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1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课件)冀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6.1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课件)冀教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5.6.1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副标题:从理论到实践的几何建模
背景图:展示相似三角形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如测量旗杆高度、建筑图纸比例、摄影构图等,搭配几何图形与实际场景的对应示意图。
幻灯片 2:应用场景引入与核心思路
常见应用场景:
测量不可直接到达的物体高度(如旗杆、铁塔、山峰)。
计算不可直接测量的距离(如河流宽度、两建筑物间距)。
工程图纸的比例缩放与尺寸计算。
摄影、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应用。
核心思路:
构建相似三角形模型:通过观察或构造,找到两个相似的三角形。
确定对应关系:明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及相似比。
利用性质计算: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等性质求解未知量。
幻灯片 3:应用一 —— 测量物体高度(阳光下的影子法)
原理:同一时刻,太阳光可视为平行光线,物体高度与其影长成正比,形成相似直角三角形。
测量工具:卷尺、标杆。
测量步骤:
竖立一根高度为\(h\)的标杆,测量其影长为\(l\)。
同时测量被测物体(如旗杆)的影长为\(L\)。
构建相似三角形:标杆与其影长构成 Rt△A'B'C',旗杆与其影长构成 Rt△ABC,且 Rt△A'B'C'∽Rt△ABC(AA 判定,均有直角且阳光夹角相等)。
列比例式计算:\(\frac{h}{l} = \frac{H}{L}\),解得物体高度\(H = \frac{h ·L}{l}\)。
例题:标杆高 1.5m,影长 2m,旗杆影长 12m,求旗杆高度。
解答:\(H = \frac{1.5 12}{2} = 9\)m。
幻灯片 4:应用二 —— 测量物体高度(标杆观测法)
原理:通过调整观测者、标杆和被测物体的位置,使观测者视线经过标杆顶端到达被测物体顶端,形成相似三角形。
测量工具:卷尺、标杆、测角仪(可选)。
测量步骤:
观测者站在距离被测物体(如大树)一定距离的点 O 处,在观测者与物体之间竖立标杆 CD,高度为\(h\)。
测量观测者眼睛高度 OE = \(a\),观测者到标杆的距离 OD = \(m\),标杆到物体的距离 DB = \(n\)。
构建相似三角形:△OCD∽△OAB(AA 判定,∠O 为公共角,CD∥AB)。
列比例式计算:\(\frac{CD}{AB} = \frac{OD}{OB}\),即\(\frac{h - a}{H - a} = \frac{m}{m + n}\),解得物体高度\(H = a + \frac{(h - a)(m + n)}{m}\)。
例题:观测者眼睛高 1.6m,标杆高 2.6m,观测者到标杆距离 5m,标杆到大树距离 15m,求大树高度。
解答:\(h - a = 1\)m,\(m = 5\)m,\(m + n = 20\)m,\(H = 1.6 + \frac{1 20}{5} = 1.6 + 4 = 5.6\)m。
幻灯片 5:应用三 —— 测量不可达距离(如河流宽度)
原理:在河岸一侧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对应边成比例计算河流宽度。
测量工具:卷尺、测绳、标杆。
测量步骤:
在河流一侧取点 A,对岸取目标点 B,在岸边确定点 C,使 AC⊥AB。
在 AC 上取点 D,过 D 作 DE⊥AC,使 E、D、B 三点共线。
测量 AC = \(a\),AD = \(b\),DE = \(c\)。
构建相似三角形:Rt△CAB∽Rt△CDE(AA 判定,均有直角且∠C 为公共角)。
列比例式计算:\(\frac{AB}{DE} = \frac{AC}{DC}\),即\(\frac{AB}{c} = \frac{a}{a - b}\),解得河流宽度\(AB = \frac{ac}{a - b}\)。
例题:AC=100m,AD=40m,DE=30m,求河流宽度 AB。
解答:DC = 100 - 40 = 60m,\(AB = \frac{100 30}{60} = 50\)m。
幻灯片 6:应用四 —— 工程图纸与比例缩放
原理:工程图纸是实际物体的相似缩放,图纸与实物的相似比为比例尺,利用相似性质计算实际尺寸。
比例尺表示:如 1:1000 表示图纸上 1cm 对应实际 1000cm(10m)。
计算方法:
实际长度 = 图纸长度 × 比例尺分母。
图纸面积 = 实际面积 ÷(比例尺分母) 。
例题:建筑图纸比例尺为 1:500,图纸上三角形地基的底边长为 6cm,高为 4cm,求实际地基的面积。
解答:实际底边长 = 6×500 = 3000cm = 30m,实际高 = 4×500 = 2000cm = 20m,实际面积 = \(\frac{1}{2} 30 20 = 300\)m 。
幻灯片 7:应用五 —— 几何证明与线段计算
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明线段比例或长度关系:
例题讲解 1: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DE∥AC 交 AB 于 E,求证:\(\frac{AE}{BE} = \frac{AC}{BC}\)。
证明:
∵DE∥AC,∴∠EDA=∠CAD(内错角),△BDE∽△BCA(AA),故\(\frac{BE}{AB} = \frac{DE}{AC}\)。
∵AD 平分∠BAC,∴∠BAD=∠CAD=∠EDA,故 AE=DE。
由\(\frac{BE}{AB} = \frac{AE}{AC}\)得\(\frac{AE}{BE} = \frac{AC}{AB}\)(原题可能笔误,应为\(\frac{AE}{BE} = \frac{AC}{AB}\))。
例题讲解 2:在 Rt△ABC 中,∠C=90°,CD⊥AB 于 D,AC=6,BC=8,求 CD 的长。
解答:AB=10,△ABC∽△ACD,故\(\frac{AC}{AB} = \frac{CD}{BC}\),即\(\frac{6}{10} = \frac{CD}{8}\),解得 CD=4.8。
幻灯片 8:应用六 —— 动态问题中的相似应用
问题特征:动点运动过程中形成相似三角形,需结合相似性质分析变量关系。
例题讲解 3:在△ABC 中,AB=8cm,BC=16cm,点 P 从 A 出发沿 AB 向 B 运动,速度为 1cm/s,点 Q 从 B 出发沿 BC 向 C 运动,速度为 2cm/s,运动时间为\(t\)秒,当△PBQ 与△ABC 相似时,求\(t\)的值。
解题步骤:
表示线段长度:AP = \(t\),PB = 8 - \(t\);BQ = 2\(t\),QC = 16 - 2\(t\)(\(0 < t < 8\))。
分情况讨论相似:
情况 1:△PBQ∽△ABC(∠B=∠B),则\(\frac{PB}{AB} = \frac{BQ}{BC}\),即\(\frac{8 - t}{8} = \frac{2t}{16}\),解得\(t = 4\)。
情况 2:△PBQ∽△CBA(∠B=∠B),则\(\frac{PB}{BC} = \frac{BQ}{AB}\),即\(\frac{8 - t}{16} = \frac{2t}{8}\),解得\(t = 1.6\)。
结论:当\(t = 4\)或\(t = 1.6\)时,两三角形相似。
幻灯片 9:课堂练习 1(实际测量应用)
题目 1:在阳光下,某同学身高 1.6m,影长 1.2m,同时测得教学楼影长 9m,则教学楼高度为______m。
题目 2:为测量池塘宽度 AB,在岸边取点 C,使 AC⊥AB,在 AC 上取 D,使 CD=3m,AD=9m,过 D 作 DE⊥AC,测得 DE=2m 且 E、D、B 共线,则 AB=______m。
题目 3:图纸比例尺为 1:200,图纸上三角形面积为 5cm ,则实际面积为______m 。
幻灯片 10:课堂练习 2(几何证明与动态问题)
题目 4:如图,△ABC 中,DE∥BC,AD=2,DB=3,S△ADE=4,则 S△ABC=,BC=10,则 DE=。
题目 5:在 Rt△ABC 中,∠C=90°,AC=5,BC=12,点 P 在 AC 上,AP=2,点 Q 在 AB 上,当△APQ 与△ABC 相似时,求 AQ 的长。
幻灯片 11:应用中的常见错误与注意事项
错误类型 1:相似三角形对应关系错误,导致比例式列错。
示例:测量高度时误将标杆影长与物体高度对应,而非标杆高度与物体影长对应。
注意:明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顶点,按顺序列出比例式。
错误类型 2:实际测量时未保证相似条件,如影子不在同一时刻测量或视线不共线。
示例:标杆观测法中未确保 E、D、B 三点共线,导致三角形不相似。
注意:测量前检查几何条件是否满足,确保模型的准确性。
错误类型 3:比例尺换算错误,忽略长度与面积的换算差异。
示例:比例尺 1:100 中,将图纸面积 1cm 直接乘以 100 得到实际面积。
注意:面积换算需乘以比例尺分母的平方。
错误类型 4:动态问题漏解,未考虑相似的多种对应情况。
示例:只考虑一种相似对应方式,忽略另一组可能的对应边比例。
注意:动态问题中需根据顶点对应关系分类讨论。
幻灯片 12:相似三角形应用的思想方法
建模思想: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模型,通过构建相似三角形转化为数学问题。
转化思想:将不可测量的量转化为可测量的量,利用相似性质建立等量关系。
数形结合思想:结合图形分析和代数计算,通过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分类讨论思想:动态问题中根据不同的相似对应关系分类求解,确保答案全面。
幻灯片 13:课堂总结
核心应用领域:测量高度、距离,工程图纸缩放,几何证明与计算,动态问题分析。
解题步骤:
抽象模型: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相似三角形。
明确对应:标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列比例式:根据相似性质建立比例关系。
求解验证:计算未知量并验证合理性。
关键技巧:
准确识别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关系。
确保测量条件满足相似前提(如光线平行、视线共线)。
动态问题中注意分类讨论不同的相似情况。
幻灯片 14:课后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
(1)某古塔在阳光下的影长为 30m,同时一根长 2m 的标杆影长为 1.5m,求古塔高度。
(2)图纸比例尺为 1:5000,图上两地距离为 8cm,求实际距离;图上三角形面积为 6cm ,求实际面积。
拓展作业:
(1)如图,在△ABC 中,AB=AC,D 为 BC 中点,E 为 AD 上一点,且 AE:ED=1:2,连接 BE 并延长交 AC 于 F,求 AF:FC 的值。
(2)在 Rt△ABC 中,∠C=90°,AC=3,BC=4,点 P 从 B 出发沿 BC 向 C 运动,速度为 1 单位 / 秒,点 Q 从 C 出发沿 CA 向 A 运动,速度为 1 单位 / 秒,运动时间为\(t\)秒,当△PCQ 与△ABC 相似时,求\(t\)的值及此时△PCQ 的面积。
实践作业:选择校园内一个不可直接测量的物体(如旗杆、大树),利用本节课所学方法测量其高度,写出详细的测量步骤、数据记录和计算过程,并分析误差原因。
2025-2026学年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25.6.1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第二十五章 图形的相似
a
i
T
u
j
m
i
a
N
g
1.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培养建模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2.通过利用相似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意识,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思考: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有哪些?
(2)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判定和性质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例: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中心在哪里?并说明理由。
对于学校里旗杆的高度,我们是无法直接进行测量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测出旗杆的高度.结合下面图形大家思考如何求出高度?
学生活动一 【一起探究】
测量方法: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时,常常利用光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如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来解决.常见的测量方式有四种,如图所示.
利用影长测量不能直接测量的物高(可到底部)的方法:
利用同一时刻的太阳光线构造两个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列出关于物高、物影、人高、人影的比例关系式,然后通过测量物影、人高、人影来计算出物高.
如图,是“小孔成像”试验示意图.已知蜡烛与光屏之间的距离为l,具有“小孔”的纸板放在什么位置时,蜡烛火焰的高度AB是它的像A'B'的高度的一半?
学生活动二 【探究跨学科应用】
A
A'
B
B'
O
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
C
D
①AB与A'B'的关系是平行
②AB与A'B'的之间的距离是
从题中提取关键信息
③AB是A'B'的一半
已知:AB∥ A'B' ,A A'与B B'相交与点O,AB与A'B'之间的距离是 l, AB= A'B' ,求O到AB的距离.
解:过点O作OC⊥AB于点C,延长CO交A'B'于点D
则CD= l
∵AB∥A'B'
∴△OAB∽△OA'B‘
∴=
∴ = CD=l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A
A'
B
B'
O
C
D
1.如图,在高为4m的平房顶上A处望一幢楼的底部D时,视线恰好过一棵树的顶端E,从平房底部B处望楼顶C时,视线也恰好经过小树的顶端E.如果测得小树的高度为3m,求这幢楼的高度.
2.如图,某水平地面上建筑物的高度为AB,在点D和点F处分别竖立高是2米的标杆CD和EF,两标杆相隔52米,并且建筑物AB、标杆CD和EF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从标杆CD后退2米到点G处,在G处测得建筑物项端A标杆顶端C在同一条直线上;从标杆FE后退4米到点H处,在H处测得建筑物顶端A和标杆顶端E在同一直线上,求建筑物的高度.
解:设高为米,根据题意易得△CDG∽△ABG,
∴ .∵CD=DG=2,∴BG=AB=x,
再由△EFH∽△ABH可得 ,即 ,
∴BH=2x,即BD+DF+FH=2x,即x-2+52+4=2x,
解得x=54.
答:建筑物的高度为54米.
返回
B
1.
如图,淇淇同学在湖边看到一棵树,他目测出自己与树的距离为20 m,树的顶端在水面上的倒影距自己
5 m远,淇淇的眼睛距地面的高为1.6 m,则树高为(  )
A.3.4 m B.4.8 m
C.5.1 m D.6.8 m
返回
2.
6
《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偃矩以望高”的方法.“矩”在古代指两条边呈直角的曲尺(即图中的ABC).“偃矩以望高”的意思是把“矩”仰立放,可测量物体的高度.如图,点A,B,Q在同一水平线上,∠ABC和∠AQP均为直角,AP与BC相交于点D.测得AB=40 cm,BD=20 cm,AQ=12 m,
则树高PQ=________m.
3.
小明在某一时刻测得1米长的竹竿竖直放置时影长为1.2米,如图,在同一时刻旗杆AB的影长不全落在水平地面上,有一部分落在楼房的墙上,他测得落在地面上的影长BD=9.6米,留在墙上的影长CD=2米,求旗杆的高度.
返回
返回
4.
D
如图,圆桌正上方的灯泡(看作一个点)发出的光线照射桌面后,在地面上形成阴影(圆形).已知地面阴影(圆形)的直径为1.5米,桌面距地面1米.若灯泡距离桌面2米,则桌面的直径为(  )
A.0.25米 B.0.5米
C.0.75米 D.1米
返回
5.
20
[2024扬州中考]物理课上学过小孔成像的原理,它是一种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实现图像投影的方法.如图,燃烧的蜡烛(竖直放置)AB经小孔O在屏幕(竖直放置)上的成像为A′B′.若AB=36 cm,A′B′=24 cm,小孔O到AB的距离为30 cm,则小孔
O到A′B′的距离为________cm.
6.
如图,某校宣传栏BC后面12米处种有一排与宣传栏平行的若干棵树,即BC∥ED,且相邻两棵树的间隔为2米,一人站在宣传栏前面的A处正好看到两端的树干,其余的树均被宣传栏挡住.已知AF⊥BC,AF=3米,BC=10米,求该宣传栏后的DE处共有多少棵树.(不计宣传栏的厚度)
返回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总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目前为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本节课学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方法?积累了哪些活动经验?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