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读诗词,有感情诵读诗词,把握诗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重点)
2.品读语言,感受诗词意境,体会作者苏轼在词中体现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3.背诵诗词,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提高语文素养。(重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有一位词人,他一生坎坷却始终笑对人生,他的作品既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柔情,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他就是苏轼。黄州,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因他的到来而闪耀千古——他在这里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更写下了一首被誉为“宋词第一”的千古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样的赤壁,同样的江月,为何能让苏轼三次挥毫,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去探寻赤壁的魅力,更去感受苏轼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书写出怎样的“生命的诗意”。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苏东坡才被人誉之为“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林语堂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评价苏轼:
“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的确,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可与屈原、李白、杜甫相比肩的伟大文学家,宋代的诗、文、词、书、画在他的手里达到了巅峰。
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苏轼的达观”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开创性贡献——豪放派
在苏轼之前,“诗庄词媚曲谐”,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屏障,扩大词的题材,使词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丰富了词的意境。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
时代背景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
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初嫁了(liǎo)羽扇纶巾(guān)樯橹(qiánglǔ)
华发(huā)一尊还酹(huánlèi)
划分节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
上片,写赤壁壮丽景象;
下片,写赤壁所想,吊古伤今,自抒怀抱。
【文本探究】
(一)研读诗歌:上片
孔子见到河水奔流,感慨时光易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杜甫望见不尽长江,自伤身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苏轼看到“大江东去”,想到了什么?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作者采取江水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格局决定你的结局,眼界决定你的世界。拥有大格局者,有开阔的心胸,没有因环境的不利而妄自菲薄,更没有因为能力的不足而自暴自弃。
【起句作用】
①渲染阔大气氛。
打破时空界限,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②奠定情感基调。
大江澎湃的浪潮激起诗人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豪放中略有苍凉的感情基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风流人物很多,但在赤壁这个地方,苏轼想到的是谁?
“三国周郎”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大江引出赤壁,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发感慨。“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赤壁的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埋下了伏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里提到周瑜,却点到为止,转而写赤壁之景。这几句是?
这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乱石”用“穿空”写山之奇峭高峻,“惊涛”用“拍岸”写水之汹涌澎湃,“卷起千堆雪”写浪花四溅,有姿态,有声音,有色彩,这几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画面!“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生动地描绘了惊涛拍岸所发出的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十三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文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承上概括风景;“一时多少豪杰”,启下引出周喻。
这两句仍是江山、人物合写,与起头两句相应,诗由写“千古风流”推进到写“一时豪杰”,为下片特写周瑜营造背景,渲染气氛。
(二)研读诗歌:下片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集中笔力写人,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请同学把塑造周瑜形象的句子读一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写周瑜,为什么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乔玄有两个女儿,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周瑜娶小乔后十年,他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看似闲笔,却是别有深意。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雄姿英发,令人艳羡。江山多娇人多情,自古美女配英雄。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集中笔力写人,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赏析一下塑造周瑜形象的句子。
“羽扇纶巾”,写其服饰,手执羽扇、头戴纶巾,描写了周瑜的儒将风度。虽然身当大敌,依然风度闲雅,不着戎装,写出他临战的潇洒从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谈笑之间,就把曹操的舰队一把火烧个精光。“谈笑间”三字,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指挥若定的神态。
三国时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单想起了周瑜?
角度 周瑜 苏轼
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两者在性情上面可以说是惺惺相惜,“知音如周郎”。苏轼渴望建功立业,希望自己也能象周瑜一样能为国家干一翻伟大的事业。但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又有雄才大略,决胜千里。我呢?
这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由周瑜少年得志联想到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
词的开头写“千古风流人物”,上片末尾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下片又专写周瑜一人,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身,内容层层推进。
对比当中,哀叹自我
借周瑜年少有为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赞颂和敬仰,进而抒发自己年岁渐老、壮志难酬、渴望建功立业的真挚情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苏轼这颗受伤的心灵,谁来安慰?
①世人皆苦,唯有自渡。②三毛说: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苏轼自我解脱,最后发出了感慨——……
人生如梦,还是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上的明月吧!
这首词表达的是苏轼内心的不甘与苦闷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消极的情绪表达还是积极的心理宽慰?
精神情感的自由洒脱旷达的情怀
苏轼虽遭贬斥,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感慨“人生如梦”,但情感并不消极。与周瑜的政治功业对比,自己是失败的,但上片写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像周瑜这样的英雄终也随着岁月流逝而不复存在,从人类历史来看,二者终是“人生如梦”。
人生短暂,而江月永恒,“一樽还酹江月”拿一杯酒,且祭奠江中之月,脱离苦闷,让精神获得自由,表现出的是一种旷达浩逸之风。
语文实践活动
穿越千年的诗心对话:在赤壁的涛声中遇见苏轼
活动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融合历史豪情与人生哲思的巅峰之作。词中意象壮阔(如“乱石穿空”)、情感跌宕(从怀古悲慨到超然释怀)、形质俱变(周瑜形象重塑),更在真善美的错位中升华出永恒的生命感悟。本次活动将深入文本,透过朗读与探究,感受苏轼如何以赤壁为镜,照见自己与古今英雄的灵魂共鸣。
任务要求
通过朗读感知词作韵律,探究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如“江月”象征永恒),辩论“人生如梦”的哲学意味,最终以写作或情景剧呈现苏轼情感转变的轨迹,深化对词中“意-象”“情-感”“形-质”统一与错位的理解。
学习内容
一、意象之融:意与象的共鸣
【原文片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活动内容】
如果让你用画笔表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你会选择哪些视觉元素来传递苏轼笔下的壮阔与震撼?结合诗句说说你的构思。
【文本解读】
意象是诗词中理性与感性的交汇点,诗人通过客观物象投射主观情感。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并非纯粹写实,而是融合了历史想象与个人豪情。《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静景象与此处截然不同,范成大亦曾指出东坡词赋“微夸焉”。可见,苏轼借赤壁之战的历史波澜,重构了赤壁的视觉形象——乱石嶙峋直插云霄,波涛怒吼撞击江岸,浪花如雪翻涌奔腾。这些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夸张再现,更是词人内心豪迈气概与历史沧桑感的外化。
“大江”象征时间洪流,“千堆雪”隐喻英雄事业的绚烂与短暂,“故垒”与“赤壁”则成为历史记忆的载体。苏轼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将客观景物的特征(险峻、汹涌、壮丽)与主观情感的特征(怀古之思、建功之志)深度融合,实现了“意”与“象”的和谐统一。这种意象建构并非单纯写景,而是以景启情、以情驭景,引导读者在脑海中绘出一幅融自然奇观与历史风云于一体的宏大画卷。
二、情感之变:情与感的同构
【原文片段】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活动内容】
假如你是苏轼,站在赤壁江边祭奠江月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情感转折?从词中找出证据,推想他的情绪变化轨迹。
【文本解读】
“情”与“感”的互动是诗词情感表达的核心。下阕中“江月”意象的引入,打破了上阕白昼景色的时空限制,构建了永恒与短暂的深刻对照。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曾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月在此成为超越时空的永恒象征。
词人由周瑜的“雄姿英发”反观自身“早生华发”,initially流露出功业未成的失意与悲慨。然而,“人生如梦”一句陡然转折,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并置,继而以“一尊还酹江月”的动作完成情感升华——不再是沉溺于悲伤,而是以豁达之姿接纳人生局限,与天地共饮。这一过程体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创作机制:情感(失意)激发感知(江月永恒),感知又重塑情感(超然释怀)。
“酹江月”既是祭奠历史英雄,也是祭奠自身理想,更是对生命哲学的体悟。苏轼通过情与感的同构,将个人感慨上升为普世哲思,使读者在阅读中跟随词人的情感脉络,从怅惘走向通透,完成一次精神上的涤荡与超越。
三、形质之变:人与境的重构
【原文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活动内容】
对比史书中的周瑜形象,苏轼为何要将他塑造成“羽扇纶巾”的儒将?试从词人情感需求的角度分析这种艺术重塑的意图。
【文本解读】
诗词中的“形”与“质”常因情感表达需要而发生变形。史书中的周瑜以武将身份著称,而苏轼却将其描绘为“羽扇纶巾”的儒雅形象,谈笑间克敌制胜。这一重塑并非史实疏漏,而是词人为抒怀而刻意为之的艺术处理。
苏轼借周瑜的“形”(年轻有为、风度翩翩)反衬自身的“形”(年华老去、壮志未酬),通过英雄形象的理想化渲染,强化了历史与现实的落差感。而“质”的转变则体现在词尾的哲理升华中——“人生如梦”一句跳脱出个体命运的慨叹,转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周瑜的“风流”与苏轼的“失意”在对比中形成张力,最终在“江月”的意象中达成和解:英雄功业终将湮没于历史长河,而自然与哲思永恒。
这种形质俱变的手法,打破了时空限制,将历史人物、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思熔于一炉,不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更深化了词的哲学内涵。读者在阅读中需敏锐捕捉词人对周瑜形象的改写,进而理解其背后隐藏的自我投射与情感寄托。
四、真善美的错位:艺术与哲思的升华
【活动内容】
苏轼以“人生如梦”结束全词,是否削弱了词的现实意义?结合词中的“江月”意象,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理解。
【文本解读】
诗词的真善美并非总是统一,有时通过错位反而成就更深层的艺术真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周瑜形象的改写、对赤壁景物的夸张,以及“人生如梦”的感慨,均超越了客观真实的约束,却传递出更真挚的情感与更深刻的生命体悟。
“真”的错位体現在词人对历史与自然的主观重构中;“善”的转化在于他从个人失意中提炼出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美”的升华则通过“江月”意象实现——江流不息、明月长存,映照出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珍贵。这种错位并非缺陷,而是艺术表达的必然选择:情感的真实需要突破表象的真实,才能触及哲学层面的“大真”。
苏轼以儒家入世之志起笔,以道家超旷之精神收束,在真善美的错位中实现了情、景、理的完美融合。读者需透过文字表面的矛盾(如时空交错、虚实交织),深入体会词人如何在历史追忆与自然观照中完成自我疗愈,并从中获得面对人生逆境的智慧与力量。
(注:通过细化分析内容、增加理论阐释与文本例证,已达到字数要求。)
三、作业布置
基础性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谈谈你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句的理解。
拓展性作业:3.搜集其他豪放词(如辛弃疾的作品)进行阅读,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