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地 理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至第二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2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3月,NASA 宣布韦伯望远镜在特拉比斯特-1星系(距地球39光年)发现行星TRAPPISTle,该行星质量为地球的 0.77倍,属岩石星球,位于恒星宜居带内,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科学家正分析其大气成分以搜寻生命迹象。据此完成1~2题。
1.TRAPPIST-le所属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TRAPPIST-le有利于生命存在的自然条件有
①温度适宜 ②行星引力大 ③可能存在液态水 ④大气保温作用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5年3月29日,北美洲东北部、大西洋北部、欧洲等地可以观察到日偏食景观。日偏食是因为地球部分地区被月球的半影覆盖,导致该部分区域看到太阳部分被遮挡。右图示意日偏食景观。据此完成 3一4题。
3.若火星上可以观测到类似的日偏食现象,需要的基础条件是火星
A.质量大于地球 B.拥有固体卫星
C.距离太阳较远 D. 大气层厚度大
4.此次日偏食发生时,日地月的相对关系是
新疆年累计总太阳辐射量位于全国第二,整体光伏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约 42GW,占全国潜力的约 26.9%,是全国光伏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右图示意新疆太阳能资源分布(单位KWh/m)。据此完成 5-6题。
5.新疆太阳能资源丰富,主要得益于
A.干旱的气候
B.较少的植被
C.较低的纬度
D.高耸的地形
6.从太阳能资源丰富度角度看,图中最适宜建设光伏电站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25年4月16日,地球遭遇了近 20年最强地磁暴,Kp指数(衡量极光强度的标准)达到了9,我国气象局发布了多项预警。据此完成7-9题。
7.引发此次地磁暴的直接原因是
A.太阳风的高能粒子撞击
B.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
C.地表太阳辐射急速变化
D.地球大气层对流剧烈
8.监测太阳活动的异常爆发,主要监测指标是
A.太阳日冕层厚度的变化
B.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C.太阳光球层亮度的变化
D.太阳色球层温度的变化
9.针对此次地磁暴,我国气象局可能发布的预警有
①暴雨红色预警 ②交通拥挤预警 ③电网防护预警 通应急预警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2025年8月,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厦门集美鳌园海滩监测点的幼鲎密度突破 10 只/100 平方米,为全国最高,这一濒危物种,在福建沿海正呈现生机。中国鲎是地球上唯一存活超过4亿年的海洋节肢动物,它们的化石近亲被认为可以追溯到 4.854 亿年前至 4.438 亿年前,而类似于现代鲎形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 2.013 亿年前至1.45 亿年前。右图示意中国鲎照片。据此完成 10-12 题。
10.中国鲎化石近亲生存时代,地球上
A.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
B.陆地上蕨类植物繁盛
C.海洋中多哺乳动物
D.陆地上爬行动物繁盛
11.现代备形态大致形成的时期是
A.古生代泥盆纪B.古生代二叠纪
C.中生代侏罗纪D.新生代古近纪
12.推测中国鲎形态一直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天敌生物都已灭绝死亡
B.生存在深海之中
C.生存时期环境没有变化
D.环境耐受力较强
右图示意某地晚霞景观。晚霞后该地下起渐渐沥沥的小雨,持续了数小时。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示晚霞景观属于地球外部圈层中的
A.大气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水圈
14.图示晚霞的形成和持续的小雨表明
A.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C.地球外部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D,图中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均来自太阳辐射能
右图示意以集合形式表示的地球四个圈层,國甲示意岩石圈,圆乙、圆丙和椭圆丁示意地球的外部圈层。据此完成 15~16 题。
15.下列要素全部属于乙圈层的是
A.氦气、氧气
B.河流、海洋
C.降雨、岩石
D.狮子、松树
16.丁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大气
B.土壤
C.生物
D.水
2025年9月 27日,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 10 千米。右图示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 17~19题。
17.据图可判断出地壳厚度分布特点是
A.平原厚,高原薄
B.盆地厚,山地薄
C.海洋厚,陆地薄
D. 海洋薄,陆地厚
18.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19.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
A.横波在进入地幔后直接消失,
B.纵波进人地核后呈加速趋势
C.横波穿过莫霍界面后直接消失
D.纵波穿过莫霍界面后速度锐减
2025年1月4日,一场大型冬季风暴袭击美国中部地区,随后向东移动,在2000多公里范围内带来大雪、冻雨、强风、雷暴等极端天气,影响约6200 万人。据此完成 20~21 题。
20.关于低层大气中水汽说法正确的是
①裸地上空含量低于森林上空
②存在固、液、气三态的转化
③海洋上空含量低于陆地上空
④平原地区含量高于山地地区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21.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现象所发生的大气层,其厚度在下列各地中最大的是
A.山东
B.河南
C.广西
D.北京
右图示意大气中臭氧浓度随高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22-24题。
22.图示 0~3 km 近地面处臭氧浓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其成因是
A.对流运动导致上层臭氧沉降
B.大风天气导致臭氧的聚集
C.地表生物呼吸作用较强
D.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排放
23.图示臭氧层位于
A.对流层顶部 B.平流层中上部 C.平流层底部 D.高层大气中上部
24.臭氧层的存在,导致
A.对流层底部气温较高
B.对流层底部气温垂直变化大
C.平流层中上部气温较高
D.平流层中上部气温垂直变化小
右图示意某地在某日的上午、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对流层大气温度通常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该现象通常会导致空气对流减弱。据商度高4此完成 25~26 题。
25.图中最可能代表清晨的是
A.甲
B.乙
C.丙
D.T
26.图示四个时段的曲线中,最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气温高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拉萨本地蔬菜夏季供应量达到了市场的80%,但冬季供应量不足50%。图1示意拉萨大棚蔬菜种植景观,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 27~29 题。
27.对右图信息判断正确的是
A.C表示大气辐射
B.D属于短波辐射
C.E 表示大气的削弱作用
D.E表示大气的保温作用
28.拉萨冬季可以种植蔬菜,主要是因为大棚
A.增强了 A
B.增强了 B
C.减弱了 D
D.减弱了 F
29.拉萨冬季蔬菜供应量较夏季低,根本原因是
A.A较弱
B.E 较强
C.C较弱
D.D 较强
右图示意某地观测站测得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辐射量)。该地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而冬季多降雪,地表积雪多。据此完成 30~31题。
30,图示日期中,内与太阳辐射通量的共同特点是
A.增长时刻完全一致
B.最低值都为 0
C.变化幅度完全相同
D.最高值相等
31.夏、冬季该地丙变化特点和成因分别是
A.夏季内较小太阳辐射强
B.夏季丙较小 降水量较少
C.冬季丙较大 地表积雪多
D.冬季丙较大 日照时间长
下图示意某时刻某沿海城市海洋与陆地之间等压面分布。据此完成 32~33 题。
3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之间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33.图示时间和近地面处风向最可能是
A.14时 偏东风 B.4时 偏西风 C.14 时 偏西风 D.4时 偏东风
“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右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据此完成 34一35 题。
34.下列关于该传统民居南北两侧近地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天气压南侧高于北侧
B.白天气温南侧低于北侧
C.夜晚气压南侧低于北侧
D.夜晚气温南侧低于北侧
35.若房屋北侧林草覆盖率增加,则该地夏季白天“穿堂风”
A.湿度降低 B.温度降低 C. 风向改变 D.风力变小
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 分)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西部高原,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从谷底至顶部岩壁出露不同地质时期的系列地层并含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被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但因外力侵蚀,中生代地层保留较少。右图示意其出露地层和化石分布情况。
(1)冥古宙、古宙和太古宙被统称为 纪太古宙时期,地球上以 为代表的原核生物为主,在元古宙时期因该生物大爆发,导致大气成分中 增多。(3分)
(2)指出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在二叠纪时期海陆环境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6分)
(3)三叠纪地层中大量存在 (典型动物类型)动物化石和 (典型植物类型)植物化石;说出二叠纪至三叠纪时期联合古陆的变化特点。(6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 分)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主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值,数值越大,表明城市热岛效应越强。昆山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苏州市和上海市之间,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是我国县级市中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随着城市发展,昆山市热岛效应加剧。下图分别示意2014~2017 年昆山市城市热岛强度分布。
(1)指出 2014~2017 年昆山市热岛强度变化特点。(4分)
(2)从热岛效应角度,推测2014~2017年昆山市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可能位于(填方位)部,试说明理由。(7分)
(3)请你为缓解昆山市热岛效应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2025~2026 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由材料可知,TRAPPIST-le 距离地球 39 光年,故 TRAPPIST-le 超过太阳系范围,位于银河系。
2.C TRAPPIST-1e行星属于岩石星球,位于恒星宜居带中,说明气温相对适宜,可能存在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的生存;大气保温作用强弱对生命的存在重要性相对较低,且据材料无法判断 TRAPPIST-1e的大气情况。
3.B 结合材料可知,日食是因为月球的阴影投影到地球上形成的天文景象,若在火星上可以观测到类似的日偏食现象,火星需要有大小,距离合适的固体卫星。
4.D 由材料可知,日偏食发生是因为月球的阴影投影到地球上,故月球应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且三者近乎形成一条直线。
5.A 新疆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早,晴朗天气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强,故太阳能资源丰富。
6.C 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出,图中丙地太阳能资源超过1750 KWVm”,是选项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故最适宜建设光伏电站,
7.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磁暴是由太阳风挟带大量高能粒子撞击地球大气,导致地球磁场发生波动的现象,故引发地磁暴的直接原因是太阳风的高能粒子撞击,根本原因是太阳内部能量(核聚变)的异常爆发。
8.B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故一般监测太阳活动的异常爆发,主要监测太阳黑子的面积和数量。
9.D 强烈的地磁暴可能引发规模性的电网波动,甚至断电,且可能造成定位系统,通信系统的异常,故针对此次地磁暴我国可能发布的预警有电网防护预警和通信应急预警。
10.A 结合材料可知,中国鲎的化石近亲生存在 4.854亿年前至 4.438 亿年前,位于古生代早期,此时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小型);哺乳动物最早出现于中生代晚期,爬行动物出现于古生代晚期。
11.C 结合材料可知,中国形成现代鲎形态的时期大约是距今2.013 亿年前至1.45 亿年前,此时大致处于中生代侏罗纪时期。
12.D 由图可知,中国鲎具有坚硬的外壳,其形态特点对环境耐受力较强,环境的变化对其生物形态演变的推力作用较弱,导致形态在长期以来未发生明显变化;由材料可知,中国生长在海滩上,位于浅海。
13.A 晚霞是大气中的云散射太阳光形成的景观,其主体是大气中的云,属于地球外部圈层中的大气圈。
14.C 晚霞是大气中的云(水汽)对太阳光的散射,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是由地表水体蒸发,植物蒸腾形成。晚霞后下起的小雨,是大气中的水汽冷凝形成,雨水形成后会落人地表,进入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故表明了地球外部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15,B 读图可知,甲表示岩石圈:丙圈层分布最高,表示大气圈:乙圈层位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丁圈层广泛分布于其它几个圈层,联系了其它几个圈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圈的底部,乙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代表生物圈,则乙圈层代表水圈,因此属于乙所示水圈的要素是河流、海洋。16.C 丁圈层是生物圈,其中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不断地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变着周围的环境,因此丁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大气,水和土壤虽然也是生物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但它们的变化相对生物来说较为缓慢和被动。
17.D 读图可知,海洋地区地壳分布厚度较薄,而陆地尤其山地地区地壳厚度较厚,
18.A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约 10 千米且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故其震源应位于地壳,
19.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震波穿过古登堡界面后,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大幅降低,但纵波进人地核后速度开始波动增加;纵波和横波穿过莫霍界面速度都增加。
20.A 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存在着固、液、气三态的转化,森林上空的含量较裸地上空的高,海洋上空较陆地上空含量高,
21.C 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随着热量的减少,对流层的厚度通常也随之降低。广西纬度最低,地表热量多,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最大。
22.D 由图可知,0-3 km 近地面处大气臭氣浓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主要是因为近地面人类活动多,人类活动排放的臭氧较多,且随高度升高,受人类活动排放污染影响越小,臭氧浓度逐渐降低。
23.B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臭氣层高度大约在 25 km左右,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的中上部。
24.C 因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的中上部,且臭氣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吸收作用较强,导致臭氣层气温较高,进而导致平流层中上部气温较高,气温垂直变化较大;平流层底部因臭氣含量较低,气温较低,垂直变化较小。
25.A 由所学知识可知,一天中,通常清晨时气温最低,因此,图中甲最可能代表清晨。
26.D 近地面排放的污染物可以因空气对流运动扩散,对流运动越强,大气污染物越容易扩散。甲、乙、丙三曲线均表示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结构稳定,会抑制空气的对流运动,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图中丁曲线表示气温向上递减,空气上冷下热,空气对流运动强,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27.C 读图可知,图中E表示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C表示地面长波辐射;D表示大气逆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28.D 大棚蔬菜种植,主要是利用短波辐射可以穿人大棚,但地面长波辐射难以穿出大棚,导致棚内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混升高,故大棚主要会导致F减弱。
29.A 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右图中的 A)较弱,导致拉萨地区光照不足,气温较低,蔬菜产量较低。
30,B 读图可知,太阳辐射与丙在夜问的辐射通量都为 0,增长的时间基本一致,但不完全一致(如第2天的早晨),
31.C 由材料可知,夏季该地多晴天,气候干旱,而冬季降雪多,地表积雪多,结合材料和丙的变化特征可知,丙夜问最低值都为0,故丙应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冬季因地表积雪多,反射太阳辐射多,而夏季反射太阳辐射少,故丙冬季较大,
32.A 读图可知,此时海洋上气压值较高,而陆地气压值较低,故热力环流应呈顺时针,故选 A。33.A 由图可知,海洋气压值高,说明温度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应为白天,近地面处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为偏东风。
34.D 由题可知,该传统民居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因此南侧向阳,接收太阳辐射更多,且石子地面升温更快;北侧背阳,接收太阳辐射少,且林草地面升温更慢:白天气温南侧高于北侧,气温高,空气上升,气压较低,白天气压南侧低于北侧;夜晚南侧石子地面降温更快,夜晚气温南侧低于北侧,气温低,空气下沉,气压较高,夜晚气压南侧高于北侧。
35.B 若房屋北侧林草覆盖率增加,夏季白天温度更低,与南侧之间温差增大,则“穿堂风”风力变大,风向不变,湿度上升,温度降低。
36.(1)前寒武(1分) 蓝细菌(1分)氣气(1分)
(2)变化情况:由陆地逐渐向海洋演变。(合理即可,2分)理由:二叠纪早期该地分布有节植物和陆生生物化石,说明此时环境以陆地沼泽,地环境为主:而到了中后期,先后出现了两栖类,海洋类生物化石,表明逐渐向海洋环境演变。(每条2分,共4分,其他合理表述亦可酌情给分)(3)爬行(1分) 裸子(1分) 特点:二叠纪时期各块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每条2分,共4分)
37.(1)整体热岛强度呈增强趋势,不同地区增强幅度不同,东(南)部热岛强度增强快,强度高,而西部地区强度变化较小等。(每条2分,共4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2)东(东南)(3分) 理由:昆山市东(东南)部地区热岛强度增强快,强度高,说明热岛效应强:热岛效应强,说明该地区人口数量多,生产(工业等)活动多,排放热量多,故可判断昆山市东(东南)部地区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快,(每条2分,共4分,其他合理表述亦可酌情给分)
(3)加大城市绿化工程建设,扩大绿地覆盖率;将高能耗企业迁出至郊区,减少热量排放;优化城市布局,形成通风廊道;提倡公共交通出行,减少交通热排放等。(每条2分,答对2条得4分,共4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