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1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2.6.1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增长率问题、利润问题、行程问题等。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再结合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本节将重点讲解增长率问题和利润问题的求解方法,帮助你掌握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常遵循以下步骤,可概括为 “审、设、列、解、验、答”:
(一)审清题意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未知量以及数量关系,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和所求目标。
(二)设未知数
根据问题特点设出合适的未知数,通常设所求量为未知数,也可设与所求量相关的中间量为未知数,设未知数时要注明单位。
(三)列出方程
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结合所学的数学公式(如增长率公式、利润公式等),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四)解方程
运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合适的方法求解所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得到未知数的值。
(五)检验结果
将解得的结果代入原方程检验其正确性,同时结合实际问题的意义,判断结果是否合理(如是否为正数、是否符合实际数量限制等),舍去不合理的解。
(六)写出答案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注明单位。
二、增长率问题
增长率问题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人口增长、产量增加、资金增值等。其基本数量关系为:
若初始量为\(a\),平均增长率为\(x\),经过\(n\)次增长后,最终量为\(b\),则有:\(
a(1 + x)^n = b
\)
若为下降率问题,则公式为:\(
a(1 - x)^n = b
\)
例 1:
某工厂 2022 年的产值为 100 万元,2024 年的产值为 144 万元,求该工厂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
解:
审清题意:已知 2022 年(初始量)产值为 100 万元,2024 年(经过 2 次增长后)产值为 144 万元,求年平均增长率\(x\)。
设未知数:设该工厂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列出方程:2023 年的产值为\(100(1 + x)\)万元,2024 年的产值为\(100(1 + x)^2\)万元,根据题意得:\(
100(1 + x)^2 = 144
\)
解方程:\(
(1 + x)^2 = 1.44 \\
1 + x = \pm1.2
\)
解得\(x_1 = 0.2 = 20\%\),\(x_2 = -2.2\)(增长率不能为负,舍去)。
检验结果:\(x = 20\%\)代入原方程,左边\(=100 (1 + 20\%)^2 = 100 1.44 = 144\),等于右边,结果合理。
写出答案:该工厂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20%。
例 2:
某商品经过两次降价后,售价由原来的每件 25 元降到每件 16 元,求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解:
审清题意:初始售价为 25 元,经过两次降价后售价为 16 元,求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x\)。
设未知数: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
列出方程:第一次降价后的售价为\(25(1 - x)\)元,第二次降价后的售价为\(25(1 - x)^2\)元,根据题意得:\(
25(1 - x)^2 = 16
\)
解方程:\(
(1 - x)^2 = 0.64 \\
1 - x = \pm0.8
\)
解得\(x_1 = 0.2 = 20\%\),\(x_2 = 1.8\)(降价百分率不能大于 1,舍去)。
检验结果:\(x = 20\%\)代入原方程,左边\(=25 (1 - 20\%)^2 = 25 0.64 = 16\),等于右边,结果合理。
写出答案: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 20%。
三、利润问题
利润问题涉及成本、售价、销量、利润等量,其基本数量关系为:
单件利润 = 售价 - 成本;
总利润 = 单件利润 × 销量;
销量通常与售价相关,售价越高,销量往往越低,反之亦然。
例 3:
某商店销售一批衬衫,每件成本为 100 元,原来按每件 150 元销售,平均每天可售出 20 件。为了扩大销售,商店决定降价销售,经调查发现,每件衬衫每降价 1 元,平均每天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6.1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a
i
T
u
j
m
i
a
N
g
你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如图,一个长为 10 m 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 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1)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 1 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 1 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x
x
设梯子顶端下滑x米,底端滑动x米
(8-x)2+(6+x)2 =102
x2-2x = 0
x1= 0(舍),x2 = 2.
(2)如果梯子长度是 13 m,梯子顶端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12 m,那么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设梯子顶端下滑x米,底端滑动x米
(12-x)2+(5+x)2 =132
x2-7x = 0
x1= 0(舍),x2 = 7.
几何画板
探究新知
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 A 处,在其正南方向 200 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 B,在 B 的正东方向200 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 D 位于 AC 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 F 位于 BC 中点。一艘军舰从 A 出发,经 B 到 C 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 D 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 2 倍,军舰在由 B 到 C 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
几何画板
(1)要求 DE 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 DE 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 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 分别是多少?
解: 连接 DF.
∵AD = CD,BF = CF,
∴DF 是△ABC 的中位线.
∴DF∥AB,且 DF = AB.
∵AB⊥BC,DF = 100 n mile,BF = 100 n mile.
设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 x n mile,那么
DE = x nmile,AB + BE = 2x n mile,
EF = AB + BF-(AB + BE)=(300-2x)n mile.
在Rt△DEF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
x2 = 1002 + (300-2x)2,
整理,得 3x2-1200x + 100 000 = 0.
解这个方程,得
所以,相遇时补给船大约航行了 118.4 n mile.
随堂练习
【选自教材P53 随堂练习】
《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二人同所立,甲行率七,乙行率三,乙东行,甲南行十步而斜东北与乙会,问甲乙行各几何。”大意是说:已知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的速度为 7,乙的速度为 3。乙一直向东走,甲先向南走了 10 步,后又斜向北偏东方向走了一段后与乙相遇。那么相遇时,甲、乙各走了多远?
解:设所行时间为 t,则有 (3t)2 +102 = (7t-10)2,
解得 t1 = 0(舍去),t2 = .
∴甲走了 ×7 = (步),乙走了 ×3 = (步).
达标检测
【选自教材P53 习题2.9】
有这样一道阿拉伯古算题:有两笔钱,一多一少,其和等于 20,积等于 96,多的一笔钱被许诺赏给赛义德,那么赛义德得到多少钱?
解: 设较多的钱为 x.
由题意,可得 x(20-x)=96,解得 x1=12,x2=8 (舍去).
所以,赛义德得到的钱数为12.
如图:在 Rt△ACB 中,∠C = 90°,点 P、Q 同时由A、B 两点出发分别沿 AC、BC 方向向点 C 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 1 m/s,几秒后△PCQ 的面积为Rt△ACB 面积的一半?
解: 设经过 t s, △PCQ 面积为 Rt△ACB 面积的一半.
(8-t)(6-t)= ×6×8× ,
解得 t1=2,t2=12 (舍去).
所以,经过 2 s,△PCQ 面积为 Rt△ACB 面积的一半.
【选自教材P53 习题2.9】
如图,一条水渠的断面为梯形,已知断面的面积为 0.78 m2,上口比渠底宽 0.6,渠深比渠底少 0.4 m,求渠深.
【选自教材P53 习题2.9】
解:设渠深为 x m,则渠底为 (x+0.4) m.
S = ·[(x+0.4+0.6+x+0.4)]·x = 0.78,
解得 x1=-1.3(舍去),x2=0.6.
所以,渠深 0.6 m.
解: 设 t s 后 P ,Q 两点相距 15 cm.
由题意有 t2+(21-t)2=152,
解得 t1=9,t2=12.
所以,运动 9 s 或12 s 时,P ,Q 两点相距 15 cm.
如图,在Rt△ACB 中,∠C = 90°,AC = 30 cm,BC = 21 cm.动点 P 从点 C 出发,沿 CA 方向运动;动点 Q 同时从点 B 出发,沿 BC 方向运动. 如果动点 P,Q 的运动速度均为 1 cm/s,那么运动几秒时,它们相距 15 cm?.
【选自教材P54 习题2.9】
返回
(x-3)(x+4)=72
1.
将一个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减去3,与该边相邻的另一条边长加上4,得到的矩形的面积为72,求正方形的边长.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返回
2.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之和是10 cm,面积是12 cm2,则斜边的长为________.
3.
8
《九章算术》中提出了如下问题:今有户不知高、广,竿不知长短,横之不出四尺,从之不出二尺,邪之适出,问户高、广、邪各几何?这段话的意思是:今有门不知其高、宽,有竿不知其长短,横放,竿比门宽长出4尺;竖放,竿比门高长出2尺;斜放,竿与门对角线恰好相等.问门高、宽和对角线的长各是多少?则该问题中的门高是________尺.
4.
解:∵AB=x m,∴AD=(40-x) m,
由题意,得x(40-x)=300,
解得x1=10,x2=30,∴x的值为10或30.
某社区在开展“美化社区,幸福家园”活动中,计划利用如图所示的直角墙角(墙足够长)和40 m长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花园ABCD(篱笆只围AB,AD两边),设AB=x m.
(1)若矩形花园的面积为300 m2,求x的值;
解:不能围成面积为500 m2的矩形花园.理由如下:
由题意,得x(40-x)=500,即x2-40x+500=0.
∵Δ=(-40)2-4×1×500=-400<0, ∴该方程无实数根,
∴不能围成面积为500 m2的矩形花园.
(2)能围成面积为500 m2的矩形花园吗?若能,求出x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返回
返回
5.
[2025岳阳月考] 若两个正数的差为3,且它们的积为54,则这两个正数为________.
6,9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