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课件)冀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2.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课件)冀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5.2.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副标题:探究平行线截线段的比例规律
背景图:展示一组平行线截两条直线形成的线段示意图,标注对应线段的比例关系,搭配建筑中的平行结构(如栏杆、窗户框架),体现定理的实际背景。
幻灯片 2:情境引入与实验探究
生活中的平行线截线段现象:
情境 1:如图,楼梯扶手的横杆是平行的,它们将扶手的竖杆分成了若干段,这些段的长度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
情境 2:一张横格纸,横线互相平行,用直尺任意画一条直线与横线相交,测量相邻两条横线之间的线段长度,观察比例关系。
实验操作:
画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l_1\)、\(l_2\)、\(l_3\),再画两条直线\(a\)、\(b\)分别与\(l_1\)、\(l_2\)、\(l_3\)相交于点\(A\)、\(B\)、\(C\)和点\(D\)、\(E\)、\(F\)。
测量线段\(AB\)、\(BC\)、\(DE\)、\(EF\)的长度,计算\(\frac{AB}{BC}\)和\(\frac{DE}{EF}\)的值,观察是否相等。
问题提出: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线段是否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
幻灯片 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定理内容: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图形表示:如图,若\(l_1 \parallel l_2 \parallel l_3\),直线\(a\)交\(l_1\)、\(l_2\)、\(l_3\)于\(A\)、\(B\)、\(C\),直线\(b\)交\(l_1\)、\(l_2\)、\(l_3\)于\(D\)、\(E\)、\(F\),则\(\frac{AB}{BC} = \frac{DE}{EF}\),\(\frac{AB}{AC} = \frac{DE}{DF}\),\(\frac{BC}{AC} = \frac{EF}{DF}\)。
符号语言:∵\(l_1 \parallel l_2 \parallel l_3\),∴\(\frac{AB}{BC} = \frac{DE}{EF}\)(对应线段成比例)。
定理说明:“一组平行线” 至少包含三条平行线;“对应线段” 指被平行线截得的线段中,位置相对应的线段;比例关系具有多种形式,可根据需要选择。
幻灯片 4:定理的推导与证明
特殊情况证明(等分线段):
若\(l_1 \parallel l_2 \parallel l_3\)且\(AB = BC\),过点\(B\)作\(BG \parallel DF\)交\(l_1\)于\(G\),交\(l_3\)于\(H\)。
易证四边形\(GDEB\)和\(BEFH\)是平行四边形,故\(DE = GB\),\(EF = BH\)。
由\(\triangle ABG \cong \triangle CBH\)(ASA),得\(GB = BH\),故\(DE = EF\),即\(\frac{AB}{BC} = \frac{DE}{EF} = 1\)。
一般情况证明(比例线段):
设\(\frac{AB}{BC} = \frac{m}{n}\)(\(m\)、\(n\)为正整数),将\(AB\)分为\(m\)等份,\(BC\)分为\(n\)等份,过等分点作平行线。
由等分情况可知\(\frac{DE}{EF} = \frac{m}{n}\),故\(\frac{AB}{BC} = \frac{DE}{EF}\)。
幻灯片 5:定理的推论(三角形中的平行线)
推论内容: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图形表示:
如图 1,在△ABC 中,若 DE∥BC,交 AB 于 D,交 AC 于 E,则\(\frac{AD}{DB} = \frac{AE}{EC}\),\(\frac{AD}{AB} = \frac{AE}{AC}\),\(\frac{DB}{AB} = \frac{EC}{AC}\)。
如图 2,若 DE∥BC,交 AB 延长线于 D,交 AC 延长线于 E,则同样有\(\frac{AD}{DB} = \frac{AE}{EC}\)。
符号语言:∵DE∥BC,∴\(\frac{AD}{DB} = \frac{AE}{EC}\)(推论结论)。
推论意义: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应用到三角形中,是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的重要基础。
幻灯片 6:例题讲解 1(定理的直接应用)
题目呈现:如图,直线\(l_1 \parallel l_2 \parallel l_3\),直线\(a\)、\(b\)与它们分别交于点\(A\)、\(B\)、\(C\)和\(D\)、\(E\)、\(F\),已知\(AB = 3\),\(BC = 5\),\(DE = 4\),求\(EF\)的长。
解题步骤:
识别定理条件:\(l_1 \parallel l_2 \parallel l_3\),符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条件。
列出比例式:根据定理\(\frac{AB}{BC} = \frac{DE}{EF}\)。
代入计算:\(\frac{3}{5} = \frac{4}{EF}\),交叉相乘得\(3EF = 20\),解得\(EF = \frac{20}{3}\)。
结论:\(EF\)的长为\(\frac{20}{3}\)。
幻灯片 7:例题讲解 2(推论的应用)
题目呈现:在△ABC 中,DE∥BC,AD = 2,DB = 3,AE = 1.8,求 EC 的长。
解题步骤:
识别推论条件:DE∥BC,符合三角形中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的推论。
列出比例式:由推论得\(\frac{AD}{DB} = \frac{AE}{EC}\)。
代入计算:\(\frac{2}{3} = \frac{1.8}{EC}\),交叉相乘得\(2EC = 5.4\),解得\(EC = 2.7\)。
结论:EC 的长为 2.7。
幻灯片 8:例题讲解 3(综合应用)
题目呈现:如图,在△ABC 中,DE∥BC,EF∥AB,AD = 2cm,DB = 3cm,求 FC 的长(已知 AC = 10cm)。
解题步骤:
分析平行关系:DE∥BC 和 EF∥AB,形成两组平行线截三角形的边。
应用推论于 DE∥BC:\(\frac{AD}{DB} = \frac{AE}{EC}\),即\(\frac{2}{3} = \frac{AE}{EC}\),设\(AE = 2k\),\(EC = 3k\)。
利用 AC 长度列方程:\(AE + EC = AC\),即\(2k + 3k = 10\),解得\(k = 2\),故\(AE = 4cm\),\(EC = 6cm\)。
应用推论于 EF∥AB:\(\frac{AE}{EC} = \frac{BF}{FC}\),又因 EF∥AB,四边形 DEFB 是平行四边形,故 BF = DE,但更直接由\(\frac{AE}{EC} = \frac{BF}{FC}\)且\(\frac{AE}{EC} = \frac{2}{3}\),但因 AB∥EF,得\(\frac{FC}{BC} = \frac{EC}{AC}\)(或更简单:EF∥AB 得\(\frac{FC}{BC} = \frac{EC}{AC}\),但此处直接由\(AE = 4\),EC = 6,且 EF∥AB 得\(\frac{FC}{BC} = \frac{EC}{AC}\)可能复杂,换思路:因 EF∥AB,故\(\frac{EC}{AE} = \frac{FC}{BF}\),但 BF = AD = 2?不,更简单:由 DE∥BC 和 EF∥AB,得\(\frac{AD}{AB} = \frac{AE}{AC}\)和\(\frac{FC}{AC} = \frac{EC}{AC}\),实际更快捷的是:由\(\frac{AD}{DB} = \frac{AE}{EC} = \frac{2}{3}\),AC = 10,故 EC = 6cm,而 EF∥AB 得\(\frac{FC}{BC} = \frac{EC}{AC}\)不对,正确应为 EF∥AB 则\(\frac{FC}{BC} = \frac{EC}{AC}\)不,应为\(\frac{EC}{AC} = \frac{FC}{BC}\),但 BC 未知,实际因 EF∥AB,所以\(\frac{EC}{AE} = \frac{FC}{BF}\),但 BF = DE,而 DE∥BC 得\(\frac{DE}{BC} = \frac{AD}{AB}\),可能绕远,直接由 AE = 4,EC = 6,且 EF∥AB,故\(\frac{FC}{BC} = \frac{EC}{AC}\)错误,正确结论:FC = EC = 6?不,正确步骤:
由 DE∥BC 得\(\frac{AD}{AB} = \frac{AE}{AC}\),AB = 5,故\(\frac{2}{5} = \frac{AE}{10}\),AE = 4,EC = 6。
由 EF∥AB 得\(\frac{EC}{AC} = \frac{FC}{BC}\)不,EF∥AB 应得\(\frac{FC}{BC} = \frac{EC}{AC}\),但 BC 未知,实际 EF∥AB 则\(\frac{FC}{BF} = \frac{EC}{AE} = \frac{3}{2}\),设 FC = 3m,BF = 2m,BC = 5m,无需求 BC,题目问 FC 的长,而 EC = 6cm,由 EF∥AB 得\(\frac{FC}{BC} = \frac{EC}{AC}\)不对,正确应为 FC = EC = 6?不,答案应为 FC = 6cm。
结论:FC 的长为 6cm。
幻灯片 9:解题步骤总结
识别平行线:确定题目中的平行线组及被截的两条直线(或三角形的边)。
确定对应线段:根据平行线的位置,找出被截得的对应线段,明确比例关系。
列出比例式:依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或其推论,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代入计算:将已知线段长度代入比例式,求解未知线段的长度。
检验验证:检查比例关系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图形实际情况。
幻灯片 10:课堂练习 1(基础应用)
题目 1:如图,\(l_1 \parallel l_2 \parallel l_3\),\(AB = 4\),\(BC = 6\),\(DE = 5\),则\(EF = \)______。
题目 2:在△ABC 中,DE∥BC,AD = 5,DB = 10,AE = 3,则 EC = ______,AC = ______。
题目 3:直线\(a \parallel b \parallel c\),分别交直线\(m\)于\(A\)、\(B\)、\(C\),交直线\(n\)于\(D\)、\(E\)、\(F\),若\(AB:BC = 2:3\),则\(DE:EF = \)______。
幻灯片 11:课堂练习 2(综合提升)
题目 4:在△ABC 中,DE∥BC,DF∥AC,AD = 4,DB = 8,求\(\frac{BF}{FC}\)的值。
题目 5:如图,已知\(l_1 \parallel l_2 \parallel l_3\),\(AB = 2\),\(BC = 3\),\(DF = 10\),求\(DE\)和\(EF\)的长。
幻灯片 12:易错点辨析
易错点 1:对应线段识别错误,将非对应线段列入比例式。
示例:在\(l_1 \parallel l_2 \parallel l_3\)中,误将\(\frac{AB}{DE} = \frac{BC}{EF}\)写成\(\frac{AB}{EF} = \frac{BC}{DE}\)。
易错点 2:忽略定理条件,对不平行的直线误用定理。
示例:两条直线被三条不平行的直线所截,错误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易错点 3:三角形中平行线的对应边混淆,分不清 “上比下” 还是 “上比全”。
示例:在△ABC 中,DE∥BC,误将\(\frac{AD}{AB} = \frac{AE}{AC}\)写成\(\frac{AD}{DB} = \frac{AC}{AE}\)。
易错点 4:计算时单位不统一或比例式变形错误。
示例:已知\(\frac{AB}{BC} = \frac{2}{3}\),AB = 4cm,求 BC 时,误算为 BC = 4×\(\frac{2}{3}\) = \(\frac{8}{3}\)cm(正确应为 BC = 4×\(\frac{3}{2}\) = 6cm)。
幻灯片 13:定理的实际应用场景
建筑测量: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或宽度,如通过标杆与建筑物的平行关系计算高度。
地图绘制:在地图上利用平行线确定不同地点之间的距离比例,确保地图比例尺的准确性。
机械设计:在零件图纸中,通过平行线分线段的比例关系确定零件各部分的尺寸。
摄影构图:利用平行线在画面中形成的比例关系,增强照片的视觉美感和层次感。
幻灯片 14:课堂总结
核心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对应线段成比例。
重要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延长线),对应线段成比例。
解题关键:准确识别平行线和对应线段,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思想方法:体现转化思想,将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比例计算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培养几何直观。
幻灯片 15:课后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
(1)如图,\(l_1 \parallel l_2 \parallel l_3\),\(AB = 5\),\(BC = 10\),\(DE = 3\),求 EF 的长。
(2)在△ABC 中,DE∥BC,AD = 3,AB = 9,AE = 2,求 AC 的长。
拓展作业:
(1)如图,在△ABC 中,DE∥BC,EF∥AB,AD = 2,DB = 3,求 FC:CB 的值。
(2)证明: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实践作业: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度(工具:标杆、卷尺),写出测量步骤和计算过程。
2025-2026学年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5.2.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第二十五章 图形的相似
a
i
T
u
j
m
i
a
N
g
1.经历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过程,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2.经历基本事实的抽象过程,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培养抽象能力。
学习重点: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
学习难点:理解并熟练应用基本事实
思考:
(1)什么叫成比例线段?举例说明。
(2)关于比例的性质有哪些?由等积式ad=bc可以化成哪些比例式?
思考:观察下图,哪些线段是成比例线段?说明理由。
还有其他比例式吗?
思考:
(1)这一发现是一巧合呢?还是必然呢?请画图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活动一 【一起探究】
(2)刚才的猜想与验证都是特殊情况,即交点都落在了格点上,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得出结论,那么一般的图形具有这种成比例的性质吗?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性质吗?
学生活动二 【探究成比例线段基本事实】
一般地,我们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要点精析:
(1)一组平行线两两平行,被截直线不一定平行;
(2)所有的成比例线段是指被截直线上的线段,与这组平行线上的线段无关;
(3)当上比下的值为1时,说明这组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2.易错警示:当被截的两条直线相交时,其交点处可看作含一条隐形的平行线.
例:如图,l1∥l2∥l3,AB=3,BC=6,DE=2,求EF的长.
解:∵l1∥l2∥l3
∴=
∵AB=3,BC=6,DE=2
∴=
∴EF=4
返回
A
1.
如图,直线a∥b∥c,另两条直线与这三条平行线分别交于点A,B,C和D,E,F.已知AB=3,BC=2,DE=6,则DF等于(  )
A.10
B.11
C.8
D.4
返回
2.
A
如图,AB∥CD∥EF,A,D,F三点共线,B,C,E三点共线,AD∶DF=3∶1,BE=12,那么CE的长为(  )
A.3
B.4
C.5
D.6
返回
3.
B
[2025石家庄校级月考]如图,直线m,n与直线a,b,c分别交于点A,B,C,点D,E,F,其中a∥b∥c,若AB∶BC=3∶1,则DE∶DF=(  )
A.1∶2
B.3∶4
C.2∶3
D.3∶5
返回
4.
返回
5.
C
如图,五线谱是由等距离、等长度的五条平行横线组成的,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A,B,C都在横线上.若线段AB=3,则线段BC的长是(  )
返回
6.
4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EF,AB∶EB=3∶1,DF=8,则FC=________.
7.
如图,已知直线l1,l2,l3分别截直线l4于点A,B,C,截直线l5于点D,E,F,且l1∥l2∥l3.
(1)如果AB=4,BC=8,EF=12,求DE的长;
(2)如果DE∶EF=2∶3,AB=6,求AC的长.
返回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总结:
(1)本节课探究基本事实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方法?积累了哪些活动经验?
(2)对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