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边边) 课件(共40张PPT)湘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边边) 课件(共40张PPT)湘教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4.3.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边边)教学幻灯片分页内容
第 1 页:标题页
标题:4.3.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边边)
副标题:初中数学 [对应年级]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日期:[授课日期]
第 2 页:复习引入
复习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 “边角边”(SAS)、“角边角”(ASA)和 “角角边”(AAS)三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它们分别通过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两角及一角对边对应相等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问题提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 “边边边” 判定定理。
学习意义:“边边边” 定理是全等三角形判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掌握它能让我们更全面地判断三角形全等,解决更多几何问题。
第 3 页: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 “边边边”(SSS)判定定理的内容;能运用 “边边边” 定理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能规范书写 “边边边” 定理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探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能运用 “边边边” 定理解决几何证明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定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定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 4 页:知识点 1——“边边边” 定理的探究
操作实验:
步骤 1:画一个△ABC,使 AB=4cm,BC=5cm,AC=6cm。
步骤 2:再画一个△DEF,使 DE=4cm,EF=5cm,DF=6cm。
步骤 3:将两个三角形剪下来,尝试将它们重合。
实验结论: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即△ABC≌△DEF。
归纳猜想:当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 5 页:知识点 2——“边边边” 定理的内容
定理表述: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边边边” 或 “SSS”(“S” 表示边)。
几何语言:如图,在△ABC 和△DEF 中,若 AB=DE,BC=EF,AC=DF,则△ABC≌△DEF(SSS)。
关键强调:
“三边”:指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每组对应边的长度都相等。
唯一性:三角形的三条边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唯一确定了,这也是 “边边边” 定理的本质依据(三角形的稳定性)。
图形标注:在图形中用符号标注出三组相等的边,明确对应关系。
第 6 页:例题 1—— 运用 “边边边” 定理判断全等
例 1:如图,已知 AB=DC,AC=DB,求证:△ABC≌△DCB。
解析:
已知条件:AB=DC(一组对应边相等),AC=DB(另一组对应边相等),BC=CB(公共边,第三组对应边相等)。
推理过程:在△ABC 和△DCB 中,∵AB=DC,AC=DB,BC=CB,∴△ABC≌△DCB(SSS)。
第 7 页:例题 2—— 结合公共边应用 “边边边” 定理
例 2:如图,点 A、C、B、D 在同一直线上,且 AC=BD,AE=DF,BE=CF,求证:△ABE≌△DCF。
解析:
步骤 1:由 AC=BD,得 AC+CB=BD+CB,即 AB=DC(等式性质)。
步骤 2:在△ABE 和△DCF 中,AE=DF(已知),AB=DC(已证),BE=CF(已知)。
步骤 3:结论:∴△ABE≌△DCF(SSS)。
第 8 页:知识点 3——“边边边” 定理与三角形的稳定性
联系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即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这一特性与 “边边边” 定理本质一致,因为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必然全等(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实际应用: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如自行车车架、起重机吊臂、屋顶桁架等,其结构的稳固性正是基于 “边边边” 定理所体现的三边确定形状和大小的原理。
图形展示:展示三角形稳定性的实物图片,结合 “边边边” 定理说明其原理。
第 9 页:知识点 4——“边边边” 定理的应用技巧
找对应边:根据图形中的公共边、中点、等量关系(如线段和差)等确定对应边相等。
推理格式:严格按照 “在△XXX 和△YYY 中,∵XX=YY,XX=YY,XX=YY,∴△XXX≌△YYY(SSS)” 的格式书写。
辅助线运用:当直接条件不足时,可通过连接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创造 “边边边” 的条件。
注意事项:确保三组边都是对应相等的,避免边的对应关系混淆。
第 10 页:例题 3—— 构造辅助线应用 “边边边” 定理
例 3: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B=AD,BC=DC,求证:∠B=∠D。
解析:
步骤 1:连接 AC(构造公共边,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步骤 2:在△ABC 和△ADC 中,AB=AD(已知),BC=DC(已知),AC=AC(公共边)。
步骤 3:∴△ABC≌△ADC(SSS)。
步骤 4:∴∠B=∠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第 11 页:知识点 5—— 四种判定定理的综合对比
判定定理
条件特征
简写
适用场景
边角边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SAS
已知两边和夹角时
角边角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
ASA
已知两角和夹边时
角角边
两角及一角对边对应相等
AAS
已知两角和一角对边时
边边边
三边对应相等
SSS
已知三边长度时
强调:四种定理都是判断三角形全等的依据,应用时需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定理。
第 12 页:课堂练习
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
(2)用 SSS 判定全等时,需要三组边都对应相等。( )
(3)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练习 2:如图,已知 AB=AC,BD=CD,求证:△ABD≌△ACD。
练习 3: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DEF 的是( )
A. AB=DE,BC=EF,∠A=∠D
B. AB=DE,BC=EF,AC=DF
C. ∠A=∠D,∠B=∠E,∠C=∠F
D. AB=DE,∠B=∠E,AC=DF
第 13 页:知识总结
“边边边”(SSS)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核心依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即三边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唯一确定。
应用要点:准确找出三组对应边,利用公共边、线段和差等条件证明边相等,规范书写推理过程。
与其他定理关系:和 SAS、ASA、AAS 共同构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需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择。
第 14 页:课后作业
作业 1:如图,已知 AB=DE,AC=DF,BE=CF,求证:△ABC≌△DEF。
作业 2:在△ABC 中,AB=AC,D 是 BC 的中点,求证:△ABD≌△ACD。
作业 3: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随意拉动会变形,若固定其对角线,四边形就不变形了,请用 “边边边” 定理解释这一现象。
2025-2026学年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4.3.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边边)
第4章 三角形
a
i
T
u
j
m
i
a
N
g
1.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 的条件,并会运用;(重点、难点)
2.全面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并会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去解决实际问题.
3.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全面认清条件,能正确地利用判定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重点、难点)
探 究
如图,在△ABC和△A′B′C′中,如果AB=A′B′,BC
= B′C′,AC= A′C′ ,那么△ABC与△A′B′C′全等吗?
如果能够说明∠A=∠A′,那么就可以由“边角边”得出△ABC≌△A′B′C′.
一、用“SS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由上述变换性质可知△ABC ≌ △A″B′C′ ,
则 AB= A″B′ =A′B′ , AC= A″C′ =A′C′,
连接A′A″
将△ABC作平移、旋转和轴反射等变换,使BC的像 B″C″ 与 B′C′ 重合,并使点A的像A″与点A′ 在 B′C′ 的两旁,△ABC在上述变换下的像为△A″B″C″
∴ ∠1=∠2,∠3=∠4.
从而∠1+∠3=∠2+∠4,即 ∠B′A′C′ = ∠B′A″C′ .
∵ A′B′= A″B′ ,A′C′= A″C′ ,
在 △A′B′C′ 和 △A″B′C′ 中,
∴ △A′B′C′ ≌ △A″B′C′(SAS).
∴ △ABC ≌ △A′B′C′.



在△ABC 和△ DEF中,
∴ △ABC ≌△ DEF(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边边边”判定方法
几何语言:
AB=DE (已知),
BC=EF (已知),
CA=FD (已知),
A
B
C
D
E
F
知识要点
例7 已知:如图,AB=CD ,BC=DA.
求证: ∠B=∠D.
证明:
在△ABC和△CDA中,
∴ △ABC≌△CDA(SSS).
AB=CD,
BC=DA,
AC=CA(公共边),
∴ ∠B =∠D.
例8 已知: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且AB=DC, AC=DB.
求证:∠ A=∠D.
证明:连接 BC.
在△ABC和△DCB中,
∴ △ABC≌△DCB(SSS).
AB = DC,
BC = CB,
AC = DB,
∴ ∠A=∠D.
练习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且AD=AE,BE=CD.
求证:△ABD≌△ACE.
证明 ∵ BE = CD,
∴ BE-DE = CD-DE.
即 BD = CE.
在△ABD和△ACE中,
∴ △ABD≌△ACE (SSS).
AB = AC,
BD = CE,
AD = AE,
如图, C是BF的中点,AB = DC,AC = DF.
求证:△ABC ≌ △DCF.
在△ABC 和△DCF中,
AB = DC
∴ △ABC ≌ △ DCF
(已知)
(已证)
AC = DF
BC = CF
证明:∵C是BF中点,
∴ BC=CF.
(已知)
(SSS).
针对训练
已知: 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 , AB = DE ,
AC = DF,BE = CF .
求证: (1)△ABC ≌ △DEF;(2)∠A=∠D.
证明:
∴ △ABC ≌ △DEF ( SSS )
在△ABC 和△DEF中
AB = DE
AC = DF
BC = EF
(已知)
(已知)
(已证)
∵ BE = CF
∴ BC = EF
∴ BE+EC = CF+CE
(1)
(2)∵ △ABC ≌ △DEF(已证)
∴ ∠A=∠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变式题
A
B
C
F
D
E
理解“稳定性”
由“边边边”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固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作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这就是说,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拉得动、拉不动”的问题,其实质应是“三角形边长确定,其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日常生活中的定位锁、房屋的人字梁屋顶等都采用三角形结构,其道理就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定位锁
人字梁屋顶
练 习
1.如图,已知AD=BC,AC = BD.那么∠1与∠2相等吗?
证明:在△ABD和ABAC中
AD=BC (已知)
AC=BD(已知)
AB = BA(公共边)
∴△DAB≌BAC(SSS)
∴∠1=∠2
A
B
C
D
1
2
2.如图,点A,C,B、D在同一条直线上,AC=BD,AE=CF,BE=DF.
求证:AE//CF,BE//DF.
证明:∵AC=BD,
∴AC + CB = BD + CB,即AB = CD.
在△AEB 与△CFD中,
AE=CF(已知),
AB=CD(已证),
BE=DF(已知),
∴△AEB≌△CFD(SSS).
∴∠A=∠FCD,
∴AE// CF.
∴∠EBA=∠FDC,
∴BE// DF.
议 一 议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画出△ABC和△A'B'C',并思考△ABC和△A'B'C'( 一定全等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AB=A'B′=3cm,AC=A'C'=2.5cm,∠B=∠B'=45°;(2)∠A=∠A'=80°,∠B=∠B'=30°,∠C=∠C'=70°.
三、全等三角形成立的条件
 想一想:
如图,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B
A
C
D
△ABC和△ABD满足
AB=AB ,
AC=AD,
∠B=∠B,
但△ABC与△ABD不全等.
探究活动1:SSA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AB=A'B′=3cm,AC=A'C'=2.5cm,∠B=∠B'=45°;
A
B
C
45°
3cm
2.5cm
A
B
C
45°
3cm
2.5cm
满足条件(1)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由此得出: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A
B
C
A′
B′
C′
探究活动2:AAA 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结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A=∠A'=80°,∠B=∠B'=30°,∠C=∠C'=70°.
A
B
C
30°
80°
70°
A
B
C
30°
80°
70°
满足条件(2)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由此得出:三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9 已知:如图,AB=CD,BC= DA,E,F是AC上的两点,且AE = CF.
求证:BF =DE.
证明:在△ABC和△CDA中,
∴ △ABC≌△CDA(SSS).
∴ ∠BCF =∠DAE.
AB = CD,
BC = DA ,
AC = CA(公共边) ,
在△BCF和△DAE中,
∴ △BCF≌△DAE(SSS).
∴ BF = DE.
BC = DA,
∠BCF = ∠DAE,
CF = AE,
练习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C=DC,E为AC上的一动点(不与A重合),在点E移动的过程中BE和DE是否相等?若相等,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
解:相等.理由如下:
在△ABC和△ADC中,
AB=AD,AC=AC,BC=DC,
∴△ABC≌△ADC(SSS),∴∠DAE=∠BAE.
在△ADE和△ABE中,AB=AD,∠DAE=∠BAE,AE=AE,∴△ADE≌△ABE(SAS),∴BE=DE.
例10 某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时需挖通一条隧道.为估测这条隧道的长度,需测出这座山A,B间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你能给出什么好方法吗?
在△AOB与△A′OB′中,
解:
OA = OA′,
∠AOB =∠A′OB′ ,
OB = OB′ ,
∴△ACD≌△BCD(SSS).
选择适当的地点O,连接AO并延长至A′,使OA′=OA;连接BO并延长至B′,使OB′=OB,连接A′B′,如图.
∴∠A=∠B.
1.已知:如图,AB=AD,BC=DC.求证:∠B=∠D.
练 习
A
B
C
D
证明:连接AC
在△ACB和△ACD中,
AB=AD,
AC=AC,
BC=DC.
∴△ACB≌△ACD(SSS),
∴∠B=∠D.
2. 如图,在△ABC和△DEC中,已知一些相等的边或角(见下表),请再补充适当的条件,从而能运用已学的判定方法来判定△ABC≌△DEC.
已知条件 补充条件 判定方法
AC=DC,∠A=∠D SAS
∠A=∠D,AB=DE ASA
∠A=∠D,AB=DE AAS
AC=DC,AB=DE SSS
AB=DE
∠B=∠E
∠ACB=∠DCE
BC=EC
1. [2025长沙芙蓉区期末]尺规作图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
识和思想方法.如图,为了得到 ,在用直尺和
圆规作图的过程中,得到 的依据是( )
B
(第1题)
A. 边角边 B. 边边边
C. 角边角 D. 角角边
返回
(第2题)
2. 安装空调外机一般会采
用如图的方法固定,其根据的几何原理是( )
D
A. 垂线段最短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 三角形的稳定性
返回
(第3题)
3. 如图,在和 中,
, ,要利用“边边边”来
判定和 全等,下面的条件
中:; ;
; ,可利用的是
( )
A
A. ①或② B. ②或③ C. ①或③ D. ①或④
返回
4. 如图,在和中,点在边上,边 交边
于点.若,,,则 等于
( )
D
(第4题)
A. B. C. D.
(第4题)
【点拨】在和中, 所
以 (边边边).所以
.因为是 的外角,
所以.所以 .
返回
5.[2025德州期末]在如图的网格中, 是格点三角形
(即顶点恰好是网格线的交点),则与 有一条公共边
且全等(不含 )的所有格点三角形的个数是___.
5
(第5题)
返回
6. 如图, 为比赛出发
点,,两点为标志物,且到 点的距离
相等,选手小明从 点出发,计划沿
的平分线骑摩托车行驶,若小明沿
射线行驶,在点处经红外线设备测得他到标志物, 两
点的距离相等,判断小明的行驶路线是否偏离预定路线,并
说明理由.
【解】小明的行驶路线没有偏离预定路线.
理由如下:
如图,连接,,由题意得 ,
.在和 中,
所以 .
所以.所以是 的
平分线.所以小明的行驶路线没有偏离预定
路线.
返回
(第7题)
7. 如图所示的五角星是用螺栓将两端有孔的5
根木条连接而构成的,它的形状不稳定.如果用
在图中木条交叉点打孔加螺栓的办法来达到使
其形状稳定的目的,那么至少需要添加螺栓
( )
A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返回
(第8题)
8. 如图为八个全等的正六边形(六条边相
等,六个角相等)紧密排列在同一平面内
的情形.根据图中标示的各点位置,下列三
角形中与 全等的是( )
B
A. B. C. D.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