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探究水的组成的科学史并制作分子模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科粤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探究水的组成的科学史并制作分子模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科粤版(2024)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4 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探究水的组成的科学史并制作分子模型(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制作模型演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初步形成元素观、微观粒子的观念,从元素、原子、分子视角初步分析物质的组成及变化。 2. 通过模型制作和不断迭代建构,体会“提出假设—实验证据—模型建构—模型应用—模型完善”的建模方法,体会实验证据是模型更迭的推动力。 3. 通过电解水实验中的定性与定量的实验现象,提升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形成结论、撰写实验报告等实验探究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方法。 4.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水的组成历程的调查学习,认识到科学研究具有公开性,科学研究成果要经得起质疑与批判;意识到科学家通过建构模型认识世界,体会模型具有自洽性、简洁性、暂时性等基本特点;理解科学是在科学家对实验事实、推理过程及结论的质疑中不断发展的。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2.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 1.通过制作模型和展示情景剧,提升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项目活动3 展示“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 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们演一部“水分子漫游记”情景剧,体会水分子在变化中的经历。 请同学们充分挖掘生活中见过的水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运动途径(水循环)、变化情况(蒸发、液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通过小组头脑风暴,结合生物学、地理、物理所学的知识,将生活中水可能发生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融合到一个情景剧中,并且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现象中水分子的变化情况,最终以剧本的形式呈现。剧本除了具备科学性,还要兼顾趣味性、逻辑性等。 写好剧本后,小组合作共同制作道具,例如可以用“项目活动 2”中所制作的分子模型作为道具,演示各种现象中水分子的变化情况。此外,还可以结合美术学科制作情境背景、道具;结合语文、英语学科进行剧本写作;结合信息技术进行短片制作拍摄;结合音乐、表演等进行情景剧表演。 在活动结束后,请同学们对自己在三个项目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与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此外,应结合相应的评价标准,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总结自己的收获,明确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