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第3课时 用二次函数解决抛物线形运动问题(教学课件)沪科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4 第3课时 用二次函数解决抛物线形运动问题(教学课件)沪科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21.4 第 3 课时 用二次函数解决抛物线形运动问题教学幻灯片分页内容
第 1 页:标题页
标题:21.4 第 3 课时 用二次函数解决抛物线形运动问题
副标题:初二数学上册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日期:[授课日期]
第 2 页:复习回顾
问题 1:二次函数顶点式\(y=a(x-h)^2+k\)中,顶点坐标是什么?当\(a<0\)时,函数有什么最值情况?(顶点坐标为\((h,k)\),当\(a<0\)时,函数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k\))
问题 2:已知抛物线经过点\((1,3)\)、\((2,5)\)、\((3,3)\),如何求其表达式?(可设一般式\(y=ax^2+bx+c\),代入三点坐标求解方程组)
问题 3:在抛物线形建筑问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是什么?(建立坐标系、确定关键点坐标、求函数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 3 页: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将抛物线形运动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能根据运动情境建立合适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出二次函数表达式并解决运动中的最大高度、运动距离等问题。
能力目标:提高从实际运动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增强运用二次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运动问题的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物理运动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对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第 4 页:情境引入
展示图片:运动员投篮、炮弹发射、喷泉喷水等抛物线形运动场景图片。
提问:这些运动的轨迹都近似于抛物线,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知识求出投篮的最大高度、炮弹的射程、喷泉的喷水距离等问题呢?
第 5 页:新知探究 1—— 投篮运动问题
例 1:一名篮球运动员在距离篮筐 4 米处投篮,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当球运动到水平距离投篮点 2 米时,达到最大高度 3 米。已知篮筐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3.05 米,问球能否投中篮筐?
步骤解析:
建立坐标系:设投篮点为原点\((0,0)\),水平方向为\(x\)轴,竖直方向为\(y\)轴。
确定关键点坐标:抛物线顶点为\((2,3)\),投篮点为\((0,0)\)。
设二次函数表达式:设顶点式为\(y=a(x-2)^2+3\)。
代入点坐标求\(a\):将\((0,0)\)代入得\(0=a×(0-2)^2+3\),解得\(a=-\frac{3}{4}\),表达式为\(y=-\frac{3}{4}(x-2)^2+3\)。
判断能否投中:当\(x=4\)时,\(y=-\frac{3}{4}(4-2)^2+3=-\frac{3}{4}×4 + 3=0\),而篮筐高度为 3.05 米,所以球不能投中篮筐。
第 6 页:例题讲解 2—— 抛体运动问题
例 2:一门火炮发射炮弹,炮弹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已知炮弹飞出后经过 3 秒到达离地面 15 米的高度,经过 6 秒到达离地面 12 米的高度,且炮弹的最大高度出现在第 8 秒。求炮弹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步骤解析:
建立坐标系:设时间为\(x\)秒,高度为\(y\)米,设抛物线表达式为\(y=ax^2+bx+c\)。
确定已知点坐标:由题意得点\((3,15)\)、\((6,12)\),且对称轴为\(x=8\)(即\(-\frac{b}{2a}=8\))。
列方程组:
\(\begin{cases}9a + 3b + c = 15\\36a + 6b + c = 12\\-\frac{b}{2a}=8\end{cases}\)
解方程组:由对称轴得\(b=-16a\),代入前两个方程解得\(a=-\frac{1}{3}\),\(b=\frac{16}{3}\),\(c=-11\)。
求最大高度:当\(x=8\)时,\(y=-\frac{1}{3}×8^2+\frac{16}{3}×8 - 11=\frac{25}{3}≈8.33\)米。
第 7 页:方法总结
解决抛物线形运动问题的步骤:
建立坐标系:通常以运动的起点为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时间或水平距离),竖直方向为\(y\)轴(高度)。
确定关键点坐标:根据运动描述找出抛物线上的已知点,如起点、最高点(顶点)、某时刻的位置等。
求二次函数表达式:根据已知点坐标选择合适的表达式形式(顶点式或一般式)求出表达式。
解决运动问题:利用表达式计算最大高度、运动时间、水平距离等,并结合实际意义验证结果。
注意:运动问题中变量可能是时间或水平距离,要明确变量的实际含义,确保坐标对应正确。
第 8 页:课堂练习 1
练习 1:一个小球从地面被抛出,其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当小球运动到水平距离抛出点 5 米时,高度为 10 米;运动到 10 米时,高度为 7.5 米。求小球抛出的最大高度。
练习 2:一名运动员掷铅球,铅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铅球出手时高度为 1.6 米,经过 2 秒到达最大高度 3.6 米。求铅球落地时经过的时间。
第 9 页:课堂练习 2
练习 3:喷泉的水流喷出后形成抛物线,已知水流喷出的高度\(y\)(米)与水平距离\(x\)(米)的关系满足二次函数,当\(x=1\)时,\(y=2\);\(x=2\)时,\(y=2.5\);\(x=3\)时,\(y=2\)。求水流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和最远喷水距离。
练习 4: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抛出,其高度\(h\)(米)与时间\(t\)(秒)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已知\(t=1\)时,\(h=20\);\(t=2\)时,\(h=24\);\(t=3\)时,\(h=20\)。求物体抛出时的高度和物体落地的时间。
第 10 页:易错点提醒
混淆运动问题中的变量类型,将时间和水平距离作为变量时坐标对应错误。
确定顶点坐标时出错,尤其是最大高度对应的时间或水平距离判断不准确。
解方程组求函数表达式时计算错误,导致后续问题解答错误。
忽略运动的实际情境,如落地时高度为 0,计算落地时间时未正确代入表达式。
第 11 页: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用二次函数解决抛物线形运动问题,核心是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将运动轨迹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
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步骤:明确变量、建坐标系、定关键点坐标、求表达式、解运动问题。
体会到数学与物理运动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提升了数学建模和应用能力。
第 12 页: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教材第 [X] 页习题 21.4 第 [X]、[X]、[X] 题。
提高作业:一个烟花从地面发射,其高度\(y\)(米)与时间\(t\)(秒)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发射后 1 秒时高度为 20 米,发射后 3 秒时高度为 40 米,发射后 5 秒时高度为 20 米。求烟花绽放的最大高度和烟花从发射到落地的总时间。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的抛物线形运动现象,记录相关数据,用二次函数知识分析其运动规律,撰写一份简短的分析报告。
2025-2026学年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1.4 第3课时 用二次函数解决抛物线形运动问题
第21章 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a
i
T
u
j
m
i
a
N
g
1.能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并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获得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利用二次根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建模的转化思想;
4. 经历了建模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函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复习回顾
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模型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转化
利用
解决
前面我们学习了利用二次函数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利用二次函数还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
复习回顾
几何图形面积问题
桥梁建筑类抛物线型问题
……
合作探究
上抛物体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有如下的表达式:
其中h是物体上升的高度,v0是物体被上抛时竖直向上的初始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 t是物体抛出后经过的时间.
在一次排球比赛中,排球从靠近地面处被垫起时竖直向上的初始速度为10 m/s.
(1)问排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2)已知某运动员在2.5 m高度时扣球效果最佳,如果她要打快攻,问该运动员在排球被垫起后多长时间扣球最佳?
上抛物体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有如下的表达式:
其中h是物体上升的高度,v0是物体被上抛时竖直向上的初始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 t是物体抛出后经过的时间.
在一次排球比赛中,排球从靠近地面处被垫起时竖直向上的初始速度为10 m/s.
(1)问排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分析
(t≥0)
h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
排球上升的最大高度
t≥0时h的最大值
上抛物体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有如下的表达式:
其中h是物体上升的高度,v0是物体被上抛时竖直向上的初始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 t是物体抛出后经过的时间.
在一次排球比赛中,排球从靠近地面处被垫起时竖直向上的初始速度为10 m/s.
(1)问排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解:(1)根据题意,得
因为抛物线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1,5).
答:排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5 m.
(2)已知某运动员在2.5 m高度时扣球效果最佳,如果她要打快攻,问该运动员在排球被垫起后多长时间扣球最佳?
分析
令h=2.5 m,求出对应的t值,结合实际求解即可.
解:(2)当h=2.5 m时,得
排球在上升和下落中,各有一次经过2.5 m高度,但第一次经过时离排球被垫起仅有0.3 s,要打快攻,选择此时扣球,可令对方措手不及,易获成功.
解方程,得
答:该运动员在排球被垫起后0.3 s时扣球最佳.
如果这位运动员来不及在0.3 s时扣球,她还可在何时扣球?
归纳
解决运动中的抛物线型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 根据题意求出函数解析式(有时需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
② 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求解;
③ 结合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解.
注意: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行驶中的汽车,在制动后由于惯性,还要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止,这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为了了解某型号汽车的制动性能,对其进行了测试,测得数据如下表:
典型例题
制动时车速/km·h-1 0 10 20 30 40 50
制动距离/m 0 0.3 1.0 2.1 3.6 5.5
有一辆该型号汽车在公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现场测得制动距离为46.5 m,试问交通事故发生时车速是多少?是否因超速(该段公路限速为110 km/h)行驶导致了交通事故?
分析
知道了制动距离,如何求得相应的制动速度?
求出制动距离与制动时车速的函数表达式即可.
如何求出函数解析式呢?
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大致的函数图象.
典型例题
制动时车速/km·h 1 0 10 20 30 40 50
制动距离/m 0 0.3 1.0 2.1 3.6 5.5
有一辆该型号汽车在公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现场测得制动距离为46.5 m,试问交通事故发生时车速是多少?是否因超速(该段公路限速为110 km/h)行驶导致了交通事故?
解:以制动时车速的数据为横坐标(x值)、制动距离的数据为纵坐标(y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组数据对应的点,如图.
y/m
x/km·h 1
典型例题
制动时车速/km·h 1 0 10 20 30 40 50
制动距离/m 0 0.3 1.0 2.1 3.6 5.5
观察图中描出的这些点的整体分布,它们基本上都是在一条抛物线附近,因此,y与x之间的关系可以近似地以二次函数来模拟,即设y=ax +bx+c.
在已知数据中任选三组,如取(0,0),
(10,0.3), (20,1.0),分别代入所设函数的表达式,得
y/m
x/km·h 1
解方程组,得
典型例题
有一辆该型号汽车在公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现场测得制动距离为46.5 m,试问交通事故发生时车速是多少?是否因超速(该段公路限速为110 km/h)行驶导致了交通事故?
即所求函数的表达式为
把y=46.5代入上式,得
46.5=0.002x2+0.01x.
解方程组,得
(舍去).
答:制动时车速为150 km/h(>110 km/h),即在事故发生时,该汽车属超速行驶.
对于不明确的两个变量,通常采用取一组对应数据转化为坐标,在坐标系中作图并观察点的整体分布,来确定函数类型,再用待定系数法求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归纳
1. 在体育训练中,点点掷出的实心球的飞行高度y(m)与水平
距离x(m)满足函数表达式y=-(x-4)2+6,其函数图象如
图所示,则点点此次掷球的成绩(即OA的长度)是(  )
A. 4 m B. 6 m
C. 8 m D. 10 m
D
2
3
4
5
6
7
8
1
2. 点点在篮球比赛中,某次投篮的运动轨迹可以看成是抛
物线y=-x2+x+的一部分(如图,水平地面为x轴,单
位:m),则篮球到达最高点时离地面的距离是________m.
4
2
3
4
5
6
7
8
1
3. 如图,点点在练习打网球时发现,网球沿与地面成一定角度的方向飞出,网球的飞行路线是一条拋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网球的飞行高度y(单位:m)与飞行时间x(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y=-0.5x2+2x,请根据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1)在飞行过程中,网球从飞出到落地所用时间是多少?
解:(1)当y=0时,0=-0.5x2+2x,
解得x1=0,x2=4.
因为4-0=4(s),
所以在飞行过程中,网球从飞出到落地所用时间是4 s.
2
3
4
5
6
7
8
1
(2)在飞行过程中,网球飞行高度何时最大?最大高度是
多少?
y=-0.5x2+2x=-0.5(x-2)2+2,
所以当x=2时,y取得最大值,
此时,y=2,
答:在飞行过程中,网球在第2 s时飞行高度最大,最大高度是2 m.
2
3
4
5
6
7
8
1
知识点2 水流抛物型
4. [跨学科·物理]“水幕电影”的工作原理是把影像打在抛物线
状的水幕上,通过光学原理折射出图象.水幕是由若干个
水嘴喷出的水柱组成的(如图),水柱的最高点为P,AB=2
m,BP=9 m,水嘴高AD=5 m,
则水柱落地点C到水嘴所
在墙的距离AC是________m.
5
2
3
4
5
6
7
8
1
5. [真实情境]合肥天鹅湖有一个著名的景点——音
乐喷泉,音乐喷泉可以使喷水造型随音乐的节奏起伏变化而
变化.某种音乐喷泉喷出的水线形状如抛物线,设其出水口
为原点,出水口离岸边18 m,音乐变化时,抛物线的顶点在
直线y=kx上变动,从而产生一组不同的抛物线(如图),这组
抛物线的统一形式为y=ax2+bx.
2
3
4
5
6
7
8
1
(1)若已知k=1,且喷出的抛物线水线的最大高度达3 m,求此时a,b的值;
(2)若k=1,喷出的水恰好到达岸边,求此时喷出的抛物线水线的最大高度.
解:(1)由题意可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3,3),
由题意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9.因为k=1,
所以顶点在直线y=x上,所以顶点坐标为(9,9),
所以此时喷出的抛物线水线的最大高度为9 m.
2
3
4
5
6
7
8
1
解决运动中的抛物线型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次函数的应用
注意:
根据题意求出函数解析式(有时需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
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求解;
结合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解.
对于不明确的两个变量,通常采用取一组对应数据转化为坐标,在坐标系中作图并观察点的整体分布,来确定函数类型,再用待定系数法求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1
2
3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