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课件)冀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5.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课件)冀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5.5.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副标题: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关系与数量特征
背景图:展示两个相似三角形,标注对应顶点、对应边及对应高,搭配几何图形中比例线段的动态演示效果。
幻灯片 2:知识回顾与性质引入
相似三角形定义回顾: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比(相似系数):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值,记作\(k\)(\(k>0\))。
问题提出:
除了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还有哪些特殊的数量关系?
相似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线段是否也存在比例关系?
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与相似比有什么联系?
幻灯片 3:性质 1—— 对应角相等
性质内容: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图形与符号语言:
图形:若△ABC∽△DEF,相似比为\(k\)。
符号:∵△ABC∽△DEF,∴∠A=∠D,∠B=∠E,∠C=∠F。
应用说明:对应角相等是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可直接用于角的等量代换或角度计算。
例题:在△ABC∽△DEF 中,∠A=50°,∠B=70°,求∠F 的度数。
解答:∠C=180°-50°-70°=60°,∵△ABC∽△DEF,∴∠F=∠C=60°。
幻灯片 4:性质 2—— 对应边成比例
性质内容: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且比值等于相似比\(k\)。
图形与符号语言:
符号:∵△ABC∽△DEF,∴\(\frac{AB}{DE} = \frac{BC}{EF} = \frac{AC}{DF} = k\)。
比例变形:
\(AB = k ·DE\),\(BC = k ·EF\),\(AC = k ·DF\)(用相似比表示对应边)。
若\(k=1\),则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例题:△ABC∽△DEF,相似比为\(\frac{2}{3}\),AB=4cm,求 DE 的长。
解答:\(\frac{AB}{DE} = \frac{2}{3}\),即\(\frac{4}{DE} = \frac{2}{3}\),解得\(DE = 6\)cm。
幻灯片 5:性质 3—— 对应线段成比例(高、中线、角平分线)
性质内容: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k\)。
图形与符号语言:
图形:△ABC∽△DEF,AM、DN 分别为 BC、EF 边上的高;BP、EQ 分别为 AC、DF 边上的中线;CG、FH 分别为∠ACB、∠DFE 的角平分线。
符号:\(\frac{AM}{DN} = \frac{BP}{EQ} = \frac{CG}{FH} = k\)。
证明思路(以对应高为例):
∵△ABC∽△DEF,∴∠B=∠E,又∠AMB=∠DNE=90°,∴△ABM∽△DEN(AA),故\(\frac{AM}{DN} = \frac{AB}{DE} = k\)。
例题:△ABC∽△DEF,相似比为\(1:2\),△ABC 中 BC 边上的高为 3cm,求△DEF 中 EF 边上的高。
解答:设 EF 边上的高为\(h\),则\(\frac{3}{h} = \frac{1}{2}\),解得\(h = 6\)cm。
幻灯片 6:性质 4—— 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性质内容: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k\)。
推导过程:
设△ABC∽△DEF,相似比为\(k\),则\(AB = k ·DE\),\(BC = k ·EF\),\(AC = k ·DF\)。
△ABC 的周长\(C_1 = AB + BC + AC = k(DE + EF + DF) = k ·C_2\)(\(C_2\)为△DEF 的周长)。
故\(\frac{C_1}{C_2} = k\)。
例题:△ABC∽△DEF,周长分别为 15cm 和 21cm,求相似比及对应边的比值。
解答:相似比\(k = \frac{15}{21} = \frac{5}{7}\),对应边的比值为\(\frac{5}{7}\)。
幻灯片 7:性质 5—— 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性质内容: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k^2\))。
推导过程:
设△ABC∽△DEF,相似比为\(k\),对应高分别为\(h_1\)、\(h_2\),则\(\frac{h_1}{h_2} = k\)。
\(S_1 = \frac{1}{2} ·BC ·h_1\),\(S_2 = \frac{1}{2} ·EF ·h_2\)。
\(\frac{S_1}{S_2} = \frac{\frac{1}{2} ·BC ·h_1}{\frac{1}{2} ·EF ·h_2} = \frac{BC}{EF} ·\frac{h_1}{h_2} = k ·k = k^2\)。
例题:△ABC∽△DEF,相似比为\(2:3\),△ABC 的面积为 12cm ,求△DEF 的面积。
解答:面积比为\((\frac{2}{3})^2 = \frac{4}{9}\),设△DEF 的面积为\(S\),则\(\frac{12}{S} = \frac{4}{9}\),解得\(S = 27\)cm 。
幻灯片 8: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综合应用
例题讲解 1:如图,△ABC∽△ADE,且 BC=2DE,△ADE 的面积为 5cm ,求△ABC 的面积及对应中线的比。
解题步骤:
确定相似比:\(\frac{DE}{BC} = \frac{1}{2}\),故相似比\(k = \frac{1}{2}\)。
求面积比:面积比为\(k^2 = \frac{1}{4}\),设△ABC 的面积为\(S\),则\(\frac{5}{S} = \frac{1}{4}\),解得\(S = 20\)cm 。
对应中线比: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frac{1}{2}\)。
例题讲解 2:在△ABC 中,DE∥BC,DE 交 AB 于 D,交 AC 于 E,\(\frac{AD}{DB} = \frac{1}{2}\),△ADE 的周长为 6cm,求△ABC 的周长及面积比。
解题步骤:
证明相似:DE∥BC,故△ADE∽△ABC(AA)。
求相似比:\(\frac{AD}{AB} = \frac{AD}{AD + DB} = \frac{1}{3}\),相似比\(k = \frac{1}{3}\)。
求周长:△ABC 的周长为\(6 ·\frac{1}{3} = 18\)cm。
求面积比:面积比为\((\frac{1}{3})^2 = \frac{1}{9}\)。
幻灯片 9: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测量面积问题:
问题:一块三角形土地与一个相似的三角形模型的相似比为 100:1,模型的面积为 20cm ,求实际土地的面积。
解答:面积比为\((100:1)^2 = 10000:1\),实际面积\(= 20 10000 = 200000\)cm = 20m 。
缩放问题:
问题:将一个三角形图案按相似比 3:1 放大,放大后的三角形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______倍,面积为原三角形面积的______倍。
解答:周长比为 3:1,故放大后周长是原周长的 3 倍;面积比为 9:1,故面积是原面积的 9 倍。
幻灯片 10:课堂练习 1(基础性质应用)
题目 1:△ABC∽△DEF,∠A=∠D=80°,∠B=60°,则∠F=°;若 AB=4,DE=6,则相似比\(k = \)。
题目 2: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为\(2:5\),则对应中线的比为______,周长比为______,面积比为______。
题目 3:△ABC∽△A'B'C',相似比为\(\frac{3}{4}\),△ABC 的周长为 27cm,则△A'B'C' 的周长为______cm;若△A'B'C' 的面积为 32cm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cm 。
幻灯片 11:课堂练习 2(综合应用)
题目 4:如图,在△ABC 中,D、E 分别是 AB、AC 的中点,若△ADE 的面积为 4,则△ABC 的面积为( )
A. 8 B. 12 C. 16 D. 20
题目 5: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分别为 6cm 和 15cm,它们的面积差为 58cm ,求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
幻灯片 12:易错点辨析
易错点 1:混淆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将面积比等同于相似比。
示例:相似比为 3:4 时,误将面积比写成 3:4(正确应为 9:16)。
易错点 2:对应线段识别错误,误用非对应高、中线的比计算相似比。
示例:△ABC∽△DEF 中,误用△ABC 的高与△DEF 的中线的比作为相似比。
易错点 3:周长比与边长比的关系理解错误,认为周长比是相似比的平方。
示例:相似比为 2:3 时,误将周长比写成 4:9(正确应为 2:3)。
易错点 4:实际问题中单位换算错误,面积单位未进行平方换算。
示例:相似比为 10:1 时,将面积比计算为 10:1,忽略单位换算时的平方关系。
幻灯片 13: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性质和判定都基于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核心特征。
判定是性质的前提,只有先判定相似,才能应用性质计算比例关系。
区别:
判定:由角或边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相似(从条件到结论)。
性质:由三角形相似推导出角、边、线段、周长、面积的比例关系(从结论到新结论)。
应用流程:先通过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相似,再利用性质解决计算问题。
幻灯片 14:课堂总结
核心性质: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基本性质)。
对应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应用要点:
明确对应关系,准确识别对应角、对应边和对应线段。
区分相似比与面积比的关系(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
结合相似判定定理,先证相似再用性质计算。
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通过图形分析对应关系,用比例式表达数量关系。
转化思想:将面积、周长问题转化为相似比的计算问题。
幻灯片 15:课后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
(1)△ABC∽△DEF,相似比为\(2:5\),若 BC=4,则 EF=;若△DEF 的周长为 30,则△ABC 的周长为。
(2)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为\(9:16\),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24cm,求另一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情况讨论)。
拓展作业:
(1)如图,在△ABC 中,DE∥BC,S△ADE:S 四边形 DBCE=1:3,求 AD:DB 的值。
(2)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实践作业:测量家中两个相似物品(如照片、相框)的边长,计算相似比,并通过测量面积验证面积比与相似比平方的关系。
2025-2026学年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5.5.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第二十五章 图形的相似
a
i
T
u
j
m
i
a
N
g
1.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发展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2.通过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培养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学习重点: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证明方法。
学习难点:会按照步骤进行命题的证明。
思考: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你知道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
(3)三角形除了边和角之外,还有哪些要素?
中线、角平分线、高、周长、面积
做一做:请任意作一对相似三角形,并画出对应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观察这些对应线段的比与相似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猜想并验证结论。
猜想: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
对应高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请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上述猜想。
学生活动一 【一起探究】
已知:如图, △ABC∽△A′B′C′ ,相似比为k,AD,A′D′分别为BC,B′C′ 边上的高.
求证:= k
证明:∵ △ABC∽△A′B′C′ ,
∴ ∠B=∠B′.
又∵AD⊥BC, A′D′⊥ B′C′ ,
∴∠ADB =∠A′D′B′=90°.
∴ △ABD∽△A′B′D′ .
∴==k.
你能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也等于相似比吗?
证明:
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学生活动二 【一起探究】
1.已知:如图,△ABC∽△A′B′C′,相似比为k,AE, A′E′分别为BC,B′C′ 边上的中线.求证: =k.
2.已知:如图,△ABC∽△A′B′C′,相似比为k,AF,A′F′ 分别为∠BAC,∠B′A′C′ 的平分线.
求证: =k.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你能用符号语言描述这一定理吗?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符号语言:
∵△ABC∽△A′B′C′,且AB:A′B′=k
∴AE:A′E′=AF:A′F′=AD:A′D′=k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除了这些线段你还能找到等于相似比的线段吗?动手画一画。并说明其正确性。
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
例1:如图,在△ABC 中,AD⊥BC,垂足为D,EF∥BC,分别交AB,AC,AD 于点E,F,G, AD=15,求AG 的长.
学生活动三 【探究判定定理的应用】
1.已知△ABC∽△DEF,BG、EH分别为△ABC和△DEF的角平分线,BC=6 cm,EF=4 cm,BG=4.8 cm.求EH的长.
返回
C
1.
返回
2.
C
已知△ABC∽△A′B′C′,BD和B′D′分别是两个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且AC∶A′C′=2∶3,若BD=6 cm,则B′D′的长是(  )
A.3 cm
B.4 cm
C.9 cm
D.12 cm
返回
3.
D
[2025石家庄校级月考]如图,在△ABC中,直尺的一边与BC重合,另一边分别交AB,AC于点D,E,其中点B,C,D,E的读数分别为8,16,10.5,14.5.若直尺的宽为3 cm,则△ABC中BC边上的高为(  )
A.2 cm B.3 cm
C.4 cm D.6 cm
返回
4.
A
如图是小孔成像原理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标注的尺寸,如果物体AB的高度为36 cm,那么它在暗盒中所成的像CD的高度应为(  )
A.16 cm
B.8 cm
C.24 cm
D.4 cm
返回
5.
C
图①是装了液体的高脚杯示意图(数据如图),用去一部分液体后如图②所示,此时液面AB=(  )
A.1 cm
B.2 cm
C.3 cm
D.4 cm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请同学们带着以下
问题进行总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目前为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你学了哪些?
(2)本节课学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
数学方法?积累了哪些活动经验?
(3)根据图形要素的研究视角,你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后续
研究有何设想?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