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相似三角形(课件)冀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3 相似三角形(课件)冀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5.3 相似三角形
副标题:探索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背景图:展示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实物(如三角尺、金字塔模型),搭配几何图形中标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相似三角形示意图。
幻灯片 2:情境引入与概念形成
生活中的相似现象:
情境 1:观察同一张照片的放大版和缩小版,照片中的三角形图案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
情境 2:测量学校旗杆与旁边小树的高度,发现它们在阳光下的影子与物体本身形成的三角形形状相同。
概念引入:
提问: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的角和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表示方法:若△ABC 与△DEF 相似,记作△ABC∽△DEF,读作 “△ABC 相似于△DEF”,其中对应顶点的字母需写在对应位置上。
幻灯片 3: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符号表示
定义要素:
对应角相等:∠A=∠D,∠B=∠E,∠C=∠F。
对应边成比例:\(\frac{AB}{DE} = \frac{BC}{EF} = \frac{AC}{DF} = k\)(\(k\)称为相似比)。
符号说明:“∽” 表示相似,对应顶点必须一一对应,避免混淆对应角和对应边。
相似比注意:
若△ABC∽△DEF 的相似比为\(k\),则△DEF∽△ABC 的相似比为\(\frac{1}{k}\)。
当相似比\(k=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示例:如图,△ABC∽△A'B'C',∠A=∠A',∠B=∠B',∠C=∠C',\(\frac{AB}{A'B'} = \frac{BC}{B'C'} = \frac{AC}{A'C'} = \frac{2}{3}\),则相似比\(k = \frac{2}{3}\)。
幻灯片 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AA 判定)
定理内容: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图形表示:在△ABC 和△DEF 中,若∠A=∠D,∠B=∠E,则△ABC∽△DEF。
符号语言:∵∠A=∠D,∠B=∠E,∴△ABC∽△DEF(AA 判定)。
证明思路: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导对应边成比例,结合对应角相等满足相似定义。
例题讲解:如图,在△ABC 中,DE∥BC,求证:△ADE∽△ABC。
证明:∵DE∥BC,∴∠ADE=∠B(同位角相等),∠AED=∠C(同位角相等)。根据 AA 判定定理,△ADE∽△ABC。
幻灯片 5: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SAS 判定)
定理内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图形表示:在△ABC 和△DEF 中,若\(\frac{AB}{DE} = \frac{AC}{DF}\),且∠A=∠D,则△ABC∽△DEF。
符号语言:∵\(\frac{AB}{DE} = \frac{AC}{DF}\),∠A=∠D,∴△ABC∽△DEF(SAS 判定)。
例题讲解:已知△ABC 中,AB=4,AC=6,∠A=60°;△DEF 中,DE=2,DF=3,∠D=60°,判断两三角形是否相似。
解答:\(\frac{AB}{DE} = \frac{4}{2} = 2\),\(\frac{AC}{DF} = \frac{6}{3} = 2\),故\(\frac{AB}{DE} = \frac{AC}{DF}\),且∠A=∠D=60°,根据 SAS 判定,△ABC∽△DEF。
幻灯片 6: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3(SSS 判定)
定理内容: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图形表示:在△ABC 和△DEF 中,若\(\frac{AB}{DE} = \frac{BC}{EF} = \frac{AC}{DF}\),则△ABC∽△DEF。
符号语言:∵\(\frac{AB}{DE} = \frac{BC}{EF} = \frac{AC}{DF}\),∴△ABC∽△DEF(SSS 判定)。
例题讲解:△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 3、4、5;△DEF 的三边长分别为 6、8、10,判断两三角形是否相似。
解答:\(\frac{3}{6} = \frac{1}{2}\),\(\frac{4}{8} = \frac{1}{2}\),\(\frac{5}{10} = \frac{1}{2}\),故三边成比例,根据 SSS 判定,△ABC∽△DEF。
幻灯片 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 1:对应角相等: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若△ABC∽△DEF,则∠A=∠D,∠B=∠E,∠C=∠F。
性质 2: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且比值等于相似比\(k\)。
性质 3:对应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k\)。
示例:△ABC∽△DEF,相似比为\(k\),AM、DN 分别为 BC、EF 边上的高,则\(\frac{AM}{DN} = k\)。
性质 4:周长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k\),即\(\frac{C_{ ABC}}{C_{ DEF}} = k\)。
性质 5: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frac{S_{ ABC}}{S_{ DEF}} = k^2\)。
幻灯片 8:相似三角形性质应用例题
题目呈现:已知△ABC∽△DEF,相似比为\(\frac{2}{3}\),△ABC 的周长为 12cm,面积为 16cm ,求△DEF 的周长和面积。
解题步骤:
求周长:根据周长比等于相似比,\(\frac{C_{ ABC}}{C_{ DEF}} = \frac{2}{3}\),即\(\frac{12}{C_{ DEF}} = \frac{2}{3}\),解得\(C_{ DEF} = 18\)cm。
求面积: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frac{S_{ ABC}}{S_{ DEF}} = (\frac{2}{3})^2 = \frac{4}{9}\),即\(\frac{16}{S_{ DEF}} = \frac{4}{9}\),解得\(S_{ DEF} = 36\)cm 。
结论:△DEF 的周长为 18cm,面积为 36cm 。
幻灯片 9: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测量高度)
问题场景: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校园内旗杆的高度?
测量原理: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同一时刻物体高度与影长成正比(构成相似三角形)。
测量步骤:
找一根标杆,测量其高度\(h = 1.5\)m。
测量标杆的影长\(l = 2\)m。
同时测量旗杆的影长\(L = 10\)m。
设旗杆高度为\(H\),由△标杆∽△旗杆得\(\frac{h}{l} = \frac{H}{L}\),即\(\frac{1.5}{2} = \frac{H}{10}\),解得\(H = 7.5\)m。
注意事项:确保测量时刻阳光照射角度相同,影子在同一平面内。
幻灯片 10:课堂练习 1(判定与性质基础)
题目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DEF 的是( )
A. ∠A=∠D,∠C=∠F B. \(\frac{AB}{DE} = \frac{BC}{EF}\),∠B=∠D C. \(\frac{AB}{DE} = \frac{AC}{DF} = \frac{BC}{EF}\) D. ∠A=∠E,∠B=∠D
题目 2:△ABC∽△A'B'C',相似比为 3:2,若 BC=9,则 B'C'=;若△A'B'C' 的面积为 12,则△ABC 的面积为。
题目 3:在△ABC 中,DE∥BC,AD=2,DB=3,△ADE 的周长为 8,则△ABC 的周长为______。
幻灯片 11:课堂练习 2(综合应用)
题目 4:如图,在△ABC 中,∠ACB=90°,CD⊥AB 于 D,求证:△ABC∽△ACD∽△CBD。
题目 5: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分别为 6cm 和 8cm,周长之和为 35cm,求两个三角形的周长。
幻灯片 12:易错点辨析
易错点 1:相似三角形对应关系错误,导致角或边对应混淆。
示例:将△ABC∽△DEF 误写成△ABC∽△EDF,导致对应边比例错误。
易错点 2:判定定理应用不当,忽略 “夹角” 条件。
示例:在 SAS 判定中,误用两边成比例且非夹角相等判定相似(如∠B=∠F 而非夹角∠A=∠D)。
易错点 3:性质应用时混淆周长比与面积比,将面积比等同于相似比。
示例:相似比为 2:3 时,误将面积比写成 2:3(正确应为 4:9)。
易错点 4:实际测量时未保证相似条件,如影子不在同一时间测量导致三角形不相似。
幻灯片 13:相似三角形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与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 1 的特殊相似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ASA、SAS、SSS)可视为相似判定定理的特殊情况。
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是 AA 判定定理的典型应用。
与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将三角形分成两个与原三角形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可推导勾股定理及射影定理。
幻灯片 14:课堂总结
核心概念: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比是对应边的比值。
判定方法:AA、SAS、SSS 三种判定定理是判断三角形相似的主要依据,其中 AA 最为常用。
重要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线段比、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实际应用:可用于测量高度、距离等不可直接测量的量,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幻灯片 15:课后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
(1)在△ABC 和△DEF 中,∠A=∠D=70°,∠B=60°,∠E=50°,判断两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2)△ABC∽△DEF,相似比为 2:5,若 AB=4,则 DE=;若△ABC 的面积为 8,则△DEF 的面积为。
拓展作业:
(1)如图,在△ABC 中,D、E 分别在 AB、AC 上,且\(\frac{AD}{AB} = \frac{AE}{AC} = \frac{1}{3}\),S△ADE=2,求 S△ABC。
(2)利用相似三角形设计一个测量池塘宽度的方案,写出所需工具、步骤和计算公式。
实践作业:测量家中两个相似物品(如不同尺寸的相框)的对应边长,计算相似比,并验证周长比和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
2025-2026学年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5.3 相似三角形
第二十五章 图形的相似
a
i
T
u
j
m
i
a
N
g
1.通过类比全等的有关知识来研究相似的有关知识,体会类比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2.通过类比全等研究相似,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以及全等与相似的关系,培养抽象思维。
3.通过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思考:
(1)结合图形,说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那两个推论?结合图形说明。
思考:如图,是我们学校的旗杆,如果只有一个卷尺,
你能测出旗杆的高度吗?
思考:(1)全等三角形我们研究了哪些内容?怎样研究的?
(2)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方法、性质分别是
什么?你能类比全等的相关知识得到相似的
相关知识吗?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表示方法:
形状相同
大小相等
性质: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
表示方法:
性质:
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是相似比。
△ABC∽△DEF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学生活动一 【一起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
(2)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吗?
学生活动二 【探究相似三角形】
(3)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相似吗?
(4)两个等边三角形相似吗?
例 如图25-3-2,△ AEF ∽△ ABC.
(1)若AE=3,AB=5,EF=2.4,求BC的长;
(2)求证:EF∥BC.
解:(1)∵ △ AEF ∽△ ABC,
∴=.
又∵ AE=3,AB=5,EF=2.4,
∴BC===4.
(2)∵ △ AEF ∽△ ABC,
∴∠ AEF= ∠B
∴EF∥BC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定义法: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思考相似三角形还有其他判定方法吗?
学生活动三 【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上述定理能说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证明:∵E,F分别是AB,AC的中点
∴EF∥BC
∴△ABC∽△AEF(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25-3-4,在△ABC中,E,F分别为AB,AC的中点.
求证:△ABC∽△AEF.
判定: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或它们的延长线)相交,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你能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这一定理吗?
A字图
A字图
8字图
符号语言:
∵DE∥BC
∴△ABC∽△ADE
1.如图,在 ABCD中,F 是AD 边上的任意一点,连接BF 并延长交CD 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AC,则图中与△DEF 相似的三角形共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B
2.如图,已知AB,CD,EF 都与BD 垂直,垂足分别是B,D,F,且AB=1,CD=3,那么EF 的长是(  )
B. C. D.
C
3.如图,在 ABCD 中,点E在边BC 上,点F在边AD 的延长线上,且DF=BE.EF 与CD 交于点G.
(1)求证:BD∥EF;
(2)若 ,BE=4,求EC 的长.
(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DF=BE,
∴四边形BEFD是平行四边形,
∴BD∥EF.
(2) ∵BE=4,∴DF=4.
∵DF∥EC,
∴△DFG∽△CEG,∴
∵ = ∴EC=6
返回
B
1.
如图,△ADE∽△ABC,若AD=1,BD=2,则△ADE与△ABC的相似比是(  )
A.1∶2
B.1∶3
C.2∶3
D.3∶2
返回
2.
B
如图,已知△ABC∽△EDC,AC∶EC=2∶3,若AB的长度为6,则DE的长度为(  )
A.4
B.9
C.12
D.13.5
返回
3.
C
已知△ABC∽△DEF,若∠A=50°,∠B=60°,则∠F的度数是(  )
A.50°
B.60°
C.70°
D.80°
返回
4.
B
已知△ABC∽△DEF,AB=6 cm,BC=4 cm,AC=9 cm,且△DEF的最短边的长为8 cm,则最长边的长为(  )
A.16 cm
B.18 cm
C.4.5 cm
D.13 cm
返回
5.
如图,D,E分别是AC,AB上的点,△ADE∽△ABC,DE=8,BC=24,AD=6,∠B=70°,求AB的长和∠ADE的度数.
返回
6.
C
如图,BC∥FG∥ED,若每两个三角形相似,构成一组相似三角形,则图中相似的三角形的组数是(  )
A.1
B.2
C.3
D.4
返回
7.
△CDF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B的中点,DE交AC于点F,则△AEF∽________,相似比为________.若AF=6 cm,则CF=________.
1∶2
12 cm
返回
8.
证明:∵AB⊥BD,CD⊥BD,
∴∠B=∠D=90°,
∴AB∥CD,
∴△ABO∽△CDO.
已知:如图,AB⊥BD,垂足为B,CD⊥BD,垂足为D,AC与BD相交于点O.求证:△ABO∽△CDO.
返回
9.
A
如图,在△ABC中,点D在线段BC上,且△ABC∽△DBA,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AB2=BC·BD
B.AB2=AC·CD
C.AB·AD=BD·BC
D.AB·AD=AD·CD
返回
10.
C
如图,点F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B上,射线CF交DA的延长线于点E,在不添加辅助线的情况下,与△AEF相似的三角形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判定方法,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总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你学了几个?哪个更好用?为什么?
(2)本节课学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方法?积累了哪些活动经验?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怎样研究的,你对相似判定的研究有什么设想?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