的结论)。
几何证明中图形标注不清或符号语言表述混乱。
幻灯片 12:课后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课本 [具体页码] 习题 [具体题号],完成定义、定理的辨析及简单证明题。
提升作业:
分别写出 3 个数学定义和 3 个数学定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证明命题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拓展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 “勾股定理” 的证明方法(至少一种),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证明思路。
思考:如何用反证法证明 “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 60°”?
2025-2026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2.1.2定义、定理与证明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a
i
T
u
j
m
i
a
N
g
1、理解基本事实、定理等概念;
2、理解证明的概念,并会对真命题进行证明;
温故知新
问题:我们学过的哪些命题是真命题﹖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问题1:什么是命题?命题的结构是什么?
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
构成: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问题2:命题如何分类?如何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真命题和假命题
举反例
知识点一 基本事实与定理
探究新知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真命题?
这些都是公认的真命题,我们把它视为基本事实.
基本事实:
公认的真命题视为基本事实.
它们是用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即出发点.
定理:
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基本事实、定理、命题的关系:
命题
真命题
假命题
基本事实(正确性由实践总结)
定理(正确性通过推理证实)
基本事实与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定理与基本事实都是真命题,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
它们的区别是:基本事实是公认的真命题,不需要推理论证;
定理是由基本事实直接或间接推理论证得到的.
1. 下列命题中属于基本事实的是( )
A.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C.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C
根据基本事实的概念即可判断;
2. 下列命题是定理的是( )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B
思考
(1)一位同学在钻研数学题时发现:
于是,他根据上面的结果并利用质数表得出结论:从质数 2 开始,排在前面的任意多个质数的乘积加 1 一定也是质数. 他的结论正确吗?
2 + 1 =3,
2×3 + 1 = 7,
2×3×5 + 1 = 31,
2×3×5×7 + 1 = 211
计算一下2×3×5×7×11+1与2×3×5×7×11×13+1,你发现了什么?
(2)如图所示,一位同学在画图时发现: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于是他得出结论:任何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他的结论正确吗?
(3)我们曾经通过计算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的内角和,得到一个结论: 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 n -2) ×180°. 这个结论正确吗?是否有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不满足这一规律?
实际上,这是一个正确的结论.
上面几个例子说明: 通过特殊的事例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结论,还需进一步加以证实.
根据条件、定义以及基本事实、定理等,经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证明:
证明必须做到“言必有据”,每步推理都要有依据,它们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基本事实、已经学过的定理,以及等式的性质、等量代换等.
证明的依据:
已知: 如图,在△ABC中,∠C = 90°.
求证: ∠A +∠B = 9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证明: ∠A +∠B +∠C = 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又∵ ∠C = 90°(已知),
∴ ∠A + ∠B = 180°-∠C = 90°
(等式的性质).
证明的一般步骤是:
①审清题意,找出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②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图形要正确且具有一般性,不能画特殊图形;
③用数学语言写出“已知”“求证”;
④找出证明思路;
⑤写出证明过程,每一步都要有理有据;
⑥检查表达过程是否正确、完整.
求证: 平行线的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解:已知:如图,AB ∥CD ,EF 交 AB 于点 E,交 CD 于点 F,EM 平分∠BEF,FN 平分∠EFC.
求证: EM ∥FN .
证明:∵AB∥CD (已知),
∴∠BEF=∠CFE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M 平分∠BEF,FN 平分∠EFC (已知),
∴∠2= ∠BEF,∠1= ∠CFE(角平分线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EM ∥FN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分析:要证明OE⊥OF,只要证明
∠EOF= 90°,即∠1+∠2= 90°即可.
1.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证明:∵OE平分∠AOB, ∴∠1= ∠AOB.
∵OF平分 ∠BOC, ∴∠2= ∠BOC.
∴∠1+∠2= (∠AOB+∠BOC)
= ∠AOC = ×180°=90°.
∴OE⊥OF(垂直定义).
2、已知:b∥c, a⊥b .
求证:a⊥c.
证明: ∵ a ⊥b(已知),
∴ ∠1=90°(垂直的定义).
又 b ∥ c(已知),
∴ ∠2=∠1=9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 ⊥ c(垂直的定义).
a
b
c
1
2
3.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
如图,AB ∥ CD,CB ∥ DE .
求证∠ B+ ∠D=180°.
证明:
∵ AB ∥ CD,
∴ ∠B= ∠C( ).
∵ CB ∥ DE,
∴ ∠ C+ ∠ D=180°( ).
∴ ∠ B+ ∠ D=180°( ).
等量代换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 下列属于定义的是( )
D
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 等角的补角相等
D. 线段是直线上的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
2. 有下列描述:①过点作直线 ;②两直线平行,同
旁内角互补;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是
定理的有( )
B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返回
3.试说明“若 , ,
,则 ”是真命题.以下是排乱的推理过程:
①因为(已知);②因为 ,
(已知);③所以 ,
(等式的性质);④所以
(等量代换);⑤所以 (等量代换).正确的
顺序是____________.
②③①⑤④
返回
4. 下面是投影屏上出示的抢答题,
需要回答横线上符号代表的内容,则回答正确的是( )
已知:如图, .
求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延长交于点 ,
则 .
又 ,

( 相等,两直线平行).
A. 代表 B. 代表同位角
C. 代表 D. 代表
续表

. .
. .
. .
. .
返回
5.
(1)如图, ,数学课上,老师请
同学们根据图形的特征添加一个关于角的
条件,使 ,可以添加的条
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唯一)
(2)如图,请你从; 平分
; 中任选出两个作为条
件,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
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填序号)
(答案不唯一)①③

定理与证明
基本事实
定理的概念
证明:
步骤:(1)根据题意作出图形.
(2)写出已知和求证.
(3)写出证明的过程
概念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