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课件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1.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课件2025-2026学年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3.1.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副标题:从平行关系探索线段比例规律
适用教材: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具体姓名]
授课班级:[具体班级]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展示图片与情境:
图片 1:小区里的健身步道,步道上有 3 条平行的分隔线,将步道的两条侧边(两条相交直线)分成了若干段,标注出各段的大致长度。
图片 2:楼梯的侧面示意图,楼梯的横杆(平行线)将两侧的竖杆(相交直线)分成了不同的线段,直观呈现线段间的关系。
引导提问:同学们,观察健身步道的分隔线和楼梯的横杆,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并且都与两条相交直线相交。大家可以猜想一下,这些平行线把两条相交直线分成的线段之间,会不会存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 “成比例” 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验证这个猜想,学习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幻灯片 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探究)
探究活动设计:
画图操作:在黑板或课件上画出两条相交直线\(l_1\)、\(l_2\),交点为\(O\);再画出 3 条互相平行的直线\(l_3\)、\(l_4\)、\(l_5\),分别与\(l_1\)交于点\(A\)、\(B\)、\(C\),与\(l_2\)交于点\(D\)、\(E\)、\(F\)。
测量与计算:
用直尺测量线段\(AB\)、\(BC\)、\(DE\)、\(EF\)的长度(标注在图上,例如\(AB = 2cm\),\(BC = 4cm\),\(DE = 3cm\),\(EF = 6cm\))。
计算比例:\(\frac{AB}{BC}\)和\(\frac{DE}{EF}\),引导学生发现\(\frac{2}{4} = \frac{3}{6} = \frac{1}{2}\)。
改变条件再验证:调整平行线的数量(如增加到 4 条)或改变平行线的间距,重复测量计算,让学生观察比例关系是否依然成立。
得出结论:当一组平行线与两条相交直线相交时,它们所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幻灯片 4: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规范表述)
基本事实内容: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符号表示:如图,若\(l_3 \parallel l_4 \parallel l_5\),且分别交\(l_1\)于\(A\)、\(B\)、\(C\),交\(l_2\)于\(D\)、\(E\)、\(F\),则\(\frac{AB}{BC} = \frac{DE}{EF}\),也可写成\(\frac{AB}{DE} = \frac{BC}{EF}\)(交叉比例依然成立)。
注意要点:
“对应线段” 指的是两条直线上被同一条平行线截得的线段,例如\(AB\)与\(DE\)对应,\(BC\)与\(EF\)对应。
平行线的数量不限,即使只有两条平行线,也能截得成比例的线段(如\(l_3 \parallel l_4\),则\(\frac{AB}{AC} = \frac{DE}{DF}\))。
幻灯片 5: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
图形转化与推导:
图形构建:将幻灯片 3 中的两条相交直线\(l_1\)、\(l_2\)的交点\(O\)看作三角形的一个顶点,若在\(l_1\)上取\(AC\)为三角形的一边,在\(l_2\)上取\(DF\)为另一边,连接\(CF\),则形成\(\triangle OCF\);此时\(l_4\)(过\(B\)、\(E\)的平行线)平行于\(CF\),且交\(OC\)于\(B\),交\(OF\)于\(E\)。
得出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符号表示:在\(\triangle ABC\)中,若\(DE \parallel BC\),且\(D\)在\(AB\)上,\(E\)在\(AC\)上,则\(\frac{AD}{DB} = \frac{AE}{EC}\),同时\(\frac{AD}{AB} = \frac{AE}{AC} = \frac{DE}{BC}\)(补充完整比例关系)。
幻灯片 6:推论的几何语言与图形示例
几何语言规范:
如图,在\(\triangle ABC\)中,
∵ \(DE \parallel BC\)(已知),
∴ \(\frac{AD}{DB} = \frac{AE}{EC}\)(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对应线段成比例)。
图形示例:
展示两种常见图形:
平行线\(DE\)在三角形内部,截\(AB\)、\(AC\)于中间位置(如\(AD = 1cm\),\(DB = 2cm\),\(AE = 1.5cm\),\(EC = 3cm\),验证\(\frac{1}{2} = \frac{1.5}{3}\))。
平行线\(DE\)在三角形外部,截\(AB\)、\(AC\)的延长线(如\(AD = 3cm\),\(DB = 1cm\),\(AE = 6cm\),\(EC = 2cm\),验证\(\frac{3}{1} = \frac{6}{2}\)),强调 “两边的延长线” 同样适用推论。
幻灯片 7:课堂练习 1(基本事实应用)
题目展示:
如图,直线\(l_1 \parallel l_2 \parallel l_3\),分别交直线\(m\)于\(A\)、\(B\)、\(C\),交直线\(n\)于\(D\)、\(E\)、\(F\)。已知\(AB = 4\),\(BC = 6\),\(DE = 3\),求\(EF\)的长。
解答过程:
明确依据:∵ \(l_1 \parallel l_2 \parallel l_3\)(已知),
∴ \(\frac{AB}{BC} = \frac{DE}{EF}\)(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对应线段成比例)。
代入计算:将\(AB = 4\),\(BC = 6\),\(DE = 3\)代入比例式,得\(\frac{4}{6} = \frac{3}{EF}\)。
求解\(EF\):交叉相乘得\(4EF = 6??3 = 18\),∴ \(EF = \frac{18}{4} = 4.5\)。
答案:\(EF = 4.5\)(或写成分数形式\(\frac{9}{2}\))。
幻灯片 8:课堂练习 2(推论应用)
题目展示:
在\(\triangle ABC\)中,\(DE \parallel BC\),\(AD = 2\),\(DB = 3\),\(AE = 4\),求\(AC\)的长。
解答过程:
依据推论:∵ \(DE \parallel BC\)(已知),
∴ \(\frac{AD}{DB} = \frac{AE}{EC}\)(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对应线段成比例)。
代入已知量:\(AD = 2\),\(DB = 3\),\(AE = 4\),代入得\(\frac{2}{3} = \frac{4}{EC}\)。
求解\(EC\):交叉相乘得\(2EC = 3??4 = 12\),∴ \(EC = 6\)。
计算\(AC\):∵ \(AC = AE + EC\),∴ \(AC = 4 + 6 = 10\)。
答案:\(AC = 10\)。
幻灯片 9: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对应线段成比例(适用于任意两条相交直线被平行线截取的情况)。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对应线段成比例(是基本事实在三角形中的特殊应用,应用更广泛)。
核心思路:通过 “平行关系” 建立 “线段比例关系”,将几何中的位置关系转化为数量关系,为后续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奠定基础。
解题步骤:
第一步:识别图形中的平行线和被截直线(或三角形与平行线);
第二步:根据基本事实或推论写出对应线段的比例式;
第三步:代入已知线段长度,求解未知线段。
幻灯片 10:课后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
课本课后练习题,重点完成利用基本事实和推论求未知线段长度的题目,要求写出完整的依据和解题过程。
拓展题:如图,在\(\triangle ABC\)中,\(DE \parallel BC\),\(DF \parallel AC\),若\(AD = 5\),\(DB = 3\),求\(\frac{BF}{FC}\)的值(提示:结合两个推论的应用)。
实践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 “平行线分线段” 现象,例如网格纸(横线与竖线平行)、窗户的窗框(横档与竖档平行),选择一个实例,测量相关线段长度,验证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规律,下节课分享你的测量过程和结论。
2025-2026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3.1.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第23章 图形的相似
a
i
T
u
j
m
i
a
N
g
问题1 什么是成比例线段?
问题2 你能不通过测量快速将一根绳子分成两部分,使得这两部分的比是 2 : 3?
回顾与思考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如图1,小方格的边长都是 1,直线 a∥b∥c,分别交直线 m,n 于A1,A2,A3,B1,B2,B3.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A1
A2
A3
B1
B2
B3
m
n
a
b
c
图1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A1
A2
A3
B1
B2
B3
m
n
a
b
c
(1) 计算 ,你有什么发现?
(2) 将 b 向下平移到如图2的位置,直线 m,n 与直线
b 的交点分别为 A2,B2. 你在问题 (1) 中发现的结
论还成立吗?如果将 b 平移到其他位置呢?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A1
A2
A3
B1
B2
B3
m
n
a
b
c
图 2
成立,直线 b 平移到其他位置依然成立.
(3) 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条平行线,用它们截两条直线,截得的线段成比例吗?
成比例
归纳: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若 a ∥b∥ c ,则 .
符号语言:
1.如何理解“对应线段”?
2.“对应线段”成比例都有哪些表达形式?
议一议
如图,直线 a∥b∥c,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我们可以得出图中哪些对应成比例的线段?
A1
A2
A3
B1
B2
B3
b
c
m
n
a
观察与思考
把直线 n 向左或向右任意平移,这些线段依然成比例吗?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的性质
A1
A2
A3
b
c
m
B1
B2
B3
n
a
直线 n 向左平移到 B1 与 A1 重合的位置,说说图中有哪些成比例线段?
把图中的部分线擦去,得到新的图形,刚刚所说的线段是否仍然成比例?
A1(B1)
A2
A3
B2
B3
( )
A1
A2
A3
b
c
m
B1
B2
B3
n
a
直线 n 向左平移到 B2 与 A2 重合的位置,说说图中有哪些成比例线段?
把图中的部分线擦去,得到新的图形,刚刚所说的线段是否仍然成比例?
A2(B2)
A1
A3
B1
B3
( )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A1(B1)
A2
A3
B2
B3
A2(B2)
A1
A3
B1
B3
推论:
如图,在△ABC 中, EF∥BC.
(1)如果 E、F 分别是 AB 和 AC 上的点,AE = BE = 7, FC = 4,那么 AF 的长是多少?
(2)如果 AB = 10,AE = 6,AF = 5,那么 FC 的长是多少?
A
B
C
E
F
练一练
1.直线 l1//l2//l3,l4、l5、l6 被 l1、l2、l3 所截且 AB = BC,则图中还有哪些线段相等?
思考:当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对应线段的比是多少?
l5
l6
A
D
M
l4
l3
l2
B
C
E
F
N
O
l1
DE = EF,MN = ON
2.如图,已知菱形 ABCD 内接于 △AEF,AE = 5 cm,AF = 4 cm,求菱形的边长.
解:∵ 四边形 ABCD 为菱形,
B
C
A
D
E
F
∴CD∥AB.

设菱形的边长为 x cm,则 CD = AD = x cm,DF = (4-x) cm,
∴ 解得 x = ∴菱形的边长为 cm.
返回
C
返回
【答案】C
返回
4.如图,已知直线l1,l2,l3分别截直线l4于点A,B,C,截直线l5于点D,E,F,且l1∥l2∥l3.
(1)如果AB=4,BC=8,EF=12,求DE的长;
(2)如果DE∶EF=2∶3,AB=6,求AC的长.
返回
返回
【答案】D
返回
【答案】A
1.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