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综合与实践 测量与误差(教学课件)沪科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5综合与实践 测量与误差(教学课件)沪科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22.5 综合与实践 测量与误差教学幻灯片分页内容
第 1 页:标题页
标题:22.5 综合与实践 测量与误差
副标题:初二数学上册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日期:[授课日期]
第 2 页:活动背景
生活中的测量需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高度、长度、距离等,如测量旗杆的高度、河的宽度、建筑物的高度等,但有些物体由于过高、过远或无法直接接触,很难用常规工具直接测量。
数学知识的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解决这些测量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同时在测量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了解误差的产生原因和减小方法对提高测量准确性至关重要。
活动意义: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到实际测量中,培养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 3 页: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间接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能对测量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处理。
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测量操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设计测量方案并进行实施,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对待测量中的误差。
第 4 页:测量原理 —— 利用相似三角形
原理依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常见测量场景及原理:
测量物体高度(如旗杆、大树):
方法一(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其影子的长度成正比。设物体高度为\(H\),其影子长度为\(L\),标杆高度为\(h\),标杆影子长度为\(l\),则\(\triangle ABC\sim\triangle A'B'C'\)(太阳光线平行),可得\(\frac{H}{h}=\frac{L}{l}\),即\(H=\frac{hL}{l}\)。
方法二(利用镜子反射):在物体底部附近放置一面镜子,测量者从镜子处后退,直到能从镜子中看到物体顶端,此时测量者身高\(h\),测量者到镜子的距离\(l\),物体底部到镜子的距离\(L\),由光的反射定律知\(\angle ACB=\angle A'CB'\),且\(\angle ABC=\angle A'B'C' = 90^{\circ}\),则\(\triangle ABC\sim\triangle A'B'C'\),可得\(\frac{H}{h}=\frac{L}{l}\),即\(H=\frac{hL}{l}\)。
测量距离(如河宽):在河对岸选定一点\(A\),在岸边确定一点\(B\),作\(BC\perp AB\),在\(BC\)上取一点\(D\),作\(DE\perp BC\)且\(DE\)与\(AC\)延长线交于\(E\),则\(\triangle ABC\sim\triangle EDC\),可得\(\frac{AB}{ED}=\frac{BC}{DC}\),即\(AB=\frac{ED\cdot BC}{DC}\)。
第 5 页:测量工具准备
基础测量工具:卷尺(用于测量长度、距离等)、标杆(用于辅助测量高度)、镜子(用于反射法测量)、记录本和笔(用于记录数据)、量角器(部分测量方法可能需要)。
辅助工具:测绳(用于较长距离测量)、粉笔或标记物(用于标记测量点)、水平仪(确保标杆或测量线水平)。
工具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前检查工具是否完好,卷尺要拉直避免弯曲,标杆要竖直放置等。
第 6 页:测量方案设计示例 —— 测量旗杆高度
方案一:阳光下影子法
测量步骤:
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在旗杆旁竖立一根标杆,确保标杆竖直。
测量标杆的高度\(h\)。
同时测量标杆影子的长度\(l\)和旗杆影子的长度\(L\)(从旗杆底部到影子顶端)。
记录测量数据,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计算旗杆高度\(H=\frac{hL}{l}\)。
方案二:镜子反射法
测量步骤:
在旗杆底部附近的地面上放置一面镜子,标记镜子的位置\(C\)。
测量者后退至能从镜子中看到旗杆顶端\(A\)的位置\(B\),标记测量者的站位。
测量测量者的身高\(h\)(眼睛到地面的高度)、测量者到镜子的距离\(BC = l\)、旗杆底部到镜子的距离\(AC = L\)。
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计算旗杆高度\(H=\frac{hL}{l}\)。
第 7 页:误差的概念与分类
误差的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由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环境、测量者等因素引起的;而错误是由于测量者操作不当、读数错误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误差的分类:
系统误差:由测量工具本身的精度、测量方法的不完善等因素引起的,具有重复性和方向性,如卷尺刻度不准确导致的误差。
偶然误差:由测量环境的微小变化(如风力、温度变化)、测量者的视觉差异等因素引起的,误差大小和方向不固定,具有随机性。
第 8 页: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工具因素:测量工具的精度有限,如卷尺的最小刻度为 1 厘米,无法精确到毫米;工具本身存在缺陷,如标杆不竖直、镜子不平整等。
测量方法因素:测量方案设计不合理,如选择的测量点代表性不足;测量原理的近似性,如利用影子测量时假设太阳光线绝对平行,实际存在微小偏差。
测量环境因素:温度变化导致测量工具热胀冷缩;风力较大使标杆晃动;光照不足影响读数准确性等。
测量者因素:测量者的视觉误差,如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线保持水平;操作不规范,如卷尺没有拉直;估读时的主观差异等。
第 9 页:减小误差的方法
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如使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卷尺代替厘米卷尺,提高测量精度。
改进测量方法:设计更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采用多种测量方法进行对比验证。
控制测量环境:尽量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测量,如避免在大风、强光或温度剧烈变化的环境下测量。
规范操作流程:测量者要经过培训,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操作技巧;读数时要认真仔细,视线与刻度线保持水平;多人同时测量,相互核对数据。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对于同一测量对象,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将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可减小偶然误差。
第 10 页:测量数据记录与处理
数据记录要求:记录数据要真实、准确、完整,包括测量对象、测量工具、测量时间、测量环境、测量数据及单位等信息;对异常数据要标记并注明原因。
数据处理方法:
计算平均值:对于多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其算术平均值,公式为\(\bar{x}=\frac{x_1 + x_2+\cdots + x_n}{n}\),其中\(\bar{x}\)为平均值,\(x_1,x_2,\cdots,x_n\)为各次测量值,\(n\)为测量次数。
计算误差:绝对误差为测量值与平均值的差值,相对误差为绝对误差与平均值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数据记录表格示例(以测量旗杆高度为例):
测量方法
测量次数
标杆高度\(h\)(m)
标杆影子长度\(l\)(m)
旗杆影子长度\(L\)(m)
旗杆高度计算值\(H\)(m)
平均值(m)
影子法
1
影子法
2
反射法
1
反射法
2
第 11 页:实践活动步骤
步骤 1:分组分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5 人,明确组长、测量员、记录员、监督员等角色,确保各环节有人负责。
步骤 2:确定测量对象和方法。各小组选择校园内的测量对象(如旗杆、教学楼、大树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影子法、反射法等),设计详细的测量方案。
步骤 3:准备测量工具。根据测量方案准备所需工具,检查工具是否完好可用。
步骤 4:实施测量。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测量,规范操作,及时记录测量数据,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测量。
步骤 5:数据处理。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计算,求出平均值,分析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及原因。
步骤 6:成果汇报。各小组整理测量过程、数据结果、误差分析等内容,形成书面报告或 PPT,在班级内进行汇报交流。
第 12 页:误差分析案例
案例:某小组用影子法测量旗杆高度,测量数据如下:标杆高度\(h = 1.5\)m,第一次测量标杆影子长度\(l_1=2.0\)m,旗杆影子长度\(L_1=12.0\)m;第二次测量标杆影子长度\(l_2=2.1\)m,旗杆影子长度\(L_2=12.2\)m。
计算过程:
第一次计算旗杆高度\(H_1=\frac{1.5×12.0}{2.0}=9.0\)m。
第二次计算旗杆高度\(H_2=\frac{1.5×12.2}{2.1}\approx8.71\)m。
平均值\(\bar{H}=\frac{9.0 + 8.71}{2}\approx8.86\)m。
误差分析:
两次测量结果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包括测量时标杆未完全竖直、影子顶端标记不准确、读数时的视觉误差等。
相对误差计算:第一次测量值与平均值的绝对误差为\(9.0 - 8.86 = 0.14\)m,相对误差为\(\frac{0.14}{8.86}\approx1.58\%\);第二次测量值与平均值的绝对误差为\(8.86 - 8.71 = 0.15\)m,相对误差为\(\frac{0.15}{8.86}\approx1.69\%\)。
第 13 页:注意事项
安全注意事项:在户外测量时,要注意来往车辆和行人,避免在危险区域(如陡坡、高压线附近)进行测量;使用工具时要避免误伤自己或他人。
测量规范注意事项:测量前要明确测量点,确保测量线路清晰;标杆要竖直,卷尺要拉直且与地面平行或垂直;读数要准确,估读到测量工具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数据记录注意事项:记录数据要及时、准确,不得随意涂改;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要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分析。
团队协作注意事项:小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积极沟通,共同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 14 页:拓展思考
思考 1:除了利用相似三角形,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物体的高度或距离?(如利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测角仪等)
思考 2:在不同的时间(如早晨、中午、傍晚)用影子法测量同一物体的高度,测量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时间太阳高度角不同,影子长度会变化,但物体实际高度不变,测量结果理论上应相近,差异由误差引起)
思考 3: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结合本次实践活动,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增加测量次数、使用更精密的工具、优化测量方案等)
第 15 页:活动总结
知识回顾:本次实践活动主要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间接测量,理解了误差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减小方法,掌握了测量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方法。
能力提升: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了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经验分享:在测量过程中,各小组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如如何选择测量点、如何规范操作工具、如何分析误差等,这些经验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帮助。
不足与改进:反思本次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如测量方案不够完善、误差控制不够到位等,提出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改进。
第 16 页: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完成本次实践活动的报告,内容包括测量对象、测量方法、测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误差分析、活动体会等。
提高作业:选择另一种测量方法(与本次活动所用方法不同),再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高度或距离,比较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和误差情况,分析哪种方法更优。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专业测量中常用的仪器和方法,如全站仪、GPS 测量等,比较它们与我们本次实践活动所用方法的异同。
2025-2026学年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2.5综合与实践 测量与误差
第22章 相似形
a
i
T
u
j
m
i
a
N
g
1.通过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断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4.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们知道,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如下图,其中△ABC∽△DEF.
B
D
A
C
E
F
若△ABC∽△DEF,则有
对应角
相等
对应边
成比例
∠A=∠D,∠B=∠E,∠C=∠F,
情景引入
怎样测量这些非常高大物体的高度呢?
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根不锈钢旗杆,在既不攀爬到旗杆上,又不破坏旗杆的情况下,要求测量出旗杆的高度.
你是怎样测量计算的呢?
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根不锈钢旗杆,在既不攀爬到旗杆上,又不破坏旗杆的情况下,要求测量出旗杆的高度.
①先分别测量出同一时刻旗杆AB与1米竿CD的影长BM与DN;
方法一:
测量工具:皮尺、1米竿.
②再利用△ABM∽△CDN即可求得旗杆的高度.
∵△ABM∽△CDN,
A
B
C
D
M
N
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根不锈钢旗杆,在既不攀爬到旗杆上,又不破坏旗杆的情况下,要求测量出旗杆的高度.
①将长竿立于旗杆与人之间;
方法二:
测量工具:皮尺、长竿.
②观察长竿与旗杆的顶端A,C,使人的眼睛E与A,C在同一直线上;
先根据△ANE∽△CME可求出AN的长度;
A
B
C
F

D
长竿
E
③利用△ANE∽△CME可求得旗杆的高度.
再根据AB=AN+NB计算即可.
N
M
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根不锈钢旗杆,在既不攀爬到旗杆上,又不破坏旗杆的情况下,要求测量出旗杆的高度.
①将镜面朝上置于地面C处;
方法三:
测量工具:皮尺、镜子.
②观察镜子中旗杆顶端A′,使人的眼睛E与C, A′在同一直线上;
A
B
A′
E
C
镜子
F

③利用△A′BC∽△EFC求出A′B的长度;
④利用△ABC≌ △A′BC求出旗杆的长度.
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根不锈钢旗杆,在既不攀爬到旗杆上,又不破坏旗杆的情况下,要求测量出旗杆的高度.
①通过测角器观察旗杆顶端A,使测角器的示数为60°;
(条件允许可以是45°、30°)
方法四:
测量工具:皮尺、测角器.
②利用AB=AM+BM=ME+EF,即可求得旗杆的高度.
A
B
F

C
E
M
问题① 请你用这四种方法进行旗杆测试,并将数据记录于下列表格中.
测量旗杆的高度 测量次序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BM DN NM ME EF BC CF EF ME EF
1
2
3
平均值
计算结果
问题②你觉得何种方法操作简便,又是何种方法测得的数据更准确?你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法吗?
思考
问题③在测量中,每次的测量数据都有差异,你是如何处理的,你测量了几次?
问题④几种测量方法为何有误差,如何改进?请对测量误差进行思考,查找误差原因.
方法归纳
测量高度的方法
测量较高的物体(很难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通常用“在同一时刻物体高与影长成正比例”的原理解决.
知识点1 用相似三角形测量高度
1.身高的小强在阳光下的影长为 .在同一时刻,
若一棵大树的影长为 ,则这棵大树的高度为( )
C
A. B. C. D.
(第2题)
2.跨学科·物理如图是小明设计的利用光
线来测量某古城墙 高度的示意图.如果
镜子与古城墙的距离是 ,与小
明的距离是 ,小明刚好从镜子中
看到古城墙顶的点 处,小明眼睛距地面
的高度是,那么该古城墙的高度是_____ .
(第3题)
3.如图,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小明同学用
自制的直角三角形模具 测量树的高度
,他调整自己的位置,让斜边 保持
水平,并且边与点 在同一条直线上,
,,测得边 离地
面的高度,,则树高 为_______.
知识点2 用相似三角形测量宽度
4.[2025·安庆月考]如图,一条河流的两
岸互相平行,沿南岸有一排大树,相邻两棵
大树之间的距离为 ,沿北岸有一排电线
杆,相邻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为 .一
36
同学站在距南岸的点 处,发现北岸相邻的两根电线杆正
好被南岸的5棵大树遮挡住,那么这条河流的宽度是____ .
5.如图,一位测量人员要测量某池
塘的宽度.他过, 两点画两条
相交于点 的射线,在射线上取两
点,,使 .若测得
,他能求出该池塘的宽度 吗?若能,请你
帮他计算出来;若不能,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可行方案.
解:能. ,

, ,
即, .
答:该池塘的宽度为 .
(第6题)
6.[2025·合肥月考]如图,小明在某一
时刻测得 长的竹竿竖直放置时的影长
为,在同一时刻旗杆 的影长不
全落在水平地面上,有一部分落在楼房
的墙上,他测得落在地面上的影长
A
A. B. C. D.
,留在墙上的影长 ,则旗杆的高度为
( )
测量与误差
测量高度的方法:
测量较高的物体(很难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通常用“在同一时刻物体高与影长成正比例”的原理解决.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